山东省曲阜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 273100
【关键词】 小儿外伤脑梗塞随着基层医院CT和MRI的应用,外伤性脑梗塞的诊断病例逐渐增多,尤其儿童外伤后脑梗塞发病逐渐增加,其诊断率明显提高。本院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39例儿童外伤后脑梗塞的治疗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39例中,男26例,女13例,年龄在1岁~14岁,其中跌伤18例,车祸伤16例,堕落伤3例,打击伤2例。
1.2 临床表现 本组患儿伤后有短暂昏迷者10例,浅昏迷者6例,症状出现时间在伤后6h~72h,偏瘫者19例,单瘫者9例,哭闹者5例,言语不清者3例,癫痫发作者3例。
1.3 影像学检查 所有患儿均在伤后6h内首次行颅脑CT检查,其中有轻度脑挫裂伤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者10例,伤后24h或出现临床症状或体征时复查颅脑CT和MRI证实为脑梗塞,左侧21例,右侧18例。单纯豆状核区6例,尾状核区8例,内囊区11例,其余为混合型。
1.4 治疗 早期应用钙通道拮抗剂尼莫通和西比灵,小剂量甘露醇,地塞米松,维生素C,能量合剂,ATP,低分子右旋糖苷,神经营养药物如胞二磷胆碱,神经节苷脂,小牛血清去蛋白水解物,氧自由基清除剂依达拉奉,配合针灸,高压氧和功能锻炼等治疗。癫痫患儿早期应用安定静脉控制,稳定后改用丙戊酸钠口服1月,停药后无癫痫复发。
2 结果
所有患儿在诊断为外伤后脑梗塞后5~7天逐渐恢复,以语言恢复最为迅速,其次下肢,上肢恢复最慢。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所有病例随访3~6月,颅脑CT复查,21例恢复正常,18例表现为大小不等的低密度灶,软化灶。按格拉斯哥预后评分,痊愈36例,治愈率92.3%,轻瘫2例,肢体肌力IV~IV+级,1例轻度语言障碍。
3 讨论
小儿外伤后脑梗塞随着CT和MRI的普及,其诊断病例逐渐增多,本病诊断主要有:[1](1)有明显外伤史(2)伤后出现肢体功能障碍或语言障碍(3)颅脑CT发现低密度灶。儿童外伤后脑梗塞发病的部位,症状和体征与成人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小儿外伤后脑梗塞神经功能恢复较成人良好,主要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1)脑外伤程度轻,脑内血液循环多较局限(2)小儿脑组织代偿能力强,新陈代谢旺盛,处于发育期,大脑侧支循环建立迅速(3)临床CT的普遍应用,为早期诊断提供了条件(4)近年来,临床医生对本病的治疗经验与认识度逐渐提高,治疗更加及时、合理。
外伤后脑梗塞的发病机制,与下列因素有关[2]:①小儿颈部肌肉力量较弱,头部外伤时头颈部活动幅度较大,造成脑血管剧烈的牵拉,加之儿童植物神经功能发育不健全,使血管壁挫伤或内膜受损,直接造成血栓形成。②颅内血肿或者脑组织水肿,脑组织移位,使颅内压升高,压迫周围血管,有效脑灌注压下降,同时血管内皮细胞肿胀,脑组织缺血,缺氧,引起脑梗塞。③脑外伤后,脑血管破裂形成蛛网膜下腔出血,引起脑血管痉挛,血流缓慢,为血栓形成提供了条件。国内胡深[3]通过动物实验,发现蛛网膜下腔出血半小时即出现血管痉挛。④脑外伤后限制液体摄入量,大量脱水剂的应用,以及人体白蛋白的使用,使血液粘滞性增加,可促使脑梗塞的发生。⑤另外,外伤后脑内深部微血管痉挛、狭窄或闭塞,加之脑深支小血管与颈内动脉分支在解剖走向成直角,易扭曲痉挛,血供减少或断流,亦是成为伤后脑梗塞的原因。[4]
小儿外伤后脑梗塞造成的损伤往往是一种可逆性的损害,预后较好[5]。本组病例,从病变发生机理角度,早期给以钙通道拮抗剂和神经营养药物治疗,对水肿明显,症状较重的病例,给予小剂量脱水和激素治疗,对恢复期高压氧治疗和功能锻炼等,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相山.外伤性基底节梗塞43例分析.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4,10(2):105.
2 杨波.小儿外伤性基底区损伤的治疗.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4,10(2):107.
3 胡深.猫蛛网膜下腔出血性脑血管痉挛―模型与脑血管造影.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3,(4):210.
4 Mokri B Traumatic dissections of the extracranial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J] J Nwrosurg,2003,68:189
5 曲政海,舒志荣,李少梅.儿童外伤性脑梗塞的临床诊断和远期预后[J]中华小儿外科杂志,1998,19(3):171—172
论文作者:朱兵
论文发表刊物:《西部医学》2017年5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7/8/24
标签:外伤论文; 后脑论文; 小儿论文; 蛛网膜论文; 脑血管论文; 颅脑论文; 病例论文; 《西部医学》2017年5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