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在上肢手术中的应用效果及安全性观察论文_曾祥芳,肖合元

(重庆市城口县人民医院麻醉科 重庆 405900)

【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在上肢手术中的应用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于我院进行上肢手术治疗的95例患者,按照麻醉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55例)和对照组(40例)两组。对照组采用传统解剖学定位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观察组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记录两组的感觉神经阻滞起效时间、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感觉神经阻滞持续时间,并评估镇痛效果及观察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感觉神经阻滞起效时间、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感觉神经阻滞持续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镇痛效果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在上肢手术中的应用效果优于传统解剖学定位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且安全性更高,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超声引导;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传统解剖学定位

【中图分类号】R61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22-0098-02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是临床上常用的神经丛阻滞麻醉办法,传统的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是依据体表解剖标志来定位穿刺麻醉,这种传统麻醉方法容易失败,而且引起的并发症比较多,麻醉效果也欠佳[1]。随着超声技术的发展,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开始在临床上应用[2]。本研究主要探讨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在上肢手术中的应用效果及安全性,为临床麻醉提供理论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7年12月在我院进行上肢手术治疗的9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所选患者临床资料完整;排除对局部麻醉药物过敏的患者,患有严重的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并发症者。本研究得到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将纳入的研究对象按照麻醉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55例,男37例,女18例;平均年龄(33.45±5.50)岁;ASA分级:Ⅰ级39例,Ⅱ级16例。对照组40例,男26例,女14例;平均年龄(33.92±5.46)岁;ASA分级:Ⅰ级28例,Ⅱ级12例。经统计学分析发现,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ASA等级方面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麻醉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术前12小时均禁水禁食,术前半小时肌内注射阿托品(河南润弘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41020324)0.5g,苯巴比妥钠(天津金耀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12020381)0.1g,并使用相同的局部麻醉药物[1%的利多卡因(西安风华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61020861)和0.375%的罗哌卡因(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60137)混合液20ml]进行麻醉。

对照组采用传统解剖学定位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观察组采用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首先用NanoMaxx P16037-60二维超声仪对患肢进行定位,再将5~10MHz高频探头置于锁骨上2~3cm处沿着颈总动脉垂直于肌间沟进行扫描,得到臂丛神经的清晰图像,然后超声引导下距离探头1cm处将穿刺针穿刺进入斜角肌间隙,于超声引导下移动穿刺针到达臂丛神经鞘内以后,先将穿刺针针头移动到斜角肌中干下内侧注射局部麻醉药物5ml,再将穿刺针针头移动到斜角肌中干下外侧注射局部麻醉药物5ml,最后将穿刺针针头移动到斜角肌上干下内和外侧各注射局部麻醉药物5ml,随后进行观察一直到局部麻醉药物完全浸润神经组织。

1.3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的感觉神经阻滞起效时间、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感觉神经阻滞持续时间,并评估镇痛效果,观察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镇痛效果[3]:进行手术时,患者完全感觉不到疼痛则评为优;进行手术时,患者感觉轻微的疼痛,通过静脉追加注射辅助麻醉药物并保障手术顺利完成则评为良;进行手术时,患者感觉到剧痛,通过静脉追加注射辅助麻醉药物未起效,需要进行全身麻醉才能保障手术顺利完成则评为差。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其中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频数表示,比较采用卡方(χ2)检验,统计学检验水准取双侧α=0.05。

2.结果

2.1 麻醉时间指标比较

观察组感觉神经阻滞起效时间、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感觉神经阻滞持续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镇痛效果比较

观察组镇痛效果优47例,良8例;对照组镇痛效果优29例,良5例,差6例。观察组镇痛效果优良率(100.00%)显著高于对照组(8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术后1例出现血肿,1例呼吸困难;对照组出现3例血肿,2例呼吸困难,5例Honer综合征。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3.64%)明显低于对照组(25.00%)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近年来,随着医疗的进步,临床上对麻醉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超声由于其无创、安全性高、能够准确定位等优势,开始在麻醉中应用[4]。目前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中已经开始应用超声引导定位,其能准确显示臂丛神经,实时监测穿刺针进针过程以及麻醉药物扩散情况,减少并发症的发生[5]。

本研究结果发现观察组感觉神经阻滞起效时间、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感觉神经阻滞持续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镇痛效果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时麻醉药物起效时间短,麻醉效果持续时间长,镇痛效果好,并发症少,安全性高;这可能是由于超声引导下的臂丛神经阻滞能够于可视状态下进行,能够更好地把控穿刺针进针方向、麻醉药物的扩散过程及患者的解剖结构,故相应效果更佳。

综上所述,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在上肢手术中的应用效果优于传统解剖学定位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且安全性更高,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张丽娟.超声引导定位与传统解剖定位行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麻醉效果对比[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7,21(12):2141-2143.

[2]王玥,高歌,赵国庆,等.氯普鲁卡因应用于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观察[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8,22(1):84-86.

[3]赵君智,冯硕,姜建利,等.高频超声引导定位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医药导报,2017,14(19):69-72.

[4]刘涌.超声引导定位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与传统解剖定位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对上肢手术患者麻醉效果的比较研究[J].山西医药杂志,2017,46(6):694-696.

申治国,薛建军,贺隶国,等.超声引导下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观察[J].海南医学,2016,27(13):2147-2149.

论文作者:曾祥芳,肖合元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8年8月第2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27

标签:;  ;  ;  ;  ;  ;  ;  ;  

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在上肢手术中的应用效果及安全性观察论文_曾祥芳,肖合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