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汉语复合词意义的生成途径_语义分析论文

论汉语复合词意义的生成途径_语义分析论文

论汉语复合词意义的生成方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复合词论文,汉语论文,意义论文,方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按照一般的说法,汉语词汇分为单纯词和合成词,合成词下又分为复合词、派生词和叠素词。我们现在讨论的对象是复合词。复合词是指由两个以上实义语素组合的词。

关于复合词在书面上的判断,有许多争议,至今没有统一的标准。我们认为,复合词首先是一个“词”。而词是语言中能够独立运用的最小单位,因此复合词必然是不能再拆分的整体。这样的复合词具有两大基本特性:1.非句法性:就语法而言,复合词必须是一个句法单位,而且是最小的句法单位,因而复合词内部不能再作句法分析(句子成分分析或词组结构分析)。2.非句义性:就语义而言,复合词必须是一个词汇单位,而且词义只能是一个整体,因而复合词内部不能同时包含两个独立的解释单位。其次,复合词是“复合”而成的,复合以前必然有两个以上的成分,经过复合才变成一个单位。因此“组合变异”是复合词的基本特征。包括三个方面:1.多个意义单位组合变异为一个意义单位;2.多个语法单位组合变异为一个语法单位;3.多个音节单位组合变异为一个韵律单位。因此,复合词应该是具有两个以上实义语素而只有一个语义单位和语法单位并且符合语感韵律的最小运用单位。

判定复合词可以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按照传统范畴理论,要求范畴内所有成员具有充分必要条件,那么必须符合以上三方面的条件才是复合词,否则不是。一种是按照原型范畴理论,认为范畴内的成员不必都具有该范畴的所有属性,具有全部属性的是典型成员,具有部分属性的是非典型成员。那么复合词可以分为不同的层级:

典型复合词:意义的整体性,语法的黏合性,韵律的音步性

非典型复合词1:只符合意义标准

非典型复合词2:只符合语法标准

非典型复合词3:只符合韵律标准

复合词的划分困难不在词汇内部,而在词与非词之间。这不是研究复合词能独立解决的。就复合词与短语的界限而言,原本不是绝对的,有许多的中间状态。所谓“非典型复合词”就是既可以看作复合词,也可以不看作复合词的。关键在于划分复合词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非得确定某个形式是或者不是复合词,判断错了会有什么后果。

我们研究复合词,是想准确地理解词义和句义,因而主要从意义上来考虑复合词的确立,同时参考语法来帮助分析。而符合语义标准和语法标准的复合词必然符合韵律标准。所以实际上我们讨论的是典型复合词。王宁先生在《当代理论训诂学与汉语双音合成词的构词研究》① 中提出的“非现行语法鉴定法”和“非词源意义鉴定法”揭示了复合词的本质属性,跟我们分析的典型复合词的判定标准是一致的。按照这两个标准,当一个组合出现时,就看这个组合的表达义是否等于组合成分的正常句法意义,等于的是词组,不等于的是词。如果是词组,必然包含多个具有句法关系而各自可以独立的意义单位;如果是词,必然只有一个意义单位,这个意义单位不是由句法关系表示的。因而“组合变异”是判定汉语复合词的简单有效的方法。判断准确,词义和句义就能合理解释;判断错了,就可能误解词义和句义。例如:

两兄弟一个在走廊上读书,一个在卧室里写字。

他今年七岁,该上学读书了。

前句中的“读书”义等于“阅读书籍”的动宾句法关系义,有两个意义单位,所以是词组;后句中的“读书”不等于“读+书”,只是句法分析中的一个成分,实际表达的含义是“学习”这样一个比较抽象的意义单位,包括阅读书籍、写字、唱歌、画画等一切学习内容,所以是复合词。由此可见分辨复合词与词组对准确解读句义是多么重要。

古人训诂早就知道复合词表义的整体性,并且已经注意到语素义和词义的不同。如郑玄注《周礼》,② 往往把复合词当作整体来注释:“艰厄,犹困乏也。”有的则既解释语素义,又解释复合词义:“郑司农云:‘要会,谓计最之簿书。月计曰要,岁计曰会。’”③ 分解语素义是为理解复合词整体义服务的,不是直接用来解读文献的。可见古人已经认识到复合词的意义并不等于组成复合词的语素义,只是没有用这一类的概念来表述而已。

研究复合词的构造应该以意义为中心。如果仅从语法上分析会有很大困难,因为构词法并不等于造句法。④ 以前我们借用语法术语把复合词的内部结构分析为“主谓”、“动宾”、“偏正”、“动补”、“并列”、“连动”等,很多跟实际表达的词义并不一致,带有明显的人为规定痕迹。例如,跟“座机”相对而言的“手机”表示“拿在手里使用的无线电话机”,其中的“手”跟“机”没有直接句法关系,可是分析词法的人却把它看做“偏正关系”的复合词。再如“少数民族”也被看做偏正式的复合词,以为“少数”修饰“民族”,而实际上“少数”并不是限定“民族”的,“少数民族”指“人数很少的民族”或“由少数人组成的民族”,这样的“少数民族”相对于人口众多的“汉族”来说并非少数,而是多数。可见用句法是不能完全解决构词问题的。无论从复合词研究的现实困境看,还是从古代词汇研究的优良传统看,只有抓住意义分析,才是复合词研究的出路。

分析和掌握复合词的意义得同时考虑三个方面,一是组成复合词的语素义,二是语素与语素的关联义,三是语素关联义如何生成词义。只有这三个层面的意义都分析清楚了,才算真正掌握某个复合词的词义。其中,语素义的确定是基础,而语素义如何关联并产生复合词义是关键。复合词的产生途径比较复杂,主要有三条:一是句法短语的词汇化(可简称词化),如“责备”由动宾式短语演变成复合词;“天子”由偏正词组构合为复合词;二是选取语素以非句法形式组合成词,如选取“谢”和“幕”组合成非句法的“谢幕”,选取“吃”和“请”组成非句法的“吃请”等;三是用典故手段把某种意义固化于某个相关组合,如“恭维”、“知音”等的字面组合无法产生词义,实际词义是典故赋予的。上述三种情况的共同点是组合成分都必须发生意义变化,也就是在成词以后的静态平面上,语素的参构意义无论是各自还是相加都不等于复合词的表达意义,如果某个形式表达的意义等于几个成分顺序组合的意义,那就仍然是句法义而不是词汇义,可以不叫做复合词。如“赏罚分明”的“赏罚”,“身心健康”的“身心”,“毁誉参半”的“毁誉”等,由于都不止一个意义单位,都应该是词组。如果说因为“誉”已经变为非自由语素,心理记忆上习惯把“毁誉”当作一个单位,那也可以看作复合词,但不是典型的复合词,因为意义没有变化。我们之所以分辨“复合词”,就是因为“复合词”的整体意义不同于词组或句法意义。

由于复合词的产生途径不同,整体词义的具体生成方式也不相同。本文暂只讨论短语词汇化中的词义生成方式。

短语词汇化是指原有的短语表达形式演变成为复合词,或者用符合短语关系的语素组合形式构造复合词的情况。“符合短语关系的语素组合形式”不一定是语言中实际使用过的句法表达形式,可能只是对实际句法形式的仿拟或巧合。这种临时组合的短语形式生成复合词义的机制跟实际短语形式的词汇化是一致的,所以我们不对短语形式是否有实际用例加以考证,而只作语素意义的关联分析。

短语形式的语素义之间都具有直接句法关系,即按照语素义的逻辑或事理关系用语句或短语表述出来,符合正常的句法结构。包括:

1.并列句法关系

悲哀 外表悲伤+内心悲伤——外表悲伤和内心悲伤(近义并列)

开关 开启+关闭——可以开可以关(对义并列)

书契 书写+契刻——或书写或契刻(同类并列)

口吻 口腔+嘴唇——口腔和嘴唇(相关并列)

2.动宾句法关系

责备 要求+完备——要求完备(行为和行为内容)

司令 掌管+命令——掌管命令(行为和行为对象)

打针 打+针——用针管注射(行为和行为工具)

走路 走+路——走在路上(行为和行为处所)

就义 走近+道义——为道义走向死地(行为和行为目的)

3.主谓句法关系

地震 太地+震动——大地震动(主体发生某种状态)

心疼 心脏+疼痛——心里疼(主体发生某种状态)

月亮 月+亮——月球光亮(主体具有某种性状)

自首 自己+告白(道)⑤——自己告白(主体采取某种行为)

4.定中句法关系

布衣 布料+衣服——布料衣服(限定事物的原材料)

公路 公家+道路——公家的路(限定事物的主体)

飞机 飞翔+机械——能飞翔的机械(限定事物的功能)

结晶 凝结+晶体——凝结而成的晶体(限定事物的成因)

乡村 乡+村——乡里的村庄(限定事物的范围)

5.状中句法关系

飞快 飞+快速——像飞一样快速(形容事物状态)

雪白 雪+白净——像雪一样白(形容事物性质)

密探 秘密+侦探——秘密地侦探(修饰行为方式)

上诉 上级+申诉——向上级申诉(介绍行为的对象)

6.动补句法关系

说明 解说+明白——解说事情或道理使其明白(动作及其结果)

阻止 阻挡+停止——阻挡某事物使其停止(动作及其结果)

推翻 推+翻倒——推动某事物使其翻倒(动作及其结果)

提高 提+高——提起某物使其升高(动作及其结果)

7.连动句法关系

爱护 喜爱+保护——因喜爱而保护(动作之间具有因果关系)

退休 退职+休息——退下来休息(动作之间具有先后关系)

考取 考试+录取——参加考试后被录取(动作之间具有先后关系)

查封 检查+封闭——检查后予以封闭(动作之间具有先后关系)

以上短语的语素之间都可以用句法关系加以解释和表述,而这些短语也都被看做复合词,于是有人认为复合词的内部结构就是句法结构,构词法跟造句法高度一致,或者说“今天的词法就是过去的句法”。并且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对复合词进行系统的语法分类,所谓“联合式”、“偏正式”、“动宾式”、“动补式”、“主谓式”成了复合词的基本系统框架,所有复合词都被纳入这个框架内,然后在这个框架内比较不同时代不同专书中复合词的类型有无和数量多少,以此描写汉语词汇的历史。这几乎成了汉语词汇系统和汉语词汇史研究的范式。

且不说大量的复合词并不具有直接的句法关系(如选取语素可以以非句法形式组合成词,典故固化形式也有许多是非句法的),⑥ 即使上述可以作直接句法关系分析的复合词,其中的句法关系究竟是针对复合词而言还是针对短语而言?人们忽略了这个关键问题。事实上,所谓“偏正”、“动宾”等等句法关系分析的是短语(词组)结构,而不是复合词的结构,短语结构表达的是复合词所取的语素与语素之间的关联意义,而并非复合词词义。从短语到复合词还要经历一个“词汇化”阶段,也就是语素关联义要经过变异才能成为词义。一旦完成词汇化,也就是到复合词具有整体词义的时候,短语的句法关系就不存在了,它对复合词的内部结构没有解释力。所以我们认为王宁先生提出的复合词的“非语法性”应该具有普遍意义,不仅指字面上不合语法的情况,也可以包括这种字面上符合语法而实际上并非复合词的语法的情况。由此看来,复合词本来是“非句法”的,因而没有分析内部语法结构的必要,需要解释的应该是复合词义的变异方式。这一过程的关系如下:

司令——掌管命令——词化——掌管命令的人——司令

短语动宾关系 ?词义 复合词

在词化之前,“司令”是短语,“动宾”是对短语句法关系的分析,词化之后,复合词“司令”的意义成为整体,不需要再做语法分析,需要了解的是词化过程,也就是分析语素义在转化为词义后跟词义的关系以及词义的变异方式。由于短语“司令”跟复合词“司令”同形,导致把短语的语法关系当作复合词的语法关系。

关于语素义跟词义的关系已有不少人论及,大多仍然没有摆脱句法关系的影响。直到王宁先生提出“基于理论训诂学的汉语双音合成构词的意义中心分析方法”才真正注重意义关系。王先生把参与表达复合词意义的语素义分为中心语素(HS)、直接相关语素(ZS)、间接相关语素(JS)三种,加上“隐去而需要补充的意义成分”(YS),就可以构成三种双音复合词的意义结构模式:直接生成式、半直接生成式、非直接生成式。⑦ 例如:

直接生成式:HS+HS或HS+ZS

芳(HS)香(HS)(芳=香,一般不独用)

成(ZS)人(HS)(成=成年,一般不独用)

半直接生成式:HS+O或HS+JS

窗(HS)户(O)(户=门,词义中失落)

菜(JS)农(HS)(菜=种菜)

合成词的意义=种植(Y)+菜(JS)+农(HS)

非直接生成式:JS+JS

煎(JS)熬(JS)(喻痛苦折磨)

合成词的意义=煎(JS)熬(JS)≈难奈(ZS-Y2)+痛苦(HS-Y1)

耳(JS)目(JS)

合成词的意义=耳听(JS)+目观(JS)+报信(ZS-Y2)+人(HS-Y1)

这种分析方法解决了单个语素意义跟整个复合词意义的关系描写问题,反映了单个语素在复合词整体词义中的作用和地位。同时,直接”、“半直接”、“非直接”也是对语素义生成词义的方式的概括。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分析语素义生成复合词整体词义的具体过程。既然是“复合”,整体词义除了跟单个语素的意义相关外,更直接的来源应该是参与组合的几个语素的“关联义”。所谓“关联义”是指语素与语素之间能够建立的逻辑语意关系。前面说过,“复合词”的成立标准,就在于它的整体词义不等于语素之间的“关联义”,无论是符合句法的关联义还是非句法的关联义,它必须“变异”为复合词义,才能算典型的复合词,否则没有必要把它们区分为“复合词”,或者只能当作非典型复合词。

那么,短语语素的关联义生成复合词义的具体方式究竟有哪些呢?董秀芳认为短语的词汇化“在语义变化中,最常见的几种形式是:a.部分语义弱化或脱落;b.发生了隐喻引申或转喻引申;c.由转类(即不改变外部形式而由一类词变为另一类词)而引起的语义转变”。⑧ 我们认为,“转类”是语义演变的结果而不是原因,更不是变化的方式;隐喻和转喻都可能引起转类,并列起来也容易交叉。所以实际上董女士提出的演变方式只有前面两种,如果把隐喻和转喻分开,仍可以算三种。董女士对于短语词汇化的研究具有开创性,她提出的三种语义变化方式都很重要,但还不够全面和具体。“隐喻”和“转喻”理论只是把传统的“引申”理论分为两类,实际上涵盖不了引申的复杂情况,⑨ 即使涵盖了,仍然基本上等于“引申”,这样笼统的分类没有实际应用价值。所以还需要做细化工作。我们认为,符合句法关系的短语(不一定是语言里原先存在的),其语素关联义变异为复合词义,至少有如下几种方式:

(一)概括

将短语中两个并列的意义相近或相类的语素义概括为一个可以涵盖原有内容并且可以超出原有内容的广义。例如:

平安 既平稳又安全——概括——没有危险没有事故

平静 平和安静——概括——没有骚扰、没有激动、没有喧闹的情态

衣裳 上衣和下裙——概括——衣服

治理 治水和理玉——概括——处理一切事物

朋友 同门者和同志者——概括——有交往有情谊的人

学习 仿效和练习——概括——通过仿效和练习等方式获得知识或技能

建设 建立和设置——概括——创建原来没有的新东西

消息 消失和生息——概括——发生变化的情况

疾病 轻病和重病——概括——所有的病痛

图书 图画和文字作品——概括——所有的书籍

买卖 买和卖——概括——做生意、经商

人民 地位高的人和地位低的民——概括——君王之下的所有人

出入 超出和不足——概括——数目或内容跟标准不符

悲哀 外表悲伤和内心悲伤——概括——情感伤痛

一再 一次两次——概括——反复多次

可以进行概括的短语,都具有同类的并列语素,这是语义概括的基础,因为概括只能在同类事物之上进行。但可能概括并不一定需要概括,需要概括的往往是并列的语素之外还可能存在另外的同类项,或者列举的并列项是具有中间状态的连续统,所以经过概括后的整体词义,其内涵都大于或高于短语语素的意义,既不是原有语素义的加合,也不等于其中任何单个语素的意义。许多人认为“同义并列复合词”的词义等于其中任何一个语素的意义,那是受到以词训词的不精确训释的影响,如果采用定义法解释并列复合词的词义,情况就不同了。复合词的意义一定不等于短语的意义,如果等于,那就仍然是短语,没有必要判定为复合词。至于复合词在使用中的实际所指可能是其中任何一个语素的意义,也可能兼指两个语素的意义,但只要无法肯定,就不能说复合词的词义等于原来某个语素的意义。如果能够肯定指的是某个语素或两个语素,那就是偏义复词或并列短语。词义具有概括性,要从总体的储存状态立说,具体辞例只是用来证明的。如《陈书·沈众传》:“其自奉养甚薄,每于朝会之中,衣裳破裂,或躬提冠屦。”“衣裳破裂”虽然可能是上衣破裂,也可能是下衣破裂,但只要存在全身衣服包括鞋帽都破裂的可能,那就是用的概括义。这种概括义的“衣裳”不等于“衣”,不等于“裳”,也不等于“衣+裳”。

(二)虚化

短语中的语素都是有实义的,但词化以后,其中的某个语素义虚化或者脱落,使得复合词的词义相当于短语中的另一个语素义。虚化的语素义很多时候仍然具有背景提示作用,衬托或显示另一个语系的意义。例如:

窗户 窗和门——虚化“门”——窗

质量 品质和数量——虚化“量”——品质

国家 国和家——虚化“家”——国

好歹 好事和坏事——虚化“好事”——坏事

死亡 死去和逃亡⑩——虚化“亡”——死

家庭 家中庭院——虚化“庭”——家

睡觉 睡后醒来(11)——虚化“醒”——睡眠

事情 事件的实情——虚化“情”——事

知道 知晓道理——虚化“道”——知晓

一般只注意由并列短语虚化的复合词,称作“偏义复词”。董秀芳举到其他类型的语素义“脱落”现象,(12) 值得重视。

(三)模糊化

有些短语中具有并列关系的语素互相对立,彼此区分,但义域内没有其他并列项。作为短语理解的话,两个语素的意义各自独立,所指清晰。但实际使用中有时两个语素对应的指称对象是模糊的,只表示具有某种关系,并不明确具体所指,具体所指需要通过理解者的选择才能确定,这可以看作是通过模糊化方式来实现复合词义的转变,即由于清晰的对立意义变成了模糊的选择意义,而使短语变成了复合词。如果语素的关联意义没有模糊化而指向明确,就仍然是短语而不是复合词。例如:

父母 父亲和母亲——模糊化——父亲或母亲(你们都是孩子父母)

夫妻 丈夫和妻子——模糊化——具有夫妻关系的人(邻家的两夫妻很恩爱)

兄弟 哥哥和弟弟——模糊化——具有兄弟关系的人(三兄弟都考上了大学)

姐妹 姐姐和妹妹——模糊化——具有姐妹关系的人(张家五姐妹相依为命)

男女 男人和女人——模糊化——具有性别区分的人(山下走来一对男女)

以上短语都是对人的称谓,都具有对立和全举关系,成为复合词后,原来指称明确的并列项语义变得模糊,只表示身份关系,而不确指具体的身份。

这种复合词的词义特点既不同于“概括”类,也不同于“虚化”类。概括式的复合词意义一定大于短语,而模糊式的只能等于;虚化式的必定有个语素义脱落,而模糊式的语素义都在,只是不明确。

(四)泛化

短语中的某个或某几个语素义所指单一,复合成词后,意义变为泛指同类事物。例如:

衣架 挂衣的架子——泛化——挂衣服、帽子等任一可挂物品的架子

吃饭 吃谷类食物——泛化——吸纳各种食物(13)(喝粥、啃骨头等)

读书 阅读书籍——泛化——学习各种知识(写字、唱歌、做练习等)

听戏 听戏剧唱腔——泛化——欣赏戏曲表演(既听且看,既有声也有形)

首饰 头部饰物——泛化——全身饰物

天气 天空气体——泛化——天空所有气象

冠军 在军中数第一——泛化——在比试人群中排第一

改善 使德行变好——泛化——使任何事物变好

河流 黄河水流——泛化——地面上所有的岸道水流

泛化不同于概括的地方在于,概括是针对两个以上的同类语素义而言,一个事物无所谓概括;而泛化是从一个扩大到很多甚至所有的同类。

(五)抽象化

短语中的语素义指向某种具体的事物、动作或对象、工具、方式等,复合成词后,具体所指变成无指,事物和动作抽象化,具体的工具、方式和对象等可以不落实。例如:

提高 用手提的方式使物体位置变高——抽象化——使位置、程度、水平、数量、质量等方面比原来高

拉动 用手拉的方式让某个物体移动——抽象化——采取措施使提高、增长或发展

锁定 用锁固定——抽象化——使固定不动

点明 加点标明——抽象化——指出来让人知道

打破 打击使破裂——抽象化——突破事物的旧规、习状

武断 凭威势决断——抽象化——主观判断

深入 深深进入某处——抽象化——进入某事物内部

说明 通过解说使事情或道理明白——抽象化——证明某个道理或事实

抽象化不同于概括,因为它不是针对多个同类项而言;抽象化也不同于虚化,因为抽象化的语素义没有脱落而是替换;抽象化也不同于模糊化,因为它表义明确不需要选择;抽象化更不同于泛化,因为抽象的意义跟原义往往不同类。

(六)特指(具体化)

短语语素的关联义所指较宽泛,复合为词后,意义变为特指其中的某个事物。例如:

后事 后来的事情——特指——死了人以后要处理的丧事

事变 事情变化——特指——突然发生的政治军事行动

平反 把不平的平过来,把颠覆的翻过来——特指——把冤屈误判的案件纠正过来

即位 走向某种职位——特指——走向皇帝、王、后、诸侯等最高位

运动 运行活动——特指——政治、文化、生产等方面有组织、有目的而规模声势较大的群众性活动

修行 修养品行——特指——佛教修习教义

打针 用针管注射——特指——把液体药物用注射器注入有机体内

特指跟泛化相反,泛化是由一种到多种或全体,特指是由全体或多种专于一种。

(七)代指

语素的组合符合句法关系,但复合词的意义不是该句法关系本身的意义,而是用句法意义代指另一个相关的意义。代指前是短语,代指后是复合词。例如:

社稷 土神和谷神——部分代整体——国家

江山 江河和山岭——部分代整体——国家、国家领土

城市 城墙和市场——部分代整体——人口集中、工商业发达、有高大建筑的地区

驸马 掌管驸马的都尉——职务代任职者——皇帝的女婿(因此职常由皇帝女婿担任)

布衣 布料制作的衣服——物品代指使用物品的人——平民百姓

知事 主持政事——行为代指行为施事者——地方行政长官

将军 率领军队——行为代指行为施事者——高级将领

裁缝 裁剪缝纫——行为代指行为施事者——裁缝衣服的人

捐馆舍 抛弃房舍——行为代指行为原因——一死亡

纤芥 两种细小的东西——物体代指物体性质——细微

街坊 街道胡同——处所代指处所之人——邻居

心眼 心脏的洞窟——物体代指其功用——思想、主意、计谋

火烧 用火烧烤——制作方式代指成品——一种烤饼

开关 可以开可以关——功能代指物体——电器装置上接通和截断电路的设备

秘书 秘藏的书籍——物体代支配者——掌管秘书的职位或人

鼓舞 击鼓跳舞——行为代结果——振奋、激励

书契 或书写或契刻——行为代结果——文字

规矩 画圆和方的工具——工具代功能——标准、依据

事物的关联有时是多方面的,因而相同的语素组合代指的意义也可能是多方面的。例如:

笔墨 两种书写工具——工具代指行为——写字、画画工作

工具代指产品——文字作品或书画作品

尺寸 两种长度单位——与长度有关代指长度——长短、高低、大小

与细小有关代指细小——数量不多、细微

与定数有关代指标准——标准、法度

与测量有关代指量具——测量长短的工具

(八)喻指

语素义的组合符合句法关系,但复合词的意义不是该句法结构本身的意义,而是用句法结构中的事物比喻另一个具有相似特征的事物。由于没有比喻词,一般称为“隐喻”。例如:

风云 风和云——隐喻容易变化的事物——时局

权衡 秤锤和秤杆——隐喻起决定作用的事物——权力、标准

领袖 衣领和袖口——隐喻处于重要位置的人——领导者

元首 头+脑——隐喻处于最高地位的人——君王、总统

骨肉 骨头和肌肉——隐喻关系亲密的人——亲人

煎熬 两种烹饪方法——隐喻难以承受的痛苦——受折磨

皮毛 皮肤和毛发——隐喻外在的表面的东西——外表,肤浅的东西

要领 腰和脖颈——隐喻事物的重要处——事物的重点关键

提纲 提起网罟大绳——隐喻掌握或提取事情要领——掌管大事,内容要点

隐喻一般发生在短语的关联义上,是针对所有语素而言的。但也可以发生在短语的某个语素上,一个语素变异,整个短语也被词汇化。例如:

铁牛 铁铸的牛——隐喻铁制的像牛一样能耕地的机器——拖拉机

如果同一短语的关联意义跟多个事物具有相似点,也可能隐喻多个事物,从而产生多个复合词义。例如:

阶级 台阶的层次——隐喻人的尊卑等级

隐喻集团的社会级别

隐喻时间的次第分段

有的喻指义不是语素生成的本义,而是复合词本义的引申义,这需要区别对待。例如“花絮”由语素“花”和“絮”组合,语素义可以关联为“花如絮”,然后通过变序的方式生成复合词义“像棉絮般白而轻柔的花”;由于这种花轻柔容易飘散,给人散漫有趣的感觉,所以通过比喻又引申指各种有趣而零碎的新闻或事件的有趣片段。

(九)变序

语素义的组合符合句法关系,但复合词的意义不是该句法结构本身的意义,而是通过在语义理解上改变语素的逻辑语序、调整语义重心的位置的方式,达到改变语素关联义所指的目的。例如:

月亮 月+亮——月球光亮——变序——光亮的月球

壮观 壮丽+景明——壮丽的景观——变序——景观壮丽

海拔 海面+超出——海面超出——变序——超出海平面

纸张 纸+量词——纸可用张计量——变序——可用张计量的纸

政治 政事+治理——政事被治理——变序——治理国政的事宜

天空 天+空——天体空旷——变序——空旷的天体

有人把这类短语变异也看作语素虚化(脱落),如董秀芳认为“天空”等于“天”,语素“空”脱落;“月亮”等于“月”,语素“亮”脱落。但这种说法不能类推“壮观”等于“壮”,“海拔”等于“拔”。其实“天空”并不等于“天”,例如可说“天空中”,却不能说“天中”或者可说“天中”但意思不同。这说明“天空”的“空”意义并没有脱落,只是地位变了:在短语中,处于中心义位置(谓语);在复合词中,中心义素是“天”,“空”成了修饰性义素。“月亮”也并不都等于“月”,例如胡云翼《西泠桥畔·爱神落在谁的发上》:“回想三年前订交此地,恍如昨日;昔时的月亮,又照着我们飘泊东流了。”如果把其中的“月亮”改为“月”或“圆月”,效果是不一样的。

(十)典故化

有的短语,其语素义关联后虽然符合句法关系,但是无法按上述各种方式生成复合词义,那么这些语素的来源和复合词义的产生则可能跟某个典故有关,通过典故才能解释复合词意义的生成。典故包括语典、事典和制典。例如:

恭惟 恭敬地思考——语典——奉承、说好话

知音 精通音乐——事典——了解心事、了解人(的人)

公主 公侯主持——制典——帝王的女儿

堕落 坠落——制典——道德败坏、思想行为下流

倒戈 掉转戈头——语典事典相兼——放下武器投降

“恭惟”今作“恭维”,“维”是“惟”的通假字。“恭惟”原指下级对上级特别是对皇帝的谦词,相当于“敬思、窃以为”,其中的“惟”表“思”义。如汉王褒《圣主得贤臣颂》:“恭惟《春秋》法王始之要,在乎审己正统而已。”宋苏轼《杭州谢放罪表》:“恭惟皇帝陛下,睿哲生知,清明旁达。”清吴伟业《上马制府书》:“恭维老祖公望重枢衡,功高戡定。”“恭惟(维)”的语素义不能直接生成词义,但这个短语都用在说好话的开头,接在它后面的都是“好话、奉承话”。所以这样的语境成了语典,把语境的意义附会到了跟这个语境相关的前两个字上,也可以说是用语境的前两个字代指了语境的意思。

“知音”作为短语,它的语素义只能表示“精通音乐”,之所以能成为复合词而表达“了解人的内心”的“知己”,是因为古代的一个故事。《列子·汤问》载:“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琴。伯牙琴音志在高山,子期说‘峩峩兮若泰山’;琴音意在流水,子期说‘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可见钟子期是通过音乐而了解了伯牙的“意念”,不只是音乐本身,所以后世用“知音”来概括此事(事典中并没有“知”字)而表达的是“知己、知心朋友”的意思。

“公主”作为短语,是公侯主持的意思,字面意义跟“皇帝女儿”不挨边。宋高承《事物纪原·天地生植·公主》:“《春秋公羊传》曰:天子嫁女于诸侯,至尊不自主婚,必使同姓者主之,谓之公主。盖周事也。《史记》曰:公叔相魏,尚魏公主,文侯时也,盖僭天子之女也。《春秋指掌碎玉》曰:天子嫁女,秦汉以来,使三公主之,故呼公主也。”可见古代制度规定,皇帝女儿出嫁时,要由公侯主持婚礼。由于这样的制度,“公主”才能够指代皇帝的女儿。所以“公主”的词汇义来自于制典。

“堕落”作为并列短语,其语素义是坠落和脱落,这样的语素义关联,只能概括出掉落、落下义,进而引申出陷入、沦落、衰落等义,而无法生成道德败坏之义。如《汉书·宣帝纪》:“朕惟耆老之人,发齿堕落,血气衰微。”唐南卓《赠副戎》诗:“翱翔曾在玉京天,堕落江南路几千。”《古今小说·吴保安弃家赎友》:“将军……不可深入其地,恐堕落诈谋之中。”那么思想品德的堕落是怎么来的呢?实源于佛教。佛教世界有六道之说。天道、人道、修罗道合称三善道;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合称三恶道。这六道是从上到下依次排布的,人死后会根据自己生前的行为善恶而在这六道中轮回,人如果品行不好,做了坏事,就会进入恶道,由于三恶道居于三善道下方,所以把进入恶道叫做堕落恶道。《法华经·譬喻品》:“或当堕落,为火所烧。”《京本通俗小说·西山一窟鬼》:“因你凡心不净,中道有退悔之意,因此堕落,今生罚为贫儒。”由于这个缘故,“堕落”指不好的思想行为就容易理解了。明唐顺之《答吕沃州》:“居乡无朋友夹持,深惧堕落。”杨沫《青春之歌》第一部第十二章:“一个人政治上一后退,生活上也必然会腐化堕落。”

“倒戈”,从字面上看,只能构成“倒转戈头”的短语,但这个短语本身的语素义,无法生成“放下武器,投降敌方”的词义来。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词义,也是因为《尚书·武成》篇记载的一件事情,讲周武王兴兵伐商,商纣王驱兵抵抗,可是“前徒倒戈,攻于后以北,血流漂杵”,最终败亡。这里商纣王的前头部队掉转武器攻击商朝军队,实际上就是投降了周武王,所以“倒戈”代表这件事,也就会有掉转武器或放下武器投降敌人的意思。如唐鱼玄机《浣纱庙》诗:“一双笑靥才回面,十万精兵尽倒戈。”《三国演义》第六二回:“却说玄德立起免死旗,但川兵倒戈卸甲者,并不许杀害。”由于“倒戈”在记述该事件的语句里是现成的短语,所以也可以算作语典。

上述十种方式,是短语性的语素义如何生成词义的基本类型,也许还有别的形式,需要进一步发掘。就这十种方式而言,也不是一词一式简单对应的,有时显得比较复杂。例如短语词汇化的“多步生成”和“多向生成”现象就很值得注意。

所谓“多步生成”,是指有的语素义从关联成短语到生成复合词义,不是一步到位,而要经过逻辑事理上的几个步骤才能完成,每个步骤的生成方式可以不同。例如:

耳目 耳朵和眼睛(短语式语素义关联)——探听和观察情况(物体代指功能)——探听和观察情况的人(行为代指主体)

活口 活动的口(短语式语素义关联)——具有活动口舌的人(部分代指整体)——能用活口提供情报的人(大范围内特指某种)(14)

铁窗 铁制的窗户(语素义关联)——装有铁制窗户的建筑(部分代指整体)——牢房(大范围内特指某种)

所谓“多向生成”,是指有的短语其语素组合可以发生多种关联,具有多种特性,因而可以通过多种方式生成多个复合词义。这些复合词义之间难以建立正常的引申关系,与其看作一个词的多个义项,不如看作同形的多个复合词。例如“影响”可以通过代指、喻指和虚化等不同方式生成不同的复合词;同一方式下也可以生成不同的复合词:

影子和回响(来自光和声)——代指影响产生的原因——模拟、仿效;根据、依据

影子和回响(不像光和声真实)——代指影响的性质——虚无、不实在;大概、轮廓;模糊、恍惚

影子和回响(跟光和声一致)——喻指其他事物关系一致——相应、相似

影子和回响(是光和声的反映)——喻指事物的相关信息——踪迹、音信、消息

影子和回响(是光和声的反应)——喻指事物的反应效验——效果、反应;起作用、施加作用

影子和回响——光和声音(虚体代指实体)——声响、声音(虚化“光”)

注释:

① 王宁《当代理论训诂学与汉语双音合成词的构词研究》,载《当代语言学理论和汉语研究》,沈阳、冯胜利主编,商务印书馆,2008年。

② 《周礼注疏》,东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疏。《十三经注疏》本,中华书局。

③ 孙诒让《周礼正义》:“一月之计少,举凡其要而已,故谓之要;一岁之计多,则总聚考校,故谓之会也。”

④ 关于这一点,已经有很多学者论及。如王宁《汉语双音词结构的非句法特征》,载《江苏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⑤ 王宁先生认为“自首”的“首”为“道”的通假字,道白、说明的意思。

⑥ 复合词的非句法组合表现为有的语素义无法搭配,有的勉强搭配后语义不明(多歧义),有的语义羡余,有的无法类推再生,等等。这样的复合词数量众多,笔者有另文论述。

⑦ 参王宁《当代理论训诂学与汉语双音合成词的构词研究》,载《当代语言学理论和汉语研究》,沈阳、冯胜利主编,商务印书馆,2008年。

⑧ 董秀芳《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第40页。

⑨ 关于词义引申的具体方式可参看陆宗达、王宁《古汉语词义研究——关于古代书面汉语词义引申的规律》,载《辞书研究》,1981年第2期。

⑩ “死亡”作为词组最初是“死去”和“逃亡”的异义并列,后来“亡”沾染引申出“死”义,则“死亡”可以重新分析为同义并列关系。

(11) “睡觉”作为词组最初表示睡后醒来,属于连动关系;后来“觉”变成睡觉的量词,进而代替睡眠,因而睡觉也可以重新分析为动宾关系。

(12) 董秀芳《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年,第91—97页。

(13) 《汉语大词典》解释“吃饭”有一个义项是“泛指生活或生存”。其实这是“吸纳各种食物”的引申义(由行为引申指行为目的),而不是“泛指”。

(14) “活口”这个词的语义构成很容易理解为“活人”,因为“口”确实可以指“人”,而“活”当然可以跟“死”相对。可是,“活人”是个现成的词,为什么不直接从它引申出“活的见证人或知情人”的意义,而要另造“活口”表示活人,再由活人义引申?可见从构词心理来说,这个“口”一定跟说话有关,“活口”取的是能说话的含义。“活口”还有个用义指“留有余地不把话说死”,也是由说话灵活义生发的,不可能来源于“活人”义。

标签:;  ;  ;  ;  ;  

论汉语复合词意义的生成途径_语义分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