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福田看入世后保税区的出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福田论文,保税区论文,出路论文,入世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到深圳福田保税区采访之前,记者曾听到很多人说起过这里。有人说它“起步较晚,后来居上,发展很快”;有人说它靠功能优势和创新优势成为“深港夹心饼干中间最甜的一层”;一位有关方面的负责同志更说“如果有人问我,入世后中国保税区的出路在哪里,我会告诉他,到福田保税区看看。”
福田保税区值得一看。不仅因为这里是我国对外开放程度最高的特殊经济区域,而且这里的探索对中国保税区的改革和发展会有所启迪。
从政策优势到体制创新
福田保税区是中国最早筹划的保税区之一,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它正式亮相并开始实质性运作,已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有人戏称是“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
更重要的是,与其他保税区相比,面积只有1.35平方公里的福田保税区,不仅发展空间有限,而且也没有政策支持的优势。
1994年3月,现任福田保税区管理局局长、党委书记丘淑明出任保税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面对挑战,他说:“福田保税区要后来居上,并创造永久性的活力和魅力,必须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紧贴国际惯例,在深圳经济特区由政策型成长转向功能性发展中当好试验田。”
1994年以前,福田保税区和全国所有保税区一样,实行的是“管委会”体制。管委会主任由一名副市长兼任,副主任及委员们几乎涵盖了所有相关的政府职能部门,看起来似乎很有权威性,但实际运作起来却困难重重。创业之初就来到保税区、如今担任管理局局长助理的李波回忆说,那时候外商投资、工程建设等问题,都要经管委会集体讨论审定,而管委会的成员连集中起来开个会都很难,常常把本应很快解决的问题一拖再拖。有的外商曾断言:“看来这个地方是不会有什么大发展了。”
经过一番艰难的搏杀,福田保税区终于形成了中国保税区第一个集“政府、事业、企业”于一体的管理体制。作为深圳市政府的派出机构,保税区管理局代表市政府统一管理保税区内的各项行政事务,变政出多门为管理局“一个窗口对外、一站式审批、一个公章生效、一条龙服务”,除海关依法监管、边检在通道查验外,其他机构一概无权过问。管理局下设一个资产经营性质的集团公司,统一管理区内的市属国有资产。集团公司以土地、房产、货币、设备等方式兴办直属子公司或合资公司,为外商投资提供配套服务。企业集团和专业公司既按各自的职责相对独立运作,又统一于管理局的领导之下。国务院有关部门领导称赞这一体制“既履行政府的权力和责任,又有商业企业的灵活性。运作快,效率高,对其他保税区有借鉴作用。”
变地缘优势为功能优势
福田保税区与香港一河之隔,经专用通道半小时即到香港市区,40分钟便可直达全球最大的货物集散地——香港葵涌货柜码头。怎样从这一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中创造出巨大的功能优势呢?
福田保税区正式运作之时,正值港英政府压缩香港的露天仓储区,而福田保税区的仓储用地地价只及香港平均地价的十三分之一,具有发展保税仓储的比较优势和承接香港产业转换的有利条件。丘淑明和保税区一班人提出了“从仓储起步,带动物流、国际贸易、转口贸易以及出口加工业的发展,逐步形成规模”的思路。
在有关方面的支持下,福田保税区用足用活了自身的地缘优势:凡在福田保税区买地1万平方米以上,从事仓储、运输业的企业,可获10副以上来往香港——福田保税区之间的货柜车行驶牌证;实际投资200万港元以上的外商投资企业,可办理一副来往于香港——福田保税区——深圳市之间的香港私家车过境行驶牌证。海关对进出境货物改报关制为备案制,通过电子报关系统与区内企业间实行电子数据交换,不用现场查验货物;边检站在已有的计算机验放系统的基础上,研制和推行出入境车辆自动检验系统(简称“快捷通”),车辆出入境验放只需5-10秒钟,通关效率极高。外商反映说:“在这里投资除了成本比香港低,其他都如同在香港一样方便。”
仓储和物流形成一定规模后,福田保税区适时地作出“调整产业结构,以高新技术工业为主导,促区域经济上档次”的决定。丘淑明说,保税区不能办成一般保税仓库区或保税工厂,否则会失去其应有的意义和作用。按照工业占60%、仓储物流占25%、商贸及其他占15%的产业结构布局,通过土地价格、资金和政策等方面的倾斜,大力吸引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高、技术含量高的出口型高新技术工业项目。到2001年6月,已有64家高新技术企业在这里落户,其中包括IBM和赛意法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等为代表的电脑制造和电子信息产业,以光炬、新福克斯这些世界级的光通讯产品制造商为骨干的光通讯工业园,以达农威、业聚为代表的生物医疗产业等。1997年以来,保税区工业产值均以每年翻一番的速度递增。去年实现工业总产值62.45亿元,其中高新技术产品产值57.95亿元,占工业总值的92.8%。今年1-6月,实现工业总产值53.4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33.3%,其中高科技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93.08%。高新技术产业成为保税区的第一经济增长点。深圳湾畔,一个高新技术产业群已经崛起。
保税区管理局局长助理杨锡芬带着几分骄傲地对记者说,福田保税区在短短几年迅速成为集国际贸易、金融、仓储、运输和高新技术产业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保税区,得益于我们对地缘优势的成功转化和战略战术的及时调整。
以条例管事靠制度管人
福田保税区成立之初,一位外商曾坦言,你们保税区虽然有那么多优惠政策,但我们只信法律。
然而,中国至今没有一部全国统一的关于保税区的法规。1994年初,深圳市政府虽以政府令颁布实施过一份《福田保税区管理规定》,但在实际运行中,某些职能部门仍然习惯性地制约甚至截留有关政策,保税区还是受困于“条块分割”的夹缝之中。1995年,在深圳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福田保税区成立以丘淑明为组长的立法小组,在市人大法工委的直接参与和指导下,经过反复调查研究和征求各方意见,八易其稿,终于在1996年5月催生出全国第一个关于保税区的地方性法规——由深圳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颁布实施的《深圳经济特区福田保税区条例》。
保税区管理局副局长朱云生说,获得了重要的法治化基础的福田保税区,实质上也建立起了稳定发展的保障体系,并在贴近国际惯例运作的进程中,迈出了积极而又关键的步伐。《条例》确定了福田保税区管理局的地位及享有的12项行政职权,规范了保税区的运作和管理,确定了保税区企业的优惠待遇,为维护投资者的正当权益提供了根本的法律保障。《条例》公布不久,日本井田集团代表到福田保税区考察,他们虽然看好保税区这个地方,但顾虑“红头文件”不可靠而始终下不了投资决心。在与丘淑明局长谈判时,井田代表试探性地问:“你有没有拍板权?说话算不算数?”丘淑明回答:“我们有法律”。结果,仅一个星期时间这个项目就谈成了。
如果说法规条例为保税区的快速、稳定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那么,细致具体的规章制度就成为其健康发展的有力保证。
保税区管理局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陈可田说,从复杂而艰难的环境中历练与站立起来的福田保税区,其制度体系具有两个鲜明的特点,那就是:“廉政、高效”。高效率的办事制度加上高强度的自律制度,确保体制与《条例》的优势得以充分的发挥。
走进福田保税区管理局办公大楼,醒目的12项办事承诺向投资者表明他们全心全意的服务态度和高度负责的工作作风。针对国内一些地方存在的乱收费现象,管理局规定“能免则免,能减则减,能缓则缓”,为区内企业免、减、缓收37种费用,每年平均向投资者让利二三百万元。这里还有一项别出心裁的制度——每周两次邀请投资商到保税区职工食堂与管理局领导共进午餐。外商有什么意见、建议和要求,可以当面反映。难怪许多投资商谈起在保税区管理局办事的感受时,都不约而同地使用“如沐春风”、“宾至如归”等词语。
密集的外商投资和工程建设、高度的开放与活跃的国际资本,又使得福田保税区处在反腐败的风口浪尖上。在前期填海造地的工程中,当时的保税区4个处竟有3名处长1名科长先后因经济犯罪沦为阶下囚。对此,陈可田说,廉政建设最根本的就是抓制度建设,而我们所有的制度,概括起来就是“监督领导”。针对难点与热点,福田保税区从完善内部规章、确立机构职能范围入手,于1994年设立了“工程评审委员会”和“项目评审委员会”凡有关“工程”与“项目”的方案,均由业务部门提出,报经有关委员会集体讨论。任何人不能一个人说了算,包括第一把手。管理局计划财务处处长、国资办主任杨永生深有感触地说:“这两个委员会的建立,既把住了领导干部大权独揽、滋生腐败的关口,又理顺了重点工程与重点项目中的众多关系,在保税区内部与外部均确立了公开透明、公平公正的办事规则。”。
迄今为止,福田保税区已建立了与《条例》相配套的56个管理制度,保税区的每一位成员,上至局长下至一般办事人员,都有相关的行为规范和约束机制。
既要“引进来”又要“走出去”
“引进来”是国家建立保税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福田保税区这方面的记录无疑是骄人的。
迄今为止,已有24个国家和地区的665家企业在这里投资兴业。在这片面积只有1.35平方公里的区域里,累计合同投资金额超过20亿美元。有人因此说这里是我国乃至全世界资金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
福田保税区的高新技术产品产值也居全国首位,尤其是高新技术在整个工业产值中所占比例之高,据权威人士称即使西方发达国家也不多见。
自1997年以来,这里累计实现进出口总额131亿美元,其中外贸出口58亿美元,固定资产投资122亿人民币,累计为国家上缴税额18.36亿元人民币。
为应对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世贸的新形势,福田保税区又在深圳经济特区实施“走出去”的战略中,担负起探路尖兵的角色。
丘淑明局长说,根据一些发展中国家自由经济区转型的经验,我国加入WTO之后,保税区向国际上通行的自由贸易区转型是势所必然。毛里求斯是世贸组织成员国,实行自由化对外贸易政策,去年底已全部取消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且拥有优惠的国外市场准入条件。我们把毛里求斯作为开拓非洲市场的切入点和桥头堡,不仅可以直接与国际惯例接轨,扩大深圳与国际经济的对接面,而且对福田保税区向国际自由贸易区转型和发展有现实指导意义。
2000年8月,福田保税区在毛里求斯与路易港保税区管理局签订了友好合作协议;今年5月,在与深圳市贸发局共同承办了“中国深圳名优产品(毛里求斯)展销会”的同时,福田保税区建在路易港保税区的“深福保大厦”奠基。这座大厦投资600多万美元,集来料加工、来件装配、商品展示、商品储运分拨、办公为一体,明年建成投入使用后,将成为深圳产品和半成品加工销往非洲大陆的重要基地。
向名副其实的自由贸易区迈进
面对我国加入WTO和世界经济全球化新形势,丘淑明和他的同事们充满信心。他说:“我们的目标是,再经过10年的努力,把福田保税区建成以高新技术为主导,物流配送和转口贸易齐头并进、有规模、有档次的综合性自由贸易区。”
为实现上述目标,丘淑明认为,必须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坚持发展就是硬道理,把经济总量的增长方式寄托在科技知识型上;把更多的电子信息、光通讯、生物工程、网络科技、新材料等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引进来,不断扩充高新技术产业群的规模,把福田保税区建成名副其实的高新技术园区。
二是充分发挥福田保税区独特的地缘优势和政策优势,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特殊优势,发展现代物流业,以转口贸易为导向,以物流为基础,以保税生产资料市场为联结,构筑物流信息平台,把福田保税区建成深圳和珠江三角洲地区转口贸易的窗口和物流配送分拨的重要基地。
三是积极创造条件,勇敢地实施“走出去”战略,扩大与国际经济的对接面。建设和利用好在毛里求斯设立的贸易平台,将福田保税区和深圳的名优产品,通过这个贸易管道销往非洲大陆,为深圳的外贸出口作出贡献。
四是抓紧研究WTO规则,充分做好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心理准备和相关的政策、法规准备,用自动化去保障监管、查验方式的现代化和规范化,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
五是逐步向“境内关外”自由贸易区转型。中国经济融于世界经济的最主要特点,一个是市场准入原则和贸易自由化,一个是按国际惯例运作。所以,我们一方面要采用电子报关系统和电子商务平台等现代先进信息技术手段,加快货物的通关速度,使之尽量接近国际通关水平;另一方面积极创造条件,以保障人员和资金进出自由,逐步把福田保税区办成真正按国际惯例运作的综合型的自由贸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