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 湖南长沙 410006
摘要:目的:探讨针刺结合穴位按摩在周围性面瘫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观察。方法:选择周围性面瘫的患者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传统药物治疗,观察组进行穴位按摩结合针刺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有效率95.5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3.33%,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不良反应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按摩结合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突出,操作简单便捷,不良反应率低,值得临床应用。
关键词:穴位按摩;针刺;周围性面瘫
周围性面瘫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精神系统疾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干扰。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症状为口歪眼斜,是一种由茎乳突孔导致面神经炎引起的神经麻痹病症[1]。周围性面瘫患者不能够正常饮食,并且可能并发味觉消失并发症。西医治疗方法主要是通过扩张面神经营养血管、缓解血管痉挛症状等对症治疗,病情严重的患者可以通过手术进行治疗,但是对于患者的创伤较大。目前,穴位按摩结合针刺治疗具有方便简单、效果确切的优点,是临床常采取的治疗策略[2]。为此,本研究特对穴位按摩结合针刺在周围性面瘫患者中的应用价值作了探讨,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纳入标准:①诊断符合西医《神经病针灸治疗学》标准及中医诊断标准[3];②患者面部具有而后耳内疼痛等面部不适症状;排除标准:①排除脑干病变、手术损伤导致的周围性面瘫;②全身情况不佳,或合并严重心脑血管疾病、造血系统疾病等;③孕妇、哺乳期妇女。
按上述标准选择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90例周围性面瘫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各45例,其中对照组男28例,女17例,年龄(68.33±6.34)岁,病程(1.15±10.46)d。观察组男25例,女20例,年龄(68.09±4.33)岁,病程(1.09±10.71)d;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药物治疗方式,遵医嘱给予患者泼尼松口服30毫克/次,2次/天,用药4天后剂量为口服10毫克/次,2次/天,同时肌肉注射维生素b1,100毫克/次,1次/天。14d一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
观察组采用穴位按摩配合针刺治疗。
针刺治疗:患者取仰卧位,以颈夹脊、丝竹空、下关、四白、地仓、阳白、迎香为针刺穴位[2],对穴位进行常规消毒,取0.35×40号金针或银针刺入穴位,调整针刺的角度,患者感到憋胀时得气,得气留针30分钟后拔针。2次/d,14d一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
穴位按摩:患者取坐位,通过手指按法或点法刺激颈夹脊、丝竹空、下关、四白、地仓、阳白、迎香穴位。14d一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
1.3 临床观察指标
显效:患者面部功能完全恢复,肌力正常,口唇对称;一般:患者面部功能得到改善,肌力基本恢复正常,口唇轻微歪斜;无效:患者面部功能无改善甚至加重,口唇歪斜严重。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软件处理实验数据,计量资料表示为`x±s,采用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计量资料以百分率(%)表示,并采用c2 检验,P<0.05则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情况对比
2 结果
观察组有效率95.5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3.33%,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2两组不良反应率对比
对照组中1例过敏,1例恶心;观察组无不良反应。治疗后观察组不良反应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对比有明显差异(P<0.05)。见表2。
3讨论
周围性面瘫属于临床多发病,病变部位位于面神经运动纤维,患者的面部表情肌肉因为缺少了神经的支配,从而出现了面瘫症状,具体表现为面部不对称、不能皱眉、眼睑无法闭合等,少数患者伴随有味觉减退以及唾液分泌障碍等。周围性面瘫发生原因目前尚未明确,通常认为可能是因为面部神经受到刺激,如病毒感染、受冷以及营养不良等都可能造成面部神经营养血管收缩缺血,从而引起周围性面瘫。面瘫感导致患者的生活格外不便,生活质量严重降低[3]。现在西医治疗周围性面瘫尚未有太多的方法,所以对于周围性面瘫的治疗并不能彻底解决。
我国中医学关于周围性面瘫的病因病机论述较为丰富,已经有2000余年的治疗历史。主要的观点认为周围性面瘫的发病原因是因为面部的经络受到刺激,发生那气机平衡失调导致病理改变。《内经》中对周围性面瘫有所记载,认为风邪入侵面部,长时间停留后郁而化热,因此导致面部肌肉瘫痪。中医对于周围性面瘫的辨证分型包括风痰阻络,肝肾阴虚以及正虚邪侵等,针刺和穴位刺激法适用于以上几个类型的周围性面瘫治疗。中医认为,治疗周围性面瘫的关键在于通经络,祛风痰,止痉挛。采用针刺治疗能够刺激患者的穴位,使得血管扩张改善面部血液循环,调节经脉气血,针刺下关、阳白等穴位能够明显扭转面部神经缺血状况,促进面部肌肉功能的恢复,从整体上改善周围性面瘫症状。针刺技术是综合了神经性、生理学、解剖学的综合治疗技术,可以根据个体发育情况给予良性刺激,可以加强肌肉运动,能够消除水肿症状等。越早介入针灸治疗越能够取得良好的预后效果,注意在进行针刺过程中,手法要轻柔,平补平泻,给予适宜的刺激,不可多选穴位。中医穴位刺激是一门普遍适用于老年、青年、儿童、妇女的治疗方式,操作简便有效,应用范围广泛,能够缓解面瘫临床症状,是较为安全可靠和简便的方法[4]。穴位刺激法通过按、压、揉、擦等穴位刺激对病变部位的特定穴位进行刺激,让穴位发生“酸、胀”的得气反应,以期达到疏通经络、推行气血的疗效。
针刺与穴位刺激是中医传统疗法,有促进气血循环、消炎止痛的作用,穴位按摩有改善新陈代谢、缓解面部疼痛的作用[5]。针刺配合穴位刺激的方法能够结合两种治疗方法的优势,特别是在患者病情中后期时,因为感觉功能在逐渐恢复,所以在治疗过程中,患者会感觉到明显的疼痛感。针刺带来的疼痛感会导致患者的痛苦心理,所以此时进行穴位刺激治疗,能够让患者感觉到面部发热,疼痛感减轻,所以更有利于患者的治疗和预后。在进行正式治疗时,要合理选择针具,尽量减少针刺时带来的疼痛感。这样能够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综上所述,穴位按摩结合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突出,操作简单便捷,安全有效,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区丽敏.药棒按摩配合斜扳法治疗周围性面瘫62例[J].中医外治杂志,2016,04(14):10-11.
[2]张晓东.穴位按摩结合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效果[J].中国当代医药,2015,07(22):149-151.
[3]王洪昌.药物保守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疗效分析[J].中国处方药,2015,03(17):78.
[4]黄爱华.穴位按摩结合针刺联合温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J].贵阳医学院学报,2016,10(31):1126-1128.
[5]邓祖国,朱敬静.穴位按摩结合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效果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07(26):770-773.
论文作者:陈辉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7月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9/5
标签:穴位论文; 面瘫论文; 针刺论文; 患者论文; 面部论文; 对照组论文; 疗程论文;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7月2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