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诗文的核心思想与艺术特色_梁启超论文

梁启超诗文的核心思想与艺术特色_梁启超论文

梁启超诗文的核心思想及艺术特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诗文论文,核心论文,特色论文,思想论文,艺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梁启超的一生,是爱国革新的一生。他生活在晚清,那个年代是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加紧进行侵略和掠夺,封建专制主义对人民进行残酷的压迫和剥削,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年代。在广大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影响下,为了挽救民族危亡,梁启超和他的老师康有为等维新派以“救亡图存”为己任,组织领导了维新变法运动,成为戊戌变法的领袖人物。梁启超的诗文就充分体现了革故鼎新的思想,并具有自己的艺术特色。

一、爱国革新的核心思想

1.变革维新,主张爱国图强

萧三说:“毛主席青年时代,喜欢自己找书读,……有人送他两种书:一种是关于康有为的维新运动的,一种是梁启超办的《新民丛报》,他读了又读,重要的文章,都能够背诵。那时候,他崇拜康梁,因为他们谈的,都是救国的问题,梁的文章又写得好。”梁启超的诗文鲜明地表现了爱国图强的思想,他在《自励》诗中说:

“献身甘作万矢的,著论求为百世师。

誓起民权移旧俗,更研哲理牖新知。

十年以后当思我,举国犹狂欲语谁?

世界无穷愿无尽,海天寥廓立多时。”

这诗反映了他虽屡遭挫折,却不消沉,仍怀高度自信,唱出了高昂铿锵的调子。梁启超为爱国不但甘作万矢的,而且愿冒大风险:“我辈从此相约,非破家不能救国,非杀身不能成仁,目的以救国为第一义”〔1〕他摒弃高官厚禄,鄙视高压利诱,反对袁世凯称帝。 在倒袁运动中,大义凛然,指挥若定,毅然著文《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文中称:“不顾利害死生,为全国人民代宣其心中所欲言之隐耳。”这篇文章在当时产生了强烈的震动,被誉为袁氏称帝失败的嚆矢。接着反对张勋复辟帝制,亲身参与和组织讨伐。被当世和后人称为“两次再造共和”而立下历史功勋。

梁启超的诗文,爱国是核心,图强是手段。他提倡启民德、开民智、兴民权、振民气,鼓民力,志在改造国民、改造国家,使中华民族复起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为达强国目的,他主张:“我国产业幼稚,故宜采保护主义;我国资本缺乏,故又宜称采开放主义。”〔2〕他还提出了整顿国家财政要治本与治标“同时并举。”进行财政改革,整顿赋税、改革货币制度、建立银行制度,奖励公债,善用外债,裁减军费与行政费用。其诗文中的不少主张切中时弊,切实可行,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

2.弃旧图新,倡导诗文革命

梁启超的革故鼎新精神,突出表现在其大力倡导“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和身体力行之“新民体”运动中。“诗界革命”这一口号,据黄霖考证,是梁启超东渡日本后在新形势下受西方先进思想影响而首先提出的。最早见于《汗漫录》(即《夏威夷游记》)。他在该著中说:“以为诗之境界,被千年来鹦鹉名士(予尝戏名词章家为鹦鹉名士,自觉过于尖刻)占尽矣,虽有佳章佳句,一读之,似在某集中曾相见者,是最可恨也。故今日不作则已,若作诗,必为诗界之哥伦布、玛赛郎然后可”。很显然,他对于千余年的诗歌创作陈陈相因局面是很不满的,力主变革,锐意创新。他强调“欲为诗界之哥伦布、玛赛郎,不可不备三长:第一要新意境,第二要新语句,而又须以古人之风格入之,……若三者具备,则可为二十世纪支那之诗王矣”〔3〕。梁启超“诗界革命”的主张,从内容到形式,可概括为“两新一旧”:新意境、新语句和旧风格。前者是指诗歌思想内容和描写对象的革新创造,要求学习西方、反映当前社会现实的手法,跟上世界的形势和潮流。后者实质是要继承传统:“以旧风格含新意境”、“独辟新界而渊含古声”〔4〕。这些足见梁启超的开创精神。三者之中,尤以新意境为先,这如何体现?梁启超在《饮冰室诗话》中慨叹:“吾中国向无军歌,其有一二,若杜工部之前后《出塞》,盖不多见”“往见黄公度《出军歌》四章,其讯之狂喜”,称赞“其精神之雄壮活泼,沉浑深远不必论,即文藻亦二千年所未有也。”梁启超之所以推崇《出塞》及黄公度等之军歌,是因为这些诗作具有新的意境,能鼓舞士气、振奋军心,激发将士英勇为国之情志;他之所以把黄公度之校歌、童歌称作一代妙文,是因为这些诗歌能启迪青少年好学上进,从小爱国爱家。梁启超借“诗界革命”主张抒发变法图强、救国救民之志,帮助军队建设,实为卓越之见。青少年是国家民族未来之栋梁,必须品格高尚,德才武勇,才能承担重任。而意志性格应从小培养塑造。重视利用文艺来教育培养青少年,用心可谓良苦。这既是他变法维新的一项重要构思,也是“诗界革命”中要求新境界的重要体现。

梁启超不但理论上力主、而且也身体力行地倡导弃旧图新,进行“诗界革命”,他自己所写的诗,热情奔放,直抒胸臆,明白晓畅,表现出一种乐观和追求革新的精神。也是他“诗界革命”理论的直接体现。如:“弱肉宜强食,谁尤只自嗟。几人争失鹿,是处避长蛇。殷鉴何当远?周行亦匪赊。哀哀告我后,覆辙视前车。”〔5〕该诗反映了朝鲜沦为日本的殖民地后,作者感到异常震动和愤慨,站在维新派的立场上,历述朝鲜沦亡之过程及原因,在表示哀悼的同时,对中国的前途寄托了深忧。康有为对这组诗的评价甚高,认为:“沈郁雄苍……义正词严,岂愧诗史!其详瞻亦前无古人,诗至此观上矣!”〔6〕在梁启超和黄遵宪等人大力倡导和影响下,出现了谭嗣同、丘逢甲、夏曾佑等一百多位作者为代表的“新派诗”。给诗坛带来了新气息。

在倡导“诗界革命”的同时,梁启超提出了“小说界革命。”在《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中指出:“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也。”其“熏染感化力之伟大,举凡一切圣贤经传古诗文辞皆莫能拟之。”〔7〕又说:“在昔欧洲各国变革之始,其魁儒硕学,仁人志士,往往以其身之经历及其胸中所怀政治之议论,一寄之于小说。”“往往每一书出,全国之议论为之一变”。〔8〕他吸取“昔欧洲各国变革”之经验, 力图利用小说广泛影响国民。充分肯定了小说的地位与作用,目的就是爱国图强。

在《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一文中,梁启超把小说的艺术感染力归纳为“支配人道”的四种力:一是熏。“熏也者,如入云烟中而为其所烘,如近墨朱处而为其所染”。即是感染、熏陶作用;二是浸。“浸也者,入而之俱化者也”。使人沉浸其中,仿佛亲临其境而思想感情受其感化;三是刺。“刺也者,刺激之义也”。指作品强烈震撼读者心灵,不能自己,“忽而发指,忽而流泪”深受感动;四是提。“凡读小说者,常若化其身入于书中而为其书之主人翁。”使读者进入忘我境界而化入书中角色。由此,他认为小说与群治有密切关系,对人群、社会能产生重大的正面或负面的影响。他说,小说有如空气与菽粟,新鲜洁净的空气菽粟被人吸之食之,可令人身强体壮;污秽含毒的空气菽粟,必令人萎病至惨死。他甚至认为中国社会风俗的败坏,政治之腐朽,根源之一在于受到旧小说的影响。“故今欲改良群治必自小说界革命始;欲新民,必自新小说始”〔9〕。他明确提出:“小说界必须革新! ”至于如何革新,他主张“写政治小说”。“政治小说”这一概念,也是他在中国的首创。他要求“借小说家言以发起国民政治思想,激励其爱国精神”〔10〕强调要写反映政治、为变法图强服务的小说,通过小说启发国民的觉悟,激励国民的爱国精神。他自己也亲力亲为创作了一些政治小说。梁启超提出了“小说界革命”的理论并付诸实践,在我国近代文学史上功不可没。他对于小说的地位、作用、艺术特征以及创作方法等问题的论述,今天看来,虽然有明显的片面性,但在当时,却的确是一大突破。

梁启超诗文中的革新思想是多方面的,他身体力行所开创的“新民体”个性鲜明,风靡一时,尤其值得肯定。为配合变法维新,启蒙国人,重铸国魂、洗涤旧观念,梁启超创造了一种配合时事、平易畅达、融分析说理于一炉的“新民体”(即“报章体”)。他自称这种文体“务为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纵笔所至,不自检束,学者竞效之,号‘新民体’”。这是内容全新,文字通俗的一种解放了的文言文。其最大的特点是冲破传统藩篱,一反旧文体的框框条条,通俗浅近,议论纵横,“笔锋常带感情,别具魅力”。因而“学者竞效之,国人竞喜读之”,“老辈则痛恨,诋为文妖”!〔11〕“新民体”猛烈冲击了传统古文,对动摇旧思想,传播新文化起推波助澜的积极作用,为后来的白话文运动开辟了道路。

二、个性鲜明的艺术风格

梁启超自幼即接受中国式传统教育,四五岁就在祖父与母亲膝下读四子书,六岁读中国略史,八岁学文,九岁能缀千言,十二岁补博士弟子员。秉赋优异的梁启超对传统旧学能“操戈入室,深堂奥而游刃有余”;又得其师康有为的影响,对西方新学汲取吸收,“更研哲理牖新知”,并结合时代、社会实际,加以融会贯通,故而形成了个性鲜明、与众不同的艺术风格。

(一)笔锋尖刻,鞭劈入理。

梁启超诗文的一大特色,是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以其尖刻犀利的笔锋,毫不留情地把旧王朝、旧社会的腐朽丑恶暴露无遗。严复说过:“任公(指启超)……摧剥征伐政府……至于其极,诋之为穷凶极恶,意若不共戴天”。他议论纵横,善于刻画,善于对比,把那拉氏清朝之种种淫恶丑态,作鞭劈入理的分析,入木三分,如《中国积弱溯源论》暴露那拉氏的淫恶说:“那拉氏垂帘三次,前后凡三十余年,中国之一线生机,芟夷斩伐,而靡有孓遗者,皆在此三十年也。……若那拉后者,非惟视中国的四百兆之黎庶如草芥,抑且视有清二百年之社稷如秦越也。故忍将全国之大权,畀诸数阉宦之手,竭全国之财力,以穷极池台鸟兽之乐遂使吾中国,有所谓安仔政府,有所谓皮笑李政府者(得宠太监安得海、李莲英的浑名)盖二百余年来京师之腐败秽丑,未有甚于那拉时代者也。”〔12〕这段精彩的文字抓住那拉氏的罪恶及其奴才奴性的本质,极尽遣词造句之能力,纵横捭阖,那拉氏和在其专制淫威下所产生出来的奴才的可悲嘴脸跃然纸上,真可谓穷形尽相,至矣,尽矣、无以复加矣!

(二)逻辑严密,条理明晰。

梁启超的著述尤是政论文章,十分讲究逻辑,而且重视条理,富有极大的鼓动性。如《少年中国说》,从全文看,开篇就提出外国人认为中国是“老大帝国”的问题,接着阐明“老大帝国”的实际含义,进而辨明今日之中国实非“老大帝国”,因此,激励青年要为“少年之中国”而努力奋斗。在圆融贯通的层次中,体现出严谨周密的逻辑力量,具有极强的说服力。从个别段落上看,也是环环相扣,步步深入。且看第二段:“欲言国之老少,请先言人之老少。老年人常思既往,少年人常思将来。惟思既往也,故生留恋心;惟希望也故进取,惟保守也,故永旧,惟希望也故日新。惟思既往也,事事皆其所已经者,故惟知照例;惟思将来也,事事皆所未经者,故常敢破格。……老人如夕照,少年如朝阳。老年人如瘠牛,少年如乳虎。……老年人如秋后之柳,少年人如春前之草。老年人如死海之潴为泽,少年人如长江之初发源。此老年与少年性格不同之大略也。人固有之,国亦宜然。”这里,由老年人“常思既往”推出“故生留恋心”,“故保守”,“故永旧”。行文中排比、递进句法的运用,更显示出作者思维的明晰和推理的严谨。

(三)用语通俗,平易畅达。

梁启超为文,力主“我手写我口”,从思想内容到文字的表达,都力求言文一致,用通俗的词句,平易畅达地表达奔放的思想感情。如作为《新民丛报》时代的代表作《少年中国说》:“……夫以如此壮丽浓郁翩翩绝世之少年中国,而使西欧日本人谓我老大者何也?则以握国权者皆老朽之人也。非哦几十年八股,非写几十年白析,非当几十年差,非挨几十年俸,非递几十年手本,非唱几十年喏,非磕几十年头。非请几十年安,则必不能得一官,进一职。其内任卿贰以上、外任监司以上者,百人之中,其五官不备者,殆九十六七人也。非眼盲则耳聋,非手颤则足跛,否则半身不遂也。彼其一身饮食、步履、视听、言语、尚且不能自了,须三四人在左右扶之捉之,乃能度日,于此而乃欲责之以国事,是何异立无数木偶而使之治天下也。……呜呼!今之所谓老后、老臣、老将、老吏者,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手段,皆于是矣。‘西风一度摧人老,凋尽朱颜尽白头’。使走无常当医生,携催命符以祝寿,嗟乎!痛哉!”。这段俚语、韵语、排比语、藻丽语、隽语、佻巧语一到他手里,都很听他指挥,这些通俗的用语,虽平白浅近,却显出了精彩,显出了力量。这些通俗语言的生动运用,异常畅快地揭露了封建王朝是怎样地培养他们的一班走狗,走狗们又是怎样地保持高官厚禄,从而表达了作者对走狗们深恶痛绝之情。语言通俗,辞达而已;词笔锐达,深含底蕴,这委实是梁启超诗文艺术独到之处。

(四)语言生动,别具魅力。

梁启超的诗文,有自家特色。严复说:“笔端又有魔力,足以动人”,“一纸风行,海内观听,为之一耸”。笔者以为梁氏文章之所以令人倾倒,其力量之大,语言生动是个中原委之一,梁氏用语之生动表现在:

1.起语突兀、惊人。梁启超为文开头突兀,用语惊人。如《罗兰夫人传》说:“罗兰夫人何也?彼拿破仑之母也,彼梅特涅之母也,彼玛志尼、噶苏士、俾士麦、加富尔之母也。……十九世纪欧洲大陆一切之人物,不可不母罗兰夫人……何以故?法国大革命,为欧洲十九世纪之母故;罗兰夫人,为法国大革命之母故”。用了这种开头,使读者惊叹于罗兰夫人给予社会影响之巨大。

2.善用比喻、排比。生动形象的比喻《过渡时代论》:“船头坎坎者,自由之鼓耶?船尾舒舒者,独立之旗耶?……顺流而渡者,其英吉利耶;乱流而渡者,其法兰西耶?方舟联队而渡者,其德意志、意大利、瑞士耶?……”善用精彩排比的如《爱国论》:“吾少而居乡里,长而游京师及各省大都会,颇尽识朝野间之人物,问其子弟,有知国家为何物者乎?无有也。其相语则曰:“如何而可以入学,如何而可以中举也。问其商民,有知国家之危者乎?无有也。其相语则曰:如何而可以谋利,如何而可以骄人也。问其士夫,有知国家为念者乎?无有也。其相语则曰:如何而可以得官,可以得差,可以得馆地也……父诏其子,兄勉其弟,妻勖其夫,友劝其朋,官与其属,师训其徒,终所营营而逐逐者,不过曰身也、家也、利与名也。”这一段排比铺陈,连珠炮式直击而来,充分而“全方位”地暴露了当时社会各色人等在封建腐败制度下扭曲了的崎形心态。

3.结语含蓄、善变。文章的结束语形式多种多样,给人以无穷的联想与启迪:例如用四言韵语的《中国少年说》:“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吸张。……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又用别人诗句的《李鸿章》,引龚自珍诗作结,使人回味无穷:“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此外,还有引用英文歌作结的《论进取冒险》,别开生面,新鲜活泼:“呜呼!一国之大,有女德而无男德,有病者而无健者,有暮气而无朝气,甚者乃至有鬼道而无人道。恫哉!恫哉!吾不知国之何以立也!君梦如何?我忧孔多。抚弦慷慨,为少年进步之歌。歌曰: NEVER LOOK BEHIND BOYS,……” 以上各例,足见梁氏不拘一格,个性鲜明,用语浅近、生动而独具魅力,难怪守旧派骂他为“文妖”了。

注释:

〔1〕〔2〕《梁启超研究》1994年第10期新会梁启超研究会编

〔3〕〔4〕梁启超:《饮冰室诗话》

〔5〕梁启超:《朝鲜哀词》

〔6〕康有为:《梁任公诗稿手迹》

〔7〕梁启超:《告小说家》

〔8〕梁启超:《译印政治小说序》

〔9〕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

〔10〕新小说报社:《中国唯一之文学报新小说》

〔11〕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

〔12〕梁启超:《中国积弱溯源论》

标签:;  ;  

梁启超诗文的核心思想与艺术特色_梁启超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