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本体论的本质与重构_本体论论文

论本体论的本质与重构_本体论论文

论本体论的性质及其重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本体论论文,性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哲学本体论(ontology)几乎与哲学一样古老,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就是哲学。从 西方哲学发展的历史来看,本体论研究的主要是“存在”问题,正因为如此,它有时也 被称为“存在论”。但是它不是研究“存在者”的一门学问,而是探究“存在者”何以 “存在”的一种智慧,并与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终极关怀紧密相关。20世纪以来,本体论 遭到了严重拒斥甚至否定,这既有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也与人们的理智迷误不无关联 。然而,无论本体论的命运如何,它所关注的问题都是我们无法超越、无法回避的,因 为那是我们生活的基础。在今天这个人们越来越丧失家园感的“表面化”的、浮躁的时 代,情形更是如此。

一、本体论的性质

从西方哲学史来看,本体论作为一门学问起源于对万物本原也就是本体问题的追问。 所谓“本原”(英文的对应词是principle,亦译为“始基”),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解释 ,就是万物都由它构成,最初由它产生,最后又复归于它,其属性变化不已,而其本体 常居不变的那个东西。(参见亚里士多德)从希腊早期哲学家的研究看,无论他们把万物 的本原看作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看作是一元的还是多元的,看作是可变的还是不可变 的,有一点对于他们来说是共同的,这就是把探寻万物的本原作为本体论或哲学研究的 任务。这些哲学家的历史贡献在于,他们注意到本体论的任务不是要研究现象世界,而 是要探寻现象背后的根源或本原。但是,这种本体论是有明显缺陷的,主要表现在这些 哲学家还没有意识到现象与本体的区别,没有从现象世界进一步深入到本体世界去探寻 世界的本来面目,没有实现本原向本体的转换。从本原向本体的转换是柏拉图完成的。

柏拉图转换的重要前提是毕达哥拉斯哲学,特别是巴门尼德哲学。毕达哥拉斯学派认 为“万物都是数”。数不仅被看作万物的本原,而且被看作万物的原型、世界的本体。 巴门尼德则提出了比数更为抽象的“存在”作为世界的本体。他注意到,事物是形形色 色的,而存在则是惟一的,宇宙万物以及它们的属性、动作等,无一不是“存在”。变 化万千的世界并不是真实的世界,只有这惟一的、不变不动的“存在”才是真实的世界 ,才是万物的本原。巴门尼德认为,各种特殊性都由某一门具体的科学来研究,只有“ 存在”才是哲学应该研究的对象。后来到了亚里士多德那里,这种最一般、最普遍的“ 存在”被表述为“作为存在的存在”,并被明确作为第一哲学(本体论)的研究对象。

到了柏拉图那里,本体论已经不再局限于对万物本原的追问,而是转向了对世界本体( noumena)的探寻和本体世界(即世界本来面目)的逻辑构造。柏拉图以更明确的形式将巴 门尼德的两个世界的学说表达出来:一个是我们所处的现象世界,它是变化生灭的,是 感觉感知的对象;另一个则是理念世界,它是永恒不变的,是理性认识的对象。在柏拉 图看来,只有理念才是真实的,才是世界的本体。“理念”也是“存在”,但与巴门尼 德的“存在”有所不同:巴门尼德的“存在”是万事万物的共性,而“理念”只是一类 事物的共性。不是惟一的、不变不动的“存在”,而是各种不同理念构成的世界本来面 目。另一方面,柏拉图又吸取毕达哥拉斯关于数是万物的“原型”的意思,认为理念不 仅是世界的本体,而且是万物的原型,世界万物都不过是对理念的“分有”或“摹本” 。尽管柏拉图的理念论在理论上存在着诸多困难,而且还有不少牵强附会的地方和神秘 主义色彩,但这种理念论是一种真正意义的关于本体的学问,是一种典型的本体论。

在柏拉图之后,亚里士多德把“作为存在的存在”作为他的第一哲学的对象。他所说 的“作为存在的存在”(也就是第一存在)实际上就是本体。他把存在区分为偶性意义的 存在,本质意义的存在,真和假的存在,潜能的存在和现实的存在,而只有实体(subst ance,亦译为本体,其含义是作为其他东西的基础、基质和主体)才是事物的本质,才 是本质意义的存在,才是第一存在。亚里士多德对实体有不同的规定,但他最终把事物 的“形式”(form)看作第一实体,而他所谓的“形式”实质上就是柏拉图的“理念”, 也即“本体”。这些本体论并非关于存在的学问,而是从追问万物的本原肇始、以探寻 世界的本体完成其理论构建的关于本体的学问。

从对本体追问和探寻的历史看,本体论乃至哲学并不像亚里士多德在其《形而上学》 中所说的是“为学术自身而成立的惟一学术”,而一开始就是有鲜明价值指向的。这种 指向,从根本上说,就是为了使人类更有智慧地生存。与哲学的其他分支相比较,本体 论对于人类的意义更为隐含,也更不容易被阐明,但是,它对于人类具有独特的重要意 义则是无庸置疑的。这种独特的重要意义在看来至少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它可以称为哲学的根基。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哲学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庞大的学 科门类。如果把哲学比作一棵大树的话,那么本体论就是这棵大树的根基,认识论和价 值论是这棵大树的两个主干,其他的哲学分支几乎都是这棵大树的枝杈。没有本体论, 就不会有认识论和价值论,也不会有其他的哲学分支。本体论不发达,认识论和价值论 也不会发达,其他的哲学分支也不会繁荣。只有本体论根深,哲学这棵大树才会枝繁叶 茂。今天人类的哲学看起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然而它却正日益沦为科技的奴仆, 正日益沦为功利的工具,哲学越来越不能发挥它引导人类有智慧地生存的应有功能。其 所以如此,根本原因之一就在于哲学的本体论被拒斥、被否定,哲学正逐渐成为无根基 的哲学。

其次,它是人类信念的支柱。人类是靠信念生活的,任何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信念。信 念是人类生存的范型,规定着人的生存境界。信念有日常生活信念、科学信念、宗教信 念、哲学信念之别。在所有这些信念中,只有基于对宇宙、人生、社会终极实在和本来 面目的理性追问和探求所确立的本体论原则,才能成为人类信念的真正支柱,才能使人 关切终极实在,追求终极真理和终极价值,从而能使人生达到一种崇高的境界。

再次,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可以成为批判现实的一种武器。一种真正意义的本体论, 它是要超越现实世界发现本体世界,去探寻世界的终极实在,并从而成为可能世界和理 想世界的根据,为人们提供反思和批判现实的依据和武器。本体论作为哲学智慧的结晶 ,可以使人洞察现实的缺陷及其应有的走向,从而不盲目地做现实的奴隶,而去追求更 美好世界和更美好生活的构建。

二、本体论与哲学

哲学是关于智慧的学问。何谓智慧?按《牛津哲学指南》的解释,智慧是“把反思的态 度与实践的关切统一起来的一种理智(understanding)形式。这种态度的目的是要理解 实在的根本本性及其对过好生活的意义。这种实践关切的对象是要在主体的品质和环境 既定的情况下构成一种关于过好生活的合情合理的概念,并对他们不得不在其中作出决 定和行动的情境作出评价。作出这些评价并不容易,因为好生活是不完全地构成的,个 体的品质和环境的可变性使一般原则成为不充分具体的。因此,智慧可以与评价复杂情 境的好的判断、由于对人的条件的反思性理解所获得的好的生活的概念等同起来”。(1 995年,“智慧[Wisdom]”条)由此看来,智慧有认知方面和评价方面、有理论方面和实 践方面、有对象之思和自我之思或反思之思之别。但真正的智慧所关切的应是人类自身 的总体状况和终极目标,这就是人类智慧的真正本性。

然而,人类并不总是清醒地意识到自己智慧的本性、努力去发挥和发展这种本性。人 们常为日常的功名利禄所累,忘却或忽略了生存的根本目的和真正意义。人类之所以需 要哲学,就是要哲学来开启人类的这种大智慧。哲学的本意是爱智。所谓“爱智”,就 是通过研究和阐释生存智慧、通过批判常识和导引心灵,使人意识到自己智慧的本性, 着眼于生存的终极目的和总体状况来反思生存、谋求生存,不断改善自己的生存境遇, 诉诸理智反思、批判和构建人类生存的终极目的和价值体系,达到对人生的觉悟和创造 。但哲学有鲜明的独特性,这就是哲学语言的思辨性。对人类、社会、世界、宇宙及其 相互关系的纯思辨把握和纯思辨表述,是人类智慧在理性运用方面可能达到的最高限度 ,也是哲学研究中的至深点和至难点。能否达到这一至深点、能否回答这一至难点,关 系到一种哲学能否成为有体系的哲学、能否成为真正的哲学。

人类生存于社会、世界、宇宙之中,在社会、世界和宇宙中生存是人类生存的先在规 定性。要反思、批判和构建人类生存的终极目的和价值体系,其基本前提是要透过人类 、社会、世界和宇宙及其相互关系的现实状况洞察和把握其本来状况。把握了这种本来 状况,才能进而构想其可能状况和确立其理想状况,从而构建人类生存的终极目的和价 值体系,与此相应,对人类、社会、世界和宇宙及其相互关系的把握所需要的则是一种 高度抽象的纯思辨方法。哲学用这种思辨方法从终极目的和总体状况着眼研究人们应该 怎样生存。要从终极目的和总体状况着眼研究人们应该怎样生存,就要研究人为什么要 活着、人怎样生活才有意义等问题,这就要研究人生问题;也要研究什么样的环境最适 合人类生存,这就要研究社会、世界、宇宙问题,研究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问题;还要 研究这一切现在的状况、过去的状况和将来的状况;研究它们本来的状况、可能的状况 和应该的状况或理想的状况。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三个基本领域或主要分支,正是 在这一点上达到统一的。

无论是普通人还是哲学家,他在实际生活中所面对的都是人生、社会、世界、宇宙及 其相互关系的现实面目。这种现实面目作为现象,它是表面的、多变的,不仅不是完全 真实的,相反可能是虚假的、扭曲的、变态的。这种现实面目虽然是人类一切探索的出 发点,但不能作为探索人生、社会、世界、宇宙及其相互关系的可能面目和理想面目的 出发点,尤其是不能作为构想这种可能面目和理想面目的根据和前提。这种可能面目和 理想面目的根据和前提只能是人生、社会、世界、宇宙及其相互关系的本来面目。

这种本来面目是通过哲学思辨的方法、透过现实面目这种表象在思想上所获得的关于 人生、社会、世界、宇宙及其相互关系的观念面目。这种观念面目不是现实存在的,而 是思辨的抽象,但却由于是现实面目的本体论还原,因而可能比现实面目更真实。当然 ,由于种种原因,哲学家可能在思辨抽象的过程中发生失误,以至于在对人生、社会、 世界、宇宙及其相互关系本来面目的把握上发生偏差,但即使如此,我们仍然必须意识 到,现实面目的本体论还原可能因为发生错误而不真实,而我们所感到的现实面目则可 能是不真实的。只有以这种更真实的本来面目为根据和前提,哲学家才能进一步揭示人 生、社会、世界、宇宙及其相互关系的种种可能性,构想各种可能模式,并进一步在此 基础上选择和从理论上构建最适合人类更好生存的理想模式。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 认为本体论是整个哲学大厦的基础,这个基础的有无决定着哲学的有无,这个基础的好 坏决定着哲学的好坏。也许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本体论在哲学史上被看作是“第一哲学 ”。

三、重建本体论

虽然本体论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但它却遭到了某些哲学家的拒斥甚至否定,尤其是2 0世纪以来,这股否定思潮更成为一种时尚。这是十分不幸的。从哲学的历史来看,非 难和否定本体论主要来自三股力量:怀疑主义、宗教神学、科学主义。其中宗教神学是 哲学外部的力量,而怀疑主义和科学主义是哲学内部的力量。宗教神学也有它自己的本 体论,它为维护它自己的本体论而非难或否定哲学本体论是自然而然的。这不足为怪, 没有多少讨论的必要。在这里我们只讨论怀疑主义和科学主义对本体论的非难或否定。

怀疑主义是西方哲学史上连绵不绝的一股思潮,不同时代、不同哲学家的怀疑主义就 其形态和观点而言各不相同,但它们一般都由对本体的存在表示怀疑进而责难甚至否定 本体论。怀疑主义以感觉经验作为事物是否存在的根据,对本体这种超验的东西是否存 在表示怀疑,对断定本体存在的各种本体论加以否定,认为各种本体论都是没有根据的 独断。

科学主义是启蒙运动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兴盛而在哲学中形成的一股思潮,这股思潮在1 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达到其鼎盛时期。科学主义主张用科学改造哲学,使哲学科学化, 而要使哲学科学化,关键就是要拒斥本体论。有的科学主义者以经验主义为根据,认为 本体论所断定的本体是人的经验不能感觉的,超出了人的认识范围,人的理性就不要再 去研究这些形而上的问题,而应该专注于现象世界。有的科学主义者从语言分析的角度 指出本体论的语言既不是经验语言也不是逻辑语言,既不能用经验证实,也就不能用逻 辑证明,是一些既不真也不假的“妄”语言。哲学家争论不休、难以形成共识以致于哲 学停滞不前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此;哲学要发展,就必须清除这种本体论。

怀疑主义和科学主义对本体论的怀疑和拒斥是错误的。因为既然本体论是哲学,就不 能以科学为标准来衡量其正确与否。同样,既然本体及其所构成的世界是超感觉经验的 ,是非感觉经验的,也就不能以人们是否感觉得到它们为根据来肯定它们或否定它们。 本体论虽然是一种超经验、超现实的玄学,但是它反映并能满足人对生存的终极目的的 关切和对世界本真面目的追寻,是生存智慧的最高体现和根本要求。它决不是人类可有 可无的东西,更不是人类的无用赘物,而是与人类生存状况生命攸关的。本体论被消解 、遭拒斥以后,人类生活出现了许多重大问题:

问题之一:由哲学信仰缺失导致的信仰混乱。本体论重要的功能之一就是能给人们提 供各种不同的最高哲学信念或哲学信仰。哲学虽然是抽象的,在一定意义上是超越时代 的,但就其实质而言,它总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哲学信仰和宗教信仰是可供人们选择的 两种终极性的信仰。在哲学信仰缺失的情况下,人们必定到宗教中去寻求终极性的信仰 。这就是为什么20世纪以来出现全球性宗教狂热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世界现行的几大 宗教不足以满足人们的信仰需求,因而出现了许许多多的新宗教。在新宗教大量出现的 同时,还出现了不少毒害生灵的邪教。由于宗教加上邪教千奇百怪,人们的信仰也千奇 百怪。与此同时,一些不愿以宗教作为自己的终极性信仰的人,他们或者信奉感性主义 ,或者成了无信仰的人,无所顾忌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人类信仰呈现出一片混乱的局 面。这是十分危险的,人类很可能因为信仰混乱而陷入苦难之中。

问题之二:由哲学批判缺失导致的极权主义。本体论的另一重要功能是批判现实,它 是通过探寻本真世界并以这一世界为尺度衡量和批判现实的世界,使现实世界趋向本真 世界,防止现实变质和异化。消解和拒斥了本体论之后,也就没有了对本真世界的探求 ,没有了基于本真世界的对可能世界的选择和对理想世界的构建,因而也就失去了衡量 现实世界的尺度和批判现实世界的武器。另一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社会整 体力量日益强大,社会不仅控制着人们需求的满足,而且控制着人们的需求本身,人们 不得不屈从现实,越来越习惯于社会的控制,并由此而逐渐满足现状,维护现实,只能 对现实进行一些修补性的改良。早在20世纪上半叶,法兰克福学派就已经看到了这种极 权主义的现实,并致力于批判这种现实。然而,它的批判只是停留在社会政治哲学层面 ,没有进一步深入到本体论的层次,因而是肤浅的,没有真正从方法论上解决问题。

问题之三:由终极关切缺失导致的享乐主义。本体论的一个重要意义在于引导人们适 度地超越现实的、世俗的生活,适度地“出世”,不仅关注世俗的功名利禄,而且也关 注终极的精神完善。追求生活得更好是人的本性。这种本性可以向两个不同的方向发展 :一是追求物质需要的不断满足,二是追求精神需要的不断满足。追求适度的物质需要 的满足是必要的,但是不能过度。一旦过度,就可能产生很多问题,如缺乏新的满足而 感到精神空虚的问题,不能满足感到痛苦的问题,为了满足贪欲而走上犯罪道路的问题 ,整个人类过分追求物质满足导致自然资源迅速枯竭的问题,等等。本体论的重要使命 之一就是要为人类确立某种终极目标,并诉诸人的理智,使人类关怀这种目标,并朝着 这种目标不断追求精神的更高境界。当本体论被消解和拒斥之后,许多人没有了这种终 极目标,没有了精神完善的追求和终极关怀,任由自然本性(感性)摆布。理性不是用于 对精神无限性的追求,而是被用作满足物质欲望的工具。终极关切的缺失,不仅使人类 感性化、使人生表层化,而且使个人的身心之间、人与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人类 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和不可调和。

问题之四:由本体探寻缺失导致的哲学变质。探寻世界的本体并进而逻辑地构建本真 的世界,这是哲学的根本性问题。没有这种本体论的研究,哲学于是失去了根基,丧失 了它的批判和导向功能,沦为为现实服务和辩护的工具。自从本体论开始被消解特别是 被拒斥以来,哲学研究出现了三种走向:一是努力使哲学科学化、使哲学成为为科学服 务的工具的科学主义走向;二是力图诉诸非理性来解决人的生存问题的非理性主义走向 ;三是使哲学走出书斋和思辨来研究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应用化走向。其结果使哲学产 生了肤浅、庸俗、表面化的倾向。

以上分析已经表明了本体论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一个侧面也说明了重建本体论的必 要性。这里提出重建本体论还有两个理由:一是传统本体论的问题,传统本体论的问题 不克服,本体论最终只会落得个被消解或被拒斥的命运;二是本体论与时俱进的本性, 这种本性要求本体论要不断地被更新。

传统本体论从理论上看存在着诸多问题,而且各种本体论的问题也不尽相同。从总体 上看,传统本体论存在着以下三个相互联系的误区:

第一个误区是认为本体世界是客观存在。本体世界是人的思维对现象进行还原然后在 此基础上构建起来的,应该说它是一种逻辑的构建物,并不是客观存在的,在现象世界 背后、在现实世界之外并不存在一个客观存在的本体世界。如果认为本体和本体世界像 现象和现象世界一样是客观存在的,那么就应该是人能够感知的,因为大家都公认客观 存在的东西应该是人能感知的。传统本体论一方面认为本体世界是客观存在的,另一方 面又认为它不是人的感官能感知的,这是与人们的常识和经验相违背的。尽管本体论哲 学家可以说这种真实的客观存在只能通过理性认识,但理性的原始素材源于感知,没有 任何感知的基础就断定本体存在,甚至还认为感知不仅不可靠而且还是认识本体的障碍 ,不能不使人们认为本体论哲学家的观点是独断的。如果我们肯定本体世界是人思维的 构建,虽然我们认为它是真实的,但并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人为设定的,人们就不能 以本体世界不能被感知、本体论命题不能被经验证实来否定本体论。传统本体论的这种 独断论性质为康德所清醒地意识到,并提出了有力的批评,但是他简单地把本体论的理 念看作是“先验幻相”并把本体世界推向不可认识的领域,这是我们不能同意的。事实 上康德也没有真正意识到本体世界是人思维的逻辑构建物,而仍然认为本体世界是客观 存在的,只是人的理性不能认识而已。

第二个误区是认为本体世界是尽善尽美的。传统本体论不仅认为本体世界是客观存在 的,而且一般都认为是尽善尽美的完美世界,那里是天堂,那里阳光普照。应该承认, 本体世界是基于现实世界构建的,而且是批判现实世界、针对现实世界的缺陷构建的, 无疑它要比现实世界完善,但认为它是完美无缺的就会发生问题。人们的经验和理智告 诉人们,世界上没有绝对完美的东西,当然也不存在绝对完美的世界。这种绝对完美的 世界不仅不会客观存在,甚至在人们的想象中也不存在,因为人们总是在一定的历史条 件下想象的,任何想象都有历史局限性。正因为如此,人们把本体论哲学家构建精美的 本体世界看作是“虽然精美绝伦,终是空斗机巧,毫无实质,毫无补益”的蜘蛛结网似 的“纺造之功”(培根语)。

第三个误区是主张否弃现实世界,回归本体世界。传统本体论认为,既然本体世界是 尽善尽美的,而且是客观存在的,而现实世界不仅是有缺陷的,甚至是邪恶的,那么, 人类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要逃离或超脱现实世界,进入本体世界。因此,传统本体论主 张要否定现实,要抛弃现实世界,回归到作为现实世界本原或原型的本体世界。现实世 界是地狱,本体世界是天堂。灵魂是不朽的,肉体是灵魂的坟墓。人存在的价值就是要 摆脱肉体的束缚,爬出“洞穴”,进入绝对完美的本体世界获得永生和至福。在这里传 统本体论的问题在于,本体世界只是一种哲学家所认定的一种世界的本真模式,可以用 它来批判现实世界,改造现实世界,使现实世界更美好,但不能把它看作是存在于某处 、只要通过某种努力就可以进入的客观实在。人类可以在理论上进行本体世界的还原, 但不能在实际上进行本体世界的回归,因为这种绝对完美的世界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 特别是在近代人道主义的影响下,人们越来越发现或意识到自己本性上就是有缺陷的生 灵,本性上有缺陷的生灵只能有缺陷地生存,没有可能也没有必要去过那种尽善尽美的 生活。

正是以上这些误区使传统本体论陷入困境,使本体论经受不起现代科学和日常经验的 挑战。因此,要使本体论不被消解和拒斥,使人们承认其存在的合法性,就必须走出传 统本体论的误区,扬弃传统的本体论,构建与体现时代精神和适应时代需要的本体论。

长期以来,人们包括哲学家自己都认为哲学是超越时空的,其中的本体论更是如此。 哲学家们常常把自己建立的本体论体系看作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终极真理体系。诚然, 哲学是一种抽象的、具有普适性的理论,其中本体论又是最抽象、最具有普适性的。但 值得注意的是,本体论的抽象性和普适性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它只是相对于各种 科学理论而言更为抽象,更具有普适性。哲学是时代精神的升华,作为哲学基本领域之 一的本体论像认识论和价值论一样,它从根本上说只能是时代的产物,只具有相对的合 理性。一种本体论要成为能满足时代需要的本体论,它必须置根于时代的沃土之中,尽 管可以批判地继承已有的理论遗产。哲学史的事实也表明,在历史上最具有成就的本体 论,都是自己时代的产物,而且所反映、所适用的只是那个时代。一旦把它们搬用于其 他时代,它们可能就成为荒谬的。与时俱进是哲学包括本体论的本性,是本体论的生命 力之所在。今天,人类已经进入到了全球化的后现代文明的时代,这是一种成就辉煌、 问题成堆的全新时代。这种全新的时代需要全新的哲学,需要全新的本体论。过去的一 切本体论,不用说存在着种种缺陷,即使是完善的,也由于其时代性而不适用于今天。 特别是在本体论长期被消解、被拒斥,哲学因此而陷入表面化和工具化泥潭、不再真正 是人类生存智慧之学的情况下,重建反映时代精神、适应新时代需要的本体论,就不仅 是必要的,而且是十分紧迫的。 作者单位:湖北大学哲学研究所

标签:;  ;  ;  ;  ;  ;  ;  ;  ;  ;  ;  ;  

论本体论的本质与重构_本体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