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和中东国家关系的分析和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东论文,中国论文,关系论文,国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与中东的关系源远流长。公元前5世纪,中国的丝绸开始传入中东,成为我国与该地区交往的先导。公元前139年(建元二年)至公元前126年(元朔三年),汉武帝派张骞首次出使西域,开创了中国通往西亚的道路,这便是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中国同中东各国人民友好交往的历史见证,也为促进东西方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作出过重要贡献。近代以来,中国和中东都受到西方殖民主义势力的侵略,两地的交往因此受到严重的干扰和影响,双方传统的联系一度中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与中东的关系进入了一个新时代,两地的关系逐步得到恢复,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交往不断加强。但冷战时期,由于受两极格局的制约,中国与中东关系的发展有一定的局限性。冷战后,随着国际格局和中东形势的变化,双方关系开始了一个全面发展的新时期,但也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从世界力量的消长变化及中国和中东各国自身的发展趋势看,随着世界多极化趋势的进一步发展、中国国际地位和参与国际事务能力的不断提高及中东局势的最终趋缓,未来中国与中东的关系必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加强。
一、中国与中东关系的发展历程
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80年代末冷战结束,中国与中东国家的关系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一)建国初至50年代中期,中东局势正处于战后最激烈的变化之中,双方关系处于初创阶段。
战后,英法继续在中东实施其殖民统治,激起中东人民的反抗,该地区出现了轰轰烈烈的民族解放运动。而当英法的力量开始衰落,它们的殖民统治地位发生动摇时,美国乘虚而入,力图取而代之。它们一方面相互排挤,另一方面又相互勾结。在这一背景下,阿以之间爆发了第一次中东战争,即巴勒斯坦战争,中东局势处于激烈的动荡之中。
这一时期中国没能与中东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主要原因是中东许多国家尚处于殖民地、半殖民地地位,正在为反对英法殖民主义统治,争取民族独立而斗争。一些国家虽已独立,但这些国家多数仍是传统的君主制国家,少数为西方式的共和制国家,它们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外交上仍深受英法的影响,对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缺乏认识,持敌视态度,也不愿割断同台湾的关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除以色列以外没有一个中东国家宣布承认这个新生的共和国。直到1950年8月,阿拉伯联盟还专门通过一个决议,宣布继续承认中华民国,而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中国的合法政府。
从中国方面说,建国初期,百废待兴,加上随后爆发的朝鲜战争和台湾海峡的紧张局势,迫使中国将主要精力放到国内事务。除同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和少数周边国家发展和建立外交关系外,外交上的局面还没有完全打开。这一时期中国在中东问题上的立场是,旗帜鲜明地支持中东各族人民反帝反殖和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谴责帝国主义在中东的争夺,对阿以冲突基本采取中立态度。对于那些对新中国怀有敌意或对发展同中国关系存有疑虑的中东国家,中国政府则采取了“善于等待,增进往来,多做工作,水到渠成,达成建交”(注:《当代中国外交》,中国社科出版社1988年版,第135页。)的政策。
值得一提的是,以色列早在1950年1月9日便宣布正式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对此,一般认为,以色列本身是一个在非常特殊的情况下诞生不久的国家,急需得到国际上的承认。它希望以对新中国的承认来换取中国对它的承认,并且,以色列与台湾国民党政府之间没有什么实质性关系。
中国方面对以色列的善意表示曾给予积极回应,中国总理兼外交部长周恩来随即回电表示欢迎和感谢。此后,中以即开始就建交进行接触,但朝鲜战争的爆发使中以第一次建交谈判夭折了。当时以色列受到美国方面的压力,中止了同中国就建交问题的谈判,直到1954年双方才恢复接触,并有一些进展。1955年以色列再次明确表示希望与中国建交,但中国在参加了万隆会议后调整了中东政策,注重发展同阿拉伯国家的关系,对以色列的表示反应冷淡,两国由此又一次失去了建交机会。
(二)50年代后半期至60年代中期,中国同一部分阿拉伯国家建交,彼此关系有了迅速发展。
万隆会议的召开使中国同阿拉伯国家的关系有了突破。中东国家通过这次会议增进了对新中国的了解,有了同中国发展关系的愿望。在此前后,中东各国争取民族解放的运动深入发展。一些国家政局发生变化。从万隆会议到50年代末短短几年里,中国先后同埃及、叙利亚、也门以及伊拉克、摩洛哥、阿尔及利亚和苏丹等在反对封建主义和殖民主义的斗争中取得独立地位的新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与此同时,中国继续对一些亲西方的中东国家持批评态度。
1956年,第二次中东战争即苏伊士运河战争的爆发使中国对阿以冲突的态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在英、法和以色列联合进攻埃及时,中国政府明确表示支持埃及。此后,中国一直支持阿拉伯国家和巴勒斯坦人民的抗以斗争。1963年,周恩来总理在访问埃及时,提出了中国同阿拉伯国家关系的五项原则(注:这五项原则是:(1)中国政府一贯支持阿拉伯各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从政治独立到经济独立,直到取得完全的独立;(2)中国政府支持阿拉伯各国政府采取中立和不结盟政策;(3)中国政府支持阿拉伯各国人民团结和统一的愿望,但采取什么样的步骤和方法,这是阿拉伯各国人民自己的权利,我们只有尊重而没有干涉的权利;(4)中国政府支持阿拉伯各国采取和平方式解决相互之间的争端,而不诉诸武力;(5)中国政府主张阿拉伯以外的国家尊重阿拉伯各国的主权,不得进行干涉,不管这种干涉是来自西方或其他国家,都要反对。见《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外交》,世界知识出版社1993年版,第191页。),使中国同阿拉伯国家的关系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三)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期,中国的文化大革命运动给中国外交带来巨大冲击,中国与多数中东国家的关系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此外,中苏关系的破裂和苏联在中东的扩张,使中国的中东政策出现抗苏色彩,强调反对美苏在中东争霸。
1966年中国爆发的“文化大革命”给中国的外交事业造成巨大的冲击。从1966年起,中国陆续召回了驻中东各国的使节,只留下驻埃及大使一人。直到1969年底,各位大使才获准重新赴中东各国上任。1965~1970年间,中国与中东国家之间没有进行过一次高层领导人的访问,一般的官方和民间的互访也很少。这段时期,双方的贸易额明显下降,1966年约为1.4亿美元,1967~1968年平均每年只有8000~9000万美元。(注:伊茨哈克·西霍尔:《中国外交政策中的中东,1949~1977年》,剑桥大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138页。)
60年代初至70年代末,中苏关系出现裂痕并不断恶化,中国的外交政策有明显的抗苏色彩,强调反对美苏争霸。这在中东具体表现为:
1.中国为团结更多的国家反对苏联霸权主义,注意改善同亲西方国家的关系。1971年,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地位的恢复,使中国在中东的影响大增。这一年中国相继同科威特、土耳其、伊朗、黎巴嫩和塞浦路斯建立了外交关系,1977年又同约旦建交。
2.支持一些国家反对苏联的扩张,如中国对70年代初埃及、苏丹等国企图摆脱苏联控制的行动曾给予积极的道义支持和物质援助。
3.中国坚决反对美国支持以色列发动1967年的“六五”战争和侵占阿拉伯领土的扩张行动。
(四)80年代中国对中东政策进行重大调整,趋于务实,中国与中东国家的关系有了较为全面的发展。
80年代初,国际和中东形势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美苏两国经过长期争夺,各自的实力有所削弱,控制国际事务的能力下降。从中东来说,一方面,黎巴嫩战争后阿以双方要求和平解决争端的呼声增强;另一方面,海湾地区爆发了两伊战争,出现了新的热点。同时,中国国内形势也有了重大的发展。1978年中国共产党的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全国工作的重点转到经济建设之后,中国更加需要一个安定和平的国际环境。因此,中国对外交战略进行了调整和充实,更强调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中东问题上,中国强调促进该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具体表现为:
1.全面发展同中东国家的关系。
首先,至1990年,中国同所有阿拉伯国家都建立了外交关系。其次,中国与中东国家高层领导人频繁互访。从1982年到1990年,包括国家主席和总理在内的中国主要领导人访问了几乎所有的中东国家。同期,中东各国元首、政府首脑和部长们也纷纷到中国访问。这一现象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从未有过的。第三,中国同中东国家的经贸合作和文化交流也有了较大的发展,打破了过去只注重政治关系的局面。这期间,中国同该地区几乎所有国家都签订了经济合作协议和双边贸易协定,并开始从海湾国家引进资金。
2.主张用政治而不是用军事方式解决中东问题,强调中东国家通过和平协商解决彼此争端。
中国对两伊战争严守中立,积极劝和。对海湾战争的态度是既反对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也反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盟国试图用武力解决国际争端的做法,力求同冲突各方保持友好关系。在阿以问题上,中国改变了过去片面强调武装斗争和单方面谴责以色列的做法,明确承认以色列,主张阿以双方通过谈判达成全面、公正和持久的和平解决方案,并正式宣布中国关于解决中东问题的5点主张。(注:即:中东问题应该通过政治解决;主张在联合国的支持下,在中东召开有5个常任理事国和有关各方参加的中东和平国际会议;支持中东冲突各方进行各种形式的对话,包括巴解组织和以色列的直接对话;以色列必须撤出所占领的阿拉伯领土,同时也应保证以色列的安全;巴以互相承认,阿拉伯民族和犹太民族和平共处。见《1992年国际形势年鉴》,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上海分社1992年版,第316页。)中国的这一态度被认为是中国中东政策的重要变化。
二、冷战时期中国与中东关系的基本特征
(一)冷战时期中国与中东的关系随着不同阶段国际局势和中东形势的变化以及中国政策的调整而有所变化,反映出发展过程中的不平衡与阶段性。但中国支持中东国家争取民族独立和维护国家主权,根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展同中东国家的友好关系的主旨始终没变。
从总体上看,变化的是双方关系的具体内容,不变的是中国中东外交的根本原则;变化的只是双方关系发展的速度、范围和重点,不变的是双方关系的友好性质和始终向前的发展方向。可以说,变化是为了适应客观形势,更好地实现不变的主旨。中东各国经济水平虽有差异,但作为一个整体,和中国一样,同属第三世界,有共同的历史遭遇和现实的任务。因此,双方保持友好的基调不变。
(二)冷战期间,中国和中东的关系受两极格局制约,中国的中东政策与其对美对苏政策保持一致。
从建国到60年代初,中国的中东政策基本上保持与苏联一致,即以支持中东地区反帝反殖反封建的民族民主运动为主要内容。将与西方对抗的激进的阿拉伯国家和民族主义运动视为进步力量,并积极同它们发展关系,对一些亲西方的中东国家则持批评态度,关系疏远。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后,中国在外交上强调反对美苏在中东的争夺,认为美苏争霸是中东局势动荡的根源。这一时期,中国在外交战线实际上采取了“一条线”战略,其中东政策也随之出现明显的抗苏色彩。直到80年代,中国对外交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明确宣布,不同任何一个超级大国结盟或建立战略关系;在国际事务中,中国将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和中国人民及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来决定自己的立场;不以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异同论亲疏,也不以是否反美或反苏来划分敌友。这样,中国的政策更加务实,开始同中东国家发展较为全面的关系,在中东的外交有了更大的回旋余地。
(三)在阿以冲突问题上,中国长期以来站在阿拉伯国家一边,对以色列采取严厉的批评态度,因而中国同阿拉伯国家及以色列的关系处于不平衡状态。
究其原因,主要是:以色列在苏伊士运河战争、“六五战争”和黎巴嫩战争中确有侵略和扩张的一面,中国必须主持正义,站在被压迫者一边;同时,中国也有反对美国利用以色列在中东和苏联争霸的因素,如中国曾谴责以色列是“帝国主义的工具”。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中国一直把阿以冲突放在美苏争霸的背景下进行考察。因此,尽管以色列对中国一贯友好,但中以关系难以改善。只是到80年代国际国内形势发生变化以后,中国才逐步改变单方面谴责以色列的做法,强调和平解决阿以争端,并开始同以色列接触,但考虑到阿拉伯国家“一大片”的因素,两国一时尚难正式建交。这一情况一直持续到冷战结束。
(四)冷战期间,中国同中东国家的关系偏重政治色彩,其他方面交往十分有限。
到冷战结束,中国已同几乎所有的中东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但这种关系基本上是建立在政治基础之上,双方在经贸、文化等领域的关系并无很大发展。其原因首先是,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政治和军事对抗显然是国际关系中的主导因素。其次,中国在推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前,没有专注于经济建设,也未将国际经济交流摆在十分重要的地位。80年代初,中国调整外交政策后,已开始注意到这方面的问题,但受综合国力的制约和客观条件的限制,双方在经济方面的合作交流的规模仍很有限,步子迈得不大。仅以经贸为例:1989年中国对中东地区的总出口额只有16亿美元,进口额仅为7.2美元。(注:《中国对外经济年鉴》,中国社科出版社,1990年版。)
三、冷战后形势的变化及其对双方关系的影响
随着冷战的终结和苏联的解体,世界格局和中东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冷战时期以美苏对抗为特征的两极格局终于消失,世界正向多极化发展。与此相适应,中东地区原来以苏联支持的阿拉伯世界为一方和以美国支持的以色列为另一方的对峙格局也不复存在。但东西方大国在中东展开了新的竞争,中东地区力量开始争雄,地区矛盾突出。中东形势总体趋向缓和,但也出现了复杂化的局面。一方面,从1991年马德里会议开始的阿以和谈已取得重大进展。巴以双方签订了关于巴勒斯坦自治的协议,以约签署了和约,叙以和谈也已启动。同时,经济因素成为推动地区国家谋求缓和彼此关系,发展综合国力的最主要因素。这也是中东和平进程得以启动并取得突破的深层原因。由于和平进程取得进展,地区经济发展的内外环境有所改善。卡萨布兰卡和安曼经济首脑会议的相继召开,表明地区经济合作已摆上地区各国的议事日程。另一方面,海湾战争确立了美国在中东的所谓主导地位,加深了阿拉伯世界内部的分裂,各种力量开始重新分化组合。地区和各国内部仍存在着诸多不稳定因素:阿以双方各种反和谈的极端势力还在不断制造事端;中东国家之间的矛盾深化,民族、宗教、领土和资源等纠纷更加尖锐;地区国家的军备竞赛有增无减;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激进势力进一步蔓延扩展,这些都使中东地区局势仍然处于复杂多变之中。
冷战后中东形势的发展给中国同中东的关系带来了一些积极的变化和机遇。
首先,阿以关系的缓和为中国发展同以色列的关系提供了契机。中以两国双边关系中不存在任何重大问题,中华民族和犹太民族有着共同的遭遇,均为法西斯的受害者。二战期间,中国还曾为犹太流亡者提供庇护。以色列建国以来,历届政府都持“一个中国”的立场,愿与中国建立正式关系。阿以直接谈判后,中国审时度势,很快与以色列建立了外交关系。这是冷战后中国在中东地区采取的一个重大的外交举措。它一方面为中国开展同以色列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等方面的全面合作铺平了道路,另一方面,也使中国同阿拉伯国家的关系变得明朗和更为务实。中国一如既往地支持阿拉伯国家收复失地和恢复巴勒斯坦人民合法的民族权利,同时也强调以色列的安全应得到保障。
其次,中以建交后,中国成为世界政治大国中唯一同中东所有国家及冲突各方都保持良好关系的国家。这是西方大国想做而做不到的。中国可以利用这一优势,在中东的和平与发展进程中发挥“独特的”的作用。以色列电视台高级记者、著名评论家伊胡德·雅里曾在《耶路撒冷报道》杂志上载文说:“巴勒斯坦人在有些事情上宁愿向中国请教而不是向美国、俄国或者欧洲国家请教,因为他们怀疑这些国家别有用心。”(注:《耶路撒冷报道》1994年5月。)
第三,中东各国要求加快经济发展的势头为中国更多地参与中东地区经济合作提供了良机。冷战结束后,振兴经济已成为中东各国发展战略中的首要任务。在中东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对我有利的因素。其一,中国近年来取得的经济成就已引起中东国家的重视。一些国家的舆论认为,中国的国情和条件比美国和欧洲更接近它们。(注:《金字塔报》,1994年5月17日。)越来越多的中东国家对同中国的经济合作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热情。中国领导人近几年访问中东国家期间,几乎所有的东道国都提出要加强同中国在经济技术方面的合作。其二,海湾一些国家正将其资金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科威特和阿联酋已开始在中国投资。沙特阿拉伯已将中国列为“沙特对外经贸的新重点”,并宣布将在经贸方面对中国实行完全开放的政策,这一现象对中国吸引海湾资金,拓展同重点国家的经贸合作无疑是十分有利的。
冷战后中国根据中东地区的局势变化,及时提出了中国对解决中东问题的原则立场,但对中东的具体事务总体上采取超脱的态度。西方一些学者因此称中国的中东政策带有理想主义色彩,而实际上,就前些年中国的综合国力及对中东的影响力而言,这一政策是恰当和务实的。中国凭借这一政策,同中东各国都保持着良好的政治关系和一定程度的经贸合作。近年来,中国已对中东问题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去年12月,国务院副总理、前外长钱其琛在访问中东五国时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系统地阐述了中国政府关于中东和平进程的五点主张:
1.以联合国有关中东问题的各项决议为基础,遵循马德里和会确立的“以土地换和平”的原则,将中东和谈进行下去。
2.认真履行已达成的各项协议,避免一切有碍中东和平进程的行动。
3.摒弃任何形式的恐怖主义和暴力行为,各国的安全和人民的正常生活应得到充分保障。
4.随着和平进程的发展,加强地区经济交流合作,中东各国之间,包括阿拉伯同以色列之间逐步建立相互信任,消除敌意,实现共同发展与繁荣。
5.国际社会有责任同中东有关各方一道,为实现中东全面、公正、持久的和平作出共同努力,中国愿为此作出自己的贡献。
当然,新形势下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如处理不当,将对双方关系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首先,中东格局的变化使中国处理同中东国家关系的难度增长。冷战后,特别是海湾战争后,中东国家之间的矛盾突出,阿拉伯国家内部发生严重分裂,同非阿拉伯国家之间的矛盾也有发展。这些矛盾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诸多方面,且十分尖锐复杂。中国既要同各国保持友好,又要避免介入它们之间的纠纷,如何处理好这样的关系对中国的中东政策确实是一个考验。
其次,中东在地缘政治中具有特殊意义及其丰富的石油资源,使其成为欲在多极化格局形成过程中争取有利地位的各大国无法割舍的争夺目标。中东地区既是西方的主要石油供应基地,又是它们的商品、劳务、军火和吸收资金的重要市场。美国利用海湾战争确立了在中东的主导地位后,力图独霸中东事务。其他西方大国则纷纷通过经济手段介入中东。同时,中东各国同西方世界的经济联系在其对外经贸活动中始终占据主要地位。这对中国发展同中东地区的关系构成挑战。尤其在经贸关系中,西方在技术、资金和商品质量等方面的优势对中国参与中东经济竞争产生很大压力。
第三,台湾当局利用台在中东地区的大量经济活动,借加强经济合作之名,务拓展“外交空间”之实。对中国与中东关系造成消极影响。如1995年4月李登辉的中东之行,已在该地区开了一个非常恶劣的先例。台湾其他高级官员近年也频繁到中东各国活动。目前,多数中东国家为避免严重损害与中国大陆的关系,尚能做到不与台湾发展正式的官方关系,但不少国家暗中同台湾保持密切的经贸、科技文化乃至军事关系。台湾在不少中东国家设有代表处或办事处,一些国家在台湾也有商务办事处。个别国家甚至在联合国大会上公开表示支持台湾进入联合国。台湾与这些国家的这种实质性关系长期以往将侵蚀中国同中东国家的正常关系,甚至可能导致中国与个别中东国家政治关系的倒退,对中国的统一大业也将带来负面影响。
四、对双方关系未来发展的几点思考
(一)从战略高度重视和发展中国和中东各国之间面向21世纪的长期、稳定和全面合作的国家关系。
中东是中国周边地区的战略延伸,该地区虽都是中小发展中国家,但就整体而言,仍是我国对外关系中一个重要的地区。过去,该地区绝大多数国家为恢复我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作出过重要贡献,双方也常在一些重大国际问题上互相支持。冷战后,中东许多国家在人权问题、台湾问题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等问题上继续给我以积极的支持,在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的斗争中双方有较多的共同语言。中东各国今后仍将是一支值得我国借重的国际力量,我应从战略高度重视发展同该地区国家的关系。
但是,以中国同中东国家关系已有的良好基础和发展潜力衡量,冷战后双方关系发展的步伐并不快。从中国方面来说,这些年外交上的侧重点主要放在调整大国关系和周边国家关系,与其他地区和国家的关系不得不服从于这一对外战略全局。从中东,主要从阿拉伯方面来说,许多国家在政治和经济上仍主要依赖美国等西方国家,对同中国的关系未予真正的重视。一些阿拉伯国家的舆论认为,近年来阿拉伯与中国的关系发展已落后于以中关系,“阿拉伯人一直在吃‘感情’的老本,缺乏一项同中国打交道的‘客观’战略”(注:《金字塔报》1997年7月16日。)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由于美国在处理中东问题上采取双重标准,阿拉伯人对其信任正在下降,他们越来越希望包括中国在内的大国在中东发挥更多的作用。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又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根据中东形势的需要,履行自己的国际义务,维护中东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中国责无旁贷。更何况近年来,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都有很大的提高,应该并且完全可以在中东问题上有更积极的作为,中国同中东国家的关系也应上一个新的台阶。钱其琛去年底访问中东五国并会见阿拉伯联盟秘书长马吉德时指出:“值此世纪之交,巩固中国和阿拉伯国家之间面向21世纪的长期、稳定和全面合作的国家关系非常重要。中阿关系发展有很好的基础。首先,我们互相尊重,平等相待。其次,中阿加强对话,密切磋商,中国与许多国家建立了磋商机制。第三,我们有条件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促进共同发展。阿拉伯国家拥有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市场,在世界上是一支重要的力量。中国在市场和资源方面也拥有优势,双方合作领域广阔,前景美好。第四,在国际事务中,中阿可以进行很好的合作。中国愿意同阿拉伯国家在联合国等国际场合加强协调与合作,在国际事务上互相支持与配合。所以,中阿合作是发展中国家联合努力的一个组成部分”。(注:新华社开罗1997年12月25日电。)阿盟驻中国使团团长穆罕默德·萨克特也认为,“在21世纪,加强阿拉伯同中国的关系具有巨大的潜力。”(注:《金字塔报》1997年7月16日)
(二)经贸关系将逐步成为双方关系中的主要内容
中国同中东国家的贸易关系从80年代起有了较快的发展。1978年双方的贸易额仅为10.84亿美元,1996年已达65亿美元。但双方的贸易额在各自对外贸易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很小。如中国对中东国家的贸易额只占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的5%左右,而中东地区同中国的贸易额仅占其对外贸易总额的2%左右。这样的规模与我国同中东地区的良好政治关系及双方经济发展的需要相比是远远不相适应的。因此,进一步扩大双边贸易规模以及在更广泛的领域加强经济合作方面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年来,随着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能源供应短缺问题日益突出。1993年起,中国已成为石油纯进口国。预计未来15年里,中国不得不在努力挖掘和利用本国石油资源的同时,不断开拓国际石油市场,对外石油依赖程度加深已是必然趋势,而中东石油将是中国必须倚重的主要外来油源。中国既拥有充足的外汇储备,又是一个具有巨大潜力的石油消费市场,且对进口中东石油持积极态度,这对急于扩大石油出口市场的中东采油国来说同样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可以预见,在石油贸易的带动下,经贸关系在双方未来关系中的比重将越来越大。
(三)统筹全局,抓住重点,全面均衡地发展中国同中东国家的关系
中国同中东国家之间没有任何争端和根本的利益冲突。在21世纪即将来临之际,双方的关系既需要又有可能朝着全面和均衡的方向。所谓全面发展,即既要使双方的政治关系继续发展,又要加速发展双方的经济、科技和文化等方面的关系;既要有官方的交往,又要有民间的交流。所谓均衡发展,即中国在总体上不倾向某一方,而是要致力于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关系。中东地区国家众多,彼此利益又不尽相同。国与国之间乃至一些国家内部存在着矛盾甚至冲突,地区内不稳定因素仍大量存在,形势复杂多变。中国要搞好同各方面的关系,必须认清大局,全面筹划。同时,由于中东的地区格局尚在演变之中,各种力量仍处于新的分化组合时期,一些国家的政权面临交接,各国都希望在新的格局形成过程争取有利地位,地区内仍存在诸多不定因素。但埃及、以色列、沙特阿拉伯、叙利亚、伊朗、土耳其等地区政治和经济大国主导地区或次地区事务的局面已初见端倪。这些国家将成为今后中国同中东国家关系发展的重点。
综上分析,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和中东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双方关系的发展总体上是健康向前的。目前双方都在为迎接新世纪的到来而努力奋斗,彼此依赖的程度以及互相合作的机会都将大大增加。可以相信,21世纪初中国同中东国家的关系在双方的共同推动下必将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标签:和平与发展论文; 阿拉伯民族论文; 中东历史论文; 美国政治论文; 中东局势论文; 以色列总理论文; 国家经济论文; 中东问题论文; 经济学论文; 国际关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