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贸易形式演进及其对多元文化交流的影响
李 林
摘 要 文化发展多样化的今天,由于传统意义上的版权贸易形式不能满足人们现在的文化需求,因此,提出版权贸易形式演进及其对多元文化交流的影响。中国文化的发展传承于悠远的中华历史文化,对版权贸易形式进行分析,推动多元文化的交流,坚持文化创新,走多元化的发展道路。
关键词 版权贸易;多元文化交流;创新发展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在王朝兴衰的漫长历史和变迁中,中华文化经历了几次重大的融合与发展。旧文化形式不断更新,新文化依赖于旧文化中的营养,不断完善和发展,逐步积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在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中,不同意识形态之间的相互碰撞以及各种价值观的相互影响和发展,为中国传统社会价值观和思想源泉提供了精神的肥沃土壤。这种多元文化体系中的社会价值观的形成、发展和传承,也为中国当前基本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培育和实践提供了宝贵的思想依据。
中国拥有着融入到世界文化中去的开创精神,把传扬优秀中国文化、讲述神秘中国故事[1]。西方的各个国家在文化产业上拥有先进的制作方法、革新技术水平和管理发展思维,以及其强大的战略传播体系。引进各个国家现有的战略方针可以让中国打开全球文版贸易的文化市场,在文化的发展上不仅能解决自身的需要,摆脱有些国家在文化输出上的政策限制,还能顺应当下国际文化发展的变化。中国为求发展,努力走向东南亚各国以及美国等西方国家,建全文化上的联系,有思想的中国主编也在其他地区担任主办作者或其他类型的编辑[2]。同时大量的国外人才也来到中国,与中国的大型文化版权贸易中心合作,由此各国的出版贸易也发展为现在这些不同的合作方式。
个人理财的专业人才主要从事理财中介机构(理财公司、理财媒体等)和金融机构(包括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基金等),同时也能从事企事业单位财务工作。因此,具备专业性、实操性、复合型的人才,才能胜任日益变化的金融工作。[5]
随着版权贸易的蓬勃发展,政府和行业也全力支持版权贸易,主要是增加人才的培养。国家版权局举办了两次版权贸易专题研讨会,分析和探讨版权贸易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积极组织版权贸易交流。上海、北京、天津、内蒙古等地的版权局也通过各种活动为该地区的贸易发展做出了贡献。
1 版权贸易的发展形式
版权贸易涉及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各个层面,对国家的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影响巨大,已经成为各国间不可或缺的贸易交往内容。
实习记录评分标准:“实习记录与实习内容相同,记录详实”为优秀;“实习记录与实习内容相同,记录比较详实”为良好;“实习记录与实习内容相同,记录不完整”为合格;“大部分实习内容没有记录”为不合格。
在中国,出版贸易与文化交流在版权引进角度上来说,是大国走向世界文化的重要传播途径。国家之间的国际文化交流,在根本上是由国家的国情来决定的。例如从西方国家上看,他们依然通过国家法律政策政府手段和国家发展方向等方面进行文化交流。国家之间的关系在两国的科技发展和经济贸易等方面可以看出合作的项目种类多,合作关系就更加亲密,附属产业也发展良好;相反国家之间存在贸易摩擦时,两国关系受到一定的影响,导致文化交流合作也受到一定的限制[3]。
现今的“影视、音乐、图集”等相关娱乐产业,在版权引进的基础上,更是加深了文化在贸易出版上的交流[4]。而这些贸易出版上的交流主力军就是青年、中年。他们有高于其他人的消费水平和收入能力,不满足于原有的文化产业,更加乐于追求新鲜的他国文化。因而这些人的选择必然影响国家的发展。国家只有掌握了大多数人的思想,引进不同的其他国家文化产品,才使得人们乐于接受,快速沟通交流与学习,这一方法也加深了人们对外国文化的接受程度,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发展。中国文化与不同的国家文化通过交流,使人们的思想不断进步[5]。
2 版权引进的文化主体
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的进步,民国时期的到来是对封建文化的解构,也是一种民主自由的彰显,这预示着新文化时代的到来。精神消费仍然是现今社会消费的主流,因为物质消费已经不再能满足国家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以及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因此在引进角度上可以看出,版权贸易这个产业即便在最困难的时期也能拥有众多的消费者,也能在时代的桎梏中挣脱出来。
由此可见,中国要想在版权引进角度上达到良好的文化交流合作,同时满足大众的文化需求、促进国家的文化产业发展和现代经济进步,一定要发展好文化交流合作关系,只有这样出版贸易才能与时俱进,掌握文化发展和交流的方向,更好的发展,为出版贸易深入各国打下坚固的基础。
由此可见,要抓住文化交流的主体,使其成为新时代新文化沟通交流的主力军,让出版贸易明确掌握文化交流合作方向。
在乡村美食方面,里昂的联合检查组与旅游办公室合作认证的里昂传统餐厅的代名词“Bouchon Lyonnais”,可以证明餐厅不仅具有质量保证,还能烹制最典型和最正宗的里昂菜,对推动乡村饮食的规范化经营起到了重要作用。
3 版权贸易推动多元文化的交流
中国文化的多样性是积极吸收西方文化的创意风格。国外文化的进入改变了中国原有的文化格局,人们对文化交流的态度也随之发生变化。这些变化主要表现在人们更加注重提高生活内涵,丰富精神世界。中国的传统文化在面对他国文化“入侵”时,虽然不想进行文化交流,并做出过顽强抵抗,但是他国的优秀文化也还是通过“符号化”的形式保存下来[6]。
研究国际出版的历史,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实力雄厚的出版集团大多都是通过“走出去”,通过国际市场的成功扩张做大做强的,仅仅依靠本土市场,尤其对于小国而言,是远不能成就他们的出版伟业的。
国家之间发展的基础是建立在各国良好的国际合作关系上的。要想使文化交流更好更快的发展,我们就要注意国际关系。有学者在提出这一观点的前提下,就相关的文化交流合作概论有了新的认识和见解。他们在报告中提出,在国际关系中的基本活动主体是国家本身,国家根据自身利益需求选择在面对其他国家时,选用适当的方式方法来进行文化互动。
在诸多文化产业中,商品是更能体现出文化交流的成果的媒介,多数人都通过购买具有国家特色的物品来认识和了解他国文化。人们喜欢其他国家的文化并选择该文化是对于国家之间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衣食住行”方面来看,衣服的款式制作、服饰搭配由原来的品种单一、色彩单调变为现今服装多样化;食物做法的多变,味道的革新,建筑物的借鉴以及普及的交通工具,都说明了文化在出版贸易影响下的交流日渐多样,人们的生活追求也变的越来越高。
“三农”问题是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必然产物,世界各国现代化进程中工农失衡和城乡失衡具有普遍性、必然性和长期性,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也不可避免。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提速,“三农”问题势必影响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家长治久安。新世纪以来,党中央连续15年将一号文件锁定在农业农村农民工作上,“三农”问题成为全党、全国工作的重中之重。党的十九大更是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将“三农”问题提高到了国家战略高度,为接下来“三农”问题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指明了发展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
(1) 灌浆材料中的块状渣体含量对化学灌浆固结效果影响明显,块状渣体占比越高(由5%提高至10%),其孔隙率相对增大,浆液扩散越容易,固结强度越高。
出色的教育资源、传统的学院教育、专业的技能培训是现在的中国拥有的强大文化产业。以前的人们会根据这些找到适合自己的教育方式。但越来越多的人们意识到国外教育的重要性,开始注重对国外文化素质的培养。因此文化的交流,注重发展学生群体以及成人群体的兴趣爱好,着重培养外国文化的教育理念。把原有的中国教育相关文化与外国文化相结合,在完整的基础上寻求发展与创新,这些都是对国家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视,这样与无疑推动了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4 结束语
中国历经变革和挫折,仍然意气风发、包罗万象,在严峻的国际关系中生存下来。中国一直走在发展中国家的前列,坚持自己的文化交流宗旨,不论与什么样的国家交流,都尊崇了以版权引进这个角度的方针。而外国文化在和中国文化交流的同时也汲取了中国文化的优秀部分。因此,出版贸易与文化的交流离不开上述的观点。抓住搞好这一文化交流合作,明确文化交流发展的主力军,坚持文化创新、交流多元化的方法,为出版贸易与文化的交流走向提供正确的方向。
文化交流也是一把双刃剑,可以刺激本国的文化产业飞速发展的同时,也促进文化产品的更新换代;但在另一方面却容易导致自身文化不够丰富,创意性不足。倘若文化交流处理不当、方向把握不够准确,对中国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因此我们要明确最先进的理念、最流行的风格,坚持文化创新,坚持走多元化文化发展道路,争取在文化交流上放眼未来,兼容并进,多多交流和学习,相信未来的中国文化越来越出色,成为文化产业的领导者。
参考文献
[1]李欣.“十二五”期间北京地区科技类图书版权引进和编辑出版的瓶颈及对策[J].中国编辑,2017,11(8):69-76.
[2]孔融.德国图书出版对我国版权贸易的借鉴[J].出版广角,2017,12(14):23-26.
[3]谢琼,张欣.德国图书版权贸易现状及影响力研究[J].中国出版,2018,436(11):71-75.
[4]苗慧.版权法的现实困境与未来展望——评《版权法之困境与出路:以文化多样性为视角》[J].传媒,2017,20(21):102-103.
[5]温莉.我国版权贸易市场准入与国内监管法律制度的改革研究——《WTO版权贸易市场准入与国内监管规规则研究》评介[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7,33(3):119-123.
[6]郝婷.当前两岸版权贸易发展现状及存在的法律问题[J].编辑之友,2017,27(10):87-91.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9)238-0182-02
作者简介: 李林,编辑中级,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研究方向为图书出版。
标签:版权贸易论文; 多元文化交流论文; 创新发展论文;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