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财政政策特征与2008年财政政策功能定位分析_企业经济论文

2007年财政政策特征与2008年财政政策功能定位分析_企业经济论文

2007年财政政策特点分析与2008年财政政策功能定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财政政策论文,功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当前我国财政收支运行情况

2007年上半年我国财政收支情况令人满意。1—6月全国财政收入达到了26110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了6110多亿元,增长的幅度达到了30.6%。根据这个数据,按照以往的经验,下半年增收幅度与上半年不会相差太多,如果不出意外,全年财政收入增收额应该在一万亿元以上。从中央和地方分别来看,中央的财政收入增长幅度达到32.6%,地方是28.1%。

1—6月份的财政支出是17900多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22.7%,上半年的全国财政收入大于支出额为8190多亿元,而去年同期财政收入大于支出额是5400多亿元。

财政运行的结果是收入大于支出,但我们的财政年度依然存在财政赤字。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这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看,一是我国预算安排的赤字往年都是在最后一两个月反映在实际财政收支的报表中,可以说历年的前十个月都是在收大于支的状态下运行。最后一两个月,一些支出迅速到位,反映在我们财政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里,才能最后表现出一个全年的赤字结果,到那时才能大体上反映出年度开始时预算安排赤字的必要性。从今年来看这一点没有什么特别的变化。另外一个是和去年同期相比收大于支的数量又上了一个台阶,去年同期的数据是5400多亿,现在是8200多亿。从这个角度来看也有这样的一个效应:可能在一些财政支出的进度方面,有意无意地有所延缓,而这种延缓从总量的角度来说有利于适当减少需求,有助于在大家关注的防止经济走向过热方面配合地做一些事情。所以从这个指标来看,可以从两个角度来小结一下:一个是没有什么特别的奇怪之处,我们过去都说财政的预算就是“八月十五(阴历)放光明”;再一个就是如果说上半年收大于支的情况比去年多出3000多亿,这个数量还比较客观的话,那么对于宏观调控在总量上的调节来说倒是一种配套。

上半年累计国内债务收入4100多亿元,国内外债务还本支出3100多亿元,6月末国内外债务余额36000多亿,和2006年末的35000亿比稍有上升,但幅度不大。35000亿元的国内外债务对我们现在20万亿以上的GDP总量来说,国债余额占GDP的比重没有超过20%,就是说从这个指标来看,公共债务风险在指标上还很低。欧盟很多年前制定了一个控制线是60%,实际上很多国家比如说日本,有很长一段时间这个指标是超出GDP百分之百的,意大利很长时间也是超出百分之百的。但是各个国家的情况各不相同,不能简单类比。上个世纪末,国外对我国的债务风险有很多议论,当时朱镕基总理曾专门说过我们的指标并没有超过20%,但是强调名义指标之外,实际上有其他的不列入统计然而和国债等价的那些债务。我们这些年在这一块的统计上仍没有很准确的数据披露,但依现在的运行来看,从公共债务部门负担来看,名义的、显性的负债和隐性的负债加总在一起应该说不存在很大的压力,运行情况很好。

二、当前财政运行的特点

通过对2007年上半年的基本运行数据进行分析,我们不难看到这一阶段1—6月份财政运行的特点。

一是国内的流转税、所得税等增长都很快。增值税占国家税收的40%以上,它的增长幅度上半年是20.9%,国内消费税也是一个大税种,增长幅度是19%,营业税增长幅度达到了27.2%,所得税同比增长了37.2%——这些表明现在企业纳税人的效益状况很好,当然这里面也有一个汇算清缴的问题,所以还有一些不可比因素。另外具体分析一下,在所得税里面,企业所得税的增长幅度是40%,个人所得税的增长幅度是28.5%,上半年关税增长幅度是19.6%。

二是从地区的财政收入增长来看,只有黑龙江一个省份的增长幅度是20%以下,其他有11个省级单位增长幅度是在30%以上,有福建等19个省级单位,增长幅度在20—30%之间。特别令人鼓舞的是四川、宁夏、青海等这些西部省(自治区)的增长幅度,都是30%多,还有一直增长较快的长三角和珠三角。总之,增长的势头在地方层面是相当强劲的。

我们上半年的这种财政收入增长较快的发展动态,在经济基本面上来看是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企业经济效益继续保持比较好的状态相一致的。但是也存在一些超常规的增长因素和政策性的因素,其中有一些产业、一些区域的房地产业,以及一些信贷方面的经济活动,存在过快增长的问题,这是在做宏观分析的时候一些观察者的看法,认为存在过快增长的问题。

2006年以来,我国的股市进入一个大牛市,也是收入增长的重要因素。证券交易印花税进入6月份以后提高了税率,当月执行数是346.3亿元,这个数字如果和年度的计划相比相当可观。六月份一个月的收入数比全年的计划数还超出了1.5倍,1—6月份全额累计数达到了652.36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了8倍,确实是不可小看的一个增长因素,因为这一个税种在一两个月间对于财政增收的贡献就达200至300亿,一般认为下半年证券市场总体的牛市不会迅速改变,成交量还会保持,所以这方面对整个财政的收入至少是千亿元的贡献,这是我们过去意想不到的支撑点。

但很难预测这个支撑是否非常稳固,如果股市有了比较大的变化,这个支撑点也要随之产生很大的变化。有人说近期之内,至少今年下半年,牛市不会有太大的变化。但这种看法还有待观察。

三是各项重点支出有比较好的保障,这与财政支出结构是相关的。上半年的运行中支农支出增长比较快,同比增加了100多亿元,增长幅度为28.7%;社会保障支出增长也比较快,增长幅度达到了29.7%,同比增加了400多亿元。再有教育医疗卫生事业支出的增长幅度是30.6%,同比增加了600多亿。这些都是财政支出重点,各个方面比较关注的较大事项,支出总体来说在这些方面增长的幅度比较大,表明在结构优化上有关方面十分注意,应该突出这些公共产品的提供,与民生有关的重大事项,都作为保障支出的重点方面。

从上面来看财政运行情况比较好,总体经济运行也不错,目前社会各界密切关心的是经济不要走向过热,但从目前来看,短期之内没有什么大的问题,2007年下半年财政形势仍会比较乐观。但还有一些不确定因素,其中之一就是社会普遍关注的物价上涨,据有关方面的信息,如果我们在今后一段时间比较好地使粮食价格、猪肉价格得到一定调节抑制的话,总体不会有迅猛的上升,经济运行的前景应该还是比较理想的。

三、2008年财政政策功能定位

2007年的财政政策,和财政分配的本质要求是一致的,即财政的所有政策都必须服从于我国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经济目标和社会目标。2007年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设定的目标,是继续确保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其实质内容就是要坚定不移地以“好”来统领“快”,进一步打消各种各样实际上以快来替代好、把快放在好的前面的做法。在2007年初的时候,依照经济工作会议的基本精神,我们体会就是财政政策还是要配合总体的调控把握“稳健”的定位,实际上是并不认为中国经济注定就是要走向过热,也可能会出现偏冷的态势,同时要在这两个方面都做准备,所以是继续维持稳定财政政策的框架,并且进一步强调优化结构,在这方面有所作为。

在市场经济的框架之下,宏观层面实行间接调控是保证微观主体发挥活力的一个基本的调控要点。间接调控是通过生产要素市场信号的变化来引导市场主体的行为。这里主要的办法就是运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里面各种具体的手段,通过这些政策手段和工具,在市场各种要素的价格上附加宏观政策所提供的经济参数,这些宏观政策的参数和价值信号合在一起,成为引导企业的市场信号。在这样的调控模式下,货币政策更多的是要调控总量,调整经济运行中银根的松紧,财政政策是要调控结构,要在配合货币政策调节总量的同时,区别对待,有保有压,侧重于结构优化。所谓货币政策调节之下的商业性的信贷资金主要是“锦上添花”,而财政资金要更多地注重解决雪中送炭的问题,一些社会目标所追求的,运行里面看起来直接效益并不明显,但是有综合效益、社会效益的项目和领域,财政预算要更多的发挥作用,包括要努力促进增长方式的转变,合理开发资源,保护环境,更多地注重民生和深化改革等等,作为财政政策的重点。

上半年的发展从宏观层面上来看,主要值得关注的方面就是会不会走向过热,那么财政政策下半年也需要更多地在这方面注意怎么样配合好货币政策、在总量上适当地更多考虑那些有利于收紧的措施。但是不需要马上采取急骤的收紧措施,可以在配合货币政策调节的同时,在财政的某一些支出的进度上面做一些柔性的调节,另外在注重结构方面更强调突出重点。

(一)第一个层面是进一步发挥财政的功能

中国现代化转轨中需解决的公共财政建设问题,首先一个层面就是财政的功能,在雪中送炭的方面,要更多关注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这是公共财政的一个非常明确的导向性的要求。1998年以后提出建立公共财政框架,是要注重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基本的方式和手段,就是市场不能有效提供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这里社会方方面面非常关注的、首先可以提到的是教育问题。我们现在已经有了一个在基础教育方面的安排:今年所有农村区域义务教育要实行全部免费,这是一个明确的原则;明年在全国所有的城乡区域,全部免费要落实到位。

在医疗方面,2007年对于农村合作医疗,中央和地方政府都要把各自所出的“份子钱”提高到20元,农民自己出10块钱不变,这样一个人50块钱,至少比过去明显提高了一个档次——原来是30块钱,现在提到了50块钱,而且还会继续提高。

在社会保障方面,农村低保有了全面的部署。低保在农村区域推行虽然一开始是低起点的,但是覆盖面非常重要,今后不会再存在大家都没有办法形成一个稳定的资金来源这样的情况,对“五保户”以后互相推诿的情况将不存在了。传统体制下的五保户,今后要按照城市居民的规则“应保尽保”,虽然标准不一样,因为各地的情况不一样,但是覆盖面意义非常重大。

关系民生的问题,财政在安排资金的同时,还必须处理好转移支付的改进问题,怎么样加强比较客观科学的“因素法”转移支付的力度,这种因素法实施到三农问题的逐步解决过程中,还有中国的环境保护等方面。

农村、农业、农民等三农方面,很多东西就是把因素直接由中央层面算好了,一直下到基层,比如说粮食直补以及现在农业生产资料的综合直补。中央财政把钱拨下去以后,是要严格按照因素计算,向农民进行公布。虽然粮食直补这个钱一个农户没有多少,但是这个方式比过去好了,减少了财政资金的中途截留等。环境方面,像退耕还林还草等等,新的要求已经有所部署。

这是第一个大的层次,是在结构方面关注公共服务和关注基本民生的问题。我知道现在大家还讨论很多的民生问题,比如说猪肉价格,有没有可能实施一个调控。财政部有关部门正在测算,如果要迅速扭转这个局面,我们要增加多少能繁母猪,使这些母猪生出小猪来增加存栏数、出栏数和市场的猪肉量,这个需要通过什么样的特定政策来支付。给予政策条件,不是简单的只靠市场,当然也不是只靠政策的简单调节。

(二)第二个层面是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第二个层面的东西是增长方式的转变,怎么样让财政政策作用发挥得好。增长方式转变上我们面对的挑战是不可忽视的。比如说财政政策到底如何通过政策工具,有效地促进节能、降耗、减排?而且尽可能的少花钱多办事?可以考虑税收等一定的政策优惠,但是首要的一个问题就是技术上如何衡量,什么就可以叫做节水了,节水到底是怎么节的,光看基数不行,还要细化量化,到底生产什么产品,用什么样的水源,什么样的水量?这一套东西要有量化指标,有客观标准。自己跟自己纵向相比不行,有的时候生产产品在变,生产工艺也变了。企业之间横向相比也不行,应该有一个客观标准,但现在还拿不出一个可操作的标准,这就是我们现在生活中的一些问题。类似的其他的能源节约、清洁生产往往都有这样的一些问题,到底怎么样界定它?这些具体问题还要进一步进行深入研究。我们知道两税并轨这个改革要出台了,新的优惠框架里有一条是符合清洁生产、节能降耗的,还有工艺升级换代、高科技等等的要求,应该进一步得到所得税的优惠。但现在有关方面在制定和设计这些实施细节上就碰到了一些困难。

还有就是支持企业自主创新到底怎么把握。自主创新归纳起来有三种类型:一种是原始创新,一种是集成创新,一种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究竟一个企业哪些生产经营是自主创新?过去简单认定高科技企业的办法不行,因为有一些企业拿到了高科技企业的帽子,后来实际上不做高科技企业的创新活动。今后应该按照研发和研发后面的生产活动定向支持?这是有进步的思路,但是也还要逐步细化。

国际上政府采购是不能用于支持自主创新的,而在上几个回合的规则讨论、演变中,一直是存在对于发展中国家的特别条款的,我国现在正讨论加入WTO的政府采购协议,我们一直强调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争取得到这个特别条款的待遇。因此有待在今后的法规、政策的制定方面取得一致的认识。比如政府采购,国务院法制办和财政部应有一个大体上一致的认识,这样才好面对外国人争取我们应享有的待遇,这些事情都涉及支持自主创新需要做的很多细致具体的工作。

还有我们的资源怎么节约利用,有资源开发和其他方面一系列管理问题。除了资源税要进一步改进之外,我们的采矿权、探矿权、环境修复基金、安全生产基金,以及环境保护方面的一系列政策手段,都要积极研究推出新举措,国际经验是对资源开发企业收入里面施加制约和调整,有政府统一规定的环境修复基金、安全生产基金这些因素。这样才能使资源开发企业的成本趋于完全化,才不至于把这些成本因素扔到社会上去让全社会承担,这才能真正促进矿产、资源的集约化开发。这些都是我们下一段和财政政策相关联的重要事项。

(三)第三个层面是调整生产力布局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十一五”规划有一个鲜明的特点,是更强调生产力布局、区域开发的顶层设计。关于整个国土的利用,在资源约束越来越明显的发展态势之下,生产力布局方面开始引入几个重要的功能区域概念:发展视角的区域分类上是想把中国960万平方公里发展成为四个或者是三个台阶。即:禁止开发区域,比如可可西里地区;其次有限制开发区域,这比较麻烦,存在一个如何限制,限制到什么程度的问题;其后的鼓励开发区域,但也并不意味着是完全放手,不考虑环境保护和环境污染问题。无论如何这是一个进步,在这种情况下,依照生产力布局的要求,顶层规划之下我们现在考虑有没有可能在中央转移支付之外,还考虑其他的方式,比如借鉴“京都议定书”的碳交易,我们把它扩大到排放权的概念(因为说排污有人会仅理解为污水,排放权就是把工业化生产中排放的所有的东西都可能归入排放权),能不能把中国960万平方公里每个单位上的排放权都让它一律化,然后在不同的区域之间实行这种排放型的交易。比如说可可西里这个地方,当地地方政府有这个排放权交易方式以后,可在市场交易的情况下把那里的排放权拍卖一个好价钱,拿到资金来提供基本的公共产品,如环境保护,以及我们要求的均等化的公共服务有了这样的一个机制,再加上我们不断改进的转移支付的机制,这个事情我们可能做得更好一些。

总之,我觉得可以提到的在财政政策今后更强调结构这个角度上,至少有三个层面,来考虑怎么样发挥结构调控、结构优化功能。

深化改革是永恒的主题。财政政策与深化改革不可分开,而且财政的改革有特殊的意义:公共财政不光是在管理的角度上推动一系列的改革,还会拉动更深层的从理财民主化、法制化等发端的一系列配套改革。这方面财政应该不断地、持之以恒地做出努力。当然,大家所认同的政府改革应走向其职能“既不越位、也不缺位”的基本理念,到实际生活中碰到一些具体案例,往往是争论不休的。比如,媒体前些天在广泛报道兰州的牛肉面问题。兰州市物价部门认为这是需要控制的一个产品,便做了一个硬性规定,每碗牛肉面不能超过2.5元。为此物价部门提出了一些理由,其中有一个是关系到民生问题,我认为这个逻辑往下走是明显的误区,你怎么样在控制价格的同时,使质量得到保证?如果按照有关部门的逻辑,价格控制到一定时候,必然需要财政补贴问题,因为牛肉价格在上涨,面粉价格从长期趋势来看也要上涨。政府万能吗?4万家餐馆的具体成本可以算得很细致准确吗?因此说这是一个死路,这个案例有一点像前些年郑州曾出现的“馒头办”,据说要籍此控制众多餐馆卖出的馒头的质量,说这个关系到国计民生。但这样说下去,鸡蛋、白菜、食油……哪一个不关系国计民生?财政不可能一览无遗地从细节上管它。财政政策在深化改革方面要多加注重和研讨。1998年以后,政府官员在审批中间觉得自己的权利更大了,这样可能会影响他们的思维,并使政府改革这方面不那么容易贯彻,形成惰性。我们今后有必要在进一步地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过程中念念不忘怎么样把握政府行为和深化政府改革。

标签:;  ;  ;  ;  ;  ;  ;  ;  ;  

2007年财政政策特征与2008年财政政策功能定位分析_企业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