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灸在中风偏瘫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评价论文_陶胜利

中医针灸在中风偏瘫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评价论文_陶胜利

陶胜利(湖北省武汉市青山区红钢城街社区卫生服务区中心 430000)

【摘要】目的:观察评估中医针灸在中风偏瘫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4 年4 月至2015 年5 月间来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治疗中风偏瘫的90 例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5 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神经内科中西医结合法治疗,实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接受中医针灸疗法,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各项临床指标,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日常活动能力、生活质量以及运动功能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组间比较时实验组患者的评分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用中医针灸治疗中风偏瘫能够很大程度上改善患者的肢体功能和生活能力,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关键词】中医针灸;中风偏瘫;应用效果【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5)13-0202-01

脑中风是临床上常见的老年多发病,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高,治愈难度十分大。中医针灸作为一种应用较为广泛的物理疗法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的关注,我中心就中医针灸在中风偏瘫治疗中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估,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1.1 基本资料抽取在2014 年4 月至2015 年5 月间来我中心治疗中风偏瘫的90 例患者,其中男51 例,女39 例,年龄为53~78 岁,平均62.8 岁。

这90 例患者均符合第四次中华医学会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的诊断标准[1],经头颅CT 检查证实。这90 例患者的临床病症主要为肢体无力、生活不便、头痛、恶心呕吐等。其中脑出血后遗症36 例,脑梗塞54 例;左侧偏瘫41 例,右侧偏瘫49 例;完全性偏瘫39 例,不完全性偏瘫51 例。将90 例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对象在性别、年龄、病情上均没有明显的不同(p>0.05),具有可对照性。

1.2 方法所有患者在入院后均接受神经内科中西医结合常规治疗,在西医上采用胞二磷胆碱、脑活素等药物促使患者的脑功能正常行使,采用营养神经细胞药物改善脑功能[2]。对于颅内压有明显升高趋势的患者,应用脱水剂和降颅压药物进行治疗;在中医领域,当患者处于中医急性期时,按照活血化疲、通腑醒脑的治疗准则进行处理,处于平稳期则采用益气活血和肝肾同治的原则[3]。

实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采用中医针灸治疗。首先取穴:四神聪、风池、肩镯;曲池、合谷、外关、环跳、阳陵泉、太冲、丰隆;肘部拘挛加小海、三里;躁部拘挛加照海,太溪、解溪;膝部拘挛加阳谷,曲泉;手指部拘挛加后溪、八邪;言语不利加哑门、通里、廉泉;烦躁加内关、大陵[4]。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操作方法:采用平泻、平补法,留针30min,10d 为1 疗程,每疗程结束后,休息一周左右[5]。

1.3 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日常生活能力指数、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积分、运动功能评价量表积分,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

1.4 统计学处理研究中的基本的数据都采用SPSS12.0 软件进行统计处理。计量的资料运用x±s 表示;利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实验组45 例患者治疗前的日常生活能力指数为(63.2±26.4),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积分为(134.5±32.9),运动功能评价量表积分为(18.6±12.1);治疗后的日常生活能力指数为(86.1±22.8),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积分为(189.4±36.8),运动功能评价量表积分为(39.3±11.7);对照组患者治疗前的日常生活能力指数为(63.7±25.8),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积分为(133.7±32.6),运动功能评价量表积分为(18.5±12.2);治疗后的日常生活能力指数为(71.6±23.7),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积分为(117.9±34.5),运动功能评价量表积分为(30.1±12.0)。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日常活动能力、生活质量以及运动功能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组间比较时实验组患者的评分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中风偏瘫是常见的中风后遗症,主要是指患者的一侧肢体肌力减退,生活能力部分丧失或完全丧失。脑中风发生前会有一定的先兆,表现为突然的眩晕、剧烈持续性的头痛、吐字不清、舌头或一侧脸颊麻木、恶心呕吐或者鼻出血等,脑中风的治愈率十分低,而且大部分人群会出现严重的残疾,严重影响了患者正常的生活。近年来,虽然脑中风的病死率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是致残率却十分高,很多患者在治疗后出现了运动性障碍或偏瘫,部分甚至完全丧失了活动和自理能力,对患者的生存质量有了十分大的影响。

目前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而且临床疗效显著的治疗方案为中西医结合加上针灸物理疗法,有研究报道认为,中枢神经系统在结构和功能上存在可塑性,脑卒中后在一定条件下神经元可以再生[6]。

因此在后期的康复治疗中通过输入正常的运动功能模式能促进正常功能模式的形成,继而促进中枢神经系统实现功能重组,并最终达到最大限度恢复运动功能的目的[7]。

从我中心的研究结果中可以发现,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增加中医针灸疗法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各项临床指标,而且操作简单,方便,能够改善患者的肢体功能和生活能力,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1] 龚国胜,朱以蔚,全坤. 针刺神经干结合运动疗法治疗中风偏瘫30 例[J].中医外治杂志,2012,21(4):22—23.[2] 郑丽芬.针灸治疗脑中风偏瘫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5):622—623.[3] 姜楠,王丽平,李冬梅.综合针法对中风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J].中国临床医生,2012,40(8):52—53.[4] 杨志新.针刺治疗中风的用穴及方法[J].中国临床医生,2010,(6):6—8.[5] 燕醒狮.早期康复及针刺配合西医治疗中风偏瘫187 例临床观察[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10,(1):,50—51.[6] 刘竞雄.急性缺血性脑中风的针刺疗效评估:一随机、对照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4.[7] 喻鹏,杨颖.针灸治疗中风偏瘫125 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22):282—284.

论文作者:陶胜利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5年7月第13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9/24

标签:;  ;  ;  ;  ;  ;  ;  ;  

中医针灸在中风偏瘫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评价论文_陶胜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