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治法与外治法结合治疗小儿抽动障碍的疗效分析论文_邵秀敏,邵苇杭

东莞市清溪医院儿科 广东 523660

摘要:目的 探讨中医内治法与外治法结合治疗小儿抽动障碍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近8年门诊就诊的儿童抽动障碍患儿65例,按就诊时间先后分为西医组34例和中医组31例,西医组用泰必利口服治疗,中医组用中药内服与刮痧推拿结合治疗。结果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χ2=9.16,p<0.01。两组治愈率比较χ2=9.61,p<0.01。中医组疗效明显优于西医组。两组不良反应比较χ2=7.13,p<0.01。中医组安全性明显优于西医组。结论 中医治疗小儿抽动障碍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关键词:抽动障碍;内治法;外治法;中医;泰必利;儿童

抽动障碍(tic disorder,TD)为儿童和青少年时期的一种较常见疾病,主要表现为不自主的、反复的、快速的一个部位肌肉或多个部位肌肉运动抽动和发声抽动,可伴有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强迫性动作和思维或其他行为症状。近年来,多项中医药治疗本病的报道显示:中医药治疗有效率高、不良反应小、易被家长及患儿接受[1]。笔者回顾性分析采用中医内治与外治结合的方法治疗本病,与西医治疗比较,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做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东莞市清溪医院儿科门诊诊治且资料完整的儿童抽动障碍患儿65例,男49例,女16例。年龄分布2~7岁42例,7~14岁23例。短暂性TD29例,慢性运动或发声TD27例,发声与多种运动联合TD(Tourette综合征)9例。病程一年以内的35例,1~2年24例,2年以上6例。2010年1月1日至2015年2月28日就诊的34例采用西医治疗(西医组),2015年3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就诊的31例采用中医治疗(中医组)。两组患儿的性别、年龄、发作类型和病程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诊断标准 参照《诸福棠实用儿科学》中抽动障碍的诊断标准[2],并排除舞蹈症、手足徐动症、癫痫肌阵挛、肝豆状核变性等疾病。

1.3 治疗方法

1.3.1 西医治疗 泰必利片(盐酸硫必利片)由山东健康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每片含量100mg,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37023603。起始剂量25mg,每日两次口服,每周增加25mg,最大剂量不超过每天400mg。症状消失后逐步减量至停药,疗程1~3个月。开始治疗后2、4、8、12周分别随访1次,治疗满3个月作为最终评估疗效的时间节点。治疗结束后再随访6个月观察有无复发。

1.3.2 中医治疗 辩证施治,中药内服和外治联合应用。内服中药有:肝阳上亢者用天麻钩藤饮加减;痰热内蕴者用黄连温胆汤;脾胃积热者用泻黄散;风热夹湿者用银翘马勃散;阴虚风动者用大定风珠等。酌情加用虫类药如全蝎、蜈蚣、僵蚕、蝉蜕。每日一剂,一个月为一疗程。症状消失后巩固服药1周后停药。外治法有刮痧和推拿。刮痧主要刮膀胱经、大肠经和肝经;推拿循膀胱、肝、胆、大肠、心经进行,酌情清肝经、心经、天河水,捣揉小天心,运内八卦,摩腹,点揉肝俞、心俞、风池、风府,补脾、肾等,每周一次。服中药困难者,刮痧每周1次,推拿每周3次。疗程1~3个月。开始治疗后2、4、8、12周分别随访1次,治疗满3个月作为最终评估疗效的时间节点。治疗结束后再随访6个月观察有无复发。

1.4 疗效评价 治愈:各种症状消失,随访半年无复发;好转,临床症状减少减轻60%以上,随访半年无加重;无效:临床症状减少60%以下或有好转但随访半年有反复。治愈和好转视为有效。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包处理,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西医组短暂TD 15例,治愈12例,好转3例;慢性运动或发声TD 15例,治愈4例,好转6例,无效5例;发声与多种运动联合TD 4例,好转2例,无效2例,治愈率47.1%,总有效率79.4%。中医组短暂TD 14例,治愈14例;慢性运动或发声TD 12例,治愈10例,好转2例;发声与多种运动联合TD 5例,治愈2例,好转2例,无效1例;治愈率83.9%,总有效率96.8%。两组治疗效果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χ2=9.16,p<0.01。两组治愈率比较χ2=9.61,p<0.01。

2.2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西医组出现胃肠道反应5例,皮疹2例,头晕乏力6例,中医组出现胃肠道反应2例,皮疹1例,二者比较χ2=7.13,p<0.01。

3 讨论

中医认为虽然本病在中医古籍中未见专门记载。其临床表现与中医的痰证、风证有相关之处。本病的病因主要与患儿先天禀赋不足、产伤、感受外邪、内伤饮食、情志不畅、脏腑功能失调等有关,主要病机为肝风,同时与心、肺、脾、肾等脏关系密切,属虚实夹杂之症[1]。笔者临证所见,以下列证型较多:①肝阳上亢,为该病主证,与肝郁、血虚、脾虚有关。“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小儿肝常有余”,“风胜则动”。肝郁化火生风;血虚生风;小儿脾常不足,情绪不稳,土虚木亢,肝旺生风[2]。②痰热内蕴,“怪病多由痰作祟”。小儿脾常不足,脾失健运则水液不化,聚而成湿,停而成痰,痰湿内蕴,郁而化热,上扰心神。③脾胃积热,小儿饮食不能自节,若恣食肥甘厚味、生冷瓜果,以致内生湿热,或气候潮湿,外湿内舍于脾,湿郁化热,脾胃枢机不利,肝失疏泄,郁而生风。外治法方面,因该病之病机为“气血不通,筋失柔和,发为抽动”[3],在临床上采用刮痧和小儿推拿佐治,取穴原则为辩证取穴和“以灶为输”,以活血行气,堵则疏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为治疗法则。

本研究结果显示,中医组疗效明显优于西医组,并且其安全性亦明显优于西医组。表明小儿TD的治疗,西医主要是对症治疗,其疗效与安全性欠佳。而中医辩证治疗,直击病机,效专力宏,针对性强,安全性高。中医治疗小儿抽动障碍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有较高的推广价值。不过,本研究病例数不是很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在以后在实践中进一步扩大范围如多中心研究来提高说服力。

参考文献:

[1]李蕙,叶志华.高树彬教授从经筋论治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经验[J].中医儿科杂志,2016,12(2):9-11.

[2]江载芳,申昆玲,沈颖.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2090.

[3]刘艳艳,陈燕惠,陈辉,等.阿立哌唑与泰必利治疗儿童抽动障碍的对照研究.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0,12(6):421-424.

论文作者:邵秀敏,邵苇杭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2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2

标签:;  ;  ;  ;  ;  ;  ;  ;  

中医内治法与外治法结合治疗小儿抽动障碍的疗效分析论文_邵秀敏,邵苇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