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呼唤学风改革_认知发展理论论文

新课程呼唤学风改革_认知发展理论论文

新课程呼唤学习方式的变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课程论文,方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根据新课程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并对我国现行基础教育弊端进行深刻剖析以及吸取国外课程改革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即“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接受、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和“注重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研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富有个性的学习”的要求。

一、新学习方式的特征

基于对过去接受式学习弊端的认识,新课程倡导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突破点就在于相对过去的“被动、机械学习”提出高质量的“自主学习”,相对于过去的“个体学习”提出“合作学习”,相对于过去的“接受学习”提出“探究学习”。新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富有个性的学习。”

新课程倡导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首先应对“学生”有全面的认识。学生是有着完整的人的生命表现形态,是处于发展中的、以学习为义务的人。学生一词可以从“人”是自然的存在、社会的存在和精神的存在三个层面来解释:学生学习——掌握生存的常识和技能,以便独立地面对世界;学生学习——尊从生活的律则与规范,以便和谐地与人相处;学生学习——探索生命的价值与意义,以便有尊严地立足于天地之间。本次课程倡导新的学习方式具有以下特征。

1.自主性。学习的“自主性”是相对于学习的“他主性”而言的,主要是从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能力和强度为判断尺度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认为自主学习包括自我监控、自我指导和自我强化,而认知建构主义学派认为自主学习实际上是元认知监控的学习,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任务的要求,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和努力程度的过程。自主学习要求学习个体对为什么学习、学习什么、能否学习、如何学习等问题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学习的自主性是学习的内在的高品质,表现为学习的内在需要、学习兴趣与学习责任。学习作为一种内在需要,成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根据自身兴趣爱好等特点设定学习目标,有意识、有计划地使用自己特有的学习策略,合理安排时间,充分利用学习情境中的各种信息,进行有效的学习并对自己的学习效果有合理地判断。

2.合作性。“合作学习”是相对于“个体学习”提出的,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学习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要素: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的责任;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互动;期望所有学生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助合作关系,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对于个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寻求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径。

上个世纪70年代美国提出合作学习,这是一种极富有创意与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如果学生长期处于个体的、封闭的、竞争的学习状态中,容易形成冷漠、孤僻、自私等不良性格,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基于此,美国提出“合作学习”,强调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交流意识与互助意识,有助于培养学生具有团队合作意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能力。

3.探究性。“探究学习”是相对于“接受学习”而言的,是指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探究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质疑、判断、评价意识和能力,注重培养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与接受学习相比,探究学习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和体验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4.个性化。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每一位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之按自己的方向得到尽可能的充分发展。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内在感受,有着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因此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质上都有其独特个性的体现,即有效的学习方式都是个性化的,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统一方式。如果说,新课程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培养学生有意义学习的有效手段的话,那么最终形成适合每一位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学习方式,就是新课程培养学生学习方式的最终目标。个性独特性也意味着个性的差异性。新课程理念倡导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立足于每一位学生的自身特点,努力使其个性化发展,表现在学习方式的培养上即“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本次课改的重点之一就是让学生学习方式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逐步改革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和以书本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独特地,有个性地学习。

传统教学忽视学生学习的个体差异,受机器大生产时代商品经济的影响,学校教育试图把学生经过学校这一庞大的“机器”锻造出大批量的毫无差别的“商品”。这种“统一化”的教学模式致使很多学生不能从自身现有的基础出发,根据自身特点进行有效的学习,“吃不饱”、“吃不了”的现象比比皆是。新课程倡导的个性化学习方式尊重学生的差异并把它视为一种亟待开发和利用教育教学资源,努力实现学生学习的个体化和教师指导的针对性。

二、新学习方式的建构理论

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我们要从新课程的建构主义理论基础入手,寻找理论支持,变革根深蒂固的传统学习方式。

建构主义是在皮亚杰认知结构观点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皮亚杰认为,人类认知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是图式不断重新建构的过程。这里的“图式”是指认知或心理结构。个体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中,产生新的刺激信息,通过同化纳入到原有认知结构中去,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发生质的飞跃,即通过顺应在旧图式的基础上重新建构新图式。人的认知结构经由同化和顺应两个图式建构的过程后,达到一种新的动态平衡。这种平衡实现对认知冲突的解决,促进认知的不断发展。

从建构主义的认知发展观来看,学习是学生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主动建构的过程。学生的知识是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获得的,而不是教师传授的。换言之,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而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奥苏伯尔有意义学习理论指出,新知识与原有知识经验建立一种联系,通过信息加工重组纳入到原有认知结构中才是有意义的学习,不建立这种联系的学习是机械的、被动的学习,知识也容易遗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建构知识的主体,教师是帮助学生知识建构的促进者、参与者、组织者。从这个意义上讲,学生的学习方式要从被动学习向自主学习转变,这也正是新课程所提倡的。

建构主义理论除了认为学习是一种对知识的主动建构过程外,还认为学习是一种协商的活动过程,是一种真实情境的体验。出于个人的原有经验与认知风格的不同,因此对外部世界的理解也各不相同,但是,通过学习者的合作可以使理解更加正确、丰富和全面。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同时,要进行合作学习,培养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另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寻求情感体验以及内在动力支持,必须亲自实践,从问题的提出到形成假设、从信息的搜集到加工处理、从分析比较到得出结论等一系列的过程都要求学生去实践、去探索、去体验。因此,新课程倡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正是建立在对传统接受学习弊端的清晰认识的基础之上的。

最后,不能遗漏的一点是,建构主义对学生个体的差异性高度重视。出于各个学生个人经历与家庭背景不同,必然有着不同的知识与经验。因此,知识建构的过程带有明显的个人色彩,“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关键,在于帮助每一位学生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个性化学习方式,这也是新课程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最高目标。

标签:;  ;  ;  

新课程呼唤学风改革_认知发展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