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师稳健性的研究轨迹与未来发展方向_审计意见论文

审计师稳健性的研究轨迹与未来发展方向_审计意见论文

审计师稳健性的研究轨迹与未来方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稳健论文,轨迹论文,审计师论文,方向论文,未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国外研究现状

审计师稳健性,亦称审计师稳健主义,是指审计师出于对诉讼成本的考虑,有监督管理层提高盈余的应计会计政策却漠视其降低盈余的应计会计政策选择的动机,即更偏好客户降低盈余的会计政策,但对其提高盈余的会计政策持谨慎态度。Francis和Wang(2004)认为,当客户的异常应计体现为收入增加时,审计师被诉讼的风险会增加,故将审计师稳健性定义为“四大”审计师对客户应计额的限制效应。

(一)审计师稳健性的特征与表现

1.会计师事务所规模大小与审计师稳健性。De Fond(1998)发现,“八大”审计的公司盈余特征与“非八大”存在差异,前者审计的公司其盈余稳健度更高,他认为这是由于诉讼风险所导致。Lee和Taylo(2006)的研究表明,IPO时,高质量审计与稳健的公司自愿披露的盈余预测相关,即由“六大”审计的IPO公司其盈余预测更稳健,预测的准确性更高。另外,DeAngelo(1981)和Clarkson等(2003)发现,面对潜在威胁,声誉资本更高的审计师可能变得更谨慎。

2.审计师稳健性的表现形式。“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为了规避上述诉讼风险,往往采取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等策略,即提高审计报告的稳健性(Francis和Krishnan,1999; Bauwhede,2003; Chung,Firth和Kim,2003; Krishnan,2006)。

(二)审计师稳健性的决定因素

1.诉讼风险的潜在压力。Thoman(1996)通过建立模型证明,审计质量与潜在的诉讼损失相关,审计师有动机要求客户采用更稳健的会计政策以避免未来的诉讼风险及诉讼损失。DeFond和Subramanyam(1998),Becker等(1998),Francis和Krishnan(1999)检验了“六大”审计师的选择与应计利润的关系,结果发现:审计师的稳健性偏好与客户的诉讼风险有关。由于各个客户的诉讼风险不同,审计师对不同客户的稳健性程度也不同。保护自身声誉资本的动机促使审计师为避免诉讼风险而在审计时更稳健,即审计师偏好降低利润的会计政策,且当诉讼风险很高时操控性应计利润会很低。反之,亦反。

2.管理层和审计师对盈余操控动机的差异。Kim,Chung和Firth(2003)研究了“六大”和非“六大”之间审计效果的差异是否受到公司管理层和外部审计师报告动机的冲突或一致的影响及产生机理。结果发现,由于管理层与审计师对财务报告动机的差异使其产生了对提高盈余等操控手段的监督作用,即审计师稳健性,只有当管理层认为偏好提高收入应计选择的“六大”审计师比阻碍或监控机会主义盈余管理的非“六大”审计师更有效时,才会进行盈余操控。当管理层和审计师都偏好降低收入的应计选择时,“六大”审计师比非“六大”审计师的审计效果更差。当管理者有提高收入的动机时,“六大”审计师比非“六大”审计师更能监控其机会主义盈余管理行为,“六大”审计的公司操控性应计额显著低于非“六大”审计的公司。

3.审计师是否采取稳健性的态度和策略,以及稳健性程度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客户的经济绩效(股价)和会计师事务所的类型,尤其是当客户的业绩很差时,“六大”审计的客户在会计政策的选择和应用上比非“六大”的审计客户更稳健,进而影响这些公司采用更多的稳健性会计政策(Chung,Firth和Kim,2003)。

4.审计失败与政府管制严厉程度的影响。安然的坍塌和安达信在其中发挥的作用严重损害了审计行业的声誉,特别是“四大”的声誉。后安然时代,审计行业受到了来自各种类型的财务报告使用者前所未有的监督。其间对审计行业的高监管度和公众的不信任无限增大了对已经公布的审计失败的诉讼威胁和审计师的经营业务风险。审计师规避这种风险的一大策略是出具更加稳健的审计报告。Willekens和Bauwhede(2003)检验了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条件下,安然和安达信事件后美国大样本公司通过出具非标审计意见是否防范了公众的信任危机。结果发现:“四大”审计师的确如此,但是非“四大”并非如此。France和Wang(2004)通过实证检验不同国家的法律指数、审计师稳健性与盈余质量的关系后发现:一个国家的会计、审计实务会受到该国的法律制度如投资者保护尤其是审计师诉讼制度的影响。由于不同国家的法律制度、投资者保护和公司治理机制的差异,“四大”的审计师稳健性随着该国对投资者保护程度(包括对审计师起诉的权利)的提高而增加。与以往相比,萨班斯法案(SOX法案)颁布后,持续经营意见发表的概率上升了(Geiger等,2005;Nogler,2008;Myers等,2008),这似乎表明在这个行业的生死存亡关头,审计师的行为更稳健。Dorothy和William(2010)检验了2000~2008年556家上市公司的审计意见,以确定是否随着时间的推移,审计师稳健性是持续保持还是有所减弱。结果表明:与2000~2001相比,2002~2003年发表持续经营非标审计意见的比例显著上升,随后又有所下降,最终回到安然事件前的水平。这说明,审计过的信息质量与公众监管力度极为相关。

5.内部控制管制对审计师稳健性的影响。Goh和Li(2008)以会计稳健性与内部控制质量为视角,研究了SOX法案实施后因内部控制的要求更加严格而对财务报告质量产生的影响,他们发现:根据SOX法案要求披露了内部控制有实质性薄弱环节的公司要比没有薄弱环节的公司的会计稳健性低,但披露了薄弱环节并由审计师证实这些薄弱之处得到矫正的公司,在之后年度比继续存在薄弱环节的公司表现出更高的会计稳健性。披露内部控制弱点之后,不管这些问题有没有解决,公司的盈余都会更加稳健。因此,可以证明内部控制的披露要求对财务报告起到了自律作用,也提高了会计和审计的稳健性程度。

(三)审计师稳健性的经济后果

1.审计师稳健性与审计师变更。Krishnan(1994)检验了变更审计师的客户的审计意见决策,发现:与未变更者相比,变更前一年审计师对很可能变更的客户更稳健,即审计师变更源自其对管理层报告采取的稳健态度。Krishnan和Stephens(1995)对上述研究进行了扩展,他们采用排序的probit审计意见模型比较客户变更前后年度的审计意见决策,结果发现:与非变更者相比,变更前后年度审计师对变更者的策略不存在差异,即前后任审计师的处理都相当稳健,这说明不存在成功的审计意见购买或者变更的原因不是审计意见购买。De Fond和Subramannyam(1998)认为,公司披露的、经审计后的财务报告是管理当局和审计师联合产出的结果。和管理当局一样,审计师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也存在偏好,其中影响其会计选择稳健性的主要是法律风险。公司变更审计师可能是由于管理当局认为前任审计师过于稳健且稳健程度高于大多数审计师的平均水平,公司只是想通过变更聘请在会计处理上较为合理的继任者。他们推测,如果前任审计师倾向于采用过分稳健的会计处理,则其在任最后一年的可操控性应计将导致利润减少,而继任审计师第一年的可操控性应计导致利润减少的程度应较前任最后一年为轻。

2.会计应计与审计报告稳健性。Francis和Krishnan(1999)实证检验了美国公司是否由于资产确认的不确定和持续经营问题而更容易获得非标审计意见,结果表明:该假设成立,不仅提高收入的应计比降低收入的应计更容易获得非标审计意见,而且只有“六大”及其成员所的审计师具有审计报告稳健性。Sen(2005)的研究表明:为了提高所有公司的报告盈余质量,公司的价值最大化动机必须适当和避免与审计师产生冲突的动机相协调。提高公司价值的动机会导致好公司管理程度的提高和较乐观的盈余报告质量,但也会激励坏公司扭曲投资,并影响到好公司信息的披露。规避冲突动机的提升会导致管理者变得不太乐观,但过于强调规避冲突会降低好公司的盈余报告质量,并面临逆向选择的负面影响。还会产生两大作用:信息作用(用于公司价值评估)和控制作用(用于保证规避冲突)。如果二者没有得到很好平衡,人们就不能得到所有管理者高质量信息的披露。

3.审计师稳健性与投资效率。Lu和Sapra(2009)建立了一个理论框架研究资本市场审计师稳健性的决定因素和后果,以及SOX法案201条款对审计师稳健性和投资效率的意义。分析表明:①高经营风险的公司通过调整审计收费和非审计收费诱发了审计师稳健性,然而,低经营风险的公司导致了审计师的激进性。②如果审计师是稳健的,客户就会对其损害审计质量施加更大的压力。③公司投资是否无效(过度投资或投资不足)取决于审计师的特点。另外,201条款对非审计收费的限制可能会降低审计质量,并给投资效率带来损失。

4.审计任期与报告盈余的稳健性。David和Uma(2008)检验了审计任期和报告盈余稳健性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报告盈余稳健性与审计任期正相关,而且短期和中长期的审计任期的审计师稳健性都有所提高。这说明:短审计任期意味着较低的稳健性,即强制审计轮换可能对报告盈余的稳健性产生负面影响。Li Dan(2010)的实证结果显示:稳健性和审计任期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并非对所有公司都适用。特别是,仅仅对大公司或者审计师监管非常严厉的公司才成立,对小公司或者审计师监管不严厉的公司并不成立。这说明客户的重要性在长期的审计客户关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与大客户相比,长期的客户关系对小客户审计师的独立性产生的威胁更大。

5.审计师稳健性与自愿信息披露。Peter,Colin和Jason(2003)通过考虑2001年修正自愿披露公司年度报告的规定,检验了审计师稳健性行为现象,发现“六大”审计的客户比非“六大”在2000年修正信息规定发布后自愿披露的信息更多。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一)审计师稳健性的影响因素

1.当公司管理者和外部审计师双方就报告动机存在分歧或者一致时,对国内“十大”与“非十大”审计效果的影响。盛闽(2011)的研究表明,“十大”的审计师在决定报告盈余时要比“非十大”的审计师更谨慎(保守)。只有当管理层有偏好应计收入增加(调高收益)的动机时,“十大”的审计效果才会好于“非十大”,即当管理层抱有鼓励报告盈余(调高收益)的动机时,“十大”在限制机会主义盈余管理方面的能力比“非十大”高得多。相反,当外部审计师和公司管理层对应计收入减少(调低收益)的会计选择偏好一致时,他们就不会对报告动机存在分歧,此时“十大”的审计效果并不比“非十大”好。

2.审计失败对后任审计师稳健性的影响。储一昀、王妍玲(2007)以2000年由中天勤或深圳华鹏所审计的公司为样本,考察了这两个事务所被吊销执业资格后,样本公司的后任审计师是否将原由这两个事务所审计视为诉讼风险的来源之一,从而要求其采用更为稳健的会计政策。研究发现:无论是操控性应计利润水平还是操控性应计利润的变化值,样本公司均显著低于控制样本公司;在对待中天勤及深圳华鹏客户的态度上,国际“五大”的确比国内非“五大”事务所更稳健。即使在控制了后任审计师为国际“五大”的国内合作所后,后任审计师仍会将原由中天勤或深圳华鹏审计视为诉讼风险的来源之一,要求其采用更稳健的会计政策。

3.政府监管政策的影响。黄昆、张立民(2010)以我国2001~2002年出台的相关审计监管政策为例,讨论审计监管对审计师变更和后任审计师谨慎性(即稳健性)的影响。结果发现,在《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第14号——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及其涉及事项的处理》出台后,前期非标审计意见与审计师变更的正相关关系变得更为紧密,且大所向小所的审计师变更频率显著上升。但是,没有证据表明,相比于未变更公司而言,变更公司的后续审计意见改善程度更高。并且,在2000~2002年,后任审计师针对变更公司的谨慎性有逐渐增强的趋势,这意味着2002年中注协关于审计师变更的监管政策可能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4.双重监管对审计师稳健性的影响。王猛、谭丽莎(2010)以我国A股、H股上市公司1994~2008年的经验数据为样本,实证分析了公司在香港上市对审计师谨慎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于纯A股上市公司,在双重审计报告和双重审计制度下,AH股上市公司审计师的谨慎性更高,表现为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出具概率更高。

(二)审计师稳健性的经济后果

1.审计师稳健性与市场反应。方军雄、洪剑峭(2006)发现银广夏造假公开日和中注协宣布将对中天勤进行严肃查处日其审计的其他上市公司异常报酬率显著为负,即银广夏事件后,社会公众的确会降低对中天勤审计质量的评价,进而影响到市场对其审计的其他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的评价,亦即原由中天勤审计的上市公司其财务报告往往被认为缺乏可信度并且被误述的可能性很高。如果错误未能被发现并及时更正,或后任审计师仍允许其使用过于激进的会计政策,潜在的误述可能会增加后任审计师的法律风险。因此,如果后任审计师将原由中天勤或华鹏审计视为诉讼风险的特定来源,将有动机要求其采用更为稳健的会计政策。

2.审计师稳健性与审计师变更。陈武朝(2004)发现审计师出具非标意见和过于稳健是我国上市公司更换事务所的真实原因之一。陈凌云、李弢(2006)选取2002~2004会计年度解聘审计师的公司为研究样本,考察了上市公司解聘审计师的动机及其经济后果。结果表明,公司解聘审计师并非由于前任审计师过于稳健,当公司具有避免亏损、ST、退市以及摘除ST的动机时,则更有可能解聘审计师,且这些公司通过解聘审计师成功实现了审计意见的购买。

刘伟、刘星(2007)以1999~2004年间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对审计师变更、盈余操纵与审计师独立性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①上市公司能够通过更换审计师达到操纵盈余的目的,同时后任审计师对此并未保持应有的谨慎;②变更审计师当年报告盈利的公司,其操控性应计利润在变更前相对较低,而变更后得以显著增长,且增长主要来自于对资产减值准备、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的利润调节;③与此相反,变更审计师当年报告亏损的公司,在变更当年存在调低收益的“清洗”活动。这些研究表明:审计师变更与前任审计师的稳健性有关,且这种变更行为损害了后任审计师的独立性。

三、现有研究的不足

(一)国外研究

1.关于审计师对管理层报告采取稳健态度产生的审计师变更(Krishnan,1994),究竟是其主动辞聘,还是由客户发起的解聘,未进行深入分析。若是前者,说明审计师在规避风险;若是后者,则是客户为了达到盈余操纵的目的而炒掉审计师,寻求与其合作或听从其摆布的审计师。

2.综观国外的研究,虽然有极少量涉及审计师稳健性与投资者保护的关系,但也仅仅将法律保护指数作为审计师稳健性的一个客观原因,未涉及审计师稳健性对其他利益相关者的保护,而且西方国家制度背景下的结论,对不同国家未必适用。

(二)国内研究

1.目前的研究还都未涉及与投资者保护、利益相关者保护之间的关系,更未涉及与公司内部治理机制、内部控制等的内在关系,因而没有达到应有的深度。

2.前后任审计师之间稳健性的关系会产生不同的经济后果:如果前任不稳健而发生审计失败,并遭受惩处,则会导致后任的审计师更稳健;相反,如果前任稳健则审计师变更可能引发不稳健。因此,需要考虑不同情况下审计师变更与审计师稳健性的关系。

综上,国内外相关研究没有系统、全面地揭示审计师稳健性的影响因素、表现形式或策略,各自的适用条件,其与企业行为如公司治理、盈余质量乃至投资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内在关系、演进规律如何等等;同时,在不同的法律制度和我国企业盈余操纵甚至舞弊行为更隐蔽、投资者与经营者之间信息不对称程度日益加深等纷繁复杂的环境下,审计师采取稳健性的态度和措施是否会通过提高审计质量、审计独立性和市场集中度等给予利益相关者以有效的保护等问题亟待解读。

四、未来研究的方向

1.审计师稳健性的研究内容需要不断丰富。审计师稳健性是一个新兴研究课题,其研究内容还需不断深化。从本质上看,它更多的是审计师的一种主观意识和态度,体现在审计的整个过程中,贯穿从是否决定接受一个新客户到是否确定继续保留一个老客户,到审计的计划、实施和出具报告的每一个步骤和环节,因此,需要综合刻画其特征。从内容上看,它不仅包括审计师个人的稳健性(如保持应有的职业审慎态度和关注,严格实施恰当的审计程序,获取充分、适当的证据,与客户在精神和经济上保持充分的独立性,恪守职业道德等),还包括会计师事务所整体的稳健性(如提高审计收费、不同时提供非审计服务、定期轮换、提出辞聘),以及审计报告的稳健性(如出具适当的非标意见)等。从它与审计质量的关系看,它是决定审计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从它与审计失败的关系看,国内外大量的事实足以证明,审计失败除少数审计师与客户主动合谋外,大部分是因为审计主体不够稳健,对客户过度信任等造成的,但相关的研究却极为有限。

2.审计师稳健性的量化与研究方法。审计师稳健性与审计质量一样难以量化,国内外研究以“四大”作为审计质量的替代变量由来已久,同时以往还以“四大”作为审计师稳健性的替代变量,不仅混淆了二者的差异,因而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即使如此,多位学者对不同时期中国市场的研究表明,“四大”的审计质量并不高,这充分表明:“四大”并不具备应有的稳健性,二者不能简单等同。另外,前述部分学者还采用应计水平表示审计师稳健性,这与以“四大”作为审计师稳健性和审计质量的替代变量一样,无法区分后两者之间的关系。鉴于审计师稳健性内容需要丰富,加上公司的关联方交易、并购重组、行业竞争和市场生态、法律环境等都会影响到审计师的态度,因此,需要构建多种指标体系来准确刻画审计师稳健性,才能既对理论进行创新,又能有效指导实践。

3.审计师稳健性的其他影响因素。

(1)公司的内部治理是影响审计师稳健性的重要因素,通过考察公司内部治理特征(如股权结构、董事会结构、公司特征,如跨国集团治理模式、成长周期等)与审计师稳健性之间的内在联系,有助于我们在微观层面上把握审计师稳健性的实施环境、影响因素及效果,为评价、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进而为利益相关者保护、优化资源配置绩效提供决策依据。

(2)法制生态环境、社会传统文化、市场化进程与审计师稳健性。审计因法制而生,同时又推动相关法律的建立与健全,二者之间的互动与内生关系需要深入探索。社会传统文化,尤其是企业文化、企业的社会资本,都给审计确保信息质量提供了或丰腴或贫瘠的土壤,因此,如何培育新型的法制文化,替代过多的、过度的关系型文化,建立一个公平竞争、公开透明的资源配置市场体系,同样值得深入研究。审计行业的发育程度是评价市场化完善程度的重要指标(樊纲等,2010),一定时间和空间的市场化程度可以衡量诉讼风险、声誉机制和投资者的保护程度。根据各地区不同时期市场化程度的不同,结合其他特征,我们可以在宏观层面考察审计师稳健性的地区差异和时间差异,考察审计师稳健性与事务所规模、市场占有率等代表行业发展变量之间的相关性,还可以考察不同时期市场化进程对审计师稳健性发挥的不同作用。

(3)审计师稳健性与信息披露质量。DeAngelo(1981)认为,声誉越高的审计师越会鼓励其客户披露更多的综合信息,市场通常会认为聘请声誉高的审计师的公司其代理成本会更低,并可以作为一个向市场传递公司高质量信息披露的“信号”。Wayne和Guay等(2007)的研究表明,会计稳健性能提高信息披露水平。

4.审计师稳健性与信息质量、资源配置绩效。作为审计质量的决定因素之一,审计师稳健性不仅是决定信息质量的重要因素,而且是保护利益相关者的有效机制,更是优化资源配置的有效手段。外部审计、内部审计以及其他鉴证的主体态度越稳健,其审计判断、审计质量就越高,进而出具恰当审计意见的概率越大,其鉴证过的会计信息质量就越高,利益相关者以此作为决策依据发生失误的可能性越小,因而可以促进各种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流动,并进一步形成良性循环,最终审计师稳健性就成为优化资源配置绩效,实现经济健康发展的稳定剂和保护器。

另外,国内外目前仅有的研究大多属于经验性研究,真正从理论层面揭示审计师稳健性与审计质量的关系,尤其是与信息质量和资源配置绩效之间内在关系的文献还极为少见,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审计作为公司治理、资本市场治理乃至经济治理工具等功能的发挥。

标签:;  ;  ;  ;  ;  ;  ;  ;  ;  

审计师稳健性的研究轨迹与未来发展方向_审计意见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