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社会管理创新——加强社会管理语境下的社会工作专业化走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工作论文,社会论文,语境论文,管理创新论文,走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如果把马甸会议作为新时期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的起点,那么,历经二十多年的风雨后,中国社会工作将走向何处?
反观社会工作发展的历程,我们会发现,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与社会转型息息相关。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标志着我国进入了在进一步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同时加强社会建设的时期。与过去以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为主导不同,社会建设成为社会发展的重大主题之一。十六届六中全会由此提出了“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要求。而随着社会建设的进一步发展,社会管理又被提上了重要的议事日程。今年初,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社会管理的基本任务包括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这为社会工作的发展提供了无限空间。
社会建设的发展,社会管理任务的提出,标志着社会工作的发展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要求社会工作的发展由以职业化为主题,走向以专业化发展为主题。
加强社会管理需要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发展
首先,加强社会管理就是要“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目标,牢牢把握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的总要求”。社会活力及和谐因素的增加,不和谐因素的减少,一方面需要制度的安排,另一方面也需要社会个体的和谐,包括个体自身的和谐、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和谐、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在西方,社会工作被称为社会的“润滑剂”,是增进社会和谐的基本要素。社会工作通过其专业服务,解决社会中个体面临的社会关系方面的问题,满足其需要,从而增进社会团结,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其次,加强社会管理就是要“以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突出问题为突破口,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社会管理科学化从根本上提出了社会工作专业化的要求。在笔者看来,社会工作是以个体社会关系为基本对象的社会技术,是社会工作理论中以个体社会关系为主体的技术性运用,其基本的功能是运用其特有的社会技术,预防、解决个体在展开自身的过程中面临的各类社会关系问题,促进个体进而促进社会的发展。由于人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使社会工作有可能从人的本质上预防、解决个体的问题,促进个体的发展。这也使社会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得以提高。因此,社会工作作为社会管理的重要手段,必须在吸收全球社会工作发展成果的基础上,形成与中国文化相适应的社会工作理论和社会工作技术。
再次,加强社会管理就是要“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这意味着社会管理不是简单的“控制”范畴,而是一个共治范式。“共治”意味着一种新的治理理念和治理格局的形成,而这离不开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因为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是政府社会治理政策的传递者、政府社会福利的传递者,同时还是社会需求的上传者、社会新需求满足的倡导者。因此,社会工作专业化服务不仅能够使政府了解社会需求,深化对社会的认识,学习和积累与社会互动的经验,而且能够促进社会更加深入全面地认识和了解政府,学习和积累与政府互动的经验,形成政府与社会的良性互动,促使新的社会治理理念和格局的形成与发展,形成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社会管理格局。
社会工作专业化发展的五个转向
从根本的意义上说,专业化是社会工作的命脉所在。从目前的发展情况看,实现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发展,需要实现以下五个重点转向。
1.社会工作发展重点从职业化转向专业化
职业化与专业化具有互渗性,但又相互区别。职业化是指社会工作纳入社会分工体系中的职业制度体系建设的过程;专业化则指通过社会工作专业制度及社会工作专业理论、价值与技术建设,构建社会工作核心竞争力的过程。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职业化是专业化的保障和前提,专业化是职业化的基石。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社会工作职业化的主要问题初步解决,表现在:其一,社会工作的职业定位已经基本明确。尽管社会工作者做什么的问题还在进一步的讨论中,但社会工作者作为专业人才的社会地位已经得到了确立。其二,社会工作岗位设置问题也正处于解决过程中。其三,社会工作已经进入国家职业标准体系。其四,社会工作职业水平考试及相关制度已经在全国推开。其五,社会工作实务正迈向它所应覆盖的各个领域。当然,这些方面还存在进一步完善的问题,但不可否认的是,社会工作职业化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都已经有了解决的雏形,社会工作职业制度的架构已经初步形成,相信其制度的系统性及深化也将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较快地得以解决。
在职业制度初步构建的前提下,专业化成为今后社会工作发展的必然选择。首先,社会工作职业要获得社会的认同,并使其职业地位得到巩固,依赖于专业化。专业化既是社会工作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社会工作职业化的内在要求。其次,社会工作专业化是我国社会转型的内在要求。快速的社会转型带来了众多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具有多样性、复杂性、系统性的特征,由此提出了通过发展社会工作来解决社会问题、加强社会管理的任务。解决社会问题是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也使社会工作具有了问题解决的发展取向。而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有与本土文化相适应的专业价值观及专业技术,由此也需要相应的专业制度作为保证。再次,社会建设及社会管理体制改革也需要社会工作的专业化。社会工作被赋予社会建设及社会管理体制改革重要手段的责任和功能,使社会工作具有了管理的取向,而要完成这种使命和功能,专业化是社会工作的必然选择。当然,对于后两方面的因素,值得社会工作自身进行反思。但不管怎样,历史的发展要求社会工作走向专业化已是不可避免的趋势。
2.社会工作发展动力由分散转向整合
反思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的历程,我们会发现,社会工作发展的力量从整体上可以区分为现实的实体性力量和虚拟的背景性力量两大类。前者主要包括政府、社会工作教育工作者、社会工作实务工作者、境外及国外社会工作力量、社会工作服务对象等要素;后者则包括社会转型背景、传统文化等要素。
应该说,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以前,上述几个方面的力量都对社会工作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重大影响,但由于当时社会工作发展的领导主体不够明晰,相对而言,这几个方面呈现出联结不够、作用力不够系统的特点,使得社会工作的发展没能进入社会发展的主流话语体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后,社会工作发展的领导主体逐渐明确,而且,社会工作作为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手段进入一直以来都作为改革开放领导主体的党的话语体系中,党成为社会工作发展的重要领导主体之一。这不仅增强了社会工作发展的推动力,而且使各种力量能够得到有效整合,形成合力,使社会工作发展的动力系统化,从而使社会工作的发展具有更快的速度和更高的质量。当然,由于这些动力要素在发展社会工作的动机、图式、行动逻辑等方面都有差异,可能使之产生相互冲突。因此,—方面,我们必须注意防止社会工作的行政化;另一方面,也需注意把这些冲突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使冲突转化为社会工作发展的动力。
3.社会工作教育发展重点由数量扩张型转向质量内涵型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得到恢复以来,相比较其他国家和地区社会工作的发展而言,我国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属于数量发展型,具有快速、赶超的特征,但从整体上看仍然面临系统性挑战。其一,学科发展不系统。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基本上局限在本科和专科教育层面,只有为数不多的学校在社会学硕士点开设社会工作方向培养硕士研究生。其二,师资力量相对较弱。不少举办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高校,其办学基础来自公共理论课或其他长线专业,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师资存在“再专业化”问题。其三,培养方案不够完善。受前两个因素的影响,一些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培养方案存在因原有基础设课、因人设课的现象,这使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培养方案呈现出多样化的情形。其四,社会工作实践性特征没有得到有效凸显,致使所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相对缺乏。其五,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水平极大地束缚了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向质量型发展的能力。
十六届六中全会以后,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发展呈现出由数量型发展向质量型发展的态势。其中最重要的是社会工作专业硕士学位的推出。2009年,33所高校开始招收社会工作专业硕士,这不仅表明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发展的学科升级,学科建设开始系统化,更重要的是对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将推进社会工作专业教育质量的提升。同时,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后,社会工作职业化的进程加快,社会工作职业体系逐步形成,这将推进社会工作实务专业化的进程,从而对社会工作专业教育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将促使社会工作专业教育走向质量内涵型发展。再者,随着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发展,社会工作师资的再专业化过程逐渐完成,这为社会工作教育质量的提升提供了保证。
4.社会工作实务发展由零散性转向系统化
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社会工作实务开始获得相应的发展。这时,社会工作在学校、医院、青少年、农民工、社区、社会福利系统等众多领域都有所发展。特别是2002年上海市在“预防和减少犯罪工作体系”建设中,采取组建社会工作组织,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提供的专业社会工作服务,运用社会工作价值理念和方法为社区矫正对象、吸戒毒人员、社区青少年计十余万人提供专业服务的制度安排,首次形成了系统性、职业性、规模化的社会工作实务工作者队伍,极大地推进了社会工作实务的发展。但从整体上看,这一时期社会工作实务的发展仍然具有零散性、非制度性、呈点状分布的特征。这表现在:实务的发展更多地依靠各相关部门及领导者对社会工作的认识程度,实务的整合性不够,很多实务由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实务教学需求来推动,实务本身的发展良莠不齐,部分实务出现形式化现象等。
2006年以后,随着领导社会工作发展主体部门的逐步明确,社会工作呈现出全面、系统的发展态势,星星之火开始燎原。其一,社会工作的发展被纳入社会建设及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进程中,这虽然使得社会工作的发展呈现出中国特色,却使其进入社会发展的主流话语体系中,具有了系统、全面、强大的发展动力。深圳等地系统推进社会工作制度的实践对社会工作实务发展的推动作用就表明了这一点。其二,社会工作制度建设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这不仅表现在社会工作职业水平考试方面,更重要的是表现在社会工作职业岗位设置的规范性要求方面。笔者以为,职业水平考试只是社会工作职业化道路的中间环节,职业化的首要前提是社会工作社会定位、职业责任及职业岗位的明确,只有这样,职业水平考试才有扎实的基础。其三,政府各部门对社会工作的认识逐渐一致。如上海市已有30多个相关部门达成共识,推进社会工作实务的发展,这对实现社会工作实务的整合、促进社会工作实务系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其四,社会工作实务在相应领域获得了快速发展。除以往已经发展的实务领域进一步深化外,还在灾后援建、民族、家庭等众多领域得到了快速发展,正逐步走向全覆盖。
5.社会工作研究重点由实务推进转向理论研究
2009年12月4日~6日,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在湖北武汉举办了“社会工作研究高级学术研讨会”。会议明确“这是一次社会工作(社会福利)方面的学术研讨会,不是教学研讨会、工作会议,也不是经验交流会”。笔者以为,这是社会工作研究发展的一个标志性要素。在以往的研究中,虽然不乏社会工作理论研究的文献,但从整体上看,这次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在社会工作职业化及实务推进的研究方面,这与当时社会工作发展的重点和主题具有一致性。随着上述前四个重点的转向,社会工作研究必将由实务推进性研究为重点转向以理论研究为重点。这主要包括社会工作元理论研究及社会工作基础理论研究、社会工作运用理论研究等方面。其中,与社会工作专业化的发展相一致,社会工作价值伦理及实务技术理论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必须指出的是,上述五个转向并不是对前者的否认或丢弃,而是一个共同发展的过程,只是在这一过程中发展的重点发生了变化而已。此外,在这一发展过程中,保持社会工作的专业独立性,防止社会工作行政化;实现社会工作价值观与社会工作技术的有机统一,防止过度价值化或过度技术化;实现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的统一,防止过度理论化或过度实务化;处理好存量和增量的关系,促进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和谐发展;处理好西方理论与本土发展的关系等,也是我们必须特别注意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