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生动的历史课堂——浅谈高中历史情境课堂的创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课堂论文,情境论文,浅谈论文,生动论文,高中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正在不断地推向深入,本次课改的一大亮点就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众所周知,新课程实施的主渠道在课堂,新理念落实的关键也在课堂。我认为在新形势下,创设情境课堂无疑是推动学生探究学习的最佳策略,也是提高课堂质量和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所在。那么,如何营造生动活泼的互动氛围,激发学生乐学、好学、善学、巧学历史的积极心态?怎样才能创设一种新颖、生动、开放的历史“情境”课堂?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浅谈几点在创设历史情境课堂方面的具体做法和体会。
一、开发“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
“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只有对本学科知识产生了兴趣,才能有探求这门学科的欲望,而这种兴趣的激起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善于选取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素材,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让学生体会历史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乐趣。我在讲授岳麓版必修二的内容时做过这方面的尝试,经济史对于很多学生来说是枯燥而又难懂的,它既没有政治史熟悉,也没有文化史有趣,但它也有一个特点:贴近日常生活。于是我决定就此入手激发学生的兴趣。
案例:岳麓版必修二《农耕经济的高度发展》
“同学们,金庸的《神雕侠侣》《射雕英雄传》大家看过吧。”
“好,那么你们有没有发现金庸在其中闹了一些笑话?”
“请看这段材料,请你们最短的时间内给金庸找毛病。”
材料一 《神雕侠侣》:“他(杨过)自幼闯荡,找东西吃的本事着实了得,四下张望,见西边山坡上长着一大片玉米,于是过去摘了五根棒子。玉米尚未成熟,但已可食得。”
材料二 《射雕英雄传》:“(曲三)慢慢烫了两壶黄酒,摆出一碟蚕豆、一碟咸花生,一碟豆腐干,另有三个切开的咸蛋。”“杨铁心见一壶酒已喝完了,又要了一壶,三人只是痛骂秦桧。那跛子又端上一碟蚕豆、一碟花生。”
“到底是什么啊?”看我不停地摇头,学生们都用迫切的眼光认真地看着我。接下来,我告诉他们玉米、蚕豆、花生都是外来农作物,传入中国的时间都比较晚。
全班同学都笑了,露出了“原来如此”的神情。
诚然,课堂教学不应强调老师教什么,更重要的是学生想学什么,如果学生对学习的东西不感兴趣,而且觉得与己无关,学了也没用的话,那么他们的学习就注定是一种生吞活剥式的复制性学习,很快便会遗忘。但是,如果让他们觉得所学的东西与生活密切相关,很有用的话,学生就会主动学习并内化成自身的经验。像这样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情境,既能铺砌台阶,化难为易,使学生既因境生疑,又可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作为台阶,入境释疑,从而在愉悦的气氛中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最终有效达成教学目标。
二、利用“现实情境”,帮助学生走近历史
现实是历史的延续和演化,历史联结现实,两者的联系毋庸置疑,体现了历史的生动韵律和历史学习的深刻史鉴意义。但对学生来说,历史毕竟是过去的事情,不仅表现在时空的遥远,更存在内容的陌生和异己。而社会热点、社会新闻具有知晓度高、覆盖面广,比较容易引起学生兴奋的特点,如果适当地加以利用,把历史与现实教育相融合,既有益于对历史问题的感受和理解,更促发了学生对现实问题的反思,提升了学生的人文情怀和社会关怀意识,其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展现就会更为充分。
案例:在讲岳麓版必修一《跨世纪的世界格局》一课时,我精心制作了一组极有视觉冲击力的镜头:在我国儿童欢庆“六一”节的大背景下,逐个推出特写“战乱中儿童别样的眼神”:面对荷枪实弹士兵的“惊恐的眼睛”,望着被炸成废墟般家园的“忧伤的眼睛”,病床上伤痕累累孩子的“哀怨的眼睛”……这一双双“眼睛”使在和平繁荣、名牌流行中成长的学生产生了心灵的震撼和情感的共鸣,从而加深了对历史的感悟。
以上案例将历史学习与时事热点有机结合,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历史学习的认识,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现实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同时通过对事件深层次的探究,促进学生的理性思维,提高运用历史知识认识和分析处理现实问题的能力。
三、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自主探究
历史学科是一门以史论结合为特点的思维学科。前苏联心理学家马秋斯金的研究表明,思维起始于问题,这是一个能动的过程,是以创新思维为核心的活动。因此,在我看来,能否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以及课标的要求,恰到好处地设置问题,合情合理地解决问题,是影响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和实践能力提高的重要前提。创设问题情境,应注重“神入”的学习方法,即“主体进入客体之中去想象客体”,问题情境要别开生面,使人疑窦丛生。例如下面的课堂设计:
案例:以英国君主立宪制为例
问题情境创设一:假如英国(前)首相布莱尔要追随美国出兵伊拉克。你认为:
1.内阁全体成员大体同意还是反对?为什么?
2.如果女皇伊丽莎白二世反对,布莱尔会不会撤兵?为什么?
3.议会中多数人反对,结果又会如何?
上面情境创设主要是考查学生以下两个知识点:(1)内阁全体成员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并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2)责任内阁制是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核心,名义上是对国王负责,实际上是对议会负责。学生会很容易回答出第一个问题,对第二个问题学生会说不会,因为首相不需要对国王负责,只对议会负责。通过上面的情境,不需要老师过多地解释三者之间的关系,学生就很容易把握住议会、国王、政府之间的关系,对他们的关系印象深刻,复习时学生只要想一想老师上课时创设的这个情境案例就可以了,这就是情境教学的好处。
问题情境创设二:英国哲学家、政治学家、西方法治主义的奠基人洛克有一句经典名言:穷人的房子,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意思是说,风可以吹进穷人的房子,雨也可以打进这间房子,房子甚至在风雨中飘摇战栗,但是国王不能随意踏进这间房子,国王的千军万马也不能踏进这间门槛早已磨损的破房子。问:你是如何理解洛克的这句名言的?
情境二主要考察两个知识点:私有财产权的神圣不可侵犯性:即使是最穷的人,在他的寒舍中也可以对抗国王的权威。还有就是《权利法案》明确规定限制国王权力,约束国王行为,它以法律形式把革命成果巩固下来,议会权力开始超过国王,君主立宪制在英国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通过洛克的话,很好地展示了国王在实际政治生活中的角色——“统而不治”。学生也就能很好地把握住国王与议会的关系。通过以上两个案例的情境创设,很好地展示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的状况,使学生能更容易把握住知识点,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能力。(注:一、二两个情境都是引用网上材料)
利用巧妙的问题情境设计,极短的时间内学生的注意力就被吸引到教学主题上来,让学生带着疑问进入新知识的学习。在历史问题情境的创设中,教师与学生应平等相待,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创造愿望,要积极为学生创设体验的氛围,让学生想说就说,说出智慧火花;想问就问,问出心中疑惑;想议就议,议出是非曲直。这样,历史学习对学生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和外在的压力,而是发自内心的进取意识和愉快的体验,从而把学习与自己的生活、成长、发展有机联系起来,使之成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
四、搭建“史料情境”,激励学生感动历史
欲在学生脑海中建构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历史”,就不能只让他们背诵和记忆别人的思想和结论,而必须让他们经历“历史”的建构,知道今人认识和解释古人的过程及其真理性与局限性。在重点知识的处理上,教师要通过历史实物、历史文献、表格、图片、声像资料,甚至是影视作品的片段,向学生展示生动、真实、典型的历史情境,使学生在历史的时空中把握历史人物的思想、情感,从而更好地了解、解释和感悟,并从中获得求真的乐趣、智慧和情感的体验。在这一点上,我比较欣赏深圳市红岭中学吴磊老师的做法,她凭借一双慧眼和巧妙的构思,总能对教材进行必要的挖掘,捕捉到历史精彩的瞬间。
案例:在讲抗战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能站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角度重新审视这场战争,以便获得更理性的思考,吴老师精心制作了一本日本侵华老兵的“相册”(见下图),并向学生讲述了他的故事。画面一上这位老人生于1912年,曾经参加过侵华战争,亲身经历过南京大屠杀。画面二是一个极其普通但又让人羡慕的幸福家庭,那位站在可爱的儿女中间、长相忠厚的男人就是我们的主人公。画面三中反映的是25岁的他应征入伍,脸上多少还有些稚气。接下来画面四、五看到的则是侵华期间我们非常熟悉的一幕幕血腥的场景——以中国人为“活靶子”的刀劈、砍杀训练。毫无疑问,这时的他已经完全由一个单纯的青年变成了杀人不眨眼的“魔鬼”。战争结束后,这个日本兵安然回到国内没受到任何审判。20世纪80年代,已经年逾古稀的老人真诚忏悔,之后,老先生多次来到中国,向中国人民真诚道歉。画面六就是他在南京大学面对一万多名大学学子深深鞠躬,再次谢罪。
接下来,在吴老师的启发和引导下,有同学充满理性地分析了“人与魔鬼的界限”,有同学真诚表示“可以原谅那些反省、忏悔的日本人”,也有同学尖锐指出“只要日本不肃清军国主义的阴云,善良的日本人还有可能变成魔鬼”……事实证明,这些没有标准答案的教学内容更加震撼学生的心灵,让我深深感受到作为一名历史教师的使命感和来自学生们强烈的思想共鸣,也真正理解了新课程为什么关注的不是结果,而是过程中学生的体验与感悟。
受吴磊老师的启发,我在教学中也做了许多尝试,课前给学生布置探究任务:围绕抗战取得胜利的原因,搜集相关资料。结果收获很大,现整理如下:
第一组:图片“战士的荣誉”《血战台儿庄》视频片段文字材料“父送子死”“周恩来为徐州会战献计献策”“冈村宁次日记”等等
第二组:图片“僧侣受奖”激越高昂的《黄河大合唱》图片“延安女子大学上课”梅兰芳蓄须明志的故事
第三组:美国“飞虎队”前苏联空军与日军鏖战资料图片“白求恩在中国”“华侨捐款抗日图”南洋富家千金白雪樵回国前留下的家书
第四组:工商业群体“打倒日本军阀”的货币图“马占山牌香烟”
课堂上,同学们时而慷慨激昂,时而怒目含泪,仿佛又回到了那中华民族最危难最悲壮的年代,完成了从知识构建到探究体验的过程。记得有人说过“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提高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而进行的社会活动”。只有树立起“生命课堂”观,建构起“生活化的课堂”,才能够真正教给学生“有生命力的历史”,才能够让师生都体验到一种生命的尊严、创造的快乐。
总之,在高中历史新课改的推动下,情境教学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正逐渐成为历史教师常用的一种教学策略。作为一线教师,我们要根据现实条件和自身教学需要,不断尝试采用情境教学,将创新的教学理念和灵感转化为生动具体的课堂细节,创造出蕴含生命活力、闪耀教育智慧和为学生乐于接受的最佳情境课堂。情境课堂,让学生的思维插上翅膀,跃出几十平方米的教室,飞向广阔的大千世界,真正学到“活”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