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 利益 教育——对爱尔维修思想的现代阐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利益论文,思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8世纪是法兰西民族充分展示其才华、果敢和智慧的时期。在这个时期至少有两件事将永远铭刻于人类文明的史册,其一是18世纪法国哲学思想,其二即为最具彻底性的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自启蒙运动以来的哲学思想重点在于政治哲学领域,丰富的政治哲学成了法国大革命的思想源泉。然而,当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的政治哲学思想广为传播之时,另一批哲学家已逐步深入哲学本身,试图对认识论、自然观及人的本性等一系列问题作出解释,他们被统称为百科全书派,爱尔维修就是其中一员。从爱尔维修的哲学思想中,我们能认识些什么呢?本文试图历史地理解爱尔维修的思想,期望从中能领会那些独到之处,并将它们与现代类似思想进行比较,作出现代的阐释。
一、历史中的爱尔维修
爱尔维修生于1715年,卒于1771年,在这56年的时光中,他的思想形成、发展无疑外显或潜在地受到社会环境的制约,个人的经历则引导着他的思想朝着其本人所具有的特征走去。
爱尔维修生活的时代几乎就是整个路易十五在位的时代。在此期间,法国处处呈现出动乱的因素,同时启蒙思想也给法兰西民族带来了希望,一切的活动,似乎都在为大革命作准备。18世纪以来,法兰西越来越富有,政府却越来越穷;贵族越来越富有,而平民越来越穷;法兰西的财富集中到了贵族和新兴资产阶级的手中。在这个世纪中,国王与贵族之间对财富的争夺成了二者斗争的主旋律。约翰·劳的骗局使所有印度公司的股票持有者被敲诈一空,政府却一下偿清了大部分的债务;然而这种投机只可能有一次,从此,人们不再相信股票。财政危机并没有因此从根本上解决。1750年。国王不得不通过征税的手段向贵族、教士等特权阶层伸手要钱。我们知道,1751年,爱尔维修辞去了总包税官的职务,不能说这与实行新的征税制度无关,各阶层利益冲突的加剧,使得有30万利维尔年薪的总包税官职位对于热衷于学术研究的爱尔维修来说,将会是弊多利少,于是他弃官而去,潜心学术研究。
然而,有一点值得我们注意,在总包税官任期内,爱尔维修的思想逐渐发展成熟,以至于最后在《论精神》、《论人》中系统地表达出来,这都与总包税官的职务是分不开的。作为包税官的爱尔维修不得不与各阶层的人打交道;就纳税人来说,税收就是他们与国家的直接利益关系的表现。每一个阶层的人为了少纳税,都有维护自己的言辞,并通过该阶层的代表向当局表述,可以说,在爱尔维修看来,利益始终是各阶层人民行为的准绳,并首要地表现在对物质利益的追求上。职务的特殊性给爱尔维修接触大量经济利益冲突的事例提供了条件,人们由利益而造成的喜、怒、哀、乐使他对利益有着深切的体会。作为哲学家,爱尔维修的认识当然不会仅仅停留在物质利益的经验层次。以后我们将看到,利益的理论是整个爱尔维修哲学的核心部分,但这一核心又是如何形成的呢?我们必须先了解爱尔维修是如何解释利益产生的源头,也即利益是建立在怎样的基础上。
18世纪的法国思想界整个地笼罩在理性主义的光晕下。虽然法国是天主教国家,但教皇的权威只有得到世俗政权的支持才能实现,另外,教派内部的争论使得人们逐渐对信仰日趋冷漠。哲学家们据此大力攻击天主教,宣扬新教,他们把人看作自然界的组成部分,但并不因此就认为人的一切都由自然所决定;具有唯物主义思想的百科全书派哲学家在这一点上则超出了一般哲学家,拉美特利、狄德罗、爱尔维修和霍尔巴赫的无神论思想揭示了宗教的产生原因及其欺骗性,他们反对宗教,反对禁欲主义。这是一种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它重视人的感觉,认为物质就是一切以任何一种方式刺激人们感观的东西。以物质为本源,机械唯物主义强调人的感觉,认为由感觉而得出的各种各样感性认识就是认识的全部。
爱尔维修是感觉主义的坚决拥护者。他深受洛克哲学的影响,同时又继承了培根、霍布斯以来的传统。爱尔维修强调感性认识的作用,且将人的认识能力归结为人在生理上的“肉体感受性”。他说:“产生我们的观念的,是肉体感受性和记忆,或者说得更确切一点仅仅是感受性。”〔1〕通过这种感觉主义的认识论,爱尔维修坚持了唯物主义反映论,他在阐述精神活动时认为:“精神的全部活动就在于我们具有一种能力,可以觉察到不同的对象之间的相似之处或相异这处,相合之处或相违之处。然而,这种能力无非就是肉体的感受性本身:因此一切都归结到感觉。”〔2〕在当时这种对肉体感觉性的认识只是建立在日常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限于那时的生理学水平,爱尔维修的许多论断都是从这种经验主义的感觉认识论进行推论的结果。当爱尔维修确定了肉体感受性作为感觉主义认识论的基础后,人的一切精神活动归根溯源就回到了这个基础上,“因此肉体的感受性乃是人的需要、感情、社会性、观念、判断、意志、行动的原则”〔3〕。
爱尔维修认为人们总是追求肉体的快乐,这是一种自爱,产生自爱的原因是“因为人们爱自己,因为人们要求自己幸福,因而要求享受幸福的权力”〔4〕。自爱对个人来说是永久地、不可变的, 它是肉体感受性的直接后果。在爱尔维修看来,自爱的各种变形实际上就是人们在各方面对利益的追求。前面我们已经提到了利益,现在通过自爱这种情感,我们可以得知,爱尔维修认为对利益的追求在本质上也是以肉体感受性为基础的。
利益原则是爱尔维修哲学的核心思想,由此,他导出了功利主义的伦理学思想,这也是他的主要贡献所在。首先,爱尔维修宣称“利益支配着我们的一切判断”〔5〕。在此处,利益不仅仅指金钱, 而是通指一切能使我们增进快乐,减少痛苦的事物。对于自然中的人来说,只要某一事物符合他的利益,他就会做出正确的判断,反之亦然,爱尔维修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然而人的本质在于它的社会性,那么爱尔维修追求的认识人的本性不是脱离了人的社会性吗?我认为并非如此。我们已经知道爱尔维修所谈的利益是建立在肉体感受性的基础上,正如肉体感受性只是生理上的感受及由此可能产生的精神状态,个人利益的标准就应该是人是否得到了快乐。显然,个人利益是以人的生理性为准绳,它的提出不是忘却了人的社会性,而是为了更好地衬托出人在社会中所形成的公共利益。对比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他们虽然都是谈利益,可前者以生理性为基础,后者以社会性为基础。独立存在的个人利益本是爱尔维修的一种假想,在社会中,它的存在显然是不切实际的,事实上爱尔维修间接地申明了这一点,它表现在对公共利益的极力宣扬上。他说:“一个人一切行动都以公益为目标的时候,就是正义的。”〔6〕公共利益“是人类一切美德的原则, 也是一切法律的基础”〔7〕。为了公共的利益, 我们可以枪毙一个公认的罪犯,或是在遇难的小船上杀一个无辜者来吃。对于整个社会来说,只要符合公共利益,就是符合道德的,个人利益要想得到道德的承认,就必须与公共利益重合。所以说“永远听从公共利益的人的行为,只会是或者直接有利于公众,或者有利于个人而无害于国家的行为”〔8〕。 因此,凡是为了公共利益而牺牲个人利益的人都会受到舆论的赞扬。无论假设的个人利益如何,只要是在社会中,个人利益就不得不考虑公共利益的要求,并与之结合起来,产生一种不能脱离社会性的现实的个人利益,而这种个人利益是以不违背公共利益为前提的。
为了培养一个人人都维护公共利益的完美社会(当然,这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爱尔维修认为要从培养每一个人着手,他提出“教育万能”的口号。爱尔维修所说的教育不同于现代意义的教育,它是与环境等同的,包括政治法律制度、人们之间的交往、生活方式、学校和社会的教育、所读的书籍等方式,由此爱尔维修认为人是环境或教育的产物。人生来在生理上具有相同的本能,人的才能和美德的差异是环境、教育的结果。爱尔维修说的环境主要是指社会环境,它是由人创造的,这样,看上去似乎陷入了一个循环,即人是环境的产物,人又是环境的创造者。我认为爱尔维修的思想应该这样理解:作为个人,人是环境的产物,作为人类整体,人是环境的创造者。当然,人类整体是由个人所组成的,关键在于解释个人行为中如何积聚成整体而创造出环境。爱尔维修无法解释这个问题,他以“天才”来搪塞固然不足取,但我也不认为这是一个像一些学者所认为的恶性循环,这个问题我们且留在下文中加以说明。
爱尔维修的哲学思想以肉体感受性为基础,以利益问题为核心,以教育为实现理论社会的手段,其思想环环相扣,尽管它是18世纪法国特定条件下的产物,但他提出和试图回答的一些问题,却给了我们众多的启示。
二、现代的爱尔维修
现代来阐释爱尔维修并不是说将他的思想放在当下的环境中来评价,毕竟它产生于历史中,离不开具体的历史条件,我们不能苛求古人。退一步讲,以往认为爱尔维修不能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批评已经有许多了,我们不必在此重复。我们关注的是爱尔维修讨论的一些问题到现代是否已经解决,若没有,它又给了我们一些怎样的启示。
肉体感受性是爱尔维修哲学的基础,关于它的主张,爱尔维修给了我们什么启发呢?爱尔维修认为肉体感受性和记忆是产生我们一切观念的原因,他又以自己的方式证明了“记忆无非是一种延续的,然而减弱的感觉”〔9〕。这样, 肉体感受性就成了产生我们一切观念的唯一原因。从爱尔维修讨论的肉体感受性所涉及的范围来看,实际上就是我们所说的感性认识。且不说爱尔维修的忽视理性认识造成的片面性,对感性认识的强调就其本身来讲是有其重要意义的。在现实中,尽管我们也承认感性认识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但自启蒙运动以来,理性认识一直是哲学认识论关注的焦点。由于社会的有组织性和个人思想、行为在表面上呈现的因果关系,我们始终有着一种鄙视感性认识的感情,认为它没有经过理性化,无多大意思,这种感情的产生若按理性主义的观点来说实际上也是一种感觉主义的。人不可能达到完全的理性状态,而人若不能正确对待感性的作用,就难以真正认识人本身。
有这么一个误解,当我们谈到人的本质时,往往是一味强调人的社会性,因为只有这样才好将人和动物分开。这种观点我们可以理解,它确实也揭示了人所特有的属性,但我们若仅凭此来解释人的所有行为,未免失之偏颇。我们注意到,无论人是一种怎样的社会存在,他首先还应是以作为自然界的生物体而存在,我们说人是社会动物,动物一词就说明了人的动物性的存在。据此,我们应该对人作为动物与其它种类动物所具有的共性加以考虑,从这个角度来看,爱尔维修关于肉体感受性的言论就有更多的可取之处了。他说:“人的推动力是肉体的快乐和痛苦。”〔10〕“快乐和痛苦永远是支配人的行为的唯一原则。”〔11〕爱尔维修将快乐和痛苦看成是肉体感受的反应,指出趋乐避苦是人性的基本原则。马斯洛在需要的五个层次说中,也认为生理需要是产生动机的基本需要。如饥饿、性欲,爱尔维修也有所认识,他认为“自然把最大的陶醉放在女色的享受上,要想从中建立起支配我们行动最有力的原则之一”〔13〕。这种观点接近于弗洛伊德的泛性论,只不过爱尔维修没有像弗洛伊德那样把性当作唯一的原则,也没有提出力比多的转化问题。
感性认识在认识过程中始终应是一个重要部分。如果说感性认识主要是以人的动物性为重点,理性认识以人的社会性为重点,认识是二者的统一,那么我们也可以说,人的本质是动物性和社会性的统一,否则我们就无法理解导致人行动的一些非理性因素,如感性中的一些不能确定的因素。也许正是缺乏对感性认识的重视和将理性认识的片面化、理想化,造成了现代许多人对非理性主义的过度恐慌。有鉴于此,我们亟待深化对感性认识的研究。
爱尔维修将他的伦理学思想建立在利益的基础上,这是一种功利主义的伦理学说,是把感觉主义运用到社会生活中的结果。我们已经说明了在爱尔维修的思想中,利益是以肉体感受性为基础的,也阐述了人的本质不是动物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于是当人作为动物的肉体感受性要与社会性相结合时,即感觉评论要适应社会生活的要求时,就产生了利益。爱尔维修坚信:“只要把肉体的感受性一旦看成了道德的根本原则,人们的各种准则就不再是互相矛盾了。”〔14〕由此可见,利益作为肉体感受性在社会中的表现形式,也是解释一切社会活动的原则。若从自然状态来说,个人利益就纯属一种动物性的需要,要是只追求这种形式的个人利益,人就不能成为人,而与一般的动物无异;相反,若在社会中,人们一味强调公共利益,不顾个人的要求,那这种利益就成了一种抽象的利益,自然也是不现实的。爱尔维修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因此他试图把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结合起来。我们不论他是否成功,至少他这样做了,这是值得称赞的。
利益是道德观念的基础,由于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阶层的人利益不同,共同的道德观念是不可能固定存在的,也就是说道德观念是相对的、可变的,但无论如何变化,道德观念始终要以利益为准绳。这种对待利益和道德观念的历史主义的观念在18世纪法国是不多见的,以后才越来越突出。这种观点否认了利益、道德观念的确定性,特别是道德观念没有确定标准,只随着利益的变化而变化,这使我们想起了一种价值观上的实用主义。正如詹姆士以是否有用作为真理的标准,而否定了真理的确定性,实用主义的道德观念必然将其标准设置在人们的情感需要上,只要人的需要得到了满足,最高的道德就算是实现了。虽然各人的需要不同,但并不是说道德观念就因此而不可捉摸。正因为在社会中的利益应是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的统一,现实中的道德观念也应考虑各种各样的要求,以这种统一的利益为基础,反映社会的需要,形成一种相对确定的道德观念。然而,利益随着社会发展在不断变化,我们不能因其具有相对静止的形态而将自己囿于这种相对的确定性内,而教条式地将它变成绝对的确定性。
至于爱尔维修将利益归结为肉体感受性,有的学者认为这是一种抽象的、永恒不变的人性,我们认为这种观点正是没有能正确认识感性认识而造成的。肉体感受性是一种生理上的特性,也是人的动物性的主要表现,它并不是抽象的。而且人作为生物体,它有一些生理机能是在较长的进化期内在质上是不会改变的,如喜、怒、哀、乐的本能就不会因为人具有了社会性而消失,社会性只可能改变产生这种喜、怒、哀、乐感情的方式。我们可能因为完成了一种社会性的工作而高兴,而一只猴子却只会因为满足了生理上的欲望而喜悦。所以爱尔维修以利益为基础建立的伦理学还是有一定的合理性,依然反映了他对感觉主义的重视。
作为社会改革的手段,教育和环境的影响及作用被爱尔维修视为一把开启一切良好制度的万能钥匙。环境与人的关系是长久以来人们热烈讨论的课题。前面我们谈到了爱尔维修认为人既是环境的产物,又是环境的创造者,在这个循环中,究竟是哪一方决定另一方呢?类似的问题被以后的学者多次提出,恩格斯的合力说似乎是一个解决的办法,人们按自己各自的目的行动,但由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联系,最后实现了社会发展规律指示的预期目的。换成爱尔维修的说法,即无数个个人受环境的影响而产生,各自在自己的利益支配下运动,结果却改变了原来的环境,而创造了新的环境。释义学循环在海德格尔那儿也提供了一种类似的解释:人们在理解一个文本(这里的文本是指任何一个待理解的对象)时,由于存在着理解前结构(相当于个人已经感受的传统)而理解自身的存在,并在不断地理解中构成理解下一个文本的新的理解前结构,即人们在传统的影响下不断将新的认识转化成新的传统,影响未来的认识。若传统等同于环境,这种解释就将适合于解释爱尔维修的观点。
无论是恩格斯的合力说,还是海德格尔的理解前结构说,我们都认为是合理的,但仍有一点我们始终不太清楚。合力说和理解前结构说都以个人首先受社会环境的影响作为人进行社会活动的前提,那么,在旧的环境影响下怎么产生新的环境呢?这种新旧的差别来自何处呢?合力说只能解释为个人因素的重新排列组合,因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部分的混乱与整体的有序可能同时存在,可是这个过程的中间环节是不清楚的。在理解前结构说中,我们的存在性既然来自于理解前结构,那么理解后的我们与理解前结构之间的不同又是如何形成的呢?这里的中间环节也是含糊的。例如爱迪生,他不可能从哪种传统认识中直接获得种种奇思妙想,他具有一种我们称之为创造力的能力,因此他个人在社会合力中的力矩也一定比一般人的长,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也更大些。只有这种创造力,才能解释新环境与旧环境差异的来源,解释在合力中社会进步的动力来源,解释理解前结构说中理解前与理解后人为何不同。可是,现代生理学、心理学及思维科学等学科还无法彻底明白创造力是如何产生的。事实证明了它的存在,但事实并没有说明它怎样存在,要了解它还有待于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届时,人们就不会盲目宣称爱尔维修陷入了一个环境与人的恶性循环了。
爱尔维修的思想有它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这不是本文的重点,我们应该认识到,爱尔维修思想的真正价值在于其富有启发性而引人深思的一些问题,以及他自己所做的回答。这些回答肯定是不完全的,它们需要后人不断地补充、说明、改正,但绝不容忽视,这也许是激励我们对爱尔维修进行现代阐释的原因。
注释:
〔1〕〔2〕〔3〕〔4〕〔5〕〔6〕〔7〕〔8〕〔9〕〔10〕〔11〕〔13〕〔14〕《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下册,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69 页,第169页,第180页,第181页,第182页,第183页,第184页,第184页,第168页,第178页,第179页,第179页,第191页。
〔12〕马斯洛《动机与人格》,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4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