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程中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励_学习动机论文

初中语文课程中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励_学习动机论文

初中语文课中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初中语文论文,课中论文,学习动机论文,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学习动机的概念及作用

根据动机在学习中的作用,学习动机的含义为: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它能够说明学生为什么而学习,学习的努力程度,学生愿学什么的原因。它能激发学生产生某种学习活动,使其对与学习有关的刺激表现出渴望求知的迫切愿望,激起其探索活动;能使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认真的学习态度、高涨的学习热情、专心致志甚至废寝忘食的学习毅力,能够经受时间、寂寞、成功与失败等的考验,最终达到学习目标,取得学业成功。

二、初中生的身心特点

初中阶段的孩子,年龄大都在12-15岁,是人类个体生命全程中一个极为特殊的阶段。在这一时期,少年身心发生剧烈的变化,他们的生理发育十分迅速,往往在2-3年内完成身体各方面的生长发育任务,并达到成熟水平,但其心理发展相对缓慢。这样,就必然使他们的身心处在一种不平衡状态,进而引发心理发展上的矛盾。

从总体上来说,身心状态的剧变,内心世界的发现,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精神的加强,世界观、人生观开始逐渐形成,是少年期表现出的总体阶段特征。他们不再愿做被动的适应者、服从者、模仿者、执行者,而是力求成为生活中主动的探索者、发现者与选择者,这是人生过程中由单纯对外部生动形象的世界探究到关注内部精神世界变化的转折时期,初中生的这些特点也决定了这一阶段语文教育的特殊性。

三、现阶段初中语文教学的现状

当今新课程理念已深入人心,“填鸭式”、“满堂灌”式的课堂教学模式早应该退出历史的舞台,可走进我们的语文课堂,很多教师还热衷于这种教学方式,在台上讲得热火朝天,而对学生的兴趣、状态、需求等视而不见,以至于学生被动听讲,甚至大多数学生对教师所讲内容无动于衷,麻木不觉的现象屡见不鲜,在此情境下,学生的学业成绩如何可见一斑。

四、针对学习动机和初中生的身心特点以及现阶段初中语文教学的现状,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加以培养和激发

(一)激发和维持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动机中最重要和最重点的部分是什么呢?毫无疑问,就是求知欲和好奇心,它们是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奠基石,只要能把其求知欲和好奇心培养和激发出来,那么他们就会自动地去学习和发现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教学就是给教师一个很好的教学环境了。我认为创设问题情境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创设问题情境是指:提供学习材料和学习条件,让学生能从这些情境中引出好奇点,引起他们的疑惑、惊讶,这样最能产生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产生学习的愿望。

例如我在讲授课文《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这一课时,上课第一件事就是播放电视剧《水浒传》中刘欢唱的主题曲《好汉歌》,随着高亢的“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学生们情绪激昂,有的甚至跟着“吼”起来,显然他们已沉浸在歌曲的旋律中,思绪已飞向那充满侠肝义胆的剧情当中,这就创造了一种情境。播放之后,我故意发问:知道这是什么歌吗?它出自哪里?谁唱的?同学们异口同声的回答淹没了我的话语,显然他们已被带入情境当中了。接下来我又问:谁知道《水浒传》当中那位倒拔垂杨柳的和尚是谁?他都干了哪些惊天动地的大事?他是一位什么样的英雄人物?假如你是他,遇到这种情况你会如何去做?这一系列的问题让同学们很有兴趣地讨论着,十几分钟过后,我再让他们去浏览这篇文章,大家都非常有兴趣。从中我们也可看出,整个课堂的气氛也是非常活跃的,大家都在积极的思维,关键在于他们对此已经有了非常大的好奇心和兴趣,也就是把乐趣贯穿在教学当中了。

(二)设置适合的目标定向,使学生获得成功体验,鼓励学生的自我强化

对于初中的孩子来说,他们都希望很快学会,并且能够达到要求,但实践中却常常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面对困难的方式也各不相同。在通常情况下,一类学生把学习目标当成是掌握知识,获得某种能力的方式;而另一类学生把学习当成是为了获得对其能力的积极的评价或避免否定的评价。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第一类学生更有努力解决困难的思想准备,他们一般会勇于挑战,迎难而上,有不把困难拿下不罢休的趋势,我们的目标就是培养这样的学生,这样的学生才更有学习能力,才更愿意去掌握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具有较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更适应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而第二类学生将学习目标看成是为了获得对其能力的积极评价或避免否定的评价。这种学生喜欢选择较容易解决的问题,回避具有挑战性的情境,他们学习时毅力差些,遇到困难易失去信心,在一个班上学业成绩处于中等或中等偏下的学生往往是这种类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经常动用赞扬和鼓励来对待这些学生,对于他们的教学方法应是循循善诱,一步一步让他们走向成功,多用启发式,建立其自信心,把他们的成败归因引导到努力这个维度上来。我们应让学生了解到困难是个很大的概念,如果把它一个一个分解开来,各个击破,要容易得多了,也并不可怕,作为一个学生,学习本来就应是一个发现困难、解决困难的过程。

(三)教师生动形象的讲解、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常能激发、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

比如我在教授课文《三峡》时,首先通过观看三峡的纪录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到三峡的壮美风光,产生一种心灵的愉悦和自豪。再通过与学生提前课下搜集的一首郭沫若的诗《蜀道奇》相对比:“万山磅礴水泱漭,山环水抱争萦纡。时则岸山壁立如着斧,相间似欲两相挟;时则危崖屹立水中堵,港流阻塞路疑无。”由此也会让学生更深切领会到课文中有关三峡绵长、陡峭的特点:“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这样下来,学生由对三峡壮美风光的喜爱、向往进而产生了学习课文的强烈欲望。学习效果相对于一上来就由教师来对文段进行泛泛的串讲、分析而言要好得多。由此可见,教师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四)训练学生对学习结果有一个积极乐观、现实的态度

初中阶段学生身心发展不平衡,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成绩好,则得意洋洋;成绩不好,则万念俱灰。这都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我们应培养其良好的面对结果的心态,在分析原因时,应多种因素一起考虑。对于差生,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认为,能力差一些的学生并非不能完成学习任务,只不过所需要的时间更长一些,努力更大一些而已。努力可以弥补能力上的不足,即所谓的“勤能补拙”。语文学科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告诉学生平时广泛阅读,多多积累,这样分析更有利于提高中等或中下等学生的学业成绩,进而去激发其学习的动机,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布鲁姆认为: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不是一种单向关系,而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双向关系。学习动机可以增加学生的行为来促进学习,学生所学的知识又可以反过来进一步增加学习动机。

(五)正确运用奖惩

现实生活中,我们面对的教育对象多是独生子女,我们采用的方法也多是表扬和鼓励,这没有错,但要注意不能长期采用一种强化方式,而应善于把多种强化方法结合起来使用,因为学生既有各种精神需要,同时也具有各种物质和活动的需要。教师在运用奖惩时,应灵活机智,考虑多种强化方法,如当众表扬、物质奖励、以赏代罚等。比如对于一个成绩较差、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初中学生而言,今天上课能准确背诵出一首新诗,老师能适时给予当众的口头表扬可能比单纯的物质奖励更有效果。

总而言之,从一个语文教师的角度去思考和研究处在身心发展阶段的初中生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以上只是本人的几点粗浅的认识,相信随着人们认识的不断加深,在这方面的研究会越来越科学,越来越深入!

标签:;  ;  

初中语文课程中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励_学习动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