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经营的动态凝聚力管理:理论框架的构建_过程管理论文

企业运作的动态衔接管理:理论框架的构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框架论文,理论论文,动态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运作管理是企业提高其市场竞争力、实现其战略目标的基础所在。近年来快速多变的市场环境和空前激烈的竞争态势给企业运作管理带来了许多深刻的新变化,企业运作管理能否以低成本、高质量主动灵活地响应乃至主导市场的变化,已经成为企业竞争成败的关键之一。运作管理曾经是一个相对成熟的研究领域,诸多生产运作理论对企业的运作活动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却一直将研究的视角聚焦于各项活动的价值最大化,以及活动组合的价值最大化。良好的活动设计是企业占取竞争优势的第一步,而在执行之中如何让活动顺畅进行,以至令设计思想和设计目的得到满意的体现,就属于活动过程研究的范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竞争节奏的加快,许多企业因为缺乏良好的运作管理导致竞争地位下降,陷入困境。究其原因,虽然也有对运作系统中的各个环节和对各项运作活动本身缺乏有效管理的情况,但更严重的问题却往往发生在运作系统中的各个环节和各项活动的动态衔接上。当市场变化相对缓慢时,运作系统中的各个环节和各项活动的衔接一般不会造成很大问题。当市场变化加速之后,企业运作衔接稍有不顺,就会延误甚至丧失宝贵的时机。就像4×100米接力赛跑一样,由于每段跑程很短,交接棒是否顺畅就常常决定着比赛的胜负。

企业运作的动态衔接管理理论是在动态的市场竞争的环境下,从系统观点、制约因素角度提出衔接问题是制约企业进一步提高市场反应能力和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制约环节。衔接管理理论旨在发现企业动态衔接的客观规律,并指出如何改进衔接以及如何评价衔接管理的绩效。企业运作的动态衔接管理关注企业内部生产运作系统的衔接问题,包括:运作系统的衔接体系如何构成;衔接体系的各个部分存在着哪些影响衔接顺畅的因素及如何克服;如何评价企业运作系统衔接体系的动态衔接效果。

运作系统的构成及衔接管理体系的要素分析

运作系统是企业价值链中的基础环节,其实施效果是企业价值增值的物质保障。企业运作的动态衔接管理以系统内各个运作环节的衔接作为研究切入点,旨在研究在快速多变的动态竞争环境中,如何提高企业运作系统的动态衔接能力和衔接效果。因此,我们首先要剖析企业运作系统由哪些环节构成,它们之间存在怎样的衔接关系。

1、企业运作系统的构成

企业运作系统是由生产过程、对生产物资的空间移动方式的规划和实施、生产信息在生产单元及相关部门之间的传递、构建适应特定生产活动的组织结构并对相应的组织活动予以制度规定等一系列活动构成的活动体系。为了更好地剖析运作系统的工作方式,我们可以从系统功能角度,将企业的运作系统分为研发子系统、资源转化子系统、资源获取与供应子系统。

研发子系统的功能是对资源如何转换、资源转换的结果应具备的性态提供技术支持。资源转化子系统负责资源转换过程的实践。这种实践是在拥有了所需资源以后,在研发子系统提供的技术支持的基础上完成的,因此资源获取与供应子系统功能的实现也是在研发子系统提供的所需资源清单的基础上完成的。由此可以看到,企业运作系统内完成各种功能的子系统之间的活动也是环环相扣的。

2、运作系统动态衔接管理的要素分析

作为发挥转换功能的子系统,企业运作系统的输入变量包括资金、人员、工具、原材料和信息等资源,这些资源在运作系统内部按照企业整体的目标要求进行调配应用。提取动态衔接管理的要素则要求运作系统的输入变量进行特征归类,从而具有独立特征。这些要素的独立性是基于在运作系统内部进行转换时,它们保持各自的稳定形态,存在形态无交集这一基本事实提出的。传统管理理论所给出的三类独立要素分别是信息、物质资源及人员。基于人员在作为要素的存在状态下相对的稳定性以及这一要素在系统内的可塑性和能动特征,因此,人员要素在本研究框架下应得到相应的调整。从人员的可塑性和能动性特征出发,我们以人员在系统内的组织方式作为替代。组织方式在运作系统内对应衔接管理应包含企业内部的部门构成,职能、职权的划分及界定,行为规范的制定,部门关联的安排,工作方式的安排以及信息技术的采用等内容,这些内容统称为运作支持体系,作为与信息、物质资源并列的一种系统要素。需要指出的是,信息、物质资源、运作支持体系这三种要素在功能属性上绝非互相孤立,它们通过各自的功能在时序上、空间上的顺利衔接,实现运作系统的转换功能。从衔接过程看,信息和物质资源是运作系统三个功能子系统之间的重要衔接内容,而运作支持体系则是实现功能的系统软环境。动态衔接管理理论的研究分别对这三种要素在运作系统的转换过程中的运行状态进行跟踪,探讨它们各自如何在研发子系统、资源获取与供应子系统和资源转化子系统之间完成时序的、空间的衔接。

图1 基于衔接管理的运作系统及其要素构成

企业运作系统的系统特征分析

从动态衔接角度着眼的企业运作系统内的衔接内容应包括物流、信息流以及在员工和部门之间共享或传递的文化与理念及作为运作衔接基础的制度要因。无论从功能角度还是从衔接角度对企业运作系统进行剖析,都要以对运作系统的系统特性与动态性的认识为基础。生产运作系统是企业系统的一个子系统,从功能角度判定,它应是一个动态的转换系统。这里的转换不仅包含传统的对物质资源的物理、化学性能的转换,还包括企业内部的由获取信息(包括市场竞争格局、客户需求、技术发展水平等方面的信息)与技术、经验等所合成的综合知识向产品设计思想、理念以至这些思想、理念在产品开发过程中的实现这一过程。具有转换功能的运作系统具备整体性、相关性、目的性和环境适应性这些系统特征,才具备了实现整体功能的必要条件,从而为动态衔接奠定系统基础。

系统的整体性主要表现为系统的整体功能不是各组成要素功能简单地叠加,而是呈现出要素所没有的新功能。新功能不仅仅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这种数量上的增加,而是表现为一种质变,这是整体的各个部分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协同结果。系统特别关键资源或薄弱资源的功能素质,通过组织系统的协调统筹,使系统功能得到放大。因为在转换过程中,不仅仅注重发挥各种资源的功能,更重要的是调整资源的组织形式,构建合理的组织结构和制度等内部支持体系,因而运作系统不仅仅是转换的硬系统,还包含了支持转换活动的软系统。此外,从系统功能实现的过程来看,可以将运作系统划分为研发子系统、资源获取与供应子系统、资源转化子系统三部分,它们之间包含着特定要素转换过程中的承继关系。研发子系统与资源转化子系统之间的传承关系由产品设计的理念、产品设计参数等知识类信息联结;资源获取与供应子系统与资源转化子系统之间的传承关系由物质资源的转移过程实现;研发子系统与资源获取子系统之间的传承关系也是由理念、参数等信息联结的。因此,这三种功能子系统在运作系统内部构成了一个具有相对时序性的层次关系。

运作系统受到动态效应的影响,研发子系统、资源转化子系统、资源获取与供应子系统之间、运作系统与企业其他子系统之间、运作系统内部各单元之间、运作系统的目标与个人需求之间的关系都存在着非线性关系。这种非线性相互作用的存在,使得运作系统内各元素间相互作用、相互反馈,而使运作系统形态呈现多重性(如生产运作组织结构的定常状态和多层次性;运作系统演化和生产效率增长出现的周期状态、拟周期状态、非周期状态等)。运作系统在不断地“耗散”从外界输入的物质、能量和信息(如原材料、资金、技术、人员、设备等)的同时,通过其内部各种不同的转换机制,再向企业其他系统输出产品、信息等。运作系统的这种耗散性使得系统在保持开放性、独立性和灵活性的同时,又能产生系统在整体上的稳定性(或可重复性)。

企业运作系统的动态特征与动态衔接管理

企业运作系统的动态特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源于外部环境的动态变化,二是源于企业及其运作系统的自我发展。

作为一个开放的大系统,企业的外部环境构成了企业系统的超系统。作为超系统的外部环境对企业系统起着决定性作用。企业系统必须随着环境超系统的变化而变化,企业系统对其所处的环境超系统有着一定的反作用,企业系统与环境超系统之间始终出于互动之中。在企业众多的外部环境因素中,对全球化的企业有着共同且日益巨大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三个:顾客、竞争与技术。由于社会的进步、市场的发展以及技术的突破,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异军突起与运输速度的大幅度提高,顾客获得产品信息的能力大大提高,市场竞争的国际化大大拓宽了顾客挑选商品的范围,这一切导致了工业化时代企业模式的结束,开创了一个从市场需求到涉及到生产到服务的市场驱动和灵活生产的新的运作模式。顾客需求的多样化、企业竞争的白热化以及锐意发展的科学技术革命共同构筑了动态多变的运作环境。

快速变化的环境因素将引起企业系统输入参数的波动,作为自变量的企业系统“输入参数波动”的快速增长在“企业系统——运作子系统——生产流程——具体的生产活动”这一递阶过程中将被放大,导致了衔接的内容和衔接波动这些特征参量具有了高度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因而使原有的组织方式、信息传递和物流递送方式无法快速跟进,从而引发企业的运作系统失灵,经营绩效下降,我们称之为“动态效应”。因此,由环境的动态变化赋予运作系统的动态特性具有一定的被动色彩,是由运作系统的嵌入特性决定的。

协同论指出,复杂系统的控制过程不是一种简单的具体操作指令的递阶过程,更是在为数不多的序参数支配下的自组织的过程。复杂非线性系统的宏观有序不是靠外界的直接干预形成的,而是在一组客观规律的约束下自发形成的。自组织是客观规律,并不是说人们无法干预与控制,而是在高层次的正确干预,这些规则就是系统的序参数。企业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系统。管理耗散结构揭示了企业系统内部由相对的无序向有序进行自我调整的趋势。企业的经营过程,是对环境的不断适应甚至尝试超越环境的过程,这一过程的直接结果就是企业在经营内容上不断更新、经营方式上不断变化。运作子系统也是这样一个具有自适应特征的系统。企业运作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必然依据合理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不断进行调整。从运作系统的自适应角度来看,运作系统的这种自我发展的动态性是一种主动的自我调整过程。

企业运作系统的动态性是在矛盾中向前发展的。正是被动的环境“动态效应”与主动的“自我调整”这两个规律在复杂条件下交互影响、共同作用。“动态效应”对运作系统实施消极作用,而运作系统的“自我调整”对企业运作系统的发展发生积极作用,即,由企业因环境的动态性引起的熵增和系统耗散结构在运作系统中力量的对比决定了企业运作系统的效率高低。

动态衔接这一概念包含着两层递进的内容,第一层内容是衔接,第二层内容是具有动态特性的衔接。动态特性是因衔接内容和衔接速度的时序性变化引起的。衔接在一般性的企业运作中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行为,前期的运作理论对这一领域关注较少,因为在对反应速度的要求相对低的经营环境下,衔接内容较为稳定,衔接次数在单位时间内保持在较低的水平上,并不对运作的绩效产生影响。而在企业运作环境和企业系统的成长跨入另一个阶段的时候,适应原系统和环境的衔接方式(包括衔接速度、衔接内容、制度安排)已经不再适应新的要求,衔接就成为管理活动中需要予以重视的环节。在过程科学与产品科学之间有一个比较大的区别就是“放大效应”:控制化学实验室内反应体系的作用机制,当将尺度扩大很多倍时,整个体系的物理与化学过程的主要矛盾就发生了变化,不同尺度的体系的特征参量并不随着几何尺寸的变化相应地等比例增加或保持不变,而是随着尺度的扩大呈非线性增长。在企业运作的衔接问题上,我们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时,正是由于作为自变量的企业系统“输入参数变化”的快速增长,导致了衔接内容和衔接波动这些特征参量具有了高度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因而产生原有的组织方式、信息传递和物流递送方式无法快速跟进,从而引发企业的运作系统失灵,经营绩效下降,我们称之为“动态效应”。因此,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下动态性使衔接过程成为制约企业经营绩效的根源。对动态衔接的管理是,为达到企业目标通过规划和设计在逻辑上相关并不断发展变化的一系列活动之间的承继关系,构筑令这种承继关系得以稳定实现的保障体系,简言之,动态衔接管理就是对衔接这一动态过程的调整与控制,以实现或尽可能实现并维持动态衔接这一理想状态。

企业运作的动态衔接管理理论的框架构成

企业运作的动态衔接管理理论是由:以组织方式为主体的运作支持体系的构建、信息流和物流在各个子系统之间顺畅传递的模型与规则、以及企业运作系统衔接管理有效性的评价原则和指标体系的建立四个部分构成的。以下是对这四个部分进行的简要阐述。

1、企业运作动态衔接的基础——运作支持体系的构建

一个企业要能顺畅运行,除了运行体系本身的良好衔接之外,还要有一个良好的运行支持体系作为企业运行的基础和环境。企业运行支持体系主要包括了企业内部的部门构成,职能、职权的划分及界定,行为规范的制定,部门关联的安排,工作方式的安排以及信息技术的采用等。这些运行支持体系多数可以在组织设计过程中形成,因此该部分主要针对运行支持体系的组织设计及相关方面进行论述。

企业的运行支持体系在动态衔接管理上受到共同目标、链环差异、衔接关系、衔接方式等四个方面的影响。在分析组织结构的演变的基础上,应能总结出企业在运行支持体系的设计方面所具有的规律,以及在改善动态衔接管理方法所采取的方法及措施,并借鉴这些方法和措施解决企业运行支持体系所存在的动态衔接管理问题。为了更好地说明运行支持体系的特征,需要引入衔接关系、链环等概念。衔接关系指的是两个行为主体之间,为了达到共同目标而发生的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链环则是企业运行过程中可以界定的工作环节,包括了运行中的工作内容以及行为主体——人。狭义的链环指的是工作环节的内容,代指工序或者工作流的概念;广义上则代表部门的概念,并且体现了运行过程中人的作用因素,而不是单纯的企业运行概念。这里采取了广义的概念进行分析,这些分析结果也同样适用于狭义概念下的链环的动态衔接管理。因此。我们可以认为衔接关系也就是两个链环之间的关系。

2、贯穿于各子系统的信息衔接

对信息的衔接问题主要从企业运作各子系统内部以及它们彼此之间信息共享、互换两个方面分析了信息流不畅的瓶颈。讨论的重点放在企业运作系统的三个主要子系统(研发子系统、资源获取与供应子系统和资源转化子系统)上,结合各子系统自身的特点,分析它们的信息需求情况,可以对企业运作各子系统内的信息流有较为深刻的认识。尽管对各子系统的信息需求分析有助于开发出适合各子系统自身的信息系统,但是却造成信息流管理中另外一个大弊端——信息孤岛的产生。

信息孤岛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企业运作各子系统之间的沟通与协作,一方面它大大地增加了各子系统之间衔接的成本,另外一方面还降低了衔接的效率,它已经成为企业运作系统动态衔接实现的极大障碍。因此,有必要认识到信息孤岛的危害和形成原因,这样才能有的放矢,采取一些有针对性的方法和措施克服上述弊病,实现信息的有效集成。因此,深入探讨企业如何借助CIMS解决运作系统中出现的信息孤岛问题,以实现子系统间的信息共享和顺利传递是动态衔接管理理论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3、物流体系的顺畅衔接

波特认为企业内部的采购、生产和营销等职能部门通过业务的衔接,在计划系统、信息系统和其他辅助职能部门的支持下,构成了企业内部的一条价值链。价值链是通过物流的运动而得到具体实现的,运作系统物流过程中降低损耗、提升物流效率是实现动态衔接的重要基础。企业运作系统的物流具有三个重要特征——分布式、动态性和异构性,影响企业物流顺畅有四个主要因素:空间布局、差异性、信息顺畅和组织运作模式。空间布局是指工厂、库房、配送中心和销售点等的平面布置以及车间生产线的平面布置;差异性是指物料在运输过程中的各种载体之间的差异,将导致一些转换工作,耽误了物流的传送;信息流和物流是不可分割的,信息不畅将产生很多多余的或者无效的行为,也会影响物料的传送;组织运作模式是物流运作的基础,在强调职能优先的运作模式下,物流被分割在各个职能部门中,从而导致物流效率被人为地降低。因此,运作系统的物流有三方面要求:①运作的标准化,以解决载体、运送标准之间的差异;②运作的合理化,以解决运作模式问题。它是提高物流效率的重点,本文从物流系统的独立运作、生产线路和工艺路线的协调、配送体系的动态优化、5S管理的实施等方面来论述了改善的基本思路。③物流运作的自动化,以实现物料的有计划衔接。在本文中,主要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来展开。硬件是指运输工具的智能化,如工业机器人、立体仓库等等。软件是指管理软件的安装和运作、配送体系的规划等。

4、企业运作动态衔接的绩效评价

对动态衔接管理系统实施绩效评价绝不简单是对运作系统本身的评价,同时要考察动态衔接管理系统的实施给企业生产、经营、技术、管理等方面带来的影响。在对动态衔接管理进行绩效评价时,采用目标法与内部过程法相结合的方法,根据目标法,将对动态衔接管理的绩效评价分为近期目标与远期目标。近期目标主要强调的是各子系统之间的衔接关系的实现,而远期目标主要是强调“价值创造”和竞争优势提升的实现。在近期目标层面上主要范围是运作系统内各子系统之间的衔接,动态衔接体现在企业生产运作中信息流、物流及相应的组织构成及权限安排上,因此应从物流、信息流及组织构成及权限的角度来设计指标对动态衔接管理进行评价。而在远期目标层面上应包含“价值创造”与“竞争优势”两个二级指标,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三级指标。在绩效评价体系及其指标体系设计的基础上,采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数学方法相结合的评价方法构建企业运作动态衔接管理绩效评价的方法与模型。此外,运作系统动态衔接管理绩效评价的组织与实施也是必要的研究内容。

标签:;  ;  ;  ;  ;  

企业经营的动态凝聚力管理:理论框架的构建_过程管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