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竞争力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竞争力论文,产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正席卷着世界各地,复杂激烈的国际竞争正成为当今及未来时代的基本 特征。在统一的世界市场正在形成的国际经济环境中,竞争力不仅将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 区经济实力的主要因素,而且是决定一个国家或地区生存和发展的唯一因素。因此,产业竞 争力是一国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成为我国能否较好实现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关键问 题。
一、竞争力的内涵
产业是一个介于微观经济的细胞(企业)和宏观经济的整体(国民经济)之间的一个“集合概 念”,它是指具有相同属性的企业群(集合)。产业是由许许多多相同属性的企业组成的,因 而一个产业的竞争力是通过该产业内企业的竞争力体现出来的,而企业的竞争力又是通过企 业所生产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的竞争力表现出来的。那么,什么是竞争力呢?对这一概念的 争 论一直十分激烈。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竞争理论大师乔治·斯蒂格勒在《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 中写道:“竞争系个人(或集团或国家)间的角逐;凡两方或多方力图取得并非各方均能获得 的 某些东西时,就会有竞争。”把竞争力定义为竞争主体争夺某种东西或资源时的能力,它从 根本上决定了资源的配置格局和效率。世界经济论坛1994年的《国际竞争力报告》把国际竞 争力定义为“一国一公司在世界市场上均衡地生产出比其竞争对手更多财富的能力”。①这 主要是从微观的角度作出的定义,把国际竞争力理解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美国《关于产业 竞争力的总统委员会报告》则认为:“国际竞争力是在自由良好的市场条件下,能够在国际 市场上提供好的产品、好的服务的同时又能提高本国人民生活水平的能力。”②这显然是从 宏观的角度来定义国际竞争力,把国际竞争力等同于国家的国际竞争力。我国有学者将国际 竞争力定义为“在国际间自由贸易条件下(或排除了贸易壁垒的假设条件下),一国某特定产 业的产品所具有的开拓市场、占据市场并以此获得利润的能力”。“国际竞争力的核心就是 比较生产力,国际竞争的实质就是比较生产力的竞争”。③这主要是从中观的角度来定义国 际竞争力的,这里所说的国际竞争力,实际上就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我们把竞争力定义 行为主体间争夺资源与市场的能力。根据这一定义,行为主体间争夺国内资源和国内市场 的能力,就称为国内竞争力,同样地,行为主体间争夺国际资源和国际市场的能力,就称为 国际竞争力。根据行为主体的不同,可以把竞争力分为不同的层次,小到个人(产品),大到 国家,都存在竞争力的问题,因而竞争力可分为个人(产品)竞争力、企业竞争力、产业竞争 力、区域(城市)竞争力和国家竞争力等几个层次。
按照国际竞争力专家波特的观点国家竞争力就是国家生产力,即能够生产适应市场检验且 扩大国民收入的商品和服务的能力或程度。基于这种考虑,瑞士日内瓦世界经济论坛(简称W EF)将一国的开放程度、政府、金融、基础设施、技术、管理、劳动、法规制度等八项生产 力要素指标作为衡量一国整体竞争力的基础。王与君在《中国经济国际竞争力》一书中,将 国家竞争力定义为一个国家在参与国际竞争中所表现出来的整体竞争能力,以及国家为本国 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竞争提供一种有效的环境支持能力。城市竞争力,我们把它定义为一个城 市在一定区域范围内集散资源、提供产品和服务的能力。产业竞争力是指一地区范围内之产 业与其他地区同类产业的竞争,它取决于以下因素:生产因素,需求条件,相关产业和支持 产业的表现,企业的策略、结构和竞争对手。企业竞争力是基于企业一系列特殊资源而形成 的相对于竞争对手的获得长期利润的能力。产品的竞争力是一项产品或服务由于其特殊性或 价格(成本)优势而形成的占有市场、获得长期利润的能力。
尽管不同层次的竞争力所涵盖的内容不一样,但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产业的竞争力。而产 业竞争力的核心是竞争优势的形成及发挥。竞争优势是一个与比较优势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 概念,由于产业所处的国内国际环境的变化,产业的比较优势也会发生变化,客观上要求产 业必须创造新的竞争优势。竞争优势与比较优势的区别在于:比较优势主要研究各国(或地 区)不同产业间的关系,指出一国(或地区)某个(或某些)产业发展较他国(或地区)的潜在优 势,研究不同产业间的国际(或地区间)合理分工的问题;其最终依据是该地区的资源禀赋或 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比较优势强调的是在国际或地区间产业分工上的优势及产业互补的关 系。具体到某一产业来讲,就是该产业的资源状况如何,有何优势等等。而竞争优势则侧重 于各国(或地区)同类产业间或可替代产品间的关系;强调的是不同国家(或地区)间发展同一 产业时某一(些)国家(或地区)较他国(或地区)所存在的现实优势;研究不同国家(或地区)间 的产业冲突和替代的因果关系;其依据是更强调企业的策略行为和创新能力。
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的联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一国(或一地区)经济发展过 程中,只要发生对外经济关系,那么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就会同时发生作用。任何一个国家 或地区,都不可能在所有产业中都拥有竞争优势,而只能在部分产业中拥有竞争优势,在另 一些产业则缺乏竞争优势。也就是说,竞争优势不可能完全替代或消除比较优势。二是比较 优势和竞争优势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一国或一地区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往往比较容易形成 较强的竞争优势。也就是说,比较优势可以成为竞争优势的一个内在因素,对有关产业竞争 力的提高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三是一国或地区产业的比较优势只有通过竞争优势才能得到 体现。即便是那些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如果缺乏竞争优势,则其比较优势还是无法实现的 。反之,一国或地区明显缺乏比较优势的那些产业,也往往难以形成和保持其竞争优势。概 括而言,比较优势是形成竞争优势的重要基础,且需要通过竞争优势才能得到充分体现。
在经济生活中,产业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各个产业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相互 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各产业在产业链中所处的位置不同,其竞争优势的位势也不同。所 谓竞争优势的位势是指一产业在价值链中所处的位置,它是由产业本身的特性所决定的。比 如,劳动密集型产业在价值链中处于较低的层次,而技术密集型产业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在价 值链中处于较高的层次,因而,劳动密集型产业竞争优势的位势明显低于技术密集型产业和 资本密集型产业竞争优势的位势,然而,竞争优势的位势高低并不影响产业竞争优势的发挥 ,相反,由于各产业竞争优势的位势不同,使得各产业的竞争优势的发挥空间更大。一个产 业竞争优势发挥的程度越大,该产业的竞争力就越强。
二、产业竞争优势的因素分析
产业的竞争力是由产业的竞争优势决定的,而产业的竞争优势又是由一系列因素决定的, 这些因素主要有产业组织效率、投入要素的数量和质量、学习和创新能力、合作的效率、文 化力量以及产业政策的作用等。
1、产业组织效率
产业的竞争优势与该产业的组织效率有很大的关系,产业组织效率从两个方面来影响产业 的竞争优势。一是竞争性组织结构,二是规模经济。理论与实践业已证明,有效竞争的市场 结构和产业组织结构是增强产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市场结构的特征之一就是竞争,产业竞 争力来源于竞争环境的创造,这是一条普遍的规律。要增强产业竞争优势就必须进入市场去 参与竞争,只有适于竞争结构的产业组织才具有市场竞争力,而这种竞争力也只有在竞争过 程中才能加强,同时使市场形成有效的竞争结构。从我国产业的实际状况来看,家电产业是 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产业,这主要得益于家电市场开放得较早和产业组织的非垄断性。所以尽 管我国的家电产业起步较晚,现在却在世界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地位。现在是既不怕外国电视 机、电冰箱打进来,也不怕到国外市场上去参与竞争。而保护产业或垄断产业如电力、汽车 、航空、金融、保险等产业发展缓慢,效率和效益低下,竞争力最弱。一些大型国有企业的 竞争力不强也与其缺乏竞争性的组织结构有关。可以说,垄断性越强的产业,国际竞争力就 越 弱。同时,垄断的存在还导致了产业组织结构的不合理,不利于形成大中小企业共存的“生 态环境”,产业的竞争力必然难以提高。例如石化,全国就一个石化总公司。造船,全国也 就一个造船总公司,在垄断的保护下,这些产业的竞争力怎么强得起来呢?所以,提高产业 竞争力,必须打破垄断和保护,放开竞争,特别是开放市场,进行国际竞争,这是培育和 增强我国产业的竞争优势,提高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根本方向。
规模经济也是影响产业竞争优势的主要因素之一。产业规模经济是通过产业内企业的规模 经济表现出来的,企业的规模经济分为企业内部的规模经济和企业外部的规模经济。企业内 部的规模经济是指由于企业内部的组织结构及专业化分工,以及固定成本的存在和固定投资 的不可分割性,生产规模的扩大能带来成本的节约。而企业的外部规模经济是指随着产业而 不是企业本身的规模增大而给企业带来的利益,比如成本的降低、生产与交易费用的降低而 导致总费用的节约、产业的技术进步、管理效率的提高等。可见,在存在外部规模经济的条 件下,产业内的企业通过专业化分工与合作,既共享产业的技术、信息及管理经验等,又相 互竞争,促进了企业效率的提高。这样,产业的规模可能很大,规模效益十分明显,而企业 的 规模大小却无关紧要。在外部规模经济明显的产业中,中小企业的竞争优势同样明显,其表 现出来的竞争力也很出色。日本电器产业的组织结构及其所表现出来的竞争优势充分说明了 这一点。
2、投入要素的数量与质量
任何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生产要素的投入,生产要素包括劳动要素、资本要素、自然要素 、管理要素等。一地区生产要素的数量和质量对该地区产业的竞争优势有着很重要的影响。 生产要素对产业竞争优势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两条途径实现的,一是要素投入的增加,二是综 合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而在生产要素中,最重要的是人力资本要素,这是因为由生产要素所 形 成的竞争优势,除了取决于生产要素的数量和质量外,还取决于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和利用 效率。对大部分产业来说,其先天的要素禀赋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其创造要素的能力, 而这种能力必须通过人力资本加以体现。如果没有充足的人力资本投入,其他要素投入的增 加很可能是无效的。在知识与资本日益对等甚至是知识雇佣资本的时代,人力资本对产业竞 争力的作用已毋庸置疑。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上海、深圳等地的经济快速发展,除了政策因 素之外,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这些地区吸引了一大批高素质的人才。在信息产业、电子产业 、计算机产业等高新技术产业领域,正是拥有了一大批高水平的科技人才,为这些产业的发 展提供了宝贵的人力资源,提升了这些产业的竞争力。在知识经济时代,人的决策能力、人 的效率和创新能力、人的运营能力决定着一个产业的生存和发展。
我国的人力资本状况不容乐观。1995年在被考察的44个国家和地区中国民素质单项排名第3 6位,1996年,在被考察的46个国家和地区中国民素质单项排名第35位,1997年排名进一步 上升为31位,1998年又提高到24位。但在一些与产业竞争力直接相关的指标中,中国处于非 常不利的地位。例如,人才外流状况、教育体系满足有竞争力的经济需要度、高等教育(20- 24岁人口参加比例)、经济知识的普及程度、人文发展指数(经济、社会与教育)、本国人民 对新挑战的灵活性和适应性、社会价值观对提高竞争力的有利程度等指标在世界46个国家和 地区中的排名分别为第41位、第40位、第44位、第41位、第44位、第46位、第34位。因此, 改善我国的人力资源状况以适应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
3、学习与创新能力
学习与创新能力是影响产业竞争优势的又一个重要因素。只有学习,才能创新;只有创新 ,才会有竞争力,因此,培育创新能力是增强产业竞争力,特别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竞争力 的 基础。
根据波特的观点,一国产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过程可以划分为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创新驱 动和财富驱动四个依次递进的阶段。同样,一地区产业在参与国际国内市场竞争的过程中也 存 在着这四个不同的阶段。由此可见创新在产业竞争中的重要作用。创新的重要性不仅表现在 它作为一个竞争阶段所起的作用,而且表现为它在产业竞争的各个阶段也同样发挥着作用。 在当今不断加速的竞争节奏中,竞争优势不但来自成本、质量和资源状况,更重要的是产业 的创新能力,即产业内企业创造新产品和新市场的能力。这种创新能力是企业竞争优势最重 要的来源,它比降低成本等单纯优势的获得更有意义。在产业的创新能力中,最重要的是产 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因为产业的竞争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产品的竞争力,而产品的竞争力 则取决于产品的性能价格比,即性能价格比越大,产业的竞争力就越强。而要提高产品的性 能价格比,显然技术创新是最主要的途径。特别是在国际国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只 有通过技术创新,不断推出新产品,降低产品成本,产业才能不断发展壮大,才能在激烈的 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产业界对这个问题已取得共识。然而,问题在于如何才能创 造出高技术的先进产品呢?这就要鼓励创造、创新,并通过建立国家创新体系等种种措施来 增强创新能力。但如果我们忽视观念、体制和经营战略上的创新,就仍然难以取得良好成效 。因此,培育创新能力涉及政治、经济、社会、科技等多方面的因素,它应形成一个体系。 从我国当前情况来看重点在于:深化企业体制改革以完善创新主体;改革科技体制和教育体 制,以提高劳动力素质,并建立产、学、研合作的有效模式;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为科技创 新和成果的产业化提供资金支持;改革政府管理体制,精简政府机构、转变政府职能、提高 行政效率、实施依法治市;改革人事管理和分配制度,充分释放人力资源在创新中的决定作 用。
4、合作的效率
合作是对付竞争的最佳手段,这是企业发展的至理名言。通过合作可以提高产业的竞争优 势,这是迅速提升产业竞争力的有效手段。在今日突飞猛进的世界上可以说有了合作什么东 西都能够做出来。因此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之下,合作研究、联合开发、信息共享、优势互 补、协同竞争与利润分享,已日益普遍。事实上,合作已成为取得竞争优势的有效手段。因 此,经营企业的人就经常通过合作来对付竞争。谁再要孤军奋战,搞什么“肥水不流外人田 ” ,谁就注定要失败。美国DEC公司的总裁简.霍普兰德和管理学家罗杰.奈格尔最早提出了战 略联盟的概念,指的就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为达到共同拥有市场、共同使用资源等战 略目标,通过各种契约而结成的优势互补、风险共担、要素双向或多向流动的松散型网络组 织。其目的就是通过合作对付竞争,增强竞争优势。国际上大公司之间通过战略联盟而取得 成功的案例比比皆是,GM公司与丰田公司以降低成本为主要目标的汽车联盟、GTE公司与富 士通以降低成本、改进营销为目标的通信工具联盟、美国钢铁公司与博焊钢铁公司以融资、 扩大市场为目标的钢铁联盟、西屋与通用电气公司以降低成本、改进营销为目标的电力半导 体联盟,均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加入WTO以后,我国的产业面临着必须按国际规则办事,必 须适应国外产业的激烈竞争,这为我国产业的合作提供了机会,也提出了挑战。一方面,将 有利于发展国际经济合作,有利于广泛利用国际资源和吸引跨国公司的投资;有利于引进跨 国公司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我国产业的竞争力。另一方面,激烈的竞争又迫使我国 的企业加强合作,既要加强与国际的合作,又要加强与国内的合作。如果仍按条块分割体制 来发展企业,东一个西一个搞小规模经营、搞重复建设,必将造成生产能力的过剩,致使在 企业间、甚至地区间发生恶性竞争。这不仅将浪费企业的宝贵资源,而且势必在国际竞争中 更易于被各个击破。
此外,由于经济、科技的发展日益突破产业间的界限,学科之间互相渗透,产业之间互相 融合,部门之间互为补充,因此,鼓励跨地区、跨行业的合作,如商业与工业、农业的联合 ,产学研的合作等形成功能互补、优势叠加的发展合力就显得更加重要。总之,面对新环境 、新趋势,我国的企业必须善于合作,要通过合作来增强竞争优势,提高竞争力。
5、文化因素
产业竞争力与文化的发展密切相关,一方面,文化的特色体现了产业的特点,另一方面, 文化的发展又有助于增强产业的竞争力。经济越发展,文化的作用就越大;特别是在经济全 球化成为一种趋势,知识经济向我们逼近的时代,文化的特色与发展对增强产业竞争力的作 用就更日益凸显。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摆脱了短缺的困扰,物质生活日益丰富,人们的需 求转向心理和精神方面。即使在物质消费上,也从对使用价值的关注,转向对观念价值(如 时尚、品味、品牌等)的重视。于是,提供的商品与服务中的文化含量将大大增加。消费者 在消费商品或服务时只有在接受能引起其共鸣的文化价值观念后才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满足 。当走向知识经济时,生产从以体力劳动为主逐渐转向以脑力劳动为主,管理转向以人为本 , 更体现人性化的特点。因此,市场、社区、企业更需要商业文化、社区文化和企业文化的支 撑。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国家之间、地区之间、产业之间、企业之间争夺资源和市场 的竞争日益激烈,已深入到个性,文化则成为一种强有力的武器。一些著名企业家从自己多 年的创业发展中体会到竞争逐步深入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资源、技术和资本的竞争;第 二阶段是市场、管理和人力资源的竞争;第三阶段则是文化的竞争。我国加入WTO以后,我 国 产业所面临着的是国外产业、世界顶级跨国公司的激烈竞争,必将深入到文化层次。
我国的文化正处于转型期,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正经历着巨大的变化。现有的经营 理念、经营方式和行为规范等等都将对产业的竞争力产生强大的影响。当务之急是要倡导健 康 的企业文化,建立具有特色的企业文化战略,调整人们的行为规范,以文化来推进产业竞争 力的提高。值得一提的是,文化本身也是一个产业,而且是个覆盖面广、渗透力和辐射力极 强的大产业,也是高科技和高文化相结合的产业,还是21世纪最具发展前景的朝阳产业之一 。一个国家或地区,若没有强大的文化产业,就难有强大的综合竞争力。我国的文化产业, 与国际上一些以文化经营为主的跨国公司相比显得十分弱小。单一的投资主体,使文化产业 得不到充足的发展资金;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和严格的分业经营,不仅导致管理的内耗 ,难以形成规模优势,也削弱了文化产业的渗透力和辐射力;过多的行政干预和垄断性的产 业组织,削弱了文化产业发展的活力和文化创新能力,从而使整个文化产业缺乏国际竞争力 。因此,打破垄断,吸引多元投资,突破分业管理模式,推进产业间的融合发展,建立如同 时代华纳、迪斯尼那样的以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的跨行业、跨地区的大集团,不仅是发展文 化产业的需要,也是提升其它产业竞争力的需要。
6、产业政策的作用
产业政策是政府将宏观管理深入到社会再生产过程之内,用于指导产业发展方向,规划产 业发展目标,调节各个产业之间的相互关系,引导微观经济活动的一系列政策体系,包括产 业的结构政策、产业的组织政策、产业的技术政策、产业的布局政策、本国产业与国际产业 关系的政策、产业促进和限制政策等,其最终目的是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产业竞争力。可见 ,产业政策对产业竞争力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与一国或一地区产业政策相符合的产业,可 以得到政府的各种优惠政策的扶持,生产要素也会向该产业聚集,从而使该产业迅速发展壮 大,其竞争力也得到了提升;反之,与一国或一地区产业政策不相符合的产业,非但得不到 政策扶持,反而还会受到种种限制与干预,从而逐渐走向衰退,竞争力自然薄弱。
标签:国际竞争力论文; 比较优势论文; 竞争优势理论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产品竞争力论文; 中国资源论文; 企业创新论文; 要素市场论文; 规模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