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视域下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提升路径探析论文_王艺昊

供给侧视域下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提升路径探析论文_王艺昊

(重庆交通大学,重庆市 南岸区 400000)

摘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国适应经济新常态、引领经济新常态的必然选择。分析供给侧理论的实质,抓住影响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问题的关键,表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高等教育同样具有适切性。在经济拉内需、促增长的过程中我国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呈现出高度的同构性,表现为有效供给不足与有效需求乏力并存。在供给侧视域下通过对目前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现状分析,探析大学生就业质量提升的路径。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结构性矛盾;需求侧;供给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指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经济与教育是须臾不可分的,经济改革的思路同样适用于教育改革。高校供给不足,企业需求乏力,深刻地反映了高等教育结构、层次比例、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因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解决就业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成为未来教育改革的方向。

1.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提升的适切性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样适用于大学生就业问题。供给侧来源于19世纪初法国经济学家萨伊的供给自动创造需求的理论。萨伊认为:“某人通过劳动创造某种效用,同时授予其价值。但除非有人掌握购买该价值的手段,否则便不会有人出价来购买该价值”。中国学者则在总结供给侧理论的发展轨迹与实践的基础上推出了“新供给经济学”理论,其根植于中国经济实践的切实诉求,着力实现供给侧与需求侧的协调平衡与良性互动。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大学生就业难愈演愈烈。大学生就业的实质是高校专业人才供给与社会需求的对接,包括人才供需的总量性匹配及各种形式的结构性匹配。大学生就业存在着“供给侧”和“需求侧”:供给侧“产品”即不同规格、不同层次、不同质量和不同学科专业的毕业生,这是由高校的专业设置、招生规模、人才培养模式等因素决定的;“需求侧”对“产品”的需求是由产业、行业和职业决定的,并随产业结构调整、行业兴衰更替和职业更新变迁而不断变化。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层次比例失衡、教育资源分布不均、人才供给质量欠佳等问题依存,导致了专业人才的供需匹配与结构性矛盾,直接影响着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2.影响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的供给侧结构现状

供给侧结构问题具体表现为人才供给的纵向层次结构、横向专业结构及就业能力结构与社会需求脱节。政府宏观调控失当,高校盲目提升层次是造成高校人才供给纵向层次结构与社会需求失衡的主要原因。政府在减少对高校的直接行政干预,鼓励高校结合地方经济自行发展的同时,应依法加强对人才培养总体规模、学历层次结构和办学条件资质的宏观控制、评估和监督管理。高校办学自我调节机制不完善,学科专业设置优化机制不健全是人才供给横向专业结构与社会需求错位的关键所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人才需求之间存在固然张力,相关专业技术人才出现严重短需,人才供需的专业结构性矛盾凸显。高校人才培养缺少创新意识,质量保障制度欠缺规范是人才供给就业能力结构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重要原因。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由规模发展向质量提升的阶段,随着高等教育的逐渐普及,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6年教育部首次将高等教育长期存在的问题归纳为“四不够、一不高”,明确指出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力度不够,高水平教师和创新团队不够。这些问题充分说明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意识不够,缺少创新人才培养的质量保障制度。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供给侧视域下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提升路径

在供给侧视域下通过对目前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现状分析,探析大学生就业质量提升的路径:以强化政府宏观管理职能为抓手,着力调整人才供给总量及层次结构;以优化高校供给的顶层设计为核心,着力优化人才供给专业结构;以发挥政府、高校和市场合力为重点,着力推动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3.1以强化政府宏观管理职能为抓手,着力调整人才供给总量及层次结构

以强化政府宏观管理职能为抓手,着力调整人才供给总量及层次结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层次结构和总体规模与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保持一致,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提升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质量。现阶段,社会需求与人才供给严重脱节,导致大学毕业生难以找到满意的就业岗位,人才资源浪费严重。政府在下放高校办学自主权的同时,必须强化对高等教育发展总体规模和层次结构调控的宏观管理职能,动用立法规范、财政倾斜、政策支持等间接手段鼓励、引导高校办出水平和特色,以实现全国人才供给总体规模发展和层次结构变化的合理化。

3.2以优化高校供给的顶层设计为核心,着力优化人才供给专业结构

优化人才供需专业结构,就必须建立和完善高校办学的自我调节机制。高等学校应从自身特点和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着力,以适应和满足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为目标加强自我调节,使自身目标与社会目标和谐一致。结合社会需求,优化人才培养体系是高校提升就业质量的关键环节。我国理论型人才居多,高校需要加大人才培养的供给侧改革,改革人才培养的类型和结构,合理扩大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的产销对路。高校加强制度建设,推进协同共治是提升就业质量的重要举措。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在统筹全局规划基础上充分调动各学院及相关部门,积极动员各级领导干部、全体教职工关注并支持毕业生就业工作。高校注重文化引领,营造良好培养氛围是提升就业质量的客观要求。当前多元文化、网络化的社会环境容易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干扰,加强文化引领,坚持用正确的舆论引导大学生思想,有利于培养和塑造大学生的健全人格。

3.3以发挥政府、高校和市场合力为重点,着力推动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以创新、创业型人才推动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乘数效应,创造更多的高端就业岗位。大学生就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在发挥政府、市场和高校的合力基础之上,通过大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以创新、创业型人才推动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为社会创造出更多的高端岗位。高校要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的质量意识和制度建设,以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创业素质和创造能力的高质量毕业生为己任,自觉承担“人才供给侧”拉动“人才需求侧”的重任。政府在下放高校办学自主权的同时,依法监督高校的办学资质和办学水平,通过财政手段引导高校人才培养从规模增长向质量提升转型。市场可以通过就业率检验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也可以通过专业机构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进行全方面的综合评估,并向社会公开,促使高校优化人才培养体系。

参考文献

[1]龚雯,许志峰,王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新常态[N].人民日报,2016-01-04.

[2]金海年.新供给经济学的主张与应用[M].北京:中国经济报告,2016.

[3]贾康,苏京春.“五维一体化”供给理论与新供给经济学包容性边界[[M].北京:财政研究,2014,(11)

[4]龚刚.论新常态下的供给侧改革[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2):13-20

[5]胡鞍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适应和引领中国经济新常态[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2):1-7.

[6]文建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2):20-27.

[7]袁广林.供给侧视野下高等教育结构性改革.[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6.6

[8]张敏.从就业视域看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高教学刊.2016

[9]曹洪军.论大学生就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学术论坛.2016(5):159-163.

论文作者:王艺昊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8年6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8/7/16

标签:;  ;  ;  ;  ;  ;  ;  ;  

供给侧视域下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提升路径探析论文_王艺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