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类型和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_职教论文

当前我国职教类型与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职教论文,当前我国论文,类型论文,结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定的职教类型和结构影响与决定着职教系统功能的发挥及职能整体效应的大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职教类型和结构还从宏观上反映了该国政策、教育倾向、教育价值观。它既是国家政府调控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人们理解和评价该国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

一、在类型上,缺乏科学的分类标准,各类教育界限不清

职教类型即是职教的种类。只有适当地对职教进行分类,才能明确各类职教的办学方向,充分发挥各类职教的作用,进而才能互相配合,协调发展,推动职教事业的进步。

对于职教的分类,目前比较有代表性的一种作法,即是按照教育机构所设科类进行划分,比如将职技学校分为工业、农业、财经类等。这种以科类为标准的分类方法,实际上是以普教模式办职教的又一具体体现,它没有体现出职教应用性的特色,没有注意到职业教育与技术教育的区别。同时,按照科类划分职教的做法,也造成了人们在职教实践中的一些混乱现象。比如,部分中专、技校、职业高中在同开一个专业时,在学制、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上基本不作区别;有些人针对当前一些职技学校规模小、效益差的局面,甚至简单地建议一些地区可将三类职技学校合并。显然,科学地划分职教类型已是一件刻不容缓的工作。

二、在外部结构上,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相比,职教仍相当薄弱,“三教协调”局面尚未形成

近年来,尽管职教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但其在规模上,在培养能力上与基础教育对它的要求相比还是有一段差距的。按照《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制定的目标,在未来几年内,初中毕业生每年大约为1600万人。《〈纲要〉实施意见》规定,“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逐步做到50%—70%的初中毕业生进入中等职业学校或培训中心”。也就是说,每年进入中等职技学校或职技培训中心的初中毕业生将达到800—1120万人,但1994年职技学校的招生数只有340.75万人,要实现《〈纲要〉实施意见》制定的目标,在未来几年内,中等职教学校的招生数还要继续增长。《〈纲要〉实施意见》提出“到2000年各类中等职业学校年招生数和在校生数占高中阶段学生数的比例,全国平均保持在60%左右;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城市可达到70%”,“普通高中在校生要达到850万人左右”。按照这一指标计算,到2000年,高中阶段各类职技学校在校生应达到1275万人,而1994年在校生数仅为849万人。因此,未来几年内,应继续增加职技学校的容量。

同时,中等职教的发展与高等教育的发展也存在着一定的不平衡性,中等职教仍相当薄弱。根据前苏联格·伊·乌沙科夫等人在《培养专门人才的计划与拨款》一书的观点,要保证经济建设与人才培养按比例增长,就必须确保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平衡发展。前苏联从1940—1975年,高等学校招生人数同中等专业学校招生人数的比率,一般保持在1∶1.3—1∶1.6之间(见表1),而1993年我国中等专业学校招生人数同高等学校招生人数的比例仅由114.89∶92.40=1.2∶1,若不含中师在内,该比例则仅为86.53∶92.40=0.93∶1,显然,这种倒金字塔式的招生结构,不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建设的需要,不利于人才的成龙配套,不利于科技的普及和应用。

表1:前苏联中等专业学校招生人数同高校招生人数的比例

年份

1940 1965 1970 1975

中专与高校 1.51.31.51.4

招生数比例

此外,职教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之间沟通与衔接不够,“三教”尚未能协调发展。比如,由于职教与基础教育之间横向联系的通道较少,部分初中毕业生不得不一次性在普通高中与职技学校之间选择,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个人试探自身职业兴趣、能力的机会,削弱了学生的发展后劲。再比如,由于中等职教的分流功能在事实上与高等教育没有直接的联系,这两种教育之间又有着明显的矛盾,在生源、经费方面存在着此长彼消的关系。

三、在科类结构上,科类调整缺乏有效的科学指导及有力的宏观调控,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随着社会产业结构的调整,科学技术的进步,我国中等职校招生的科类比例也在不断地调整。但在此过程中,由于缺乏信息、理论等方面的科学指导,缺乏政策、法规等方面的宏观调控,科类结构上也呈现出一些不合理性。在此方面颇具代表性的有两个现象:一是近年来,我国中等职校农村科招生下降幅度过大。参照表2,我们不难看到,从1990—1993年国民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的百分比下降了7.2个百分点,第一产业劳动力的百分比下降了3.6个百分点,而职业高中农村科招生数的百分比却下降了13.68个百分点,这种下降幅度显然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它与今后我们要着力加强第一产业的产业结构优化方向是不一致的。二是近年来,我国中等职校三产类专业,特别是财经类专业发展过猛。参照表3,我们可以看到,从1990年到1993年,国民生产总值中第三产业的百分比非但没有上升,反而下降了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劳动力的百分比也仅上升2.6个百分点,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职业高中财经类专业招生数的百分比上升了7.45个百分点。这种状况应引起各级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

表2:国民生产总值(GNP)中第一产业的百分比、第一产业劳动力的百分比和中等职技学校农村科招生数的百分比

表3:国民生产总值(GNP)中第三产业的百分比、第三产业劳动力的百分比、中等和职业高中财经类专业招生数的百分比

表2、3资料来源:1990—1993年《中国统计年鉴》1990—1993年《中国教育事业统计年鉴》,1994年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简况,1990年、1993年、1994年技工学校综合统计报表。

四、在层次结构上,中等专业学校定性混乱,初、中、高三级职教比例不尽合理

我国中等专业学校实施多种学制,既可招初中毕业生学习三至四年,亦可招高中毕业生学习二至三年。目前它们的教育层次应当属于哪一级,还比较模糊。有的地区将它们划归职教部门管辖,有的属于高等教育部门领导。有人主张招收高中毕业生学习二年和招收初中毕业生学习四年以上的中专,应属于高中后教育,也有人主张中专与专科学校“合二为一”。这些在中专层次定性上的不一致现象对中专自身发展、对整个职教质量的提高都是不利的。

另外,1978年后,特别是1985年以来,我国职教的恢复发展是以中等职教为重点的,这种策略促进了近年来我国中等职教的蒸蒸日上。到1994年,高中阶段各类职校在校生规模已达到849.44万人,这种以中等职教发展为突破口的职教层次结构,形成了两头小中间大的格局,既造成了我国专门人才内部结构的严重失调,也影响到中等职教的进一步发展及职教自身体系的完善,使得亿万劳动者的素质与当前经济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仍十分突出。

五、在区域结构上,内地职教有待发展,各地职教的区域特色不够明显

目前,我国职教总体上发展迅速,但内地职教的发展速度相对而言还比较缓慢。1994年《中国教育年鉴》有关统计材料表明,1993年江苏全省高中阶段职教与普通高中招生数之比已由1992年的1.07∶1提高为1.39∶1,在校生48.31万人,比1992年增加7.36万人,首次实现招生数与在校生数双超普通高中招生数与在校生数;上海市全市初中毕(结)业生升入中专、技校、职业高中的人数为6.36万人,占高中阶段招生总数的63%。而同年,青海省中等职校校样生占整个高中阶段在校生比例仅为32.5%,宁夏回族自治区中等职校招生数占整个高中阶段招生总数的比例也仅为42%。又如,1993年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不含台湾省)平均每个省有各类中等职校已达583.6所。而当年青海省仅有中等专业学校33所,农业、职业中学69所;宁夏回族自治区这两类学校的数量也分别仅有26所和36所。这些职教发展的区域上的极大差距,无疑是很难适应当前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要求的。

并且,就已有的各地职教发展状况看,区域特色尚未得到充分体现,部分地区在职教办学层次、办学形式、科类结构等方面的安排上未能与当地经济、文化背景紧密地结合,在振兴地方经济方面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标签:;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类型和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_职教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