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征
重庆大学建筑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重庆 400045
摘 要:步行空间无障碍设计和建设是否完善直接影响到城市的特色和品质。受到山地特有地形地貌,如水系切割、山体阻隔造成的区域间无障碍系统联系脆弱,无障碍设计难度高,进而造成山地空间内工程建设难度大、成本高。本文依据现有的城市无障碍设计基本理论与实践经验,从规划设计、城市设计、建筑设计等层面进行技术方法研究,探索适宜山地条件下的步行空间无障碍设计的营造方式。
关键词:山地城市,步行空间,无障碍
1 建立网络化骨架体系
1.1 广域的网状无障碍步行体系建立
建立一个系统清楚,功能明确的网状无障碍步行体系,步行空间无障碍设计是长期和系统的工程,可以在整个市区范围内建设一个无差别覆盖的无障碍通行网络骨架体系,骨架体系能保证大范围内的无障碍通达性,这个骨架体系可以是低密度的,然后再完善由低密度向高密度的过渡。
城市步行系统是城市大系统中的一项子系统,保持自身完整的系统性,并能为城市大系统的按自有秩序组织和缓解相关的城市问题。在整个城市主城区范围内组建一个符合无障碍要求的步行体系。
1.2 无障碍设计与山地城市步行道路系统的契合
城市步行道路系统同城市道路系统一样,其组织形式可以大致分为方格式、环形放射式、自由式和混合式几种,山地步道的组织形式是以自由式为主的,依山就势最为合理。
合理利用现有公共步行道路系统,增设无障碍设施,不仅能够减少阻力,节约成本,还可以将无障碍设计较好的融入市民生活。
1.3无障碍步行空间的均质性
城市步行空间无障碍尽量做到全市范围内均衡分布,避免过于集中在某个区域,使某个范围过于密集,使交通复杂化,浪费公共资源,另一方面,如果区域内过于密集,无障碍的连续性使路径通过的用地被过于分割,弱化了用地使用功能,占用宝贵的用地空间。
2 按区块划分——无障碍步行单元
2.1 无障碍步行单元的划分方式
地貌划分, 此种划分方法主要是因为地理条件因素的影响,山地地形地貌状态下,坡陡沟深、地形起伏大造成单位距离内消耗更多的体力和时间,山地城市民众的出行也被限制在短距离小范围内。这种出行占据民众出行比例的大多数,这种由地形地貌造成的影响可以作为一种无障碍步行单元的划分方式。
2.2 步行单元内无障碍设计的完整性
单元区域内设置一套完整的无障碍系统,与山地聚居环境相符合,也是城市多中心结构模式的合理呼应。
步行无障碍单元的完整性可体现在几个重要方面:一是在单元内组织一个或多个环状无障碍通路;再是,在山地步行道路曲折多变的情况下,尽量组织设计一些供休憩观景用的平台,这种平台能调节无障碍步行道路行进过程中的节奏;第三是依照《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要求,实施公共步行空间内的无障碍电梯、扶梯、梯道、坡道、慢坡、栏杆扶手等细节设计。
2.3 自然地理条件影响下的步行单元之间的连通性
山地城市中步行空间的连通性弱市客观寻在的,长江、嘉陵江两条大河穿城而过,造就了很多陡崖深壑,这些天然的障碍无法设置无障碍步行道,只能借用借用其它的交通方式来达到通行的目的。
3 按适宜度划分坡度
3.1 划分原因
将地面坡度、地面起伏度和切割密度 3个方面来作为衡量地形对无障碍设计适宜度影响的因素。
①地面坡度
坡度对步行无障碍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速度、体能和安全上。坡地的步行交通需要上下爬坡,步行者的速度与道路纵坡有很大的关系。步行无障碍建造用地坡度过大,将降低步行速度,增大消耗宝贵的体能,步行空间安全系数降低。所以坡度是影响山地城市步行空间无障碍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
②地表起伏度
一般用地面的相对高度作为衡量地表起伏度的重要指标,起伏度的大小对城市公共步行空间的无障碍设计和建造有重大影响。
地面高差大。城市步行空间道路必须上坡或下坡,或者绕过山包、丘岗、沟谷等,其无障碍设计难度也会随之增加,给给最后的实施带来很大的困难。需要设置各种专用的提升交通工具,如自动扶梯、缆车、电梯等,用来辅助步行方式,达到无障碍通行。
切割密度又称地形水平分割频度。它反映城市地表的破碎程度,切割密度太大对步行交通十分不利,城市步行空间设计受到限制。
3.2 按适宜度划分坡度类别和无障碍设计解决方法
图1 重庆市江北区春森彼岸住区外部步行空间与城市步行道路间无障碍电梯设计
Fig.1 Chunsenbi’an Community’s barrier-free elevator design between external space and urban pavements, Jiangbei District
资料来源:自摄、自绘
“适宜度”的概念是将地形条件量化归类,再采取针对性的方法进行设计。具体的分类是:
第一类。坡度不大于5%,这个坡度范围内,设计建造步行空间无障碍适宜度属于良好状态。
第二类。坡度大于5%而小于等于8%的范围,划分指导依据《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规定的无障碍设计坡道不能大于1/12,这个坡度范围内,设计建造步行空间无障碍适宜度可以采用通常的设计方法解决。
第三类。坡度大于8%,划分是根据调查发现,地形大于8%的步行交通多数采用梯道方式来组织。
将解决坡度大于8%的第三类坡度的设计方法归为三种,分别是:一、利用建筑物、构筑物内的无障碍设施设计;二、垂直升降设计(图1);三、跨越式设计。
这种设计方法,重在解决地表起伏度大和地面切割密度高以及地形高差间的无障碍转化等多个方面问题。
4“目的”引导“设计”
4.1 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
人性化设计是以人为中心和尺度的,用以满足人的生理和心理需要、物质和精神需要,营造舒适的空间。
人性化的城市公共步行空间无障碍设计应遵循“以人为本”的基本准则,在设计时,应以人的行为模式、视觉感受、空间心理感受作为设计的关键。
4.2 因地制宜的设计原则
关于步行空间无障碍,因地制宜是根据建造场地的地形进行设计,应尽量避免不合时宜地生搬硬套,比如在用地紧张之地,有限的用地只适合用于机动车交通,来保障城市拥堵的问题,可以将步行交通转于地下或者架设立交。
4.3 分“等”分“级”的设计原则
公共步行空间是一个很大的存量,要使它达到一个合理的无障碍状态,是个远期理想目标,在实施过程中,除了建设时序的问题,还需要社会各阶层长期共同努力,技术层面不仅需要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的其它方法的辅助,还有必要对公共步行空间无障碍建设实行分等分级的设计。
公共步行空间无障碍建设应该在查清弱势群体需求和目前主要障碍的基础上,基本沿用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对建设项目进行了适当的分等分级设计。
参考文献:
[1]周文麟.城市无障碍环境设计[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2]刘连新.无障碍设计概论[M] .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4.10
[3]黄光宇.山地城市学原理[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09
[4]丁玉兰.人体工程学[M] .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
[5]谭少华,赵万民.基于双核心模式的城市无障碍环境建设[J] .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7(3)
[6]王纪武.山地城市步行系统建设的集约观[J].规划师,2003(8)
作者简介: 江征(1980-)、男、山东菏泽人、工程师、硕士、研究方向: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论文作者:江征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27
标签:无障碍论文; 城市论文; 坡度论文; 山地论文; 空间论文; 地形论文; 范围内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2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