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理论与毛泽东思想的比较研究_邓小平理论论文

邓小平理论与毛泽东思想的比较研究_邓小平理论论文

邓小平理论与毛泽东思想比较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毛泽东思想论文,邓小平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无论在我们中国国内还是在国际学术界,对邓小平理论与毛泽东思想进行比较研究,已是10多年来的一个研究热点。

学者们在这个问题上有这样那样的不同看法是正常的。这正需要通过学术交流促成共识或求得理解。

就邓小平理论与毛泽东思想进行比较,需要明确几个概念,这是讨论问题的一个前提。

首先,作为比较对象的邓小平理论是指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代表大会所确认的在1978年12月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这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第二代领导集体创立的,可简称邓小平理论。

其次,毛泽东思想是根据1981年6月底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来界定的,即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这就是说:第一,毛泽东思想不只是属于毛泽东一个人的思想;第二,毛泽东思想不是毛泽东个人的言论和著作中的思想的总和。中国共产党所以要作这样的界定,是要将毛泽东思想(这是科学理论)与毛泽东的晚年错误区别开来,只有毛泽东的正确思想才属于“毛泽东思想”,毛泽东的晚年错误,包括他发动的“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都不属于“毛泽东思想”,而是对“毛泽东思想”即他的正确思想的背离。这样,否定毛泽东的晚年错误,就不影响中国共产党继续将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不影响继续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

再次,就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来说,它不是对“毛泽东思想”的否定,而只是对毛泽东晚年错误的否定,或者说,只有在否定毛泽东晚年错误之后才有可能创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即“邓小平理论”。如果在“邓小平理论”与毛泽东的晚年错误之间进行比较的话,不仅涉及两条政治路线(以阶级斗争为纲还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对立,也是两种理论体系的对立。这再两者之间不存在任何肯定意义上的继承关系。如果说有的话,那是在“使错误成为正确的先导”①意义上来说的。一些学者把邓小平与毛泽东作比较,往往是将邓小平的正确理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毛泽东晚年错误作比较。在这两者之间,确实存在巨大反差,没有什么共同点可言。

但是,如果就邓小平理论(指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毛泽东思想(毛泽东的正确思想部分)进行比较,这两者之间既存在继承关系,又存在发展关系。

先看邓小平理论与毛泽东思想之间的继承关系,即是说,它们之间存在着连续性和共同点。这至少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存在理论思路的连续性。这里的理论思路是指宏观大思路或根本思路(若就具体思路言,邓小平理论与毛泽东思想对一些问题认识的角度和侧重点会有所不同),即是马列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具体地说,就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从中国客观实际出发,而不是单从马列本本或主观愿望出发来制定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邓小平在1992年初视察中国南方的谈话中说:“我读的书并不多,就是一条相信毛主席讲的实事求是。过去我们打仗靠这个,现在搞建设,搞改革也靠这个”。“要提倡这个,不要提倡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这表明了邓小平与毛泽东宏观大思路的连续性,也可以说,邓小平理论的大思路与毛泽东思想的大思路一脉相承。

二是存在理论性格的连续性。邓小平理论与毛泽东思想的理论性格是多向的,既有不同,又有相同。就相同方面而言,最突出的有两点:一是强调“中国特色”。在二十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进行革命斗争时,强调探索有中国特色的民主革命道路;在50年代和60年代搞建设时,强调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尽管那时没有这个概念,但这个思想是明确的,如“中国工业化的道路”,云);在80年代和90年代还是强调这点,“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②。二是不固守本本,强调发展马列理论。毛泽东一直强调,中国共产党人要学习马列理论,但单靠“马克思这些老祖宗写的书”③是不行的,要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发展马列主义。邓小平也强调,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列理论,就不是真正的马列主义者。这在1989年5月中旬在北京会见戈尔巴乔夫时讲的最明确。这种理论性格的连续性是邓小平理论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的一个重要特点。

三是存在理论内容的连续性。邓小平理论主要是对中国当代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新鲜经验的总结,但从思想史角度考察,在理论的渊源上,与毛泽东思想也有一定的继承关系。以中共十四大建构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来看,许多思想观点都有明显的继承性。如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思想路线;社会主义存在发展阶段;中国社会现阶段的主要矛盾;生产力标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体制;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等等。说这些思想观点有继承性,也不是说,这些观点就简单地完全是从毛泽东思想那里照抄照搬过来的。在邓小平理论中,对这些思想有新的概括,丰富了它的内容:因此,也不能用僵化的固定眼光来看待两者的继承关系,而应当用辩证的发展眼光来看待这种继承关系。

说邓小平理论与毛泽东思想之间存在着发展关系,就是说,不能把两者简单地划等号。它们之间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点;既有继承的连续性,又呈现出发展的阶段性。邓小平理论对毛泽东思想的发展有多重涵意。它既包括某些思想从无到有的发展(全新的思想),也包括某些思想从具体到抽象,从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从零碎到系统等意义上的发展。这多重涵意和多方面思想的发展,就建构成为有内在逻辑联系的崭新的理论体系,即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它对于毛泽东思想来说,发展了属于阶段性的质的飞跃的巨大变化。这表现为:

1.邓小平理论实践了由以政治革命为中心而建立起来的理论体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而建立起来的理论体系的转换。

毛泽东思想体系是在中国民主革命过程中形成的。它的理论内容主要是围绕着政治革命而展开的,也可以说关于如何进行中国革命并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理论。毛泽东思想在建国后的继续发展中也企图实现由政治革命到经济建设的转变,并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上积累了不少经验,初步地形成了如《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指出的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最终没能实现这个战略上的转变。只是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否定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拨乱反正,才真正实现了由革命到建设的战略转变,并围绕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制定了一整套路线、方针和政策,从而逐步形成和建构起了如中共十四大所论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即人们所称之为的邓小平理论。这是对毛泽东思想的巨大发展。

2.邓小平理论实现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若干零散的、局部的、一时的、较为具体的、或者正确但没有展开的认识,到较为完整、更为宏观、论证严密、属高层次的系统化认识的飞跃。

前述对毛泽东思想许多观点的继承,其实就包含着发展。例如,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的发展存在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这个思想,一方面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认识渊源之一,另一方面在这两者之间又有重大的区别。因为毛泽东的社会主义“两阶段”论,虽然也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一种总结,但没有作出科学论证,比较空乏。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作为邓小平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则在中共十三大作过明确的界定和经过严密的逻辑论证。这两者之间,无论就其提出的历史背景、着力角度、具体涵意和思想深度而言,都有很大的不同。后者将前者的思想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再如,关于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和发展的问题,毛泽东在1956年12月对民主党派人士曾经说过:只要社会有需要,可以允许资本家开私营大厂,华侨投资一百年不没收,可以消灭资本主义,又搞点资本主义。这个思想,从今天来看也是振聋发聩的。可惜,它在毛泽东那里像流星似的闪亮了一下,转瞬即逝(在这之后,毛泽东的思想认识有了变化)。邓小平理论一方面总结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的最新实践经验,另一方面也把毛泽东曾闪现过的上述思想作为一个重要政策来推行,提出了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多种经济成份”等新概念。这是理论认识的巨大飞跃,也是将毛泽东思想发展到新阶段的一个重要表现。

3.邓小平理论实现了由计划经济理论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转变的飞跃。

长期以来,计划经济对于传统的社会主义观念来说,是天经地义的。是实行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一直被认为是区别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毛泽东思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某些理论也是基于计划经济的认识而形成的,毛泽东等第一代领导人虽然从50年代中期起也想使计划经济体制有所改善,使之具有一定的灵治性和机动性(包括陈云提出“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运行机制),但并没有想到要从根本上去突破计划经济体制。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在社会主义阶段,实行商品经济是不可逾越的。这些认识第一次突破了过去关于社会主义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这不仅为中国经济体制的全面改革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而且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毛泽东思想的经济理论的巨大发展。“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论是使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得以形成完整理论体系的一块重要的理论基石。中共十四大提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进一步发展了“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论,使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邓小平理论,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发展史上构成了一个新的阶段。

4.邓小平理论改变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关于社会主义的许多传统观念,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更加符合中国社会的客观实际,实现了对社会主义整体理论认识的巨大飞跃。

前三点是就具体内容进行的分析。这是以上述分析为基础作总体比较。经过10多年的实践和理论概括,特别是由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确立,人们关于社会主义的许多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如前所述,对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形态,由不承认是商品经济到承认商品经济是不可逾越的;对于社会主义的经济运行机制,由完全不承认市场经济到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对于社会主义社会的所有制,由只承认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两种公有制形式,到承认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份(包括承认私营经济和外资企业等);对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分配制度,由只承认按劳分配原则,到同时承认非按劳分配原则,包括允许一定量的剥削,如此等等。

这些观念的变化,是社会主义实践提出来的,也是这个实践的反映。这样的变化,尽管为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始料未及,但是作为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者,必须面对活生生的现实。这些观念的变化,从形式上看,好象是一种后退,实践上却是真正的前进。因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实践标准和历史唯物论的生产力标准,是衡量一个政党的理论、路线和政策正确与否的根本标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社会主义深深地扎根于中国大地。在中国现实社会中,当然也还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的缺陷,在某些地方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甚至比较严重,但这不是当今中国社会的主流,中国政府和党组织正在采取措施,努力克服和纠正这些问题。对中国广大人民群众来说,仍如中共十四大报告所指出的:“十四年来,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新局面和新成就,更使我们从历史的比较和国际的观察中认识到,我们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是正确的,是符合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和要求的。这个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因此,邓小平理论就正确地解决了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而言,对于毛泽东思想是一个巨大的飞跃。

当然,邓小平理论没有、也不可能完全穷尽对于中国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认识。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一样,邓小平理论也还要在研究中国社会的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继续丰富、完善和发展。这种发展了的毛泽东思想将会源远流长。

注释:

①毛泽东在《实践论》中的话。

②邓小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上的开幕词。

③毛泽东在1985年八大二次会议上的讲话。

标签:;  ;  ;  ;  ;  ;  ;  ;  ;  

邓小平理论与毛泽东思想的比较研究_邓小平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