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运共同体视野下边疆地区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论文

命运共同体视野下边疆地区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论文

命运共同体视野下边疆地区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

甄菲菲 彭洋洋

西藏大学政法学院,西藏 拉萨 850000

摘 要: 在多民族国家中,边疆地区少数民族的稳定是国家边疆治理的重点之一。现有的研究认为边疆少数民族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两对张力:冲突与和谐、差异与一致,这两对张力的相互作用导致了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之间的消长,因此,需要在“命运共同体”的框架下以共性文化粘合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达到统一。

关键词: 命运共同体;边疆;民族认同;国家认同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统一是实现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础。目前的现状却表明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非正相关的关系,两者之间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张力。因此本文希望借助“命运共同体”这一概念,以共性文化粘合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消除两者之间的张力,达到统一。

一、边疆地区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之间的张力

一般而言,在一个多民族国家的内部,各民族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既存在着基于共同利益的整合性、一致性,也存在着基于每一少数民族自主性、独立性而产生的张力(即矛盾)。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边疆地区“多民族”的特点尤为突出,少数民族的与生俱来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复杂的相互关系的格局,二者之间存在着两对张力,即冲突与和谐、一致与差异。

(—)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张力之一:冲突论与和谐论

从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第三世界国家的政治发展,学者们意识到多民族国家内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存在着矛盾与冲突,从而产生了认同危机(Identity Crisis)。在如何实现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二者的统一问题上,学者们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可以概括为两个基本理论:冲突论与和谐论。

1.冲突论

“冲突论”命题的核心思想是把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放在对立、矛盾的立场上,将二者看成是不能相容、不可共存事物,对民族认同的异质性部分采取同化、消除的态度,从而实现对国家认同均质性的统一。即通过漠视、控制甚至消除民族认同,来达到实现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相统一的目的。

“冲突论”的观点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把一国内具有差异的各个民族整合成一个“国族”,打造具有同质性的“国族文化”,用同质一体化的“国族文化”取代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从而加速各民族同化、融合的过程;另一类是以主体民族为主导的国家认同结构,即把某一主体民族的文化作为文化核心,成为了国家认同的价值标准和统一规范,将其他民族的文化划归到主体民族文化之中,从而实现均质的统一性。

2.和谐论

“冲突论”忽略了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可以同时存在于认知层次结构中这一事实,这种非此即彼的对立观点,只会为国家动荡、民族分离等社会问题埋下隐患。

一致性表现为多民族国家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国家认同居于主导地位,具有各个民族的民族认同所不具有的功能,国家认同兼容着各个民族的民族认同,在特殊情境下,国家认同的功能大于各民族认同之和;同时国家认同也是基于各个民族的民族认同,各个民族的民族认同又是国家认同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各个民族的民族认同对于国家认同有制约作用。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相互联系、互相贯穿才形成了我国这样的多民族国家。

从图8中可以观察到,老化使材料试样的电阻升高,同时也使试样的波形更加清晰,可见老化提高了材料对正弦信号激振力的敏感度。换言之,材料老化处理后,其准确检测受力的能力得到了提升。本文采取固定滑块的方式,也就是利用摩擦力固定,因此在激振力作用下,滑块的摩擦会产生高频信号干扰。通过低通滤波排除装夹摩擦产生的高频干扰信号,滤波前后复合材料时域波形图的对比见图 9。由于实验需要获取完整的信号进行研究,因此实验过程中未采用任何滤波手段。通过图9可以发现,低通滤波器将摩擦产生的信号过滤,使731 Hz的信号清晰地展现出来。

“头脑风暴”和“延迟评价”培养了学生积极思考的意识和大胆探索的精神,也彰显了语文课堂的魅力。一个孩子毕业后,在给我的教师节贺卡上写道:“老师,我好想回到两年前的某一天,天马行空,大脑风暴……”

笔者认为个人的社会属性具有复合性的特点,同样社会成员对于群体的认同也具有多重性,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群体数量与活动范围不同,两者彼此独立存在、并行不悖,应当分属不同层级的认同,而并非是对立的。笔者倡导以包容的观点看待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在认同和谐的基础上,让民族认同的异质性与国家认同的统一性共存于多民族国家之中。当前我国的民族政策也正是建立在“和谐论”的基础之上,实现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统一。

(二)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张力之二:一致性与差异性

2.差异性

社会成员只有将自己纳入“命运共同体”中,才能改变由于区域发展不平衡而对国家认同弱化的状况,才能防止境外势力对于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破坏,才能真正实现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统一。唯有通过“命运共同体”这一精神纽带,能够在多民族国家内正确地塑造、巩固和强化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统一性。

学界现有的文献一般都是反对“冲突论”,但是对于如何调和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进行建构缺乏研究,笔者认为“和谐论”应当探讨实现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统一的可能性,即正确处理民族异质性和国家统一性二者的关系,从而对多民族国家中的各个民族进行整合。

随着全球化推进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许多学者对于一体化进行了反思,一体化与离散化的争论从未停歇。面对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问题,学者们有着不同的思考,可以概括为两个基本理念:一致性与差异性。

随着人类进入全球化时代,人们倡导多元化的价值取向,提倡文化多样性的呼声增高。但是如果仅仅一味地强调各个民族不同的文化的“差异性”,就可能走向狭隘的文化保守主义或文化偏见主义,对于民族之间的和谐发展产生巨大阻碍。

针对实验室环境条件,不担要遵循相应的技术规范和要求,还要与工作人员的健康需求相适应。实验室必须要提高对实验室设施、采光、通风等方面的高度重视,最大程度地与监测工作需求相符合,确保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行性。而且还要注重实验室的内部管理,确保实验室环境的高度清洁性和整齐性。

综上所述,从现有学界的研究和现状来看,边疆地区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之间仍然存在着种种相互矛盾和冲突之处。这些相互消解现象的背后原因,首先是经济发展的失衡所带来的,但是边疆地区与内地在发展上的不平衡在短时间内是不可能消除的,这种不平衡需要在边疆民族政策安排上继续给予特殊的优惠和照顾,这又可能加剧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局部矛盾。面对如此错综复杂的边疆民族环境,我们应该如何找到一条合适的道路来使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相契合呢?

7.2.10 耐受不良 定义为用药后出现恶心、呕吐、腹胀/胀气、疼痛/肠痉挛或稀水便(Bristol分型⑥~⑦)等消化系统不良事件。

二、边疆地区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构建中发挥共性文化的粘合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56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平等一员,共同构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命运共同体”这一先进理念,让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相契合成为可能。

1.一致性

(—)共性文化凝聚民族共识

差异性表现为少数民族与国家二元结构中的双重主体化的冲突。一是少数民族的民族认同中带有的信仰体系与国家认同的意识形态的唯物主义相对立,二是各个民族的民族认同的独特性与社会发展的趋同性之间的矛盾,三是国家治国理政策略与各个民族不同发展阶段不同而产生的错位。边疆地区多半交通不便,就造成发展经济与国家治理框架的全面发展不一致。

人是文化的产物,社会成员无论是把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中的何者放在首位,都是基于自身文化之上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要实现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统一就必须发挥文化的作用,特别是共性文化的粘合作用,让共性文化成为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统一的“黏合剂”,正如亨廷顿所说:“文化共性促进人们之间的合作和凝聚力”。因此,为了处理好多民族国家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的关系,必须发挥共性文化的纽带作用,从而凝聚民族共识。

李君老师恨铁不成钢的辅导,我基本上全部录音熟记。来自北京印刷学院的静彤师姐几乎每晚熬夜写提纲、扣字幕、撰文章,每天依旧光彩照人;志鹏哥聪明且努力,能迅速找到感觉、进入状态;晓林哥的视频拍摄及后期剪辑,极具专业范儿,一丝不苟并吃苦不叫苦。武汉大学的任香如能敏锐捕捉行业热点问题,透着名校好学生的悟性。我主要负责拍照和图片后期,也参与了几次采访,“未经实习就实战”的感觉真爽。书到用时方恨少,这是老话,还是移动互联的手机管了大用,凡事搜索,事半功倍。当然,在实践中学到了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受益匪浅。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共识

从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和国际经验来看,一个国家的成员在享有共性文化和共同价值观的基础上,更容易建立起较为稳固的、和谐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的关系。“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当国家遇到严重挑战之时,唯一遏制事态发展的方法就是“重新振作国民身份和国家特性意识,振奋国家的目标感,以及国民共有的文化价值观”。

我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在国家发展过程中,必须具备使各个民族“走向共同富裕和强大的未来的目的性动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为我们提供了这一目的性动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共同的价值目标和文化符号,通过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强化,社会共识有了其引领的标准,才能真正实现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统一性,让二者互融共生。

毕业设计流程的关键环节要实现的阶段目标如图2所示。将毕业设计的总目标分解到任务书、开题报告、程序设计、程序开发、文档撰写和毕业答辩的具体环节中,严格控制各个环节的时间进度、功能模块质量。

综上所述,要实现边疆地区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协调,必须在“命运共同体”的共识之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共识,发挥共性文化的粘合作用,消解二者之间的张力,真正实现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统一。

[ 参 考 文 献 ]

[1]刘鸿武.撒哈拉以南非洲民族国家统一构建进程[J].西亚非洲,2002(2).

[2]塞缪尔·亨廷顿.我们是谁?——美国国家特性面临的挑战[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

[3]包胜利.主体民族主义与“国族创建”之间的悖论[J].世界民族,2006(4).

[4]朱军,高永久.“分”与“合”:多民族国家民族整合的逻辑[J].广西民族研究,2009(3).

[5]2015年9月30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66个国庆日来临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人民大会堂会见13位民族团结优秀代表时发表的《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讲话内容.

[6]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辅导读本[M].北京:北京民族出版社,2015.27.

[7]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周琪,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133.

[8]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96.

*西藏自治区“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2018年度青年项目《命运共同体视角下西藏高校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研究》(项目编号:XZJKY51802)的阶段性成果;2018年度西藏自治区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命运共同体视野下边疆地区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项目编号:2018QCX040)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 D6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4379- (2019 )21-0048-02

作者简介: 甄菲菲,女,法学硕士,西藏大学政法学院,助教,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边境地区社会治理;彭洋洋,男,西藏大学政法学院,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本科在读。

标签:;  ;  ;  ;  ;  

命运共同体视野下边疆地区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