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颁布,中国职业教育迎来了新时代发展的春天。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再次回望一个世纪以来中国职业教育发展之路,寻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路径,是每个职教人义不容辞的使命。本文从主体性构建、动态性调整、立体化格局、制度化路径、法制化取向五个方面抛砖引玉,以期对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方向作出思考与展望。
关键词:中国特色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现代化;路径探究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讲话指出,“以更高远的历史站位、更宽广的国际视野、更深邃的战略眼光,对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作出总体部署和战略设计。”作为与普通教育具有同样重要地位的职业教育,更应遵循这一部署,加快探索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现代化路径。
一、主体性构建:形成中国特色职业教育话语体系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中国深度卷入全球化历史进程,特别是包括教育产业在内的文化产业空前国际化的当下,中国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推进不应自外于各国实践经验。然而适当的取鉴最终是为了构建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现代化理论主体性,是为了更好地讲述中国经验,指导中国实践,参与全球对话。
用中国话语讲述中国经验。20年风雨兼程,中国职业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也走了不少弯路,这其中的经验、教训是鲜活的、本土的,值得被总结、提炼、升华,并推广为具有普世价值的成果。
用中国理论指导中国实践。植根于中国职业教育实践沃土构建起来的中国职业教育理论,逐步摆脱西方中心主义束缚,伴随中国现代化伟大征程,更具理论自信。
用中国智慧参与全球对话。引领全球职业教育现代化进程,参与制定职业教育国际标准,中国职业教育的国际话语权不断增强。用中国智慧破解全球职业教育现代化难题,为世界职业教育共同体贡献更多中国方案。
二、动态性调整:健全基于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机制
职业教育作为培养高端创新人才和产业技能人才的独特阵地,作为直接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教育形态,其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应迅疾反映国家经济形态变迁、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企业技术研发动向以及人力资源市场需求变化。概而言之,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核心诉求之一便是形成基于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动态调整机制。
贴近市场、贴近社会、贴近需求办学成为常态。根据企业的用人需求修订人才培养标准,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落地生根;就业指导制度体系不断健全,形成一只专业化、专家化的就业指导队伍;企业精神养成被深度融入教学实践之中;毕业生就业质量大幅提高。
以示范专业引领的现代化专业群渐成规模。专业布局结构不断优化,专业群设置与区域经济与产业发展的匹配度不断提升;行业企业深度参与专业群建设,形成专业群长效动态调整机制;现代化专业群的辐射功能和影响边际日渐扩大,“群”效益得以凸显,服务产业能力持续增强。
专业动态调整、预警、退出机制形成。基于市场需求预测的专业调整更具前瞻性,基于地域文化与办学传统的专业设置更具特色,专业增设、专业淘汰、专业优化多措并举,人才培养的适应性不断提高。
三、立体化格局: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职业教育作为国家教育链条不可或缺的一环,上承基础教育,下启终身教育,肩负着搭建人才成长立交桥的重要使命。职业教育现代化的一个突出表征是各类型职业教育齐头并进、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形成结构合理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中等职业教育在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中的基础性作用得到彰显。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中的作用进一步得到深化与拓展,服务三农、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能力不断增强,特色更加鲜明,质量稳步提升。
高等职业教育在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中的重要作用得到强化。对接创新驱动发展、产业结构升级等国家战略表现更加突出,在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作用更加凸显,成为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发展的突破口。
中职、专科高职、技术应用型本科与专业硕士各学段人才培养实现无缝衔接。定位准确、层次清晰、上下贯通的一体化人才培养链条趋于完善,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得到提升,职业教育的吸引力进一步增强。
四、制度化路径:实现职业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职业教育现代化离不开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中国职业教育治理观念与模式的创新应该依据中国特有的政治体制、经济制度、文化传统以及教育发展实践来展开。由管理到治理,表面上只有一字之差,但其内涵和外延却有了巨大变化。相对于管理的机械生硬,治理更倾向软韧灵活、以人为本;相对于管理的自上而下,治理更强调上下融通,多元互动;相对于管理的单打独斗,治理更突显多方参与、协商共谋。
职业教育体制机制逐步健全。管理体制逐步理顺,办学体制持续优化,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更为明晰;院校办学自主权进一步落实,在人事管理、教师评聘、收入分配等方面享有更大自由;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渐成规模,公办与民办职业教育共同发展。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形成新局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推陈出新;基于岗位特点和人才培养规律的现代学徒制深入推进;行业组织在需求预测、专业设置、质量评价等方面切实发挥作用;示范性职教集团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规范化、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再上新台阶。体现职业院校内部办学特点的管理制度、标准、运行制度进一步规范,行业、企业、社区参与管理的力度进一步增强,教学、学生、科研等各类数据管理的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学校管理更加精细科学。
五、法制化取向:推进职业教育法律体系建设
刘延东副总理指出,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要“坚持依法治教,更好发挥《职业教育法》在推动事业发展中的保障作用。”的确,纵观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发展轨迹,无一不是借助于法制化力量来予以推动。有研究者分析,美联邦政府不仅以立法落实职业教育的战略地位,并且以立法来保证其稳定发展。中国职业教育现代化愿景之一,便是职业教育法律体系的健全,它不仅包括数量的大规模增长,更重要的是表现为法律地位的增强以及法律功能的扩张。[1]
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得到显著提升。以基本法《职业教育法》为核心的职业教育法律体系进一步健全,政府对职业教育的责任和重视因立法变得更具指导性,职业教育的经济功能、社会功能、文化功能以及人的发展功能因立法得到进一步伸张,轻视职业教育的传统观念得到改变,必须接受、乐于接受职业教育成为全民共识。
职业教育的物质基础得到切实保障。职业教育经费保障的责任主体、主体责任因立法更为明晰,职业教育经费的拨付标准、期限、增长机制等关键性内容因立法而更具规定性和可操作性,职业教育获得与普通教育相对等的经费支持力度。
以立法实现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顶层设计因立法的连续性与系统性而愈发持久稳定地引领职业教育健康发展,职业教育的自身发展规律和外部保障机制不因一时一地政策的变迁而发生偏移,职业教育的不同层次、不同领域都切实得到法律保护。
参考文献
[1]刘庆斌.美国高等职业教育法制化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14:40.
论文作者:邓晶晶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10月3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30
标签:职业教育论文; 中国论文; 人才培养论文; 专业论文; 特色论文; 机制论文; 职业论文; 《知识-力量》2019年10月3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