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法律·经济研究]
马克思与罗尔斯正义观的差异性探析
谢俊如,李思祁
(广西大学,南宁 530004)
摘要: 马克思虽然没有纯粹的对正义在伦理学上的论述,但是马克思从现实的生产关系出发,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非正义分配,以此为基础阐述了正义理论。而与此不同的是,罗尔斯则是从后天的分配关系上去论述正义问题。两者的对正义的阐述各有不同,但无论是在理论层面还是在社会现实层面,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 马克思;罗尔斯;正义观
无论是罗尔斯还是马克思的正义理论都是建立在对于资本主义现实的反思基础之上,关注到了现实生活中的个体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生存境遇,并建立了自身的正义理论。但是在对于正义的实现上,两者又各有不同。
一、马克思的正义观
马克思的正义理论是以总体性的观点去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各个方面而形成的,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方面,即生产的正义、分配的正义以及个人自我实现的正义。
(一)生产的正义
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无产阶级在表面上是自由的,拥有自由劳动的权力。但是在实际上却因为不占有生产资料而依附于拥有生产资料的资产阶级,自由的劳动在这里就演变为为了生存的需要而被强迫的劳动,使得劳动成为一种生存的手段。马克思所指出:“工人把自己的劳动力卖给资本家时所缔结的契约,可以说像白字黑子一样表明了他可以自由支配自己。在成交后却发现,他不是‘自由的当事人’,他自由出卖自己劳动力的时间,是他被迫出卖劳动力的时间;实际上,他‘只要还有一块肉、一根筋、一滴血可供榨取’,吸血鬼就决不罢休。”[1]334-335
其次,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为了获取利益,生产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交换,即劳动产品最终都会被称为商品的存在,以至于物的价值成为衡量一切的标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将被建立在这种物的关系之上,以至于个人对于利益的追求超越在社会整体之上,而正义也将是在金钱之上的正义。
在这里,马克思指出了在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下并不存在着真正的正义,这些表面的自由与正义是附属于资产阶级的。而真正的生产正义则是要将生产资料公有制,只有在公有制的基础下才能在生产上实现真正的正义。
从表2可知,在0.01、0.5和2.0 mg/kg的添加水平下,螺虫乙酯和B-enol在猕猴桃和土壤中的回收率为75.49%~105.54%,相对标准偏差为1.96%~7.91%;在0.01、0.05、0.10 mg/kg的添加水平下,B-glu、B-keto和 B-mono在猕猴桃和土壤中的回收率为73.97%~110.52%,相对标准偏差为2.32%~7.65%。结果符合农药残留检测要求。
(二)分配的正义
在马克思看来,分配是否正义取决与社会的生产方式,即分配方式是否适应社会的生产方式。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资本家占据了大部分的生产资料,而无产阶级则是几乎没有任何的生产资料,资产阶级利用这种生产资料占有的不均等去剥夺了劳动的绝大部分的劳动生产价值,即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并没有得到其应得的劳动产品所蕴含的价值。虽然在表面上看劳动者的收益(即工资)是与其劳动成正比的,资产阶级也正是利用这一表面上的公平去掩盖背后的非正义的分配。
认识到教学内容的价值,就要将这些有思维价值的内容在教学中发挥作用,让其落实在课堂中,体现出生命力,那就必须理解教学.只有理解了教学,才能设计出好的数学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数学内部的育人价值得以生存,并能放大,数学的活动才真正的有意义,才能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的力量,也只有通过这些活动,数学才不会是纸上谈兵,借题发挥的空洞学科.
马克思与罗尔斯在正义问题上针对正义的原则各自提出了自己的观点。马克思的正义观所体现的以人为本以及实践性原则是建立在社会的生产方式上的,即生产方式决定了利益的分配。而罗尔斯的正义原则是建立在一种社会契约之上的,即一种公平的合作体系。在这种契约的基础上,按照正义的原则即自由的优先性以及差异原则和机会均等原则去调整社会的分配方式。可以看到,马克思正义观中的正义原则建立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上,即对于生产资料占有的非正义的批判以及对于劳动非正义性的批判。而罗尔斯正义观的正义原则体现了对于社会结构和关系的协调,并在这种社会的契约下形成正义原则。
在按劳分配与按需分配之间的关系上,马克思指出按劳分配是实现按需分配的必要途径,而在按劳分配的基础上,需要政府忽视按劳分配的正义性加强对于贫富之间的调控,防止贫富之间的分化差距过大。
(三)个人自我实现的正义
在生产正义和分配正义的基础上,马克思认为最终要实现的是人自由全面发展、即个人自我现实的正义,实现人与人之间的真正的自由与平等。在资本主义社会下,个人是孤立的存在,人与人之间的实际关系是物与物之间的关系,自由与平等是建立在物的基础上,并没有建立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私有制是导致物化的根源,物的价值是衡量个人、人与人之间的唯一标准,这也使得自由与平等在现实中是难以实现的。
从以上对马克思与罗尔斯正义观内容的论述可以发现,两者都是以社会现实作为理论基础的,即目的是为了改变社会现实中所存在的正义问题;两者都注重对于社会个体的自由以及社会个体之间平等问题。但是马克思与罗尔斯在正义的实现途径以及正义的原则方面还是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以上可以看到马克思的正义观的最终价值取向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让正义这一理念落实到人身上,这体现了马克思正义观以人为本的原则;其次,在马克思阐述其正义理论的同时,可以看到马克思的正义观是从现实的经济制度以及社会意识形态出发的,源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生产方式,即马克思的正义观是源于实践的。
二、罗尔斯的正义观
在《正义论》中,罗尔斯详细地阐述了其正义观,认为正义意味着平等,即把公民的自由与平等作为正义理论的基础。在罗尔斯看来,正义首先应该坚持自由的优先性。其次在自由的基础上解决平等问题,即通过再分配原则去实现保持社会的平等。在罗尔斯的再分配过程中,首先应该照顾需求最大的群体,即差异原则;其次是机会平等原则,即社会的各个职位对于社会中的个体机会是均等的。罗尔斯认为通过这两方面可以保证个体在社会中自有发展,也可以确保了在社会中分配的正义,而差异性原则也可以让社会底层的群体更好的改善自身的境遇。在罗尔斯看来,实现这一目标要具备一个具有公平合作体系。罗尔斯指出:“一种政治的正义观念将社会视为一种公平合作体系,与其相对应,一个公民就是能够终身自由和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的人。”[3]40在这里,罗尔斯将这种公平的合作体系作为人与人之间自由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前提,而社会是由个体所组成的,意味着在社会中的个人要在这个公平的合作体系下遵守这个社会的规范。
在公平的合作体系的前提下,罗尔斯认为正义的实现需要一个秩序良好的社会。良好秩序的社会意味着在这个社会中每个个人都能接受这样一种正义的观念;在社会中的个人与群体都相信这个社会的制度和运行程序能够满足这个正义的实现条件;社会中的个体能够根据这一正义观念进行充分的实践,即权利与义务的统一。
可以看到,罗尔斯的正义观以自由的优先性保证了个人的基本自由,再通过国家的再分配去实现分配的正义。这意味着罗尔斯的正义实现需要依靠国家的运作,但是在事实上,国家只是代表了一部分阶级的利益,单纯地依靠国家的再分配只能保证统治阶级的利益,即实现统治阶级的正义。而对于被统治阶级来说,这种正义是不真实的。
三、马克思与罗尔斯正义观的异同分析
在马克思看来,真正的自由与平等是人在现实社会中所能享受到的,即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呈现。自由与平等来源于人的意识。马克思在《神圣家族》中指出:“平等是人在实践领域中对自身的意识,也就是人意识到别人是和自己平等的人,人把别人当作和自己平等的人来对待”。[2]48也就是说,人与人之间的自由与平等在马克思看来是个人的全面发展的最终追求,这也是个人实现的正义。
(一)马克思与罗尔斯正义观的相同点
1.以现实社会作为出发点
3.分配正义的内涵不同
对阳极泥尾矿进行XRD分析,由分析可知,尾矿中主要化合物为Au-Ag、Ag2O、BaSO4、Pb(Ba)SO4、PbSb2O7、PbSO4等,详细结果见图1所示。
马克思与罗尔斯对于正义问题的提出都是以实际的社会现实作为基础的,并以现实的社会环境作为正义问题的出发点。他们都意识到了社会的基本结构对于正义问题的影响。马克思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环境,指出了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正义问题。罗尔斯也从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结构出发,阐述了资本主义社会结构对于人的限制,指出了在资本主义社会的结构是导致了社会不平等的重要原因。
从社会外部环境上看,马克思与罗尔斯也都看到了自然等客观因素对于正义问题的影响。马克思指出了个人的天赋以及所处的社会环境会在先天上导致不平等,罗尔斯也指出了不同的社会地位以及自然天赋同样会导致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所以,无论是马克思还是罗尔斯都是以现实社会作为讨论正义问题的出发点,同时也是从现实的社会环境的角度去解决社会中的正义问题。
据调查,目前初中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缺乏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思考、不探究,被动做作业,有抄袭现象:抄袭同学、抄袭教辅的;网上搜答案的……抄袭作业不仅使自己实际水平低下,难以适应社会需要,并且容易滋生依赖思想,养成缺乏诚信的习惯,将来影响整个社会风气,影响整体国民素质。
2.注重自由与平等
在马克思和罗尔斯的正义理论中,都将个人的自由与平等作为正义理论的基本原则。
马克思正义理论中对于个人的自由与平等观念反映在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批判中,将自由与平等的观念建立在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物质生产活动以及社会生产关系的批判之上,从资本主义中的生产关系以及分配方式表达了个人自由和平等实现的重要性,即强调了人自我实现的正义。罗尔斯则是直接将自由与平等最为正义观的基本理念,认为实现正义的提前是社会中的个体具备自由与平等。马克思和罗尔斯的自由与平等都来自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反思,两者对于自由与平等的观念都是以当时的社会环境作为基础的,是基于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而得到的观念。
(二)马克思与罗尔斯正义观的不同点
1.正义实现途径不同
马克思与罗尔斯对于正义的实现截然不同。马克思认为导致社会中非正义产生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私有制,即正义实现的唯一途径是推翻资本主义的私有制,达到共产主义社会,这样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实现的正义,才能完全解决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非正义问题,才能真正实现人的自由和平等。罗尔斯则认为后天的再分配可以保证社会正义的实现,这意味着可以通过社会改革来达到正义的实现,即通过差异原则以及机会均等原则去实现社会的正义。
如图1将单用户数据分级为普通数据和机密数据,普通数据调制成大功率信号s(t),机密数据调制成功率较小的机密信号w(t),然后将大信号和小信号叠加发送,发送信号表示为
2.正义原则的不同
马克思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下,从生产资料的分配开始就是非正义的,这也导致了资本主义的分配方式的非正义性,而形成了一种剥削的分配方式。生产资料的非正义分配正是形成非正义分配方式的根源所在。要形成正义的分配方式,就必须先具备生产资料的正义分配。据此,马克思认为对于生产资料的分配应当满足人们的生产合作以及个人的自我实现,即按劳分配与按需分配的结合。在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需要以按劳分配以适应生产方式的发展。这种分配方式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这种分配方式能够避免生产资料的不均,而劳动者则是按照个人的实际劳动以获取生活资料,这也是初步的分配正义。在当社会发展到较高程度时,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使得劳动不在是人生存的手段,而是作为一种自由需要的存在,此时应该按照人的需求分配,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即以满足人的需要为正义。
(3) 当同步的上一层时钟设备是双套的情况下,如果相互之间偏差超过50 ms,那么必须停止其中一台时钟设备提供时钟源,以免影响下一层设备时钟同步。
将式(35)与文献[24]中目标位置估计的CRLB进行比较,可以发现二者相同.也就是说,本文算法的理论误差可以达到CRLB.
在马克思和罗尔斯的正义观中,分配正义都是作为核心的存在,但是在两者的具体内涵上,两者却表现得极为不同。马克思在其正义观中按照社会阶段的不同,将分配正义分为两个方面,即按劳分配和按需分配。罗尔斯的分配正义则是体现在他正义观中的差异性原则,即主张通过以国家社会的手段去条件分配的不均问题,使得分配的非正义性最小化。两者在分配正义内涵上有着不同的理解,其根源在于两者之间的正义基础的不同以及在方法论上的差异。
一方面马克思认为人类的历史发展是无产阶级必然战胜资产阶级,而在共产主义环境下,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是实现正义的基础。但是生产力限制了实现按劳分配的原则,这是劳动者占有生产资料的体现,即是正义的体现。在生产力得到充分发展之后,实现按需分配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平等地全面发展的基础与前提。这也是马克思正义观的最终体现,即实现人与人之间的真正自由和平等。罗尔斯的正义观则是以资本主义社会为现实基础,通过社会中的各项制度去解决社会中的不平等问题,将社会中的非正义限制在一个最小的范围内。罗尔斯的正义观仍然可以看作是一种资产阶级的正义观。
另一方面,马克思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去阐述了正义观,体现出更多的是一种批判性正义观,而分配正义问题在马克思的正义观中则是体现出了一种以现实经济的基础的分配方式。罗尔斯则是更多的受到了洛克等所代表的社会契约论的影响,以社会契约作为基础去阐述其分配正义理论。
“十三五”期间,广东省煤炭消费达到峰值,石油消费增速减缓,天然气和非化石能源快速发展,成为能源供给增量的主体;2020~2030年,石油消费步入峰值,煤炭消费逐步下降,天然气消费持续增长,非化石能源成为能源供给增量的主体。
四、启示
马克思与罗尔斯的正义观虽然都以现实社会作为出发点,以注重自由与平等为正义观的基本原则,但是可以看到两者在具体的实现途径以及内涵等方面具有显著的差异性,反映出了两者各自不同鲜明的特点,也可以看到两者无论是在理论层面还是在社会现实层面,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对当代中国正义理论的建构具有一定的现实价值意义。
课程后的考试平均分高于课程前,分别为(18.8±1.7)分、(12.2±2.1)分,差异具有统计意义(t=-7.177 5,P<0.001)(见表3)。所有学生均认为该课程强度合适(100%)、对临床实践有帮助(100%)。
第一,生产正义与分配正义相结合。“消费资料的任何一种分配,都不过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而生产条件的分配,则表现生产方式本身的性质。”[4]23在马克思看来,由于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生产资料占有的非正义性是导致资本主义社会中不可能存在真正的自由与平等的根源所在,要实现真正的自由与平等就要建立在占有生产资料的正义之上。真正的正义应当是建立在生产正义之上的,只有生产的正义才能实现真正的正义,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中才具有真正的正义。因而,真正正义的实现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以分配正义去确保社会中底层民众的利益,才能在这一过程中的形成最大程度的平等,最大程度上限制社会中的非正义。所以真正正义的实现并不是仅仅靠生产正义或是分配正义,而是两者的紧密结合。只有通过以生产正义为主、以分配正义为辅的方式,才能在社会中形成真正的正义理论体系。
第二,应当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丰富马克思主义正义观的内涵,构建当代中国的正义理论。任何一个社会的正义理论都应当与其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相适应,而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国家意识形态的基础,在建构当代中国的正义理论中发挥着主导的作用。同时需要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不断地丰富与诠释,吸取西方国家正义理论积极有益的一面,不断丰富发展马克思正义理论,结合中国实际构建起当代中国的正义理论。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34-335.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8.
[3]罗尔斯.作为公平的正义——正义新论[M].姚大志,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40.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23.
Analyz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Marx's and Rawls's Views of Justice
Xie Junru,Li Siqi
(Guangxi University,Nanning 530004,China)
Abstract: Although Marx did not have a purely exposition of justice on ethics,he expounded the theory of justice form the perspective of realistic production relations to criticize the unjust distribution in capitalist society.Unlike this,Rawls discusses justi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acquired distribution relationship.Both of them have different explanations of justice,but they have far-reaching influence in theory and social reality.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two views of justice is of positive significanc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heory of justice in contemporary China.
Key words: Marx;Rawls;justice
中图分类号: A81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1-1084(2019)04-0010-04
DOI 10.16221/j.cnki.issn1671-1084.2019.04.003
收稿日期: 2019-02-25
作者简介: 谢俊如,广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西管理哲学思想;李思祁,广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管理伦理与组织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