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推直选村党支部书记的时代背景和决策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党支部书记论文,时代背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26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260(2000)02—0039—05
农村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核心是人,基础是农村基层干部,首先是村干部,特别是村党支部书记。四川省的调研和实践证明,抓住制约村党支部书记素质提高的“瓶颈”问题,从“入口”抓起,以公开、公平、公正竞争机制作保证,让群众公推、党员直选村党支部书记,是提高村党支部书记素质,从根本上解决农村长远发展问题的有效捷径。
一、农村改革的深化和农村政策研究的逐步成熟为农村政治体制改革提供了时代契机。把握这一机遇,变革现存的方式方法和质量水平相对滞后的村党支部书记选任机制,有着丰富的现实和理论根据,深厚的群众和实践基础
(一)农村党支部目前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为公推直选村党支部书记提供了现实基础。目前,从总体上看,大多数村党支部书记的素质和能力是好的或比较好的。但是长期以来形成的村党支部书记队伍年龄大、文化低、能力弱,思想观念和工作方法不适应领导新时期农村工作需要等问题在相当多的地方还较为普遍地存在。这是影响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力的症结所在。从制度创新入手,用公开、公平、公正竞争机制去拓宽选人视野,畅通选人渠道;用宽阔的视野、通畅的渠道和科学的选任机制去吸引农村优秀人才,挑选农村优秀人才,深度开发农村人才资源,从根本上解决村党支部书记队伍存在的问题,建设坚强有力的村党支部;用强用力的村党支部去贯彻党领导农村工作的原则,是农村工作的总抓手和源头工程。
同时也应当看到,上级党组织任命村党支部书记或上级党组织确定候选人、党员选举村党支部书记的方法,是适应计划经济需要的选任方法。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的推行和以民主、法治、竞争为主要特点的农村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已经使原有的村党支部书记选任方式逐渐失去了经济基础,客观上要求代之以与市场经济的特点和需要相适应的充分体现公开、公平、公正竞争精神的公推直选新机制。
(二)农村政策研究的不断深入为改革村党支部书记选任方式提供了理论基础。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我国民主理论,尤其是基层民主建设理论有了质的飞跃。在对民主的本质和民主与社会主义的关系的认识上,已由民主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一个表现发展为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并且将民主的重要地位提高到了社会主义的旗帜和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的高度。与此同时,在民主的地位、功能、形式、内容的认识上也有了新的突破。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扩大基层民主,保证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是社会主义民主最广泛的实践。”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进一步扩大和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并把“四个民主”作为村级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内容。1998年11月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对村级“四个民主”的实施办法作了具体规定,并将民主建设延伸到村民小组。1999年2 月颁发的《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明确规定,村党支部“领导和推进村级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支持和保障村民依法开展自治”。切实履行领导村级民主的职责,要求村党支部尤其是党支部书记必须增强民主意识,懂得民主的原因和技能,学会民主的程序和方法,提高民主的综合性素质。公推直选村党支部书记既是以改革的精神探索扩大党内民主的有关尝试,又是使农村基层干部在实践中提高民主的综合素质的有效方法。
(三)农村社会结构的调整和农民群众民主意识的增强,为改革农村基层干部选任方式提供了群众基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使农村劳动力出现了富余。户籍管理制度的松动,为富余劳动力的流动提供了可能。而劳动力的富余和富余劳动力的流动,则促使农村社会逐步由封闭走向开放,社会结构急剧调整。据统计,仅1998年四川省转移农村劳动力就多达400万,其中进入城市的310.3万,占77.5%,到异地农村就业的89.6万,占22.5%。与劳动力富余相伴的是产品和资金富余;与承包经营自主权相伴的是富余产品和资金的自决权;与农民外出流动不断趋增相伴的是农村社会与外部世界之间的文化交流、信息交流与农民自身观念的变革进一步增强。随着农村现代化进程的加快,那种传统的单纯的行政命令或任命式的管理关系将被契约关系所取代,绝对服从的臣民意识和心理将被自主、自立、自爱的公民意识和心理所代替,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将成为现代农民。村党支部书记的选任如果缺乏充分民主,很难得到党员、群众的认同和认可;村党支部尤其是党支部书记如果缺乏群众基础和民主法制意识,很难将农民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上级党委的要求上来。村党支部书记的产生和工作,只有尊重和保障农民的民主权利,充分考虑农民的意见和要求,接受农民的经常监督,才能具备领导农民的资格,也才能在政治上把农民重新组织起来。通过村党支部书记的选任方式的现代化,促进村党支部建设的现代化,以现代化的村党支部继续推进农民的现代化进程,以促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这是目前的一个难得机遇。
(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经验探索和村民自治的普遍推行为变革村党支部书记选任方式提供了实践基础。
四川省自1953年以来的44年中,共集中整顿后进村五次,平均整顿率26.5%,而每次整顿的后进村的后进主要原因都是村党支部书记的素质和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引起的。特别是在1994—1997年的三年集中整顿中,一方面确有一批农村优秀人才走上村党支部书记岗位,促使后进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这还不到全省总村数的1/5;另一方面是,占全省总村数一半以上的中间状态村,虽然年年喊“带动”,但有相当一部分工作起色不大,究其根本原因从干部角度讲,多数是村党支部书记方面存在的问题引起的。这些问题已成为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为打破这种局面,为改革村党支部书记的产生局限于本村、本乡,由少数人协商,“矮子里面选将军”的现象,近年来,不少地方采取公开招录等方式,从操作层面上对村党支部书记的选任方式进行了实践探索,为公推直选村党支部书记积累了经验。在《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的十年中,一些地方大力推行民主选举,一改过去“上面定名单,下面画圈圈”的作法,村主任和村委会其他成员由村民直选产生,其直选的成功及其直选班子的工作能力和出色业绩,不但得到上级党政和上下方方面面的肯定,而且为上级党组织在村党支部书记的选任上提供了思路和操作方式上的启发和借鉴。而农村“四个民主”的推行,特别是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的执行,则为党员群众全面了解村干部特别是村党支部书记,正确评判和选择村党支部书记提供了前提。
1998年初至1999年2月,在省委的领导和决策下, 我省大胆引入公开、公平、公正竞争新机制,在全面直选村主任的基础上,公推直选村党支部书记33139人,占村支书总数的60.2%。实践证明, 公推直选村党支部书记,既是解决当前农村许多问题的一个有效突破口,又不失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长远之策,对深化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提高执政水平,巩固执政根基具有重大意义,是我们党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牢固对农村工作和民主政治建设的领导权所值得推行的一个重大宏观决策。
二、推行村党支部书记选任方式的变革,要从各地实际出发,着眼于解决最紧迫的问题,从条件最成熟的环节着手,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在宏观体制上逐步形成良好、宽松、协调的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空间,为公推直选的成功和成果的巩固创造条件
(一)注重理论层面的构建,优化外部环境。做好公推直选村党支部书记工作,需要党建理论的创新与突破,需要各级领导班子的认识决心,需要社会舆论的支持和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的转变与心理承受能力的增强。没有创新的理论就不可能有创新的实践。现有的党建理论对这方面的研究还相当薄弱,广度深度不足,系统性不够,指导性不强,诸如为什么要公推直选,怎么样公推直选,以及如何预防和处理公推直选实践中的情况和问题,还需要进一步从理论上加以把握。实践上,需要提高干部对公推直选的认识和对群众的民主能力和水平的认识,以及群众对开展这项工作的认识,形成公推直选的良好氛围;需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上级文件、领导讲话、形势分析等宣传手段和形式,大力宣传公推直选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强化各级党委及主要负责同志对公推直选工作的政治热情和政治责任,让广大干部群众理解、支持公推直选工作,在全社会形成共识;同时,要注意总结推广公推直选工作的先进典型和成功经验,考虑到各地的情况千差万别,推行此项工作既要积极、又要慎重。应主要通过典型示范,循序渐进,逐步规范和提高。
(二)注重操作层面的构建,逐步完善组织体系、规范体系、保证和奖惩体系。要改进和完善候选人推荐方式。并把民主推荐候选人作为确定村党支部书记人选的必经程序。民主推荐时,要全方位地向村民公开村党支部书记职责任务和任职人选条件等情况,为党员群众竞选者本人提供推荐和自荐依据。推荐时,要做好动员工作,做到广泛深入,并留给推荐人员足够的酝酿时间。要研究如何科学界定民主推荐中的最低得票比例。一般情况下,原班子成员的得票比例不能少于50%,新推荐人选的得票比例不能少于30%。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既充分尊重民主推荐的结果,又不简单以票取人,切实把握好三点:首先,要用辩证的观点和系统论的观点识别候选人。要看所推荐人选是否符合支部班子结构和岗位职责的要求;看是群众一次认可还是一贯认可;注意少数人的意见,如果少数人反映的情况确属原则性、实质性的突出问题,被推荐者得票再多,也不应作为候选人。其次,要在规范程序、改进方法、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上下功夫。要尽快出台统一规范的《公推直选村党支部书记暂行办法》,抓紧完成科学规范的荐举手段,并指定专门机构负责,加强对这项工作的宏观指导。应加强面试答辩和考察工作。面试应通过施政演讲和实战模拟等形式重点测试面试者的领导水平、实际工作能力、相关知识和发展潜力。再次,要进一步完善选举制度。要加强和改进党对选举工作的组织领导,正确处理加强党的领导、发扬民主和依法办事的关系。加强对候选人情况的宣传、介绍工作,通过组织候选人登台亮相、发表演说等方式,让其介绍自己的施政纲领、任期目标等,尽量使党员群众充分了解候选人的德才素质,从而作出正确的选择。
(三)注重配套措施的补充和完善,巩固公推直选的工作成果。一要推行试用制。对公推直选上岗对象实行试用制,试用期满后,由党员、群众评议,不适合的要通过组织手段或再次公推直选上岗予以调整。同时要建立健全岗位目标责任制。二要健全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配套制度。其中,民主决策的功能应进一步强化,使决策真正依照法规,反映多数人的意愿;民主管理应进一步创新,改变千篇一律的管理模式;民主监督应进一步加强,使村务公开、民主评议干部真正在监督中发挥作用。通过规范“四个民主”,强化干部、群众的法治观念,真正做到生产生活遵法,解决问题依法,行为合法。三要完善管理机制。要加强对公推直选上岗党支部书记的教育管理,健全制度、严格考核、兑现奖惩。要切实完善激励措施,帮助村党支部书记解决工作和生活方面的实际困难;把村党支部书记的业绩与褒扬、晋级、升职等挂起钩来,优先提拔使用公正清廉、勤奋工作,为农村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的优秀村党支部书记,要优先提拔使用,并在评先、聘干、农转非等政策上给予倾斜;对坚持原则、努力工作的村党支部书记给予坚决支持,有了缺点从爱护出发耐心帮助;对打击基层干部的行为,旗帜鲜明地坚决制止,构成犯罪的及时依法惩处。尤其是在以村党支部书记为核心的村干部报酬和养老保险等问题上,应结合各地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加以妥善解决。要把搞好培训工作作为提高以党支部书记为核心的村级干部队伍素质的重要途径,组织和帮助他们学习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学习现代领导科学和管理科学,提高他们执行政策、把握全局、议事决策和办事的水平;针对部分村党支部书记法制意识淡薄、依法办事水平较低的特点,组织和帮助他们学习农村工作中必须掌握的法律法规,教育他们不仅要学法、知法、懂法,更要带头守法、用法,养成依法办事习惯;针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农业的特点,组织和帮助他们学习市场经济知识,以及农业经济管理、工商管理、金融财务等专业知识,提高他们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带领农民群众奔小康的本领。四要跟踪调查公推直选村党支部书记的工作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收稿时间:200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