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社会经济形态理论与我国现阶段的历史方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经济论文,马克思主义论文,现阶段论文,形态论文,方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经济形态的理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认识人类历史发展和判断各国所处历史方位的依据。但至今人们往往只熟悉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人类社会划分为五种社会生产方式的理论,而忽略了他们也曾论证过的人类社会经济三大运行方式的理论。而忽略后者,则往往使人们不能正确全面地认识和判断各国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所处历史方位。本文拟就此问题提出一些粗浅认识,以求教于理论界。
一、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两种序列的论证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他们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把分工发展看作生产力发展的主要表现,并由此论证了人类社会从部落所有制,经古代奴隶主所有制、中世纪封建等级所有制到近代资本主义所有制的演进,以及资本主义所有制的矛盾必然导致私有制消灭和共产主义公有制产生的社会发展趋势。这样,他们便以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变化为标准把人类社会划分为五种经济形态。
同时马克思也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草稿)》中比较集中地论证了人类社会经济三大运行形式。他说:“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第二个阶段为第三个阶段创造条件。”(《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104页)这里,马克思以人的能力发展程度和劳动交往方式变化为尺度,把人类社会区分为三大经济形态:“人的依赖关系”形态、“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形态、人的“自由个性”形态。这实际上也就是人类社会经济运行三大形态的一般序列:交换关系狭窄的自然经济形态、全面交换的商品经济形态、自由人联合体的产品经济形态。
综上所述,马克思恩格斯从生产方式和经济运行方式两种角度论证了人类社会经济形态发展演进的两种序列:一种是五种生产方式;另一种是自然经济、商品经济、产品经济三种运行方式。他们认为:人类社会生产方式发展和经济运行方式变化是相互适应的,从而这两种经济形态演进序列也是相互对应的。自然经济同原始公社制、奴隶制、封建制生产方式相对应,商品经济主要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对应,产品经济同共产主义(包括其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生产方式相对应。这样,马克思恩格斯便得出了共产主义消灭商品经济,实行产品经济的论断。
二、马克思恩格斯飞越“卡夫丁峡谷”的思想
19世纪80年代初马克思恩格斯特别注意研究俄国问题。1881年2—3月间,马克思写了《给维·伊·查苏利奇的复信草稿》,他在分析俄国农村公社可能的发展前途时指出,在一定条件下,俄国农村公社土地公有制可以越过资本主义而走上共产主义公共所有制。他说:“它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吸取资本主义制度所取得的一切肯定成果。……如果它在现在的形式下事先被引导到正常状态,那它就能直接变成现代社会所趋向的那种经济体系的出发点,不必自杀就能获得新的生命。”(《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451页)1882年1月,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俄文版序言中又指出:俄国公社这种已大遭破坏的原始土地公共所有制形式,能否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公共所有制呢?直到1893年,恩格斯仍然认为他们当时的论断是正确的,他在《致丹尼尔逊的信》中指出,公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展起来,拯救俄国不必经受资本主义制度的苦难”(同上,第39卷第38页)。
历史的发展使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远落后于欧美的俄国实现,后来又在像中国这样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实现。这些国家的社会主义制度都不同程度地是通过飞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而实现的。马克思恩格斯曾有明确的超越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的设想,但从来没有超越商品经济形态的设想。他们更没有也不可能考虑在生产力水平和经济商品化程度都较低的条件下所建立的社会主义经济如何运行,能否很快地消灭商品经济、实行产品经济等问题。这些问题是后来的马克思主义者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逐步明确认识起来的。
列宁在1921年提出实行新经济政策,指出在社会主义发展的一定时期内,必须实行贸易自由,发展商业,发展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才能活跃经济,促进工农业生产发展,因而货币也“不能一下子就废除”(《列宁全集》第36卷第340页)。斯大林也曾批评那种急于消灭商品货币、很快实行直接产品交换的“左”倾清谈,并首次指出整个社会主义阶段必须保留商品货币关系。他说:“货币在我们这里还会长期存在,一直到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完成的时候为止。”(《斯大林全集》第13卷第304页)他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中对社会主义的商品货币关系问题作出了更明确、更深刻的论证,突出地阐明了商品生产、商品交换、价值规律在社会主义经济生活中存在的原因、作用和范围等。斯大林的论证使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经济学理论向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论迈进了一大步。毛泽东也强调经济落后的中国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必须有一个发展商品生产的阶段,他把社会主义下商品生产、商品交换、价值规律的作用和范围进一步扩展到了生产资料方面,比斯大林又前进了一步。但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都还没有把商品市场经济看作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的、主要的运行方式,只是把社会主义看作是保留或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来实现计划运行的经济形态。
在中国改革开放过程中,邓小平同志总结历史经验,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确定了我国目前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肯定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形态的客观必然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党的十四大和十四届三中全会的文件初步系统地阐明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把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经济学理论发展到一个新阶段,解决了经济落后国家所建立的社会主义的经济运行方式问题。
三、社会经济形态演进序列和我国现阶段所处历史方位
依据唯物史观,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着经济形态的演进,决定着社会生产方式和经济运行方式的变革。区分人类社会不同生产方式的标志,是反映社会生产力一定发展水平的不同性质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或生产关系;区分社会经济不同运行方式的标志,是反映生产社会化程度的人们之间经济交往的不同形式。
生产力水平是支配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实际进程不仅仅取决于生产力水平这个经济必然性因素,而是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各种因素的合力中,在社会发展的客观和主观条件的交互作用中,特别是在各国国内斗争着的各阶级力量的对比中实现的。这样就使得社会经济形态的演进出现了“跳跃”性和不平衡性,使得社会主义制度不是首先在欧美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实现,而是首先在资本主义经济较落后的俄国,后又在中国这样的半封建半殖民地或殖民地国家取得了胜利。欧、亚这些国家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证明了马克思恩格斯飞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设想的科学预见性和可行性。这种“飞越”形成了社会经济形态生产方式演进的一种特殊序列。
但人类社会经济形态历史更迭的实践表明,自然经济→商品经济→产品经济这一形态序列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所有国家和民族都必须经历其全部各个阶段,不可超越或跳过其中任何阶段。我国就是基本上跳过了资本主义阶段而进入社会主义的,但我国却不能跳过发达的商品经济而进入产品经济,因而在我国便出现了现存商品经济形态的社会主义和未来产品经济形态的社会主义之划分。目前我国已进入了商品经济形态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将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的发达商品经济,待商品经济有了充分发展,达到鼎盛程度后,才能逐渐步入产品经济形态的社会主义,进而过渡到共产主义。
四、两种经济形态的社会主义区分及意义
现实存在的社会主义是商品经济形态的社会主义,而马克思恩格斯曾论证过的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的社会主义,则是未来产品经济形态的社会主义。二者是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发展过程中相互连接的不同阶段,既有相同点,又有差异性。
1.现实存在的商品经济形态的社会主义已具备了社会主义质的规定性,即它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它与未来产品经济形态的社会主义同属于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但二者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广度和程度不同,实行按劳分配的广度和幅度也不同。现存商品经济形态的社会主义实行以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而未来产品经济形态的社会主义则实行单一全民所有制和普遍的按劳分配,并且还可能产生某些按需分配的因素。
2.在生产力性质上,二者都实现了社会化大生产,但生产社会化程度不同,物质技术基础、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劳动者的素质和道德、精神境界也不同。
3.在生产关系类型上,二者都是非对抗型的,但在生产关系发展的完善性和完备程度上还存在很大差别。在商品经济形态的社会主义中,由于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在私人经济和外资经济中仍存在着剥削,因而仍会存在局部性对抗。进入产品经济形态的社会主义后,由于实现了生产资料单一全民所有制和普遍的按劳分配,这种局部性对抗就会消失。
4.经济运行方式的不同是这两种经济形态的社会主义的基本区别。在商品经济形态的社会主义中,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人们的经济交往仍受价值规律的支配,属于必然型经济。在产品经济形态的社会主义中,价值规律的作用逐步消失,资源配置主要通过计划和社会经济机构进行,基本上属于自由型经济。
区分开两种不同经济形态的社会主义对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必经的历史过程和我国社会现阶段所处具体历史方位,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对坚定共产主义必胜的信念,都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
第一,这种区分在理论上是以马克思恩格斯所提出的人类社会发展五形态理论和三形态理论相结合的方式来把握不同国家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和发展现状为基础,为正确说明社会主义社会的产生、发展过程和目前的发展程度提供了一把钥匙,也为正确判断我国社会目前所处的具体历史方位提出了一种理论依据。
第二,这种区分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又坚持社会主义历史发展的长期性和阶段性,在二者的统一中来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客观过程和客观趋势。
第三,这种区分在实践上使社会主义国家在其发展过程中恰当地把握两种经济形态的社会主义的衔接和差异,避免混同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而犯急于求成、盲目过渡的错误,避免用未来的产品经济形态的社会主义来否定现存的商品经济形态的社会主义,也避免用现存的商品经济形态的社会主义来代替未来的产品经济形态的社会主义,把目前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坚持社会主义发展的总趋势结合起来,以便少走弯路和避免再走弯路。
第四,这种区分表明了我国社会目前正处于商品经济形态的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以此实际国情为基础来制定社会主义建设和经济发展的路线、方针、政策。由于我国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起点低,生产力发展水平落后,我国目前尚缺乏建成发达社会主义的强大物质技术基础,这就决定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必须经历很长时间来实现许多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实现的国家工业化和现代化、经济商品化和市场化的过程。我们必须脚踏实地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长期致力于完成发展科学技术,提高我国社会主义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根本任务。
第五,这种区分表明,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需经历漫长的历史过程,需经历几代人长期不懈的奋斗。社会经济形态的变革,社会历史的发展是永恒的。人类社会永远在矛盾中发展,但决不会永远在阶级对抗中发展,阶级对抗只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暂时现象。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的无限发展,社会财富的无限增长,人类素质的不断提高,终将结束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对抗型社会生产关系,代之以生产资料社会公有制为基础的非对抗型社会生产关系。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论证的人类社会向着共产主义发展的总趋势,是任何人也改变不了的,是任何力量也逆转不了的。我们要在现实的斗争中坚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必胜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