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育的非均衡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教育非均衡发展是一种客观现实
1.就全世界而言,各国教育的发展是非均衡的。任何时期,世界各国的教育都不可能均衡发展。就当今来说,发达国家早就普及了高中教育,义务教育达到12年,美国、日本等甚至在大力普及高等教育,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高达50%以上。而许多发展中国家还在为普及小学教育而艰苦努力。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速度与水平各不相同,各国教育的发展是非均衡的。
2.就一国而言,各地教育的发展是非均衡的。就一个地域范围较大的国家来说,各地教育的发展也不可能是同步的。比如中国,城市与农村、沿海与内地、平原与山区,教育发展的速度和水平就有较大的差异。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早就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高中及职业教育发展很快,高等教育也有长足的发展,而有的贫困山区普及小学教育都还相当困难。
3.就一地而言,教育的发展也是非均衡的。即使是同一地区,因种种原因,教育的发展也不尽相同,以湖北省为例,武汉市教育最发达,有些中等城市和江汉平原等发达农村也紧步跟上,而鄂西南、鄂西北、鄂东南、鄂东北等山区,教育发展的速度就较慢,普九的难度还相当大。在经济发达省份也是如此。
4.就教育内部而言,各类各方面教育的发展也是非均衡的。现在人们习惯于将教育划分为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四大块。这几大块教育在各国的发展都不是均衡的,有的重视基础教育,有的重视高等教育,发展的重点各不一样。教育内部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等的发展也往往是失之偏颇的,有时忽视德育,有时忽视美育,有时又不重视劳技教育,真正做到五育并举,五育全面、均衡、谐调发展是十分困难的。还有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发展也很难均衡。总之,教育内部各类各方面的发展总是以失衡偏多,均衡居少,有时欲使之平衡,结果矫枉过正,导致了新的非均衡。
5.就性别而言,教育的发展也是非均衡的。由于封建思想和传统观念的影响,女童乃至整个女性的教育都受到影响,愈是落后地区,女童受教育的机会与同龄的男童相比愈少。
6.从教育发展史来看,教育的发展一直都是非均衡的。就近现代来说,西方教育的发展速度比亚洲、非洲许多曾受到殖民统治的国家要快得多,某些“文明大国”依仗枪炮对殖民地国家进行残酷的侵略、压榨和剥削,老百姓根本不可能受教育,民族教育得不到应有的发展。我国封建社会长达两千多年,广大劳动人民世世代代没有上学的权利和机会,教育只是少数官僚和富人的特权。解放前我国文盲就多达占总人口的80%以上。打开新中国的教育史也会发现,即使党和政府下大气力扶持老、少、边、穷地区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但全国教育的发展仍然是非均衡的,全国不可能同步发展教育,并且越到中、高层次的教育,发展的差异愈大。
综上所述,便会发现,教育的非均衡发展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是古今中外普遍存在的,是不受时空限制必然出现的,是始终存在的客观现实,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稳定性,所以说,教育的非均衡发展是教育发展的一种规律。
二、导致教育非均衡发展的原因分析
1.经济的非均衡发展。近200年来, 世界经济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各国之间的差距也越来越大。英国、德国、美国、日本等竞相成为经济强国,还有一些国家也紧紧追赶,非洲、亚洲的许多国家则被远远的甩在后面,贫富的悬殊与日俱增。尤其是近半个世纪以来,世界经济空前发展。然而,“这种以经济增长为唯一基础的发展始终是极不均衡的,发展的速度也因世界各国和地区不同而有很大差异。”(注: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64页。)少数富国早已普及高中教育,正在为普及高等教育而努力,它们不惜将巨款投向教育,教育经费的开支一般高达占GNP的5—8%,而发展中国家大都只在3%左右,我国近年在2.5%左右徘徊,且发达国家GNP的基数很大,有些发展中国家不少人还在挨饿, 最基本的生存问题都很难解决,就更谈不上上学了。由于世界经济的发展极不均衡,导致世界教育的发展也极不均衡。而且,在一国一地之内,经济的发展也不是均衡的。如我国,沿海与内地山区的差距就较大,有的地方农民年均纯收入仅几百元,因此,那里的教育也就十分困难。经济的非均衡发展是导致教育非均衡发展的最主要原因。经济发展的不均衡现象将长期存在,因此教育的非均衡发展也就无法改变。
2.文化的非均衡发展。文化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基本上是一致的,一般来说,经济发达的地方文化也发达。教育的发展与文化的发展关系也十分密切,若从大文化的范畴来说,教育本来就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文化所包括的科学、语言、文学、艺术,以及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趣味、道德情操、宗教情绪、民族性格、风俗习惯等,都对教育的发展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或多或少的影响,由于各地在文化方面存在着差异,它便会对教育的发展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如有的地方长期以来有尊师重教的传统,人们特别重视子女的教育,父辈宁可砸锅卖铁、勒紧裤带也要送子女上学读书,这种风气必然会推动本地教育的发展;有的少数民族地区,先要学本民族语言,又要学本国通用语言,还要学外国语,显然学生负担加重了,教育的发展肯定会受到不利影响;有的传统观念歧视女性,女童教育的发展阻力较大,辍学率很高;“学而优则仕”、“读书做官论”的思想对我国人民的影响较深,致使有些人至今仍以此来评价教育,一旦发现许多读书人没做官发财,便认为“读书无用”;有的家长不愿花钱送子女多读书,认为“早做生意早赚钱”、“拿手术刀的不如拿杀猪刀的”、“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人们价值取向的错位,对教育的发展怎能会没有影响?文化的发展情况比较复杂,涉及到政治、民族、宗教、信仰、语言、历史、地理、风俗等诸多方面,差异较大,因此,它对教育的影响和渗透也就十分广泛而复杂。由于文化发展是千差万别的,极不平衡的,因此,教育受其影响也非均衡的发展,便是十分自然的了。
3.政治对教育发展直接而广泛的影响。革命导师在大量的著述和革命实践中对政治的内涵作了回答:政治是指阶级斗争;政治是指国家制度和国家政策;政治是指党和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的主要任务和奋斗目标;政治是指工作中的方向和指导思想,对人民的领导和管理等。政治的这些内容无论在何时何地都会对教育的发展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看,政治、经济等决定着教育的发展,教育的发展依赖于经济,而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有什么样的政治制度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52页。)教育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 历来为统治阶级所重视和支配,任何时代统治阶级的教育思想,毫无疑问就是这个时代占统治地位的教育思想。教育当然也只能按统治阶级的旨意和规划去发展。5种形态的社会就有5种相应的教育,社会形态发展变化了,教育也就随之而发展变化。奴隶社会的教育是奴隶主强权统治的工具;封建社会的教育具有严格的封建等级性;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具有两重性,既是资产阶级统治的工具,又为资产阶级扩大资本而“培养恭顺的奴才和能干的工人”;社会主义教育则是为了培养有文化、有觉悟、高素质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注: 田玉敏主编:《当代教育哲学》, 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98—99页。)政治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是巨大的。如解放前,我国教育非常落后,广大劳动人民根本不可能受教育。“中国历来只有地主有文化,农民没有文化……中国有90%未受文化教育的人民,这个里面,最大多数是农民。农村里地主势力一倒,农民的文化运动便开始了。”(注:《毛泽东选集》合订本,人民出版社1967年版,第39页。)新中国成立之后,由于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我国教育事业飞速发展,现在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教育规模最大的国家,在校学生达2亿之多,其中小学生1.36亿人,中学生5740万人,中职生886万人,高校学生584万人。政治对教育发展的影响是直接的,并且是强制性的,教育只能按其旨意发展,而政治又是多样化的,即使是同一种政治制度在不同的国度、不同的阶段、不同的领导人时代也会有所不同,因而它对教育发展的要求便会各有侧重,这也必然会导致教育发展的非均衡。
4.教育资源的不均等分布。总的来说,资源是短缺的,教育资源尤其短缺。教育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信息资源等,而这些资源的分布是极不均等的。发达国家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它们不仅有充足的经费和物资,而且拥有千百万高级人才从事教育工作。一些发展中国家的高级专门人才纷纷流向富国,许多博士宁愿到富国的小学幼儿园打工,也不愿回国当大学教授。教育资源的不均等分布,既在全世界范围内存在,也在国内省内存在,且这种状况很难人为改变。教育资源的不均等分布,严重影响了资源匮缺地区的教育发展,加剧了教育的非均衡发展。发展中国家每年因人才流失而遭受的损失相当惨重。
5.自然环境和客观条件的影响。除经济、政治、文化和资源等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外,自然环境及客观条件对教育的发展也有影响,如地理、环境、交通等状况如何,都会直接影响教育的发展。地理位置好、环境幽美、交通方便、信息灵通、人口稠密的地方,教育发展肯定快,反之,穷山恶水、交通不便、人烟稀少的地方教育必然发展慢。这就造成了城市与农村、沿海与内地、平原与山区在教育方面的差距,这并非是人为所致,也不是老、少、边、穷等地区的人民不重视教育,而是先天性的不平等,这类地区的人民纵然付出多于自然条件好的地区于10倍的努力,也不一定能使教育赶上发达地区,这是极不公平的,谁也无法摆平。
6.就业状况对教育发展的推动。教育是为经济建设服务的,这种服务最主要的是通过培养人才来实现的。如果说基础教育主要是培养和提高劳动者的基本素质的话,那么,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就主要是培养合格的劳动者和各类专门人才了。学校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最终必须就业,若毕业生的大量失业,那学校就难办下去了,教育也就无法发展了。可见,教育的发展与就业状况如何密切相关。某地的就业状况好,对专门人才的需求量大,就会促进相应教育的发展。若某些层次和科类的人才就业不佳,那这类教育的发展必然受到影响。如职业初中的毕业生,在我国的许多地区就业十分困难,那职业初中必然很难发展。而职业高中情况就不一样了,有的地方毕业生走俏,招生也俏,有的地方恰恰相反,招生就业都很困难,那么,职业高中的发展就应因地制宜,不能一刀切。毕业生的去向如何,也是直接影响各地各类教育发展的重要原因。
7.对教育的认识和重视不一致。哪个国家、哪一地区重视教育,愿意对教育多投入,教育肯定就发展得快,反之亦然。我国现阶段认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是重中之重,那义务教育肯定就发展得快。德国重视职业教育,英国重视人文教育,美国重视科技教育,日本重视技术教育,无疑,这几类教育在不同的国度便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被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我国古代教育重视传授儒家经典,轻视科技教育,致使我国科技教育落后于西方上百年,结果使一个泱泱大国近现代沦落到落后挨打的地步。现在,不少人还认为上中小学就是为了升学,一旦升学无望,有些家长便不让孩子再上学。中国人的传统观念认为读书是为了做官,轻视在学校传授实用技术,瞧不起劳动技术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不少家长宁可把孩子送到普通高中学数理化参加高考落选待业,也不愿把孩子送到职业高中学一到二门实用技术,这种观念的转变还要一个过程。女童的教育也有认识问题,“重男轻女”的观念在城乡还普遍存在,一家有几个子女者,往往优先保证儿子上学。教科文组织1995年《世界教育报告》指出,在世界最贫困的地区,“妇女和女孩儿都受到一种循环的束缚,那就是有文盲母亲,就有文盲女儿;女儿早早结婚,就又像前辈那样被迫处于贫困和文盲状态,受高出生率和早亡之害。”(注: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64页。)总之,导致教育非均衡发展的原因很多,对教育持何种态度,也是原因之一。
三、认识教育非均衡发展的意义
教育非均衡发展是一种客观规律,认识它的目的,是要尊重它、运用它,以保证教育能顺利、快速、健康地发展。认清这一规律,至少有如下积极意义:①科学地制定教育发展战略与规划。教育发展不是盲目的,是有规律可循的,非均衡发展是教育发展的规律之一,我们也应尊重。要科学地制定各级各类教育发展战略,不能一个模式、同一步伐,要区别对待,分清轻重缓急,非均衡地发展,分步推进,稳步发展。②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发展教育。要弄清国情、省情、市情、县情、校情,一切从本地的实际出发,不要盲目照抄照搬外国、外地的经验,因地制宜地制定切合本地实际的教育发展规划,既要有一定的超前意识,又要脚踏实地,以保证落到实处。③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各个击破,全面推进。无论是各地教育的发展,还是各类各方面教育的发展,都必须采取分类指导的办法,使各自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最终达到全面发展、共同进步的目的。④加强薄弱环节,提倡互帮互进,力求协调发展。认清教育的非均衡发展,并不是要鼓励拉开差距,而是要找到先进与落后的原因,看到差距,制定措施,奋力追赶,同时也要大力提倡先进地区帮助落后地区,力求共同发展进步。尤其要注意加强薄弱环节。如加强中、小学薄弱学校的建设就十分重要,切莫再人为地办重点小学、初中,造成新的不平衡,而要力求大体平衡。当前,还要特别注重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使素质教育能真正落实。⑤转变教育观念,促进教育更快更健康地发展。一切陈旧、落后的思想观念都必须转变,要树立科学的、民主的、先进的观念,高度重视教育,大力增加教育投入,为教育的发展与改革提供有利条件,使教育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为社会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