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两个绝不会”的困境论文_修建超

浅析“两个绝不会”的困境论文_修建超

华侨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福建泉州 362000

摘要:“两个决不会”的论断出自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是对马克思主义表达的核心内容的高度概括和总结。对“两个绝不会”论断的研究,探究其存在的问题,例如与社会基本矛盾诸环节不相协调、忽略了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精神动因等,有助于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更好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关键词:“两个绝不会”;困境;社会基本矛盾;精神动因

“两个决不会”是马克思于1859年1月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它纠正了马克思、恩格斯在参加1848—1849年欧洲革命时提出的一些不正确想法,指明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历史过程,从而为“两个必然”奠定了更加科学的理论基础。但是,“两个绝不会”论断受到一些东西方学者的质疑,论断本身遭遇了困境,研究“两个绝不会”论断的困境,有助于我们正确地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当代更好地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启示和帮助。

一、“两个绝不会”与社会基本矛盾诸环节不相协调

“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这里主要指生产力与社会形态(上层建筑)的关系,并重点强调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变革的终极原因。而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基本尺度,生产工具与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生产关系理论上应该是一致的。按照马克思的论断来推导,在一种社会形态中,有代表这个社会形态的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也有对应的一种社会关系,此处我们主要指政治上层建筑。但是历史发展并非完全如此,代表原始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是石器,对应石器时代;代表奴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是铁器,对应铁器时代;代表封建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也是铁器,对应的仍然是铁器时代;代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是蒸汽、电气和信息网络,对应了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以及信息网络时代三个时代;代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是电气和信息网络。此时我们发现生产工具并没有完全对应生产力发展水平,亦没有对应生产关系中的政治上层建筑(社会形态)。这与“两个绝不会”的论断是相互矛盾的。

另外,当中国、印度和波斯都处于铁器时代时,三个国家对应的政治、经济、宗教等上层建筑都不一样。处于同样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国家,对应的生产关系、社会关系却不一样,这与“两个绝不会”的论断也是相互冲突的。

二、“两个绝不会”忽略了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精神动因问题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这两对基本矛盾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之中,规定着社会的基本性质和基本结构,贯穿着人类社会的整个发展历程,推动着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两对基本矛盾中包含着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几个要素,要素之间相互联结、制约和相互作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各个要素之间层层决定和层层反作用的关系,最终表现为以生产力发展推动整个社会基本矛盾的辩证运动,从而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但是“两个绝不会”忽略了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精神动因问题。“生产力虽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但它并不是自发地以恒定的速度发展,它与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特别是科学精神与伦理精神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人类文明大多以农业文明为起点,但是东西方文明发展的进程并不相同,各个国家发展速度亦有所差异。例如中印古代文明何等辉煌,待到英法等国快速地从农业文明过渡到工业文明时,中印仍停留在原地。这说明,生产力的发展速度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受到其它因素的深刻影响。例如一个民族或者国家永远遵循“以农为本”的观念,奉行“重农抑商”的国策,那么这个国家就会形成自然经济的永久循环,科学技术也没有被培养的土壤,科学精神也就无法产生。一个民族或者国家的主流价值观会影响到政治机制、经济形态和社会伦理等诸多方面,且这种影响是深刻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总之,社会发展不平衡最深刻的原因就在于该民族(国家)文化精神的导向,它好比一只‘看不见的手’。”

三、唯物史观存在的问题

唯物史观认为,一切社会制度、社会形态都是人类社会从低级向高级无穷发展过程中的一些暂时阶段,没有永恒的社会制度和形态,社会制度的发迹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社会关系要在一定的物质条件下从旧社会的基础中成熟,在它们所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社会形态是不会灭亡的。

古往今来有多种历史观,例如群众史观、英雄史观、环境史观、文化形态史观、模糊史观等等,这些历史观都是解释历史的不同视角,而唯物史观仅是其中之一而已。马克思在他的唯物主义历史观中提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如果单单从这一点来说,我们不能说它是错误的或者虚构的。问题在于马克思把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绝对化,如此便出现了问题。

马克思把生产力当作“全部历史的基础”,这是马克思的历史理论出现问题的根本所在。在历史中形成的不仅仅是生产力,还包括上层建筑中的人们的思想、观念、意识等。上层建筑中的思想意识、观念、政治制度等一旦形成,就会发展成历史传统,便会形成它自身的发展规律,这种规律对历史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是可以随意消除和创造的,也不是随着“经济基础的变革”而能够自动变革的。马克思在唯物史观中表达的观点是:只有生产力才是推动历史发展起决定作用的原因,社会历史每一步的发展都能够用生产力的物质水平来说明,所以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同自然的发展一样,都是“可以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性指明的”,有着“铁的必然性”。这样一来,马克思就把思想、意识、观念、社会以及政治制度等各种因素从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排除出去了,实际上也就是把人排除出去了,而人恰恰是物质和精神的统一,是具有思想和意识的,如此一来,就相当于将历史发展中的多样性与复杂性排除出去了。正因为如此,马克思的历史观被人所诟病,例如伯恩施坦称其为“历史必然论”,波普尔称其为“历史决定论”。

“两个绝不会”的论断是马克思对他的唯物史观做的精辟总结,既然唯物史观认为没有永恒的社会制度和社会形态,那么当社会发展到共产主义时,又怎么能说明后面没有其它的、更好的社会形态呢?马克思将意识、思想、政治制度等诸多因素从历史发展中排除出去,也忽视了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知识在增长,时代在前进,社会发展是由诸多因素综合作用推动的。

四、结语

“两个决不会”的论断出自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是对马克思主义表达的核心内容的高度概括和总结。对“两个绝不会”论断的研究,探究其存在的问题,不仅有助于我们回归文本、再现历史,更好地继承与发展马克思主义,还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挖掘马克思的伟大发现——唯物史观,对其进行“深思熟虑”,发现问题。当前世界是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两制”共存、此消彼长的时代,研究马克思的经典论断及其背后存在的问题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科学准确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助于我们在时代发展的脉络中厘清自身的现状,坚持正确的方向。有助于我们在艰难曲折的社会主义实践的道路上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3页.

[2]王四达.从中西比较看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因[J].求是,2002,10:55-56.

[3]宋辉,刘衡宇.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思想的辩证意义及其当代价值[J].社科纵横,2016,12.第31卷(12):97-102.

作者简介

修建超(1994-),男,满族,河北承德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科社与中共党史、政党政治。

论文作者:修建超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2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16

标签:;  ;  ;  ;  ;  ;  ;  ;  

浅析“两个绝不会”的困境论文_修建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