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评价步长脑心通对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步长脑心通对治疗急性脑梗死和非急性脑梗死都具有较好的疗效。方法 将符合诊断标准的248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24例进行临床观察。两组应用常规治疗药物相同,治疗组给予步长脑心通口服,对照组不给予步长脑心通口服。结果 治疗组基本治愈率56.45%,总显效率82%,对照组基本治愈率43.7%,总显效率63.25%。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步长脑心通能增加脑血流量,能恢复缺血半暗带区血流,尽快恢复脑细胞的功能,给药途径方便,易被患者接受,且无明显毒副作用,建议推广使用。
【关键词】 步长脑心通 脑梗死 疗效
【中图分类号】R4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32-0039-02
脑梗死是各种原因导致脑动脉血流中断,脑组织局部动脉血流灌注减少或完全中断,停止供血、供氧,引起局部脑组织坏死、软化而出现相应神经功能缺损,从而引起一系列的临床症状和体征[1]。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中医称中风。中风的病因、病机较为复杂,主要因素在于素体气血亏虚,加之忧思恼怒,或饮酒饱食,或房劳过度,或外邪侵入等诱因,以致气血运行不畅,筋脉失养而导致各种气虚血瘀的症状发生,如言语含混、笨拙、半身不遂、口眼歪斜、抽搐、呛咳、吞咽困难、意识障碍等。脑梗死是严重危害人民身心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其发病率、病死率以及致残率都很高。目前国内外多采用综合疗法,无特异性药物。
脑梗死的治疗,从中医的病机分析,中风的治法当为滋阴益气,活血通络。现代医学认为治疗脑梗死应扩张血管,降低血黏度,抑制血小板聚集,活血化瘀,溶栓。本院积极探讨用中西医结合药物治疗的疗效,自2007年2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248例脑梗死患者分成治疗组及对照组,进行临床疗效观察,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全部列入观察的248例患者均经头部CT或MRI扫描确诊为脑梗死,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124例,男性80例,女性44例,年龄38~81岁,平均62.5岁。其中基底节区54例,颞、顶叶28例,多发性20例,腔隙性22例。伴有高血压95例,糖尿病51例,冠心病39例。对照组124例,男性74例,女性50例,年龄42~82岁,平均64.9岁。其中基底节区50例,颞、顶叶34例,多发性21例,腔隙性19例。伴有高血压83例,糖尿病55例,冠心病46例。两组均排除严重脑水肿、梗死后出血、大面积脑梗死及昏迷患者。两组在性别、年龄、烟酒嗜好、头部CT或MRI、病情严重程度及并发疾病等方面无显著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全部病例均酌情给予降低血压、降脂、纠正酸碱平衡、服用阿司匹林、抗凝及其他辅助治疗,所有病例均未进行溶栓治疗。治疗组给予步长脑心通胶囊(山东步长制药有限公司生产),4粒/次,3次/d,连续服药8周。对照组用上述常规治疗,不加用步长脑心通胶囊。
1.3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订的疗效判定标准分为:①基本治愈:肢体症状体征基本恢复,其他神经症状基本改善,生活能自理;②显效:肢体肌力提高Ⅱ级-Ⅳ级,其他神经症状大部分改善,生活部分自理;③好转:肢体肌力提高I级-Ⅱ级,其他神经症状有恢复;④无效:肢体肌力提高小于I级,其他神经症状无改善。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用r检验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临床疗效(见表1) 治疗组基本治愈率56.45%,显效率25.00%,总显效率81.45%,对照组基本治愈率42.74%,显效率22.58%,总显效率65.32%,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明显,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表1两组患者治疗的疗效比较(例,%)
组别例数基本治愈显效好转无效总有效率
治疗组12470(56.45)31(25.0)19(14.52)4(3.23)81.45
对照组12453(42.74)28(22.58)32(25.81)12(9.68)65.32
2.2不良反应 治疗组及对照组均未见不良反应。
3 讨论
脑梗死的病理基础是动脉粥样硬化、微循环障碍、血液高凝状态。脑梗死的主要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近年来普遍认为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炎症性疾病,血管壁的慢性炎症是动脉粥样硬化的特征[2]。脑梗死的发生来源于血管闭塞后局部脑血流的减少,导致对神经组织的损伤。在脑缺血的早期,半暗带区神经组织功能丧失但存在潜在恢复的可能性,超早期恢复缺血半暗带区血流是治疗脑梗死和改善预后降低致残率的关键[3]。
步长脑心通是运用中医理论研制而成的中药复方制剂,是由咸阳步长制药有限公司研制和生产的中成药。由黄芪、丹参、当归、川芎、赤芍、红花、乳香、没药、全蝎、地龙、水蛭、血竭、三七、桂枝、葛根、牛膝等16味中药组成,其药理作用也十分广泛,其主要功能是:益气活血、化瘀通络,并伴有醒脑开窍、宣痹止痛等功效。具有降低血黏度,改善微循环,改善脑供血,改善血脂代谢等作用[4]。临床上用于气虚血滞、脉络瘀阻所致脑卒中,症状有半身不遂、肢体麻木、口眼歪斜、舌强语蹇及胸痹心痛、胸闷、心悸、气短;或脑栓塞、冠心病心绞痛属上述证候者。水蛭、地龙、全蝎等虫类药物具有类肝素作用,有大量血栓溶解因子,能明显抑制血小板聚集及血栓形成,延长凝血时间,明显降低血液粘滞性。乳香、红花能抗凝血,改善微循环及抑制血小板聚集,抑制凝血酶活性,具有阻止血栓形成和促进血栓溶解作用,对于血栓性脑血管疾病有疗效[5]。丹参能活血化瘀,扩张血管,降低血粘度,抑制血小板粘附、聚集,抗血栓形成,改善微循环,抗氧化损伤等作用。黄芪能提高免疫功能,清除自由基,增加脑血流量,防止血栓形成[6]。当归、川芎还具有降血脂、抗血栓的作用。步长脑心通对急性脑梗死能减轻缺血性炎性反应,起到对缺血脑组织的神经保护作用。
现代药理研究提示:一方面,该药可以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防止血栓扩展,防止缺血半暗带不可逆的细胞损伤。另一方面,该药具有保护神经细胞,抑制神经细胞凋亡,保护血管内皮细胞,促进侧支循环建立,疏通和改善微循环,改善血液粘稠度的作用。步长脑心通胶囊可能通过以上环节对损伤细胞进行功能恢复,从而使症状获得改善;药理学研究证实,该药对大鼠实验性脑缺血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可降低脑缺血所致脑血管通透性及脑含水量增加等病理改变;可明显升高鼠脑血流量,降低脑血管阻力,增加脑组织供血和延缓血栓形成时间;可延长凝血时间,降低血小板聚集,延长聚集时间;可明显减轻血栓湿重,抑制大鼠血栓形成,从中医的理、法、方、药分析,脑心通胶囊的组方符合治疗脑中风的要求,脑心通胶囊君药黄芪益气、活血化瘀,通过补气使元气充盛,达到气行则血行之功效,水蛭、地龙、全蝎为臣药,取其药性善走,能搜络中之邪的作用而通经活络口[7]。据现代药理研究,此类药物中含大量水解蛋白酶等多种血栓溶解因子,可使闭塞的血管再通,从而改善脑缺血症状,当归、川芎、丹参、赤芍、红花等为佐药,具较强的活血化瘀作用,具有改善血液循环,降低血液粘稠度,调节血脂,清除自由基等多种作用。桂枝、牛膝为使药,桂枝温通经络,牛膝引血下行,可引诸药直达病所。
脑梗死是常见的中老年疾病,随着人口的老龄化进程,本病发病呈逐年增加趋势,并且向年轻化发展,而且一旦发病后复发的危险性大大提高[8],因此治疗和预防脑梗死显得尤为重要。近几年的研究证明,血脂代谢障碍,血液的高凝状态及血液的流动和变性能力降低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和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以往的西药治疗副作用大,病人对药物的依从性差,往往会陷入此病解决又生它病(药源性疾病)的困局,而脑心通胶囊很好地化解了这方面的困难。它的组方严密,药到病根,引起了人们对它的向往和依赖,把此中成药作为日常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首选是不无道理的。
新近的研究证实:步长脑心通具有改善血管内皮功能,防止血管内皮损伤作用,能显著降低血清胆固醇水平,最终起到延缓斑块的形成、抗动脉粥样形硬化的作用[9]。通过临床观察,步长脑心通治疗脑梗死的疗效较好,治疗组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步长脑心通可以有效的降低血液粘度,抑制血小板凝集,预防动脉粥样硬化,保护血管内皮细胞,改善微循环,增加脑血流量,能恢复缺血半暗带区血流,尽快恢复脑细胞的功能,起到抗凝、防栓、促进纤溶的作用,从而防止血栓形成,减少脑梗死发病率、致残率,大量临床实践证明,该药物疗效确切,给药途径方便,易被患者接受。是治疗脑梗死的理想药物,且无明显毒副作用,建议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王维治,罗祖明.神经病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34—136.
[2] 董波,于永慧,刘忠志,等.脑心通胶囊对实验性动脉硬化兔血管MCP.1基因影响的研究.脑心同治.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312.
[3] 梅元武,王红新.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的表达及其脑心通的保护作用.脑心同治.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315.
[4] 李广胜.脑心通合剂的制备及临床应用.中国药物与临床,2002,2:126.
[5] 尹宏斌.红花化学成分的研究.中草药,2001,32(9):776.
[6] 胡小戎,曹凤梅.丹参的药理、l临床应用与制剂研究.中国新医药,2003,2(6):54-55.
[7] 曹银洲.通脉活络汤治疗急性脑梗死140例临床观察[J].河南中医,2005,25(9):39.
[8] 王伊龙,栾景,王拥军.脑卒中二级预防的药物治疗证据[J].继续医学教育,2005,19(1):31.
[9] 董波,黄定九.血管紧张素Ⅱ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病关系的研究进展.中国循环杂志,2003,18(1):
论文作者:张颖丽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3年11月第32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1-3
标签:步长论文; 脑梗死论文; 疗效论文; 作用论文; 血管论文; 动脉论文; 对照组论文; 《医药前沿》2013年11月第32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