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域劳动生产率存在趋同吗?———个基于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实证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劳动生产率论文,中国论文,区域论文,实证研究论文,产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本文运用横截面分析法和时间序列分析法分别对中国三次产业劳动生产率在1990~2002年间的趋同情况进行了实证分析。横截面法的目的在于检验β趋同和σ趋同的存在与否。其中,β趋同指经济体在转型到稳态的过程中,区域人均收入(或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与初始水平呈负相关关系,其实质是一个所谓的“追赶”过程,其可进一步分为绝对趋同、条件趋同和俱乐部趋同三种;σ趋同则指经济体在转型到稳态的过程中,区域间人均收入(或劳动生产率)水平的分异程度(通常用其标准差表示)随时间的推移而减小。结论表明:
1.我国三次产业的劳动生产率除第三产业不很明显外(其显著性水平为20%),均存在绝对β趋同,第一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存在显著的σ趋同,第三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存在显著的σ趋异,第二产业的趋同或趋异都不明显,仅表现为极弱的σ趋异。也就是说,我国三次产业的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在区域间存在落后地区“追赶”相对发达地区的现象,但是除第一产业出现了区域间劳动生产率的水平差距减小外,二、三产业则表现出拉大的趋势。
2.虽然时间序列分析结论认为我国三次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均出现了相对趋同。但是,本文认为此结论部分有误。真实情况应该是:我国第一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在1990~2002年间处于向稳态转型过程的末期,出现了相对趋同,各区域基本上都处于自身的稳定增长路径上;二、三产业尚处于向稳态转型过程的初期,因此尚未出现相对趋同,从而拒绝时间序列分析得出的结论。
3.我国三次产业的劳动生产率趋同速率大小各异,具体表现为第二产业显著地大于一、三产业,这与理论上得出的结论相一致。虽然趋同速率均大于国内外一些学者对人均GDP水平趋同所表现出的普遍为2%左右趋同速率的结论,但本文认为其应该是合理的。因为劳动生产率仅是人均GDP的影响因素之一,二者本来就不等同,况且本文所得出的绝对趋同速率有别于条件趋同速率,而且国外一些学者也认为2%的趋同速率并非总是成立,如奎阿(Quah,1996)就明确指出,趋同速率受样本大小和时间跨度的影响。
4.我国三次产业劳动生产率的σ趋同或趋异以及相对趋同的结论与90年代以来出现的地区人均GDP水平差距的拉大相一致。由此可以推断,如果我们不采取相关措施来进一步促进落后地区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仅仅依赖于经济系统自身所表现出的“追赶”效应并不能真正解决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拉大的现状和趋势,而最多只可能使各个区域处在相对平行的增长路径上,这从第一产业的时间序列分析结果可以得到部分印证。因此,为了协调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国家从宏观调控上对落后地区进行诸如资本、技术和人力资本等要素投入,对投融资环境的改善和政策的优惠及其它一切影响经济发展的制度因素的创新等都是必不可少的措施。
标签:劳动生产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