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教育走向何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新闻论文,走向论文,何方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22(2009)02-0004-4
冬天里的故事
2008年冬天,一个寒风刺骨的北京早晨。在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一间温暖如春的会议室里,来自海内外的新闻教育工作者正在热烈地讨论着中国及全球新闻教育改革的话题。
“我们以比较高的分数考入了新闻学院,但是到了学校之后,和其他的文科,如法律、经济、哲学这些系相比,我们的书比较容易读,老师不讲也看得懂,觉得自己的智慧和学习成绩没法发挥。”这是新闻系的大一学生对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赵启正教授的诉说。赵启正在清华大学宏盟楼眉头紧锁地讲完这个小故事的时候,坐在台下后排旁听的学生们深有同感地纷纷点头,而在座的来自全国31所新闻学院的院长和系主任们却表情凝重。“孩子们的话童言无忌,不能说他们说错了,或者不应该说,可是这反映着我们现在的大学和师资队伍存在着改革的必要性。”这段话是赵启正在首届全球新闻教育改革研讨会上演讲的开场白。
在2008年12月19日和20日两天的会议上,由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美教育基金和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共同召集了来自内地和香港共计31所高校的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和系主任,围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出的《新闻学院课程模板》,以主题发言、圆桌会议和互动提问等形式就与新闻教育密切相关的10个专题展开了探讨。
2008年春天,我应邀去巴黎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新闻教育与媒介素养专家小组会议。在会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官员们极力向我推荐了这本红皮书《新闻学院课程模板》。这本书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集了美国、欧洲、亚洲、(南)美洲、非洲几十位大学新闻学院的教授集体编写,并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两次在巴黎开会讨论,正式报告于2007年提交给世界新闻教育大会。这本书集中了许多国家新闻教育工作者的智慧,但是也有缺憾:1、没有中国新闻教育工作者的参与;2、编写过程中没有考虑中国的情况,没有考虑中文语境下的新闻教育,更没有中文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希望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都能推广这本《新闻学院课程模板》,至少参考它来制定本国的新闻教育计划。我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官员说,这本《新闻学院课程模板》必须征求中国新闻学院院长、系主任和新闻学主讲教授,特别是中国新闻工作者的意见。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召集了全国几十家新闻学院的院长、系主任、主讲教授和中国新闻界的资深专家开了这样一个会,征求国内专家学者的意见,推动这个《新闻学院课程模板》的本土化,使其适合中国的实际需要,同时开发出中国自己的教案和教学资源。
我认为,中国新闻教育工作者和新闻工作者积极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工作,不仅是对中国自身的新闻教育发展的贡献,同时也是对中国软实力建设的贡献。
20年前,中国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还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合作也是密切的。20年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大的项目是“世界文化十年”。其中最有影响的活动是长达3年的“丝绸之路远征”。我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青年学者参与其中。1991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支持下,我和现任新华社对外部主任的严文斌还创建了当时中国第一个非官方的新闻性杂志《世界通讯》。近十多年来,由于某些国家试图垄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议程并将其作为干涉别国的工具,中国在新闻教育领域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合作越来越少。我希望以研究这本《新闻学院课程模板》为契机,促使中国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新闻议程设置和标准制定的过程中重新发挥作用,同时成为中国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清华2008年冬天的会议能够吸引到海内外这么多有影响的新闻教育工作者和新闻工作者,大家为了修改全球性的《新闻学院课程模板》不顾寒冷聚到一起,这反映了中国的奥运精神不是一种口号,中国人不再只想着自己的发展,只想从别人那拿点东西,我们照搬照抄就行了。这反映了我们中国人不仅在经济上要作为世界的火车头,我们在新闻学建设方面,在新闻教育方面也准备做世界的火车头。我们对这本书的讨论和提出的建议可能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世界经济强国的文化最终会成为世界先进文化走在各个民族、各个国家的前面。
在全球性的新闻媒体转型和改革中,包括中国和美国的传统主流媒体都面临着严重的发展问题。这对于中国的新闻教育者来说,是一个改革和创新的机会,是改革和创新全球新闻教育体系的绝好时机。这本书(《新闻教育改革之路》)收集的与会中外专家学者的发言就是要国内外人士了解中国新闻教育的现状,特别是了解中国专家教授对新闻教育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加强中国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其他国家新闻教育者的合作。
中国新闻教育界的问题
从《新闻教育改革之路》收集的各位专家学者的发言看,大家在很多问题上都有分歧。这是好事情。这将促使我们对更多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索。大家提出的建议尽管很不一致,但都是非常宝贵的。希望这些意见最终能够影响国家的教育政策,使中国的教育政策制定者知道中国新闻传播的现实、全球新闻传播的现实,促使中国的教育政策制定者们思考:中国的新闻院校如何继续办下去。2008年暑期,教育部部长周济来到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参观并听取新闻学办学汇报。这可能是有史以来第一次中国教育部长专程到一个新闻学院视察并花半天的时间听汇报。我在向周济部长的汇报中谈到新闻教育面临的许多问题,也是这次会议上许多专家学者提出来的。
中国新闻教育最显著的两个问题:1、供大于求。教育部新闻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李良荣教授讲了新闻传播专业在市场上人才供过于求的状况不可逆转,现在全国从事记者编辑工作的有20万从业人员,现有在校本科生16万,4年之内就可以把现在的编辑记者赶走,当然赶走是不可能的,只是毕业生找不着工作;加上研究生、博士生高达25万,远远超过需求。2、课程设置和专业设置不对口,新闻媒体需求与新闻教育两重天。新华社原副社长兼常务副总编辑马胜荣说,每年报考新华社的人不少,但是符合媒体需要的人不是很多。新华社对外部主任严文斌说,很多新闻学院设置了各种课程,但这些课程培养的人可以说90%不实用。
中国新闻教育的政策和体制问题。有专家建议应该学习法国的新闻教育管理办法,由中国记协来管理。中国记协应该成立一个新闻教育委员会,由全国各个媒体有丰富从业经验的新闻界专家和各个大学的新闻学教授组成。中国记协新闻教育委员会负责审批新闻学院的认证标准、新闻教育工作者的从教标准和审批新闻学课程设置。
中国有800多所新闻院系,其中的许多教员多半是通过各种渠道转行到新闻教育界来的。不仅缺少基本的新闻理论知识,新闻实践更是缺乏。马胜荣指出,很多人在真实性、时效性、概念上操作上把握不清楚。中国人民大学赵启正院长尖锐地批评说,现在中国差不多每天都会由新闻传播学院弄出一门新学科,牛顿到现在就出了半个学科。上海大学传媒学院戴元光副院长说,有的老师一天就磨一把剑,现在新闻传播学科一天就可以磨一把剑,一个老师一年发表216篇论文。
新闻与传播学院出来的学生质量问题。中国记协党组书记翟惠生特别指出,新闻学院的学生上手快,但是后劲不足。而其他自然科学、法律的、管理的过两年就超过了新闻与传播学生。新闻与传播学院学生为什么这么浅?还有许多与会老师指出,一个好新闻工作者最重要的素质是好奇心。但是,许多聪颖的学生读完新闻学院好奇心没了,不想做记者了。这一点确实值得大家思考。中国人民大学高钢常务副院长说,新闻学院的课程应根据中国实际情况特别是媒体情况进行改革。有的课要减少,有的教材要更新,有的课程占的分量太大。新闻教育的改革需要老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新闻课堂不能给学生灌输东西,灌输会被学生看不起。很多老师强调新闻教育中更多的应该是思维方法的训练,其中关键是观察问题的方法。新疆大学倪俊敏教授提出,新闻课堂最重要的是新闻视角的训练。新闻视角在西方称为新闻取景。记者运用的报道技巧就是新闻视角。没有新闻视角,新闻就出不来,记者自己就会很模糊,更说不清楚故事在哪里。
在清华的研讨会上,大家形成了两点基本共识:实践教学和全球视野的国际化办学。在会上,面对某些地方实践教学和国际化办学的困难,清华表示愿意在师资、会议、培训、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等多方面分享这方面的资源。
关于新闻学的双语教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孙有中院长提出了一个重大问题:中国对外宣传和传播在战略策划部署上依靠中国人,但是在一线工作的播音员、主持人、外文撰稿员就不一定都是雇佣中国人了。美国之音的对华广播中的人才使用是值得中国外宣媒体参考和借鉴的。30年前,美国之音的中文广播雇佣的几乎全是台湾背景的记者编辑。到了80年代末期,美国之音的中文部开始大批雇佣来自中国大陆的、有丰富新闻工作经验的人给他们打工。比如,在过去20年里,美国之音中文部至少雇佣了5个曾经担任过新华社记者的中国人,其中很多是我当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的同学。他们的广播效果确实不错,很多人相信他们、信任他们,而且发音大部分是北京官话。我其中的俩同学一个是天津人、一个北京人,普通话说得柔和、好听,特别能吸引入。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双语教学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上。如果课堂上播放美国影片,当然是放英文。如果引用《纽约时报》新闻报道,也是英文。如果是外教上课,当然也是英文。如果配翻译,不仅耽误时间,也影响教学质量。清华的英语新闻教学目的是要培养一大批能运用双语从事对外传播的人才。
近年来,清华大学新闻学院开设了一个在国际上很有影响的专业——全英语教学的全球财经新闻专业。目前这个专业招收的外国留学生已经超过中国学生数量。有人对此提出批评。批评者说,你是为外国培养人才,还是为中国培养人才?中国的大学怎么可以招的外国学生比中国学生还多?我的解释,这是在更高层次上为中国对外传播培养人才。从发展来看,这批外国留学生首先对自己的认同是清华校友,他一生中最宝贵的学历来自中国的清华。无论走到哪里,他都会说,我是清华毕业的,在国际上出现了一个清华派或清华帮,这些人的多数最终都是亲华派或中国帮。就像今天很多人以哈佛学历为荣一样,以在美国这段经历为荣,对中国的对美政策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学历是一个国家最大的软实力,其影响力不可估量。
联合国推出的新闻教育模式
从新闻教育模式来讲,当前世界上大概有4种模式:美国模式、法国模式、英国和德国模式、拉美模式。
法国原来没有新闻学院。近年来,法国的大学开始办新闻学院,但办学资格要由法国记协来认证。就像医生、律师一样,由行业协会进行资格认证,其中包括道德自律、行业自律。由法国各大媒体总编辑和资深记者组成的法国记协理事会对申请开办新闻学院的大学进行资格认证。这些理事会经过考察认为课程设置、师资力量达到了新闻媒体需要,就给它发办学资格认证书。
英国只有传播学院,没有新闻学院。传播和新闻是两个不同的学科。英国新闻人才是由新闻媒体自办的新闻学院来培养,就像早年新华社办的中国新闻学院那样。英国有路透新闻学院、BBC新闻学院。近年来,牛津大学发现不办新闻学院是教育资源的浪费,干脆把路透新闻学院并入到牛津大学,由牛津大学和路透新闻学院共同开办了牛津大学路透新闻学院。
德国的大学也不办新闻学院,也是由媒体办新闻学院,如德新社办的新闻学院。
美国一流大学的新闻学院和一流大学的传播学院是分开办的。如哥伦比亚新闻学院、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都是新闻教育,不是传播教育。最好的大学既不办新闻学院,也不办传播学院,比如哈佛、耶鲁。但是哈佛大学在肯尼迪政府学院下面设立了Shorenstein新闻政治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既作为研究单位,也承担教学任务。从哈佛这个中心的名字顾名思义,表明哈佛更强调新闻与权力的关系,强调新闻主要是满足人们对政府和公共政策的了解,研究重点领域是关于政府是如何获得媒体的支持,政府如何把媒体的反对声音变成拥护它的声音。耶鲁大学由于法学院强大,在法学院里面设立了一个法律新闻硕士专业,但是对入学要求很严,要求必须有5年以上的记者实践经验,方可读法律新闻专业。
当前的中国新闻与传播教育更接近拉丁美洲模式。拉丁美洲有1000多所新闻与传播学院。跟中国一样,拉美国家把新闻学院和传播学院搅在一块儿办。新闻和传播作为两个不同的专业方向都有其存在的价值。传播主要是关于媒介研究方法、统计和市场调查。
新闻学是一种创作的艺术和讲故事的艺术。我曾经问普利策奖管委会前主席、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西默·托平教授:“你一年要发表几篇学术刊物论文?”他说:“从来没写过。”“那你平时写什么?”他说:“写小说”。同样的问题也问过已故的斯坦福大学新闻学教授吴惠连,他说:“从来不写论文。有空就写点儿杂文,如果时间再多就写小说。”
中国目前有800多个新闻与传播教学点。差不多是中国每一个新闻与传播教学点都搞一套自己的教学大纲和教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7年推出的《新闻学院课程模板》集中了来自美国、欧洲、亚洲、南美以及非洲的新闻学教授进行编写,并且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专家两次在巴黎开会、讨论而最终完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希望全世界都能推广,至少是参考他们的这个课程模板来制定本国的新闻教育计划。这个课程模板不仅周全地考虑到了本科生和硕士生的课程安排,更考虑到了对从有新闻工作经历的学生和无新闻工作经历的学生不同的课程设置。但是,这套模板没有考虑中国的情况,在编写过程中更没有中国新闻教育者的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甚至没有发布中文版,现有的中文版是由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翻译的。我们把中文版弄出来,目的是希望大家结合中国的语境,加入中国的媒介环境、媒介政策等等。希望大家开诚布公对这个教学大纲提出自己的意见,争取中国新闻教育工作者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话语权。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新闻学院课程模板》按照3条主线设计,强调新闻教育的规范、价值、工具、标准和惯例;强调在国内外进行新闻工作所需要的社会、文化、政治、经济、法律知识和伦理问题;强调新闻报道的全球视野。
在这个课程模板里,每一套教案都包含新闻学基础、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对陌生材料的理解、分析、综合并进行评估的能力,新闻采访调研方法,运用叙述、描写和分析的手法进行简洁、连贯写作的能力,对国内国际政治、经济、文化了解和对历史地理的了解。这个课程模板针对本科生和研究生分开来制订教学大纲。
在4年制本科学位的教学大纲里,第一年第一学期的课程包括初级新闻写作、逻辑、证据和采访调研;国内与国际制度比较、通识教育、文科理科选修课。第二学期继续上初级新闻写作课,同时还有文科理科课程。第三学期新闻采访与写作上升到新闻报道、广播、电视新闻采访写作、文科理科课程。第三学期将学习多媒体网络写作,继续文科理科课程。第三学年和第四学年之间有一个实习,至少有4周时间。如果有可能把学生安排在全国性媒体,学生的工作经验应该得到具体新闻工作者的指导和评价。最后一年继续学习新闻采访与写作。在学习行业新闻报道课程时,要求学生选择一个方向进行学习。理想的情况是,第三年课程将把特定的学科知识与新闻报道技能结合起来,所选择的学科应该与新闻报道专题相对应,或者与报道行业相对应。增加新闻的选修课,开设研讨课,让学生做一些作业。用毕业设计取代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更多的是新闻作品。清华大学新闻学院已经开始鼓励学生用新闻作品取代学术论文。无论是本科还是研究生都可以用新闻作品来代替毕业论文。
硕士课程分两类。一类针对没有或有极少新闻专业背景的学生,第二类针对新闻学本科或至少有5年新闻工作经历的学生。拥有良好的文科理科或其他学科第一学位的学生,几乎没有新闻教学背景或者经验的,在两年硕士学习当中第一年集中精力学新闻知识和新闻报道写作以及新闻编辑与制作,鼓励这些学生去新闻媒体参观,在一线记者举办的座谈研讨当中学习。这些学生本科可能是医学院、法学院、经管学院、体育学院的学生或者是工科计算机通信学院的学生,来到这儿第一年学习新闻学的课程,第二年学习行业新闻报道。对于那些本科是学习新闻的而不是来自其他学院的学生,这些人在提高新闻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应该集中精力在第一学年充实在某一文科或者理科或者跨学科专业的知识。对他们的教学目标是进入专业新闻领域的行业报道,如能源报道、军事报道、体育报道、医学报道等做准备。
去年去世的著名的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教授James Carry不主张在新闻学院里开设大众传播和大众传媒研究的课程。联合国的新闻学课程模板规定,硕士生本科不是学新闻的,新闻课程达到70%,文科理课程30%;本科有新闻背景的硕士研究生新闻课程30%,文理科课程高达60%。模板强调实践而且强调新闻报道的行业化。所谓新闻报道的行业化是指,新闻学院毕业后上班第一天,让他到医院采访报道一个手术,上班当天就能写出报道来。
针对没有或者有极少新闻专业背景的硕士生,第一年硕士研究生主要课程是新闻采访与写作、媒介与新闻伦理。第二学年继续学习新闻写作、深度报道、媒介法规、研讨课(报纸、电视广播)。第一学年和第二学年之间要安排学生实习。条件允许的学校要尽量安排学生到国家级媒体或者国际媒体从事相关的新闻报道工作。第二学年开始学习行业新闻报道。从学院提供的主题当中选择自己的专业方向。行业新闻报道将教会学生把一个学科专业的具体知识应用到新闻报道之中。如果有可能的话,让学生的本科文理科背景与其硕士行业新闻报道方向一致。第二学年,他们学习行业新闻报道,如外事新闻报道、国际新闻报道、科学新闻报道、体育新闻报道、新闻调研方法等课程。第二学年学生要准备硕士毕业论文或者替代毕业论文的新闻作品。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新闻学院课程模板》要求毕业生在准备新闻毕业作品的时候还要有一个附属文章说明整个采访过程包括相关的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这跟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要求相似。都是要求在提交新闻作品的同时,提交一篇与新闻作品相关的新闻业务讨论文章,讨论与新闻作品的采写过程相关的新闻伦理及其他有关问题。在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如果学生选择以撰写新闻作品的方式申请学位,这个学生需要提交两篇东西并获得通过才能取得硕士学位,一个是新闻作品,另外是一篇业务探讨文章。
针对那些拥有新闻学本科或至少有5年新闻工作经历的硕士生,第一学期要求他们上新闻采写方法课程、未来行业报道需要的专门学科课程,如果学生将来想做一个法律记者,可能到法学院学习;如果做财经记者到经管学院学习;如果想做医学记者到医学院学习。第二学期,上深度采访写作课,为行业新闻报道和做好行业记者打基础。继续学习其他学院的专门课程或跨学科课程。第二学年第一学期是行业新闻报道,学生从学院提供的课程当中选择一个。此外,还有新闻评论,同时继续选择相关专门学科方向为将来从事的行业报道做准备。第二学期继续学习行业新闻报道写作采访,并开始硕士的毕业设计。这个毕业设计跟前面讲的硕士是一样的,完成一篇新闻作品,同时要附上一个说明,说明这个新闻作品的采访、广播电视创作过程。同时,第二学期将继续选择与将来从事的行业报道相关的其他学院课程。
新闻学院开设的必修课要求本科生和硕士生都要上。其中包括:初级新闻写作、高级新闻采访和写作、广播报道和写作、多媒体网络新闻、媒介法规、新闻伦理、媒介与社会、报纸专题研讨课、广播专题研讨课、杂志专题研讨课、本科毕业设计、硕士毕业设计、新闻评论、新闻采访调研方法、行业新闻报道(硕士)、专业实习。此外,还有一大堆选修课,如冲突报道、灾难新闻报道、发展新闻报道、国际新闻报道、政治新闻报道、多样性新闻报道、弱势群体报道、公共卫生报道、环境问题报道、教育报道、社会运动报道、体育报道、财经报道、科学报道、文化与文艺报道、视觉图像新闻报道、新闻摄影报道、新闻编辑、杂志设计、新闻评论、特稿纪实写作、媒介管理、媒介经济学。每周要求学生完成多篇写作作业,每天都要写,老师每周都要批改作业,学生每天要有讨论环节交流心得,相互批改作业,学生在不断的写作当中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西方的新闻教育为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每套课程方案都包含有到新闻媒体实习或参观。联合国《新闻学院课程模板》要求新闻学院应当与当地新闻媒体建立合作关系,这些合作关系包括新闻教师和受人尊敬的记者共同主持新闻实践研讨课,支持教师到新闻媒体实习或交流,并开展合作课题。课程模板要求新闻学院把研讨课安排在新闻媒体编辑部举行,从而给学生接触学校所不具备的技术和信息服务的机会。诸如此类的合作可以缩小新闻教学和新闻界的鸿沟。课程模板这方面的要求类似近年来中宣部对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提出的要求。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新闻学院课程模板》特别强调学生在新闻媒体中的专业实习。希望把学生安排在全国性或国际性的新闻媒体,在那里可以在高水平的编辑记者指导下从事记者、编辑、摄影、设计和美编的实习工作。教学模板要求实习应该至少持续4周,最好是3到6个月。学校认为有必要在课程内容结束后或者在最后一学年开始时增加一个实习学期。
用新的视野办好新闻教育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新闻教育改革中国专家小组的会议整整开了两天。一个会议的成功标准关键是大家有没有兴趣发言。在这次会议上,大家发言的时间非常不够,很多人没有充分表达。大家的观点更是多种多样。这说明这次的会议气氛是自由活跃的,没有某一种学术观点在这个会议上称王称霸,各种观点都充分表达了。如果在一个会议上只能听到一种学术观点,那是言论专制或学术独裁,跟我们追求的言论自由表达是背道而驰的。
在这次会上,大家都承认,现在很多新闻与传播学院的毕业生,无论是北京、上海还是其他省市的大学,很难找到正经工作。这就是残酷的现实。从另一方面看,多数在新闻媒体找到工作的学生不是新闻与传播学院的毕业生,而是来自非新闻与传播专业。这些非新闻学院毕业生的最大弱点是新闻素养不够。报纸登一篇文章真假看不出来,把假新闻当成真新闻读,把真新闻当成假新闻来读。
清华大学从2008年春天开始开了一门《全球媒介素养》课程。这门课向全校学生开放,无论是数学系、物理系、医学院、法学院或美术学院的学生都可以选修。开这门课的最终目标是变“新闻与传播学院”为“新闻与传播教研室”。期待着未来的新闻与传播学院能像大学的体育教研室一样面向全校上课,为那些准备当记者的医学院、法学院、理学院的学生传授新闻素养知识及技能。未来的新闻教育如果这样发展,新闻教育工作者的视野就会开阔,新闻学教授的学生不是变少了,而是会越来越多。就像大学每个学生都上体育课一样,把新闻学变成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这是中国新闻教育下一步的发展方向。这样一来,中国的新闻教育工作者将更有用武之地。
清华大学历史虽然不到100年,但是清华大学一直非常重视新闻教育。清华大学早期的“四大国学导师”之一的梁启超先生也是近代中国最早的记者之一,他创办了中国最早的报纸之一。清华大学新闻学院虽然正式建院是2002年,但清华大学校领导非常重视新闻教育。每天早上,清华大学校长走进办公室,看见的第一件东西就跟办好新闻教育有关。每天早上,当顾秉林校长走进他的办公室前,抬头一望,工字厅办公室横梁上的匾上写着“为人民服务”5个大字。这是1945年毛泽东为中国新闻界的优秀代表《大公报》的题词。我相信,只要中外新闻教育工作者本着为人民服务这样一个崇高的思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新闻学院教学模板》的修订工作就会做好,中国新闻教育者为全球新闻教育和中国新闻教育改革就会做出有价值的和有用的贡献。
[本文为李希光主编:《新闻教育改革之路》(即将出版)前言]
标签:新闻学论文;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论文; 新闻与传播学论文; 清华大学留学生办公室论文; 大学课程论文; 大学论文; 清华大学论文; 传播学论文; 中国大学论文; 学院论文; 新闻报道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