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李珊的“文选”与“水经”研究_水经注论文

唐代李善《文选》注引《水经注》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水经注论文,文选论文,唐代论文,注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04(2015)06-0110-06

      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是我国著名的地理学著作,大约成书于公元六世纪初期。当时还没有雕版印刷,因此,《水经注》是通过抄本进行流传。到了唐代,《水经注》名不甚著,因其繁称博引、杂采神佛而不得重视,甚至谓为“僻书”。这一时期的《水经注》抄本今不可得,我们今天想了解唐代《水经注》的情况,惟赖诸家所引,才得存吉光片羽,如《初学记》等类书,张守节《史记正义》、颜师古《汉书》注、李贤《后汉书》注、李善《文选》注等注文以及封演《封氏闻见记》、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等笔记或地理书等。本文以李善《文选》注中所引《水经注》资料为研究对象,希望通过爬梳李善注所引用的《水经注》的资料,管窥唐人所见《水经注》与今本《水经注》之间的差别,同时了解李善注在《水经注》研究中的价值。

      李善《文选》注“搜集材料最多,征引古籍达数百种,其中有的今已失传”[1],向来为古籍整理者视为辑佚之要籍。李善在注释《文选》时,引用了数十条《水经注》中的资料。从目前所见到的李善注本来看,冠以“郦善长《水经注》曰”“郦元曰”“郦元《水经注》曰”“《水经注》曰”“郦善长《水经》曰”等。以下把能收集到的这些资料全部胪列出来,以供与今本《水经注》相比勘,也为《文选》研究者提供一些资料。

      1.《文选·张衡〈南都赋〉》:“尔其川渎……发源岩穴。”李善注:“《水经》曰:滍水出南阳县西尧山。……郦善长《水经注》曰:浕水出襄乡县东北阳中山。”[1](P153)

      日本足利学校藏宋刊明州本《六臣注文选》(以下简称“明州本”):“郦善长《水经注》曰:浕水出襄乡县东泚阳中出。”[2](P72)四部丛刊本《六臣注文选》(以下简称“四部丛刊本”):“郦善长《水经注》曰:浕水出襄乡县东北阳中出。”[3](P85)奎章阁本《文选》(以下简称“奎章阁本”):“善曰:《水经》曰:滍水出南阳县西尧山。郦善长《水经注》曰:浕水出襄乡县东泚阳中山。”[4]北宋天圣监本《文选》(以下简称“北宋监本”):“《水经》曰滍水出南阳县西尧山。……郦善长《水经注》曰:浕水出襄乡县东泚阳中出。”[5]

      可见明州本、北宋监本同,皆作“东泚阳中出”;奎章阁本作“东泚阳中山”;四部丛刊本作“东北阳中出”。

      考《水经注·沔水》:“白水又西合浕水,水出于襄乡县东北阳中山,西径襄乡县之故城北,按《郡国志》是南阳之属县也。浕水又西径蔡阳县故城东,西南流注于白水。”[6](P665)

      由此可知,“东泚阳中出”“东北阳中出”均当为“东北阳中山”之讹。

      2.《文选·张衡〈南都赋〉》:“奉先帝而追孝,立唐祀乎尧山。”李善注:”《水经》曰:南阳县西尧山。郦元曰:鲁县立尧祠于西山,谓之尧山也。“[1](P159)

      明州本[2](P75)、四部丛刊本[3](P88)、奎章阁本[4]、北宋监本[5]同,皆作:“《水经》曰:南阳县西尧山。郦元曰:鲁县立尧祠于西山,谓之尧山也。”

      考《水经注·沁水》:“盖孔氏迁山下,追思圣祖,故立庙存飨耳。其犹刘累迁鲁,立尧祠于山矣。非谓回辕于此也。”[6](P231)

      考《水经注·滍水》:“《水经》曰:滍水出南阳鲁阳县西之尧山。”郦道元注:“尧之末孙刘累,以龙食帝孔甲,孔甲又求之,不得,累惧而迁于鲁县,立尧祠于西山,谓之尧山。故张衡《南都赋》曰:奉先帝而追孝,立唐祠于尧山。尧山在太和川太和城东北,滍水出焉。张衡《南都赋》曰:其川渎则滍……浕,发源岩穴,布濩漫汗,漭沆洋溢,总括急趣,箭驰风疾者也。”[6](P722)

      笔者按:李善注引《水经》作“南阳县西尧山”,今本《水经注》引《水经》作“南阳鲁阳县西之尧山”。“鲁阳县”,西汉置,属南阳郡。治所即今河南鲁山县。西晋属南阳国,十六国后赵属南阳郡。北魏太和十一年改为山北县。今本《水经注》引作“南阳鲁阳县西之尧山”,比李善注具体详细。

      3.《文选·张衡〈南都赋〉》:“真人南巡,睹旧里焉。”李善注:“《东观汉记》曰:光武征秦丰,幸旧宅。郦元《水经注》曰:光武征秦丰,张衡以为真人南廵,观旧里焉。”[1](P162)

      明州本[2](P76)、四部丛刊本[3](P90)、奎章阁本[4]、北宋监本[5]同,皆作:“郦元《水经注》曰:光武征秦丰,张衡以为真人南廵,观旧里焉。”

      考《水经注·沔水》:“水北有白水陂,其阳有汉光武故宅,基址存焉。所谓白水乡也,苏伯阿望气处也。光武之征秦丰,幸旧邑,置酒极欢,张平子以为真人,南巡观旧里焉。《东观汉记》曰:明帝幸南阳,祀旧宅,召校官子弟作雅乐,奏《鹿鸣》,上自御埙篪和之,以娱宾客,又于此宅矣。”[6](P665)

      笔者按:李善注与《水经注》文相近。

      4.《文选·左思〈魏都赋〉》:“剑阁虽嶛,凭之者蹶,非所以深根固蒂也。”李善注:“剑阁,蜀境也。郦元《水经注》曰:小剑戍去大剑,飞阁通衢,故谓之剑阁。”[1](P264)

      明州本[2](P100)、四部丛刊本[3](P120)、奎章阁本[4]、北宋监本[5]同,皆作:“善曰:剑阁,蜀境也。郦元《水经注》曰:小剑去大剑,飞阁惧,故谓之剑阁。”

      考《水经注·漾水》:“又东南径小剑戍北,西去大剑三十里,连山绝险,飞阁通衢,故谓之剑阁也。”[6](P485)《元和郡县图志》“益昌县”:“小剑城去大剑戍四十里,连山绝险,飞阁通衢,故谓之剑阁道。”[7](P565)

      笔者按:胡克家重刊本李善注与《水经注》文最近似。明州本、四部丛刊本、奎章阁本、北宋监本作“小剑去大剑,飞阁惧”意义颇费解。“小剑戍”在今剑阁县北剑门关之北大仓坝。“大剑”即大剑山,亦称梁山、剑山、剑门山,在今四川剑阁县北。王隐《晋书》:张载随父收入蜀,作《剑阁铭》。益州刺史张敏见其文,乃表天子刻石于剑阁焉。又有小剑山距其三十里,故曰此为大剑[8](P134)。“飞阁通衢”中“飞阁”义为“凌空建筑的阁道。”“通衢”,四通八达的道路。唐徐坚《初学记》卷八引常璩《华阳国志》:“诸葛亮相蜀,凿石架空,为飞梁阁道,即古剑阁道。”故“飞阁惧”当为“飞阁通衢”之脱讹。

      5.《文选·班彪〈北征赋〉》:“登赤须之长阪,入义渠之旧城。”李善注:“郦善长《水经注》曰:赤须水出赤须谷,西南流注罗水,然阪因水以得名也。”[1](P427)

      明州本[2](P151)、四部丛刊本[3](P183)、奎章阁本[4]同,皆作:“善曰……善长《水经注》曰:赤须水出赤须谷,西南流注罗水,然阪因水以得名也。”

      考今本《水经注》中无此文,李善所引当为今本《水经注》之佚文。

      6.《文选·潘岳〈西征赋〉》:“尔乃越平乐,过街邮。秣马皋门,税驾西周。”李善注:“平乐,馆名也。郦善长《水经注》曰:梓泽西,有一原,古旧亭处,即街邮也。石卷渎口,高三丈,谓之皋门桥。”[1](P443)

      明州本[2](P156)、四部丛刊本[3](P189)、奎章阁本[4]同,皆作:“善曰……郦善长《水经注》曰:梓泽西,有一原,古旧亭处,即街邮也。”

      考《水经注·瀍水》:“县北有亭,瀍水出其北梓泽中。梓泽,地名也。泽北对原阜,即裴氏墓茔所在,碑阙存焉。其水历泽东南流,水西有一原,其上平敝,古亭之处也。即潘安仁《西征赋》所谓越街邮者也。”[6](P379)今本《文选》李善注“过街邮”,《水经注》引作“越街邮”。今本《文选》李善注“古旧亭处”,《水经注》作“古亭之处”。

      笔者按:《水经注》引作“越街邮”之“越”似为道元所改。潘岳《西征赋》“尔乃越平乐”一句,可知上文已用“越”字,对文就不能再用“越”。因此,“过街邮”之“过”正如“越平乐”相对文。

      今本《文选》李善注“古旧亭处”,似当为《水经注》作“古亭之处”。《水经》中记载“瀍水出河南谷城县北山”,郦道元注:“县北有亭,瀍水出其北梓泽中。”“亭”,杨守敬、熊会贞《水经注疏》:“朱(谋)讹作旧。赵(一清)改云:当作亭。《郡国志》,谷城,瀍水出。刘昭《补注》引《博物记》,出□亭山。《汉志》作亭。师古曰:音□,从水,后人所加耳。戴(震)改。守敬按:《文选·西征赋·注》引此作旧,则讹误已久,李氏尚未能正之。钱坫云,□古字通。”[9](P1354)

      7.《文选·潘岳〈西征赋〉》:“澡孝水而濯缨,嘉美名之在兹。”李善注:“澡,《水经注》作济。《字林》曰:孝水,在河南郡。郦元曰:在河南城西十余里。”[1](P446)

      明州本[2](P158)、四部丛刊本[3](P191)、奎章阁本[4]同,皆作:“善曰……郦元曰:在河南城西十余里。”

      考今本《水经注·谷水》:“世谓之孝水也。潘岳《西征赋》曰:澡孝水以濯缨,嘉美名之在兹。是水在河南城西十余里,故吕忱曰:孝水在河南。”[6](P1373)

      笔者按:胡克家本李善注:“澡,《水经注》作济。”从这条记载可知,李善当时所见的可能是古本《水经注》,与今本《水经注》存在差异。赵一清《水经注释》按:五臣注《文选》曰:“澡”,《水经注》作“济”。可见唐时官本原是济字。古隶齐与喿似,故“济”“澡”互异耳。

      8.《文选·潘岳〈西征赋〉》:“我徂安阳,言陟陕郛。行乎漫渎之口,憇乎曹阳之墟。”李善注:“郦善长《水经注》曰:橐水出橐山,北流出谷,谓之漫涧。与安阳溪水合,又西径陕县故城南,又合一水,谓之渎谷水。漫涧水北有逆旅亭,谓之漫谷客舍。”[1](P449)

      明州本[2](P159)、四部丛刊本[3](P192)、奎章阁本[4]同,皆作:“善曰……郦善长《水经注》曰:橐水出橐山,北流出谷,谓之漫涧。与安阳溪水合,又西径陕县故城南,又合一水,谓之渎谷水。漫涧水北有逆旅亭,谓之漫谷客舍。”

      考今本《水经注·河水》:“橐水出橐山,西北流。又有崖水,出南山北谷,径崖峡,北流与干山之水会,水出干山东谷,两川合注于崖水。又东北注橐水,橐水北流出谷,谓之漫涧矣。与安阳溪水合,水出石崤南,西径安阳城南,汉昭帝封上官桀为侯国。潘岳所谓我徂安阳也。东合漫涧水,水北有逆旅亭,谓之漫口客舍也。又西径陕县故城南,又合一水,谓之渎谷水,南出近溪,北流注橐。”[6](P114)

      笔者按:李善注引《水经注》作“漫谷客舍”,今本《水经注》作“漫口客舍”。从李善注和今本《水经注》的记载来看,李善注在引《水经注》时比较简略,多有割裂,且不一定完全按照《水经注》原文的次序来引用。

      9.《文选·潘岳〈西征赋〉》:“升曲沃而惆怅,惜兆乱而兄替。”李善注:“郦善长《水经注》曰:春秋,晋侯使詹嘉守桃林之塞,处此以备秦,时以曲沃之官守之,故有曲沃之名。”[1](P450-451)

      明州本[2](P159)、四部丛刊本[3](P193)同,皆作:“郦善长《水经注》曰:春秋,晋使詹嘉守桃林之塞,处此以备秦,时以曲沃之官守之,故有曲沃之名。”

      奎章阁本“曲沃”作“曲屋”:“郦善长《水经注》曰:春秋,晋使詹嘉守桃林之塞,处此以备秦,时以曲屋之官守之,故有曲沃之名。”

      考今本《水经注·河水》:“余按《春秋·文公十三年》,晋侯使詹嘉守桃林之塞,处此以备秦。时以曲沃之官守之故,曲沃之名,遂为积古之传矣。”[6](P113)

      笔者按:今本《水经注·河水》中“时以曲沃之官守之故,曲沃之名,遂为积古之传矣。”该句中“故”后断开,句读不畅,可能因为脱一“有”字而致。可资李善注而增补,此句似为:“时以曲沃之官守之,故有曲沃之名,遂为积古之传矣。”

      10.《文选·郭璞〈江赋〉》:“冲巫峡以迅激,跻江津而起涨。”李善注:“郦元《水经注》曰:马头崖北对大岸,谓之江津。”[1](P557)

      明州本[2](P193)、四部丛刊本[3](P237)、胡克家本同,皆作“马头崖”:“郦元《水经注》曰:马头崖北对大岸,谓之江津。”

      奎章阁本与今本《水经注》同,皆作“马头岸”:“郦元《水经注》曰:马头岸北对大岸,谓之江津。”

      考今本《水经注·河水》:“旧主度州郡,贡于洛阳,因谓之奉城,亦曰江津戍也。戍南对马头岸,昔陆抗屯此与羊祜相对,大宏信义,谈者以为华元、子反复见于今矣。北对大岸,谓之江津口,故洲亦取名焉。江大自此始也……故郭景纯云:济江津以起涨。言其深广也。”[6](P797-798)

      11.《文选·郭璞〈江赋〉》:“朱浐丹漅。”李善注:“《水经注》曰:中江东南左合滆湖。……又曰:朱湖在溧阳。又曰:沔水又东得浐湖,水周三四百里。丹湖在丹阳,漅湖在居巢。”[1](P568)

      明州本[2](P197)、四部丛刊本[3](P242)、奎章阁本[4]同,皆作:“善曰:《水经注》曰:中江东南左合滆湖。……又曰:朱湖在溧阳。又曰:沔水又东得浐湖,水周三四百里。丹湖在丹阳,漅湖在居巢。”

      考今本《水经注》无,似为佚文。

      12.《文选·谢惠连〈雪赋〉》:“焦溪涸,汤谷凝。”李善注:“郦元《水经注》曰:焦泉发于天门之左,南流成溪,谓之焦泉。”[1](P593)

      明州本[2](P205)、四部丛刊本[3](P251)、奎章阁本[4]同,皆作:“郦元《水经注》曰:焦泉发于天门之左,南流成溪,谓之焦泉。”

      考今本《水经注·河水》:“而东周永丰坞,有丁公泉发于焦泉之右。次东得焦泉,泉发于天门之左,天井固右。天门山石自空,状若门焉,广三丈,高两匹,深丈余,更无所出,世谓之天门也。……有一石泉,方丈余,清水湛然,常无增减,山居者资以给饮。北有石室二口,旧是隐者念一之所,今无人矣。泉发于北阜,南流成溪,世谓之焦泉也。”[6](P225)

      笔者按:李善注引《水经注》甚为简略。

      13.《文选·谢惠连〈雪赋〉》:“沸潭无涌,炎风不兴。”李善注:“郦元《水经注》曰:以生物投之,须臾即熟。又曰:曲阿季子庙前,井及潭常沸,故名井曰沸井,潭曰沸潭。”[1](P593)

      明州本[2](P205)、四部丛刊本[3](P251)、奎章阁本[4]同,皆作:“郦元《水经注》曰:以生物投之,须臾即熟。又曰:曲阿季子庙前,井及潭常沸,故名井曰沸井,潭曰沸潭。”

      考今本《水经注·溱水》:“又与云水合,水出县北汤泉,泉源沸涌,浩气云浮,以腥物投之,俄顷即热。”[6](P901)陈桥驿《水经注校证》:“从《幽明录》所记载的来看,郦《注》的‘腥物’可能是‘生物’的音讹。上文若作‘生物’,下文自然应该作‘熟’,可见《大典》诸本比殿本等可靠,殿本的‘热’字,宜改为‘熟’字。”[10](P909)

      从《文选》诸本李善注看,陈《校证》是。今本《水经注》中“腥物”当为“生物”,“热”当为“熟”。

      笔者按:“又曰:曲阿季子庙前,井及潭常沸,故名井曰沸井,潭曰沸潭。”今本《水经注》中无,似为今本《水经注》之佚文。

      14.《文选·潘岳〈关中诗〉》:“绛阳之粟,浮于渭滨。”李善注:“郦善长《水经注》曰:绛则绛阳也,盖在绛、浍之阳。”[1](P941)

      明州本[2](P303)、四部丛刊本[3](P369)、奎章阁本[4]同,皆作:“郦善长《水经注》曰:绛则绛阳也,盖在绛、浍之阳。”

      考今本《水经注·涑水》:“韩献子曰:土薄水浅,不如新田,有汾、浍以流其恶。遂居新田。又谓之绛,即绛阳也。盖在绛、浍之阳。”[5](P166)

      笔者按:李善注与今本《水经注》同。

      15.《文选·颜延年〈应诏燕曲水作诗〉》李善注:“《水经注》曰:旧乐游苑,宋元嘉十一年,以其地为曲水,武帝引流转酌赋诗。”[1](P962)

      明州本[2](P309)、四部丛刊本[3](P377)、奎章阁本[4]同,皆作:“善曰:《水经注》曰:旧乐游苑,宋元嘉十一年,以其地为曲水,武帝引流转酌赋诗。”

      考今本《水经注》无,似为佚文。

      16.《文选·潘岳〈金谷集作诗〉》李善注:“郦道元《水经注》曰:金谷水出河南太白原,东南流,历金谷,谓之金谷水。东南流,经石崇故居。”[1](P977)

      明州本:“善曰:郦元《水经注》曰:金谷水出河南太白原,东南流,历金谷,谓之金谷水。东南流,经石崇故居。”[2](P314)

      四部丛刊本[3](P383)、奎章阁本[4]同,皆作:“善曰:郦元《水经注》曰:金谷水出河南大曰原,东南流,历金谷,谓之金谷水。东南流,经石崇故居。”

      考今本《水经注·谷水》:“谷水又东,左会金谷水,水出太白原,东南流历金谷,谓之金谷水,东南流经晋卫尉卿石崇之故居。”[6](P393)

      笔者按:“太白原”在今河南孟津县东南凤凰台南,为金谷水之源。明州本、胡本作“太白原”与今本《水经注》同。四部丛刊本、奎章阁本作“大曰原”当是“太白原”之讹。

      17.《文选·潘岳〈金谷集作诗〉》:“滥泉龙鳞澜,激波连珠挥。”李善注:“郦道元《水经注》曰:允街谷水文成蛟龙。”[1](P978)

      明州本[2](P314)、四部丛刊本[3](P384)、奎章阁本[4]同,皆作:“善曰:郦元《水经注》曰:允街谷水文成蛟龙。”

      考今本《水经注·河水》:“县有龙泉,出允街谷,泉眼之中,水文成交龙,或试挠破之,寻平成龙。”[6](P50)诸本李善注与今本《水经注》相近。

      18.《文选·殷仲文〈南州桓公九井作〉》李善注:“《水经注》曰:淮南郡之于湖县南,所谓姑孰,即南州矣。”[1](P1032)

      明州本[2](P334)、四部丛刊本[3](P405)、奎章阁本[4]同,皆作:“善曰:《水经注》曰:淮南郡之于湖县南,所谓姑熟,即南州矣。”

      考今本《水经注》无,似为佚文。清赵一清《水经注释》:“按《文选》殷仲文〈南州桓公九井作〉诗李善注引《水经注》云:淮南郡之于湖县南,所谓姑孰,即南州矣。今本无之。”[11]

      19.《文选·谢灵运〈从游京口北固应诏〉》李善注:“《水经注》曰:京口,丹徒之西乡也。又曰:京城西北有别岭入江,三面临水,高数十丈,号曰北固。”[1](P1037)

      明州本[2](P335)、四部丛刊本[3](P407)、奎章阁本[4]同,皆作:“善曰:《水经注》曰:京口,丹徒之西乡也。又曰:京城西北有别岭入江,三面临水,高数十丈,号曰北固。”

      考今本《水经注》无,似为佚文。

      20.《文选·颜延年〈车驾幸京口三月三日侍游曲阿后湖作〉》李善注:“《水经注》曰:晋陵郡之曲阿县下,陈敏引水为湖,水周四十里,号曰曲阿后湖。”[1](P1054)

      明州本[2](P340)、四部丛刊本[3](P413)、奎章阁本[4]同,皆作:“善曰:《水经注》曰:晋陵郡之曲阿县下,陈敏引水为湖,水周四十里,号曰曲阿后湖。”

      考今本《水经注》无,似为佚文。

      21.《文选·谢惠连〈西陵遇风献康乐一首〉》:“昨发浦阳汭,今宿浙江湄。”李善注:“郦善长《水经注》曰:浦阳江水,导源乌伤县,而经上虞县。”[1](P1194)

      明州本[2](P392)、四部丛刊本[3](P477)、奎章阁本[4]同,皆作:“善曰:郦善长《水经注》曰:浦阳江水,导源乌伤县,而经上虞县。”

      考今本《水经注·渐江水》:“县滨浙江,又东合浦阳江。江水导源乌伤县,东经诸暨县,与泄溪合。……江水东经上虞县南,王莽之会稽也。”[6](P944-946)

      按:从《水经注》原文可以看出,李善注抄变郦文其辞。

      22.《文选·谢灵运〈过始宁墅〉》李善注:“《水经注》曰:始宁县西,本上虞之南乡也。”[1](P1238)

      明州本[2](P408)、四部丛刊本[3](P496)、奎章阁本[4]同,皆作:“善曰:《水经注》曰:始宁县西,本上虞之南乡也。”

      考今本《水经注·渐江水》:“浦阳江又东北经始宁县西,本上虞之南乡也。”[6](P946)与李善注同。

      23.《文选·谢玄晖〈之宣城出新林浦向版桥〉》李善注:“郦善长《水经注》曰:江水经三山,又幽浦出焉。水上南北结浮桥渡水,故曰版桥。浦江又北经新林浦。”[1](P1259)

      明州本[2](P415)、四部丛刊本[3](P504)、奎章阁本[4]同,皆作:“善曰:郦善长《水经注》曰:江水经三山,又湘浦出焉。水上南北结浮桥渡水,故曰版桥。浦江又北经新林浦。”

      按:考今本《水经注》无,似为佚文。且胡本《文选》李善注中“幽浦”当为“湘浦”之讹。

      24.《文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李善注:“郦善长《水经》曰:余至长城,其下往往有泉窟,可饮马。古诗《饮马长城窟行》,信不虚也。”[1](P1278)

      明州本[2](P421)、四部丛刊本[3](P511)、奎章阁本[4]同,皆作:“善曰:郦善长《水经》曰:余至长城,其下往往有泉窟,可饮马。古诗《饮马长城窟行》,信不虚也。”

      考今本《水经注·河水》:“自城北出有高阪,谓之白道岭。沿路惟土穴,出泉,挹之不穷。余每读《琴操》见《琴慎相和雅歌录》云:饮马长城窟。及其跋陟斯途,远怀古事,始知信矣,非虚言也。”[6](P79)

      笔者按:李善注比今本《水经注》较简略,为李善抄变其辞。其中“余至长城,其下往往有泉窟,可饮马。”为今本《水经注》之佚文。

      赵一清《水经注释》按:“李善《文选注》引郦善长《水经注》曰:余至长城,其下往往有泉窟,可饮马。古诗《饮马长城窟行》,信不虚也。盖

括其辞,此引书抄变之例也。”

      25.《文选·张景阳·〈杂诗十首之一〉》:“流涧万余丈,围木数千寻。”李善注:“郦元《水经注》曰:鲁阳关水出鲁阳关分头山。”[1](P1380)

      明州本[2](P458)、四部丛刊本[3](P556)同,皆作:“善曰:郦元《水经注》曰:鲁阳关水出鲁阳关分头山。”[3](P556)

      奎章阁本《文选》电子本缺少从“世俗号为东瓯王……良曰凄,寒也。啸,风声也。百籁谓”部分。“流涧万余丈,围木数千寻。”正好在这缺少的部分中。

      考今本《水经注·滍水》:“滍水右合鲁阳关水,水出鲁阳关外分头山横岭下夹谷,东北出入滍。”[6](P723)

      笔者按:诸本李善注与今本《水经注》相近。

      26.《文选·谢玄晖〈郡内登望〉》:“山积陵阳阻,溪流春谷泉。”李善注:“《水经注》曰:江连春谷县北,又合春谷水。”[1](P1410)

      明州本[2](P469)、四部丛刊本[3](P569)、奎章阁本[4]、北宋监本[5]同,皆作:“《水经注》曰:江连春谷县北,又合春谷水。”

      考今本《水经注》无,似为佚文。

      27.《文选·任彦升·〈为范始兴作求立太宰碑表〉》:“然则配天之迹,存乎泗水之上。”李善注:“郦善长《水经注》曰:泗水南有泗水亭。汉高祖庙前有碑,延熹十年立。”[1](P1749)

      明州本[2](P593)、四部丛刊本[3](P721)、奎章阁本[4]同,皆作:“善曰:郦善长《水经注》曰:泗水南有泗水亭。汉高祖庙前有碑,延熹十年立。”

      考今本《水经注·泗水》:“泗水南径小沛县东,县治故城南垞上。东岸有泗水亭,汉祖为泗水亭长,即此亭也。故亭今有高祖庙,庙前有碑,延熹十年立。”[6](P601)

      按:诸本李善注与今本《水经注》相近。

      28.《文选·陆士衡·〈辩亡论上〉》:“浮邓塞之舟下汉阴之众。”李善注:“郦元《水经注》曰:邓塞者,即邓城东北小山也,先后因之以为邓塞。”[1](P2315)

      明州本[2](P809)、四部丛刊本[3](P989)、奎章阁本[4]同,皆作:“善曰:郦元《水经注》曰:邓塞者,即邓城东北小山也,先后因之以为邓塞。”

      考今本《水经注·淯水》:“浊水又东径邓塞北,即邓城东南小山也,方俗名之为邓塞。”[6](P731)

      笔者按:李善注引《水经注》作“邓城东北小山”,今本《水经注》作“邓城东南小山”。略异。“东南”似义胜。考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山南道二”:“故邓城,在县(临汉县)东北二十二里。……邓塞故城,在县东南二十二里。南临宛水,阻一小山,号曰邓塞。昔孙文台破黄祖于此山下。魏常于此装治舟舰以伐吴。陆士衡表称‘下江汉之卒,浮邓塞之舟’谓此也。”[7](P530)

      29.《文选·张梦阳·〈剑阁铭〉》:“惟蜀之门,作固作镇。是曰剑阁,壁立千仞。”李善注:“郦元《水经注》曰:小剑戍北去大剑二十里,连山绝险,飞阁相通,故谓之剑阁也。”(P2411)

      明州本[2](P845)、四部丛刊本[3](P1033)、奎章阁本[4]同,皆作:“善曰:郦元《水经注》曰:小剑戍北去大剑三十里,连山绝险,飞阁相通,故谓之剑阁也。”

      考《水经注·漾水》:“又东南径小剑戍北,西去大剑三十里,连山绝险,飞阁通衢,故谓之剑阁也。”[6](P485)《资治通鉴》胡三省注:“《水经注》:小剑戍西去大剑山三十里,连山绝险,飞阁通衢,故谓之剑阁。”

      笔者按:《文选》李善注两引郦元《水经注》来解释“剑阁”,而两次文字与今本《水经注》文字皆有差异:《文选·左思〈魏都赋〉》:“剑阁虽嶛,凭之者蹶,非所以深根固蒂也。”李善注:“郦元《水经注》曰:小剑戍去大剑,飞阁通衢,故谓之剑阁。”可见,李善引用时也不是“实录”,而是经过自己的加工而抄变其辞。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李善在注释《文选》时,多处引用当时所能见到的《水经注》资料。通过以上比勘,我们能发现李善时期所见到的《水经注》的某些情况:

      一、从“澡,《水经注》作‘济’”的注释中,可以了解到李善当时所见的《水经注》可能是古本《水经注》。

      二、李善注引用的《水经注》与今本《水经注》在内容上有完全相同的,但多为李善抄变其辞。

      三、李善所引《水经注》的内容,在今本《水经注》中难以寻觅,共有十则。可见这些当为今本《水经注》之佚文。如:

      “赤须水出赤须谷,西南流注罗水,然阪因水以得名也。”(陈)

      “中江东南左合滆湖。……又曰:朱湖在溧阳。又曰:沔水又东得浐湖,水周三四百里。丹湖在丹阳,漅湖在居巢。”(陈)

      “余至长城,其下往往有泉窟,可饮马。”(陈)

      “曲阿季子庙前,井及潭常沸,故名井曰沸井,潭曰沸潭。”

      “旧乐游苑,宋元嘉十一年,以其地为曲水,武帝引流转酌赋诗。”

      “淮南郡之于湖县南,所谓姑孰,即南州矣。”(陈)

      “京口,丹徒之西乡也。又曰:京城西北有别岭入江,三面临水,高数十丈,号曰北固。”

      “晋陵郡之曲阿县下,陈敏引水为湖,水周四十里,号曰曲阿后湖。”

      “江水经三山,又幽浦出焉。水上南北结浮桥渡水,故曰版桥。浦江又北经新林浦。”(陈)

      “江连春谷县北,又合春谷水。”

      这十则中,陈桥驿先生《〈水经注〉佚文》中已抉发五则(即用“陈”标记者)[10],其他则为笔者的新发现,这也正是李善注在《水经注》研究中的重要价值所在。

      这些都说明古本《水经注》与今本《水经注》一定存在诸多差别。而且,从这些引用资料来看,唐时的注释家们已经在关注《水经注》这部成书于北魏时的典籍,并且已经知道将其中的资料为己所用,如校勘其他典籍、注释其他典籍中的地名、某些字词等。不过,注释家们还只是停留在将《水经注》中的资料作为佐证来解释证明其他典籍中的相关问题,还没有自觉地进行《水经注》的本体研究,如当时不同抄本与抄本之间的差异如何、《水经注》记载内容的正确与否等。

      四、不同《文选》注本中引用《水经注》的文字也存在异同,这些说明《文选》版本之间有传承,亦有变化。李善注中引用《水经注》的这些资料也为揭示《文选》版本之间的关系提供一些参考。

      唐代的《水经注》到底是什么样子不得而知。李善注所引用的这些资料,与全文相比,也只是片言只语,虽然有重要价值,但终不能反映更多的信息。要想比较多地揭示唐代《水经注》的模样和唐人研究《水经注》的更多情况,还有待把徐坚《初学记》、张守节《史记正义》、颜师古《汉书》注、李贤《后汉书》注、封演《封氏闻见记》、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等典籍中的资料全部整理出来进行深入研究之后,才会有更多的发现。笔者也将对这些典籍中所引用的《水经注》资料作比较全面深入的研究。

标签:;  ;  ;  ;  ;  ;  ;  ;  ;  

唐代李珊的“文选”与“水经”研究_水经注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