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互依存战略:广州国际大都市与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协调发展的战略与对策_国际大都市论文

相互依存战略——广州国际大都市与珠三角城市群协调发展的战略与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战略论文,广州论文,大都市论文,协调发展论文,对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世界性城市化浪潮中, 一个又一个国际性都会带(megalopolis)不断形成。它们的共同特征是: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以周边经济区为依托相互协调、相互依存地共同发展。世界著名的国际都会带有:美国东北部的纽约—波士顿—巴尔的摩都会带、西南部的洛杉机—旧金山—圣迭哥都会带、欧洲的巴黎—布鲁塞尔—阿姆斯特丹都会带、日本的东京—横滨—名古层都会带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东南沿海地区也正在形成类似于上述世界都会带的三大城市带:一是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沪宁杭城市带;二是以北京为中心的京津唐城市带;三是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城市带。

世界某著名未来学家奈斯比特在他的新著(1994)《全球之谜》(Global Paradox)中认为,国际性都会带是今日全球经济的增长极,而中国(尤其是珠江三角洲)城市带也是中国经济“龙的世纪”的增长极〔1〕,对珠三角城市群发展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 而且对中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的持续发展也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广州和珠三角相互协调发展的战略理论

1.1 相互依存理论的提出及涵义 目前,在建设珠三角经济区的研究热潮中,理论界已经提出了两种战略理论作为大思路:一是“以人为本”战略,强调人与自然的天人合一;二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强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和社会共同发展〔2〕。

笔者认为,建设珠三角经济区的成败关键在于:如何处理好广州建设国际大都市与珠三角迅猛发展的城市群之间的相互协调关系。这是广州市和珠三角未来发展共同面临的最紧迫、最现实的难题。有鉴于此,笔者提出一种思路全新的战略理论——相互依存战略( Inter —dependent Strategy)。

所谓相互依存战略,其理论来源于国际经济学和国际关系学,原意是指,在现代国际经济体系中,发达的“中心国家”与不发达的“外围国家”之间存在着一种从单纯依附(

dependence )到相互依存(interdependence)的关系。 这种相互依存关系影响着世界政治的国际制度和各国政府的行为〔3〕。 我们之所以借用国际经济学和国际关系学中的相互依存理论,是因为目前珠三角协调发展中的最大障碍是各市县之间的各自为政达到了惊人的地步,有的地方甚至形成了类似于“国中之国”的做法和管理体制;同时,与珠三角不可分割的港澳问题相联系,事实上已经涉及到了多边的国际关系。

在这里,相互依存战略包括二层涵义:一是广州未来15年建设国际大都市将越来越依赖于珠三角城市群的繁荣和发展;二是珠三角城市群未来发展成为世界上新兴的国际都会带,同样也越来越依赖于广州建设国际大都市的速度、规模和标准。因此说,笔者提出相互依存战略来指导广州建设国际大都市与珠三角城市群发展的协调关系,不仅是合适的,而且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1.2 国际都会带理论与广州市和珠三角城市群的发展前景 1961年,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Jean Gottman)在他的代表作《都会带:都市化的美国东北部海岸》中预言:“都会带”将成为本世纪和下世纪初文明的标志。

简而言之,戈特曼的都会带理论概括了国际大都市的主要特征,同时也指出了国际大都市与都会带之间的相互关系。其主要内容有:一是处于门户位置和具有国际枢纽功能;二是以几个特大城市为核心,其他大、中、小城市则有等级,并有规模地和这些核心合理结合成一个呈带状空间结构的城市网络,其发展轴多呈带状形,有时则围绕中心,呈无规则或三角形,核心及城市之间通常有大片森林或农田相间;三是有大规模和高度人口,总人口不少于2500万人,人口密度不低于每平方公里250人;四是有密集的运输和通讯网络结构; 五是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人均生产值不少于1200美元。〔4〕

对照戈特曼的国际都会带标准,反观广州市和珠三角城市群的现状,人们已注意到,以香港—深圳—广州为主轴的珠三角城市群,在位置、人口规模和经济发展等诸多方面,不但已具备“都会带”的雏形特征,而且在某些方面已经超过戈氏提出的标准。

可以预见,在2000年前夕港澳回归祖国之后,珠江三角洲将形成香港—广州两个中心城市,形成穗—港主轴,以及穗—珠(海)—澳(门)西江走廊、肇(庆)—穗—惠(洲)、江(门)—南(沙)—惠(州)、珠海—深圳—汕头等三纵、三横经济轴线。一个以穗—港—澳为主中心,以经济特区深圳、珠海为次中心,惠州、东莞、佛山、中山、江门、肇庆为副中心,以各市县的城镇和重点卫星镇为连节点,随着贯通珠三角的铁路、高速公路、港口、机场、能源基地和通讯网络的逐步建成,一个具有极强辐射作用和聚集功能的城市化网络就会形成,一个现代化的、国际性的广州—珠三角都会带就会展现在世界面前。

二、广州市和珠三角相互协调的难点分析

2.1 广州迈向国际大都市面临的困境 90年代初期,在广州迈向国际大都市刚刚开始起步时,人们发现,如同国内外许多大城市一样,广州市也患上了“都市综合症”,诸如交通挤迫、住房紧张、环境污染、消防落后、治安混乱等等。〔5〕然而, 这仅仅是广州迈向国际大都市面临困境的表面现象。从经济发展的深层次分析,广州与珠三角其他城市相比,还面临着许多困境。根据广州市委政策研究室和广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编写的《1995:广州经济形势分析和预测》(经济蓝皮书)提供的资料,广州面临的困境包括:

第一,广州市在珠三角经济中的比重逐步下降。改革开放之初,珠三角一些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还比较低,工业企业半数以上集中在广州、佛山、江门三个大中城市,尤其集中在广州市。1978年,广州在珠三角地区国内生产总值所占比重几乎占一半;到1990年这一比重已大大缩小,广州在珠三角经济中所占比重下降为36.6%;到1993年,广州市在珠三角经济中所占比重进一步下降为33.8%。

第二,广州市传统的产业优势已严重削弱。15年以来,广州原有的轻纺工业优势已经被珠三角其他城市所取代,电子工业的位次更是频频后移,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和人才的大量流失也使得广州这方面的优势黯然失色。虽然广州第三产业的优势还比较明显,1993年广州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珠三角经济的39%。但广州市第三产业的发展也存在许多隐忧,尤其是与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发展相配套的产业不尽如人意。主要表现在:一是金融产业发展相对落后,金融中心尚未形成;二是现代大流通体系发育迟缓,商业活动方式及国际化程度低;三是信息产业处于萌芽状态,信息资源分布零散。

第三,广州市在高新技术方面没有占据至高点,支柱产业优势不明显。高新技术含量较高的电子、电器行业已经大大落后于珠三角一些市。1993年,电子行业已落后深圳、惠州、佛山、珠海四市,在珠三角地区列居第五。电器行业也已落后于佛山之后,不再是“大哥大”。广州工业中排列前五位的工业行业,产值占全部工业产值的38.45%。 而惠州是68.92%、深圳是61.68%、珠海是56.71%、佛山是53.3%、 中山是51.38%、东莞是49.04%、江门是44.71%。由此可见, 广州工业由于缺乏高新技术支撑,产业结构的经济规模和经济效益还比较差〔6 〕。

2.2 珠三角城市群迈向国际都会带面临的困境 与广州面临的困境一样,珠三角城市群发展在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困境。根据1995年5 月广东省计委提出的《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现代化建设规划编写纲目》提供的资料,目前珠三角面临着五大困境:

一是环境日益恶化,威胁着珠三角的持续发展。 具体表现在:〔7〕工业和生活“三废”排放量激增,环境严重受污染;〔8 〕非农挤占土地,无序开发资源,使生态恶化,抗灾能力减弱;〔9 〕环境自净能力降低,环境负担加重;二是区域重大问题协调能力差,综合优势尚未形成,行政分割导致竞争过度,整体效益下降和资源浪费;三是产业技术水平低,组织结构不合理,拳头产品、大型企业集团优势不明显。具体表现在:〔10〕产业整体素质不高,有竞争力的产业群和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小;〔11〕农业生产率低,不可再生的土地资源日减,发展空间有限;〔12〕工业企业规模小、散、重复分布,专业化程度低,大规模跨区域、跨行业的大型企业集团尚未形成,拳头产品不明显,产品竞争力不强;四是城市化水平低,空间布局不合理。〔13〕具体表现在:城市布局规模盲目扩张;〔14〕城市功能雷同,中心城市优势不明显;〔15〕各城镇自成体系、整体空间混乱;〔16〕现代化、国际化、高集散功能的大都会尚未形成;五是社会结构不合理,科技教育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具体表现在:〔17〕人口密集与外来劳工增加矛盾,劳动力素质低下;〔18〕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19〕科技人才,特别是高层次科技人才严重短缺,技术依托薄弱;〔20〕人的素质较低,文化教育水平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21〕市场运作缺乏完善的法治体系。 〔22〕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珠三角目前最紧迫的困境表现在以下两大问题上:一是资源配置不合理,重复建设严重。具体地说:〔23〕在机场建设方面,目前珠三角各市都在争相立项建设机场。规划中的广州新机场和深圳机场的客运总量都在8000万人次,珠海机场规划客运总量为1200万人次,加上佛山,惠州机场的扩建以及其他一些机场的兴建,珠三角机场的客运规模将达到2.8亿人次,这将是珠三角2000年末人口的9倍。如果包括香港机场和刚建成的澳门机场在内,珠三角地区的机场如此密集在世界上实属罕见,这不仅大大超过当地当时客运量的需要,而且带来空域航线密度过大的问题,影响飞机飞行的科学管理和安全。〔24〕珠三角公路建设不协调。目前珠三角各市县都很重视自己境内的公路建设,但各市县之间衔接不好,结果投入了巨额资金,却不能形成畅通无阻的公路网络。〔25〕发电厂的重复建设。80年代中期以来,珠三角各市县不遗余力地发展了一批柴油燃气发电机组。这对缓和电力紧张局面起到一定积极作用,但付出了经济效益差和生态效益差的代价,如环境污染、进口用汇等诸多问题。二是盲目对外开放,开发区“开而不发”。〔26〕具体表现在:受地方利益的驱使,各市、县、镇、管理区,层层兴办各类“开发区”,数量过多,占用大量耕地,许多开发区长期“开而不发”;〔27〕各市县在对外开放中对优惠政策层层加码,互相攀比,过度竞争,不仅使外商反映广东投资政策复杂,各地不一,而且还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和损失;〔28〕各市县单纯追求吸引外资的数量和规模,忽视对外资的投向、布局和产业政策的约束,造成多地争上同一项目,重复引进,重复布点,重复建设的现象。〔29〕

2.3 广州市和珠三角行政区划和城市功能缺乏协调 当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两个:一是行政区划与城市发展的矛盾比较突出。如广州建设国际大都市,城市要有较大的扩展空间,但城郊不大,扩展余地有限,虽与相邻的番禺、花都接壤,但受行政区划限制,在土地使用上产生各种矛盾;又如佛山与南海、江门与新会、惠州与惠阳、肇庆与高要等,市县之间本来联系紧密的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本应通盘规划,统筹协调,但由于行政管辖的范围和权力不同,只好各自为政,经济联系被人为地割开;二是在珠三角目前的大部分城市规划中,普遍存在把各自城市规模规划过大的倾向。如一个县级市全市人口60万,而在规划中,仅市中心区的人口就要达到90万;一些乡镇仅有2~3万人,规划要建60平方公里的城市(可容纲50~60万人);原来只有30~40万人的中等城市,规划发展为超百万人口的大城市就有好几个。〔30〕因此说,如何科学规划广州市和珠三角各城市的发展规模,明确各城市的职能分工和定位,是一个当前迫切需要协调的问题。

2.4 广州和珠三角市群的跨体制管理问题 最近,理论界在将珠江三角州与长江三角州进行比较的过程中认为:珠三角经济一体化是同一省内的经济合作,易于实现;而长江三角洲是跨省市的经济合作,较难实现。笔者认为,这种观点过于简单化,并没有看到珠三角经济区更加复杂的、更加困难的另一方面——跨体制管理问题。这正是广州市与珠三角城市群发展相互协调关系的最大难题所在。

所谓珠三角经济区的跨体制管理问题,包括三个层次的管理体制:

第一层次,目前广州市与珠三角各市县的管理体制,确实属广东同一省内管辖;

第二层次,广州市与经济特区深圳、珠海的管理体制,虽属同一省内管辖,但在实际工作中,这两个国家级的经济特区经常由中央政府直接管理,因此说,深圳、珠海存在着广东省和中央政府的双重跨体制管理问题;

第三层次,广州市与香港、澳门的管理体制。目前,广东省的珠三角规划(1996~2010年)是很不完善的。最突出的问题是,目前规划中没有把1997年和1999年即将回归祖国的港澳包括进来。很显然,广东省在处理港澳问题上国家中央政府授权有限,应当服从全国统一的对外政策。但无论从历史、地理、人缘、文化来看,还是从未来珠三角城市群向国际都会带发展趋势来看,港澳地区都是珠三角城市群天然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在可见的2000年前5年之内, 广州市与港澳的关系则涉及到国际关系层次的跨体制管理问题,而且这一问题在2000年后未来的50年内,还将在“一国两制”的管理体制架构中长期存在。

因此说,珠三角经济区的跨体制管理问题,远比长江三角洲的跨省市问题要复杂很多,因而珠三角相互协调的难度也大得多。广州市在处理珠三角城市群的协调关系过程中,理当十分清醒地、充分地认识到这一点,才能制订出科学的、符合国际国内实际情况的规划,并将规划和对策顺利实施。

三、广州市珠三角相互依存战略的实施对策

3.1 政治层面的相互依存和协调发展

在观念更新上,广州市和珠三角城市群的各级行政首长、企业家和市民们,都应当从目前各城市的“大而全”或“小而全”的思维定势中解放出来,明确各自的城市功能和分工定位,在思想观念上更新并强化“相互依存”这一思路全新的战略理论。也就是说,应当让“相互依存”战略理论从大众意识上升为各级政府的决策意志。这是因为,广州建设国际大都市有赖于珠三角经济社会持续发展,而珠三角城市群迈向国际性都会带也有赖于广州这一中心城市早日建成国际大都市。因此说,广州市与珠三角城市群实际上已经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或者说发展共同体、命运共同体,而每个个体又有相对的独立性。在这个珠三角发展共同体内,各城市之间谁也不可能取代谁,只是存在着优势互补的、共存共荣的关系。这就是广州市和珠三角城市群相互依存和协调发展的关系。

在协调机制上,广州市和珠三角各级行政首长有必要成立一个类似于欧洲共同体的“珠三角发展共同体理事会”,或称“珠三角经济协调委员会”。这个理事会或委员会,可在目前广东省委省政府的“珠三角经济区规划协调领导小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完善起来,并不断强化这一机构的职能,使之成为一个在珠三角能够做到令行禁止的权威性的常设管理机构并建立一整套正常运作的工作程序和工作制度。为此,这个理事会或委员会应当具有相当的行政权力和经济实力,即拥有城市规划、重大基建、技术改造和引进外资项目的审批权,以保证其权威性。

在政策法规上,广州市和珠三角可以签订一个类似于关贸总协定(GATT)或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协议书, 在一批契约性协议及法律文件基础上,形成一整套比较规范的、既符合中国国情和广东省情,又符合国际惯例的政策法规。对拒不执行这一整套政策法规的市县领导人,可由珠三角共同体理事会或经济协调委员会依法向省委省政府省人大提出弹劾或建议罢免其行政职务。

在港澳问题上,为顺利解决即将看到的珠三角和港澳一体化的跨体制管理问题,广州市和广东省可以向中央政府提出申请,在具有国家权威的中英联合联络小组和中葡联合联络小组中增补本地的谈判代表,就珠三角发展如何协调和保持港澳两地繁荣稳定的有关经济性、事务性的具体问题,如已经构成重复建设的澳门机场和珠海机场等等,提出改进建议、方案和咨询材料,促进广州市和珠三角与港澳相互依存、健康、协调、持续发展。

3.2 经济方面的相互依存和协调发展

在产业政策上,广州、深圳应重点发展第三产业,向国际大都市迈进;其它中等城市在继续发展第三产业的同时,更应根据各地的比较优势,发展第二产业,建成各具特色的工业基础;各市下发下属的区、镇重点发展包括各类加工装配、传统工业及包括“三高”农业在内的种植、养殖业。具体来说,广州成为珠三角城市群的中心城市,应着重发展金融、商贸、高科技、教育、信息产业,而深圳作为毗邻香港的经济特区,应重点发展信息产业,成为技术、知识、管理和对外开放的窗口。其他中等城市(含佛山、江门、中山、东莞、珠海、惠州、肇庆)的产业配置,应是二、三产业并重。

在城市功能上,广州市和珠三角城市群的分工和定位,既要从现有的城市经济实力、幅射面大小、影响力的广度和深度及其在经济区中的地位和作用出发,又要预见到发展潜力,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进行衡量和分析,以形成以广州国际大都市为中心(特大城市)、以深圳、珠海经济特区为窗口(大城市)、以佛山、江门、中山、东莞、惠州、肇庆等各具特色的城市群为骨干(中等城市)、以县级市和工业化程度较高的卫星城镇为基础的大中小城市相互依存和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在对外开放方面,广州市和珠三角要统一协调外贸政策和进出口政策,制止高价收购、低价竞销行为,强调统一对外开放的立场。在进行外贸和与跨国公司的经济、技术合作方面,各市县应当经常通报情况,交流信息,以避免重复引进。目前各市县利用外资的优惠政策措施不一,有的甚至与国家政策法规相抵触,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外商投资的信心。因此,广州市和珠三角引进外资必须相互协调,保持连续性和统一性。

在组建企业集团方面,应由珠三角经济协调委员会作出总体方案,在省市职能部门的直接领导下,组成由各骨干企业领导参加的行业协调小组和各行业的协调会议,协商解决组建大型企业集团中的各种问题。通过公开竞争投标,或结合专家评估,或协商各方利益,决定骨干企业或核心企业。在这种协调平衡和公平竞争机制下,消除各市县产业和企业结构雷同、恶性竞争、互相残杀、浪费资源、效益下降的弊端,形成向国内、国际大市场进军的“联合舰队”,争取在国际经济竞争中,既拿“单打冠军”,也拿“团体冠军”。

3.3 科技和教育层面的相互依存的协调发展

在高新技术方面,广州市和珠三角应当做到统一布局、合理分工、各有重点。从现实情况分析,广州市的科技人员、科研院所数量最多,专利成果也最多,可以形成珠三角的科研中心和高新技术的源泉地。深圳的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经过10多年发展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电子信息技术研制、开发和生产基地之一, 佛山的高级塑料包装材料、 惠州以TCL企业集团为代表的通讯产业,珠海以亚洲仿真为代表的软件技术、 中山火炬高技术开发区的氢镍电池新能源技术等,都可以统一布局、合理分工、协调发展下,形成高新技术的重点产业和规模经济。〔31〕

在高等教育方面,目前珠三角许多新兴城市纷纷开办大学之风不可取,各市争夺教育资源(如师资和生源),这样做加剧了广东高等教育基础本来较为薄弱的状况。笔者建议,广州市和广东省应当在国家教委目前组织评审的“211工程”基础上, 在近期内重点保障广州大学和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和中山医科大学这7所基础较好的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大学。 优化专业设置和课程结构,培养一大批市级、省级、国家级乃至世界级的学术带头人;广州市和广东省财政补贴不应当区分市属院校、省属院校和部委属院校,而应当对都设在广州市的这7 所高校一视同仁地在财政上予以大力支持,为防止广州高校教师住房困难问题;尽快建立广州高校教材出版基金,推出一大批理论创新的、适应广州市和珠三角迈向国际都会带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在保障广州高校的基础上,可以适当发展珠三角地区的深圳大学、东莞理工学院和正筹办中的珠海大学;而且可以与香港地区的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浸会大学和澳门大学等联合办学。从而使广州市和珠三角、港澳地区在高等教育层面上首先协调发展,目的是充分保障广州迈向国际大都市和珠三角城市群迈向国际都会带的大量紧迫的人才需求。

总而言之,在相互依存这一思路全新的战略理论指导下,广州迈向国际大都市和珠三角城市群的协调发展便有了思路清晰的指导思想,并且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在可见的未来,广州迈向国际大都市和珠三角城市群迈向国际性都会带必将随着新世纪的到来而呈现在世界面前。

参见附表:1993~2000年珠江三角洲城市体系预测

资料来源:中册在学港澳研究中心、广东省城乡建设委员会、香港大学城市及环境管理中心。

注释:

〔1〕John Naisbitt,Global Paradox,New York,1994, P197-181。

〔2〕参见《专家学者评说建设“珠三角”》,载《广东经济》1995年第一期,第7页。

〔3 〕(美)罗伯特·其欧汉和约瑟夫·奈:《权力与相互依赖》,中译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4~5页。

〔4 〕参见罗必良:《珠三角城市化道路选择和协调发展篇略》(研究报告);郑天祥等《珠江三角洲迈向21世纪城镇化》,载卢瑞华主编:《建构工业城市社会的智慧》(首届广东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进程国际研讨会论文集),花城出版社,1995年版,第134页。

〔5〕参见巢振威主编:《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迈向21 世纪的广州》,广州出版社,1993年版;肖如川主编:《广东经济述评》,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79页。

〔6〕参见伍亮主编:《1995 年:广州经济形势分析和预测》(经济蓝皮书),广州出版社,1995年出版,第50~53页。

〔7〕John Naisbitt,Global Paradox,New York, 1994,P179-181。

〔8 〕参见《专家学者评说建设“珠三角”》, 载《广东经济》1995年第一期,第7页。

〔9 〕(美)罗伯特·基欧汉和约瑟夫·奈:《权力与相互依赖》,中译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4~5页。

〔10〕John Naisbitt,Global Paradox,New York,1994,P179-181。

〔11 〕参见《专家学者评说建设“珠三角”》, 载《广东经济》1995年第一期,第7页。

〔12〕(美)罗伯特·基欧汉和约瑟夫·奈:《权力与相互依赖》,中译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4~5页。

〔13〕John Naisbitt,Global Paradox,New York,1994,P179-181。

〔14〕参见《专家学者评说建设“珠三角”》载《广东经济》1995年第一期,第7页。

〔15〕(美)罗伯特·基欧汉和约瑟夫·奈:《权力与相互依赖》,中译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4~5页。

〔16〕参见罗必良:《珠三角城市化道路选择和协调发展篇略》(研究报告);郑天祥等:《珠江三角洲迈向21世纪城镇化》,载卢瑞华主编:《建构工业城市社会的智慧》(首届广东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进程国际研讨会论文集),花城出版社,1995年版,第134页。

〔17〕John Naisbitt,Golbal Paradox,New York,1994,P179-181。

〔18〕参见《专家学者评说建设“珠三角”》载《广东经济》1995年第一期,第7页。

〔19〕(美)罗伯特·基欧汉和约瑟夫·奈:《权力与相互依赖》,中译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4~5页。

〔20〕参见罗必良:《珠三角城市化道路选择和协调发展篇略》(研究报告);郑天祥等:《珠江三角洲迈向21世纪城镇化》,载卢瑞华主编:《建构工业城市社会的智慧》(首届广东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进程国际研讨会论文集),花城出版社,1995年版,第134页。

〔21〕参见巢振威主编:《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迈向21世纪广州》,广州出版社,1993年版;肖如川主编:《广东经济述评》,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79页。

〔22〕参见广东省计委编:《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现代化建设规划编写纲目》(1996~2010年),征求意见二稿,1995年5月。

〔23〕John Naisbitt,Global Paradox,New York,1994,P179-181。

〔24 〕参见《专家学者评说建设“珠三角”》, 载《广东经济》1995年第一期,第7页。

〔25〕(美)罗伯特·基欧汉和约瑟夫·奈:《权力与相互依赖》,中译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4~5页。

〔26〕John Naisbitt,Global Paradox,New York,1994,P179-181。

〔27〕参见《专家学者评说建设“珠三角”》载《广东经济》1995年第一期,第7页。

〔28〕(美)罗伯特·基欧汉和约瑟夫·奈:《权力与相互依赖》,中译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4~5页。

〔29〕参见广东省委政策研究室张振宇等:《加强和改善珠三角经济发展宏观管理的对策建议》(研究报告),1995年6月。

〔30〕参见广东省珠三角规划办编印《珠江三角洲经济区规划》简报,第34期。

〔31〕参见广东省科委路平:《珠三角经济区发展高技术和高新技术产业的研究》(研究报告),1995年5月。

标签:;  ;  ;  ;  ;  ;  ;  ;  ;  ;  ;  ;  

相互依存战略:广州国际大都市与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协调发展的战略与对策_国际大都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