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前宏观调控的深层次思考_宏观调控论文

对当前宏观调控的深层次思考_宏观调控论文

当前宏观调控的深层次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深层次论文,宏观调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3.16;D62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138(2005)02-0010-03

2004年2月4日国务院提出了要通过收缩土地审批和收缩信贷投放两个手段的使用,限制钢铁、水泥和电解铝三个行业投资的过快增长,拉开了本次宏观调控的序幕。一年过去了,宏观调控虽然已经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有些问题仍然需要我们认真思考。

宏观调控的基础与手段

和前几次宏观调控的原因不同,这次宏观调控的动因不是由于货币发行过快,而是为了缓解经济增长和资源供给之间的矛盾,尤其是经济发展和能源供给之间的矛盾,其目的就是为了抑制近一段时期内异常旺盛的投资需求。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随着房地产和汽车产业的火爆,相应拉动了对投资品和原材料如钢材、水泥等的投资需求的持续过旺,最终导致能源部门的供给量极度短缺。能源部门中出现的供不应求,挤压了最终产品部门,带动了最终品的价格上涨,最终可能引发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加大了物价上涨的压力。

考虑到能源供给弹性很小的约束,经济增长速度太快,有可能会对整个宏观经济的稳定形成一定的威胁。中央政府只有进行调控,放慢经济发展速度,才能缓解能源供给与经济增长引致的投资需求之间的矛盾,避免可能出现的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

本次宏观调控采取的手段主要有两种,一是信贷收缩,二是停止土地审批。因为考虑到物价上涨率,调控前我国的实际存款利率已经为负值,贷款实际利率接近为零,大大刺激了投资需求的猛涨。中央银行通过收缩信贷规模,从而有利于抑制投资需求过旺的情况。另外,民营企业和部分地方政府扩大投资,大举进入原材料产品产业,四处圈地作为厂房。中央多次强调不能随意占用耕地,然而问题没有完全得到解决。而且房地产的非常规发展也带来了一些问题,一方面大量开发出来的房地产闲置;另一方面,仍然有新的房地产开发项目不断上马,拉动了对于钢材、水泥等投资品的需求。因此,这次宏观调控冻结土地审批和收缩信贷的手段是非常适时的。通过这两个措施来抑制投资需求的过快增长,可以缓解资源约束可能带来的问题。

然而,这种通过减缓经济发展速度来协调经济增长与能源供给的矛盾,不是长久之计。我国要实现到本世纪中叶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的经济水平,最近几年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率是非常关键的。

经济发展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通过宏观调控的手段放慢经济增长速度,会凸显现阶段诸多矛盾,很多问题就可能会浮出水面。其中有五个问题尤其值得注意:

1.放慢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基本推动力量是工业化和城市化。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原动力是经济增长速度。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工业的发展,在第二产业中提供更多的劳动力就业岗位,解决了城市化进程中分离出来的剩余劳动力。同时,城市化也推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第三产业投资少、吸纳劳动力多,为农村剩余劳动力从第一产业转移出来提供了就业机会,更加有利于农业的现代化改造,提升农业发展中的技术含量,逐步摆脱粗放式经营的历史。这对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目前我国二元经济的现状还没有得到彻底改变,第一产业中的人口比重过大,约占总人口的60%。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步伐还必须加快。我国工业化正处在由产品制造转向机械设备制造的关键时刻。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现状要求经济发展的速度加快,扩大对工业的信贷总量,增加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鼓励城市房地产业的发展,吸纳从第一产业中转移出来的大量劳动力。通过收缩信贷和停止土地审批来放慢经济发展速度,本来是调控个别产业部门经济过热行为的手段,却波及到了其他的产业部门。长此以往,会影响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不利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

2.加大了就业压力。经济速度减缓,企业开工率会下降,必然导致失业率上升,加大就业压力。根据经济学原理,GDP增长率是和失业率成反比的。

第一产业中巨大的剩余劳动力数量需要转移出来的问题、国有企业职工的下岗再就业问题和大学生就业问题,都会随着经济改革步伐的加快而日益凸显。随着人口基数的不断增加,每年新增的适龄劳动力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十五”期间,由于生育高峰期出生的人口进入劳动年龄,每年新增劳动年龄人口约1000多万。

中国劳动力数量巨大,就业问题始终是经济管理部门必须考虑的头等大事,经济高速发展对于我国尤为重要。就业压力过大,失业率过高,不仅造成劳动力资源浪费,而且也会给人们带来精神压力,影响社会稳定。目前我国的经济改革正处在关键时刻,社会稳定是经济体制改革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根据有关学者估计,我国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就能够提供70万~80万个就业岗位。因此,经济的快速发展非常重要。

3.暴露了原来的深层次矛盾。我国经济速度减慢以后,我们发现突然之间很多问题、很多矛盾进入人们的视线。比如地区间经济发展的差距越来越大;城乡之间的收入水平的差距也日益拉大,城乡矛盾逐渐突出;消费需求持续低迷,投资需求的高涨却很难抑制;制造业和能源、交通运输业之间的瓶颈制约现象日益明显;产品制造业生产相对过剩,机械设备制造业的生产明显不足;一边是城市里面的商品房空置率高,另一边很多工薪阶层却买不起房;代表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基尼系数显示我国的收入分配越来越不公平;就业压力逐渐增大,等等。

其实从我国改革开始,这些问题就开始逐渐暴露,只是由于经济的快速增长使得它们一直没有得到重视,“一俊遮百丑”,较高的GDP增长速度掩盖了社会生活中的诸多矛盾,当我们本应当注意到这些情况的时候,经济的高速发展使我们有了一个忽视这些问题的理由,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导致了这些问题一直被积压着。一旦经济的增长速度被压制,有可能引爆各种深层次的矛盾,很多连带问题也就显得非常沉重。我国的改革进程正在继续,很多问题的解决方法也正在探索之中,社会中各种利益关系的调整也还远没有结束,这些问题和矛盾无法一时得到圆满处理。所以,经济速度不能够一直被抑制下去。

4.增加了利益冲突。宏观经济管理部门通过压制经济增长速度来抑制各个部门投资需求的增长,使得这些有预期投资收益的部门无法完全实现利润,投资冲动被行政手段压制,会导致利益主体之间发生冲突。

企业有投资冲动,它们会通过其他手段获取自己需要的资源。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一份研究报告,在中央银行紧缩银根后,2004年前7个月的居民储蓄存款比去年同期减少1309亿,是2002年4月份以来的最低水平。究其原因,民间对于资金的需求非常旺盛,政府为了减缓经济增长速度,收缩了银行信贷,这样就导致了企业对于投资资金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出现了资金需求和资金供给之间的瓶颈。民间的个人出于对收益的考虑,为获取更高的利息收益,就把自己的存款从银行中取出,转入“地下钱庄”,也即民间借贷市场。民间企业对于资金的需求决定了“地下钱庄”提供比银行高得多的利息率。同时,企业获得的资金的利率虽高,但是由于企业的投资有市场、有利润,最终企业的收益也能够得到实现,只是多少的区别。

但是,这会产生一些负面结果,一方面削弱了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效用,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政府宏观调控的效果,另外一方面也形成了体制外的资金循环,规避了中央银行的监管,从而影响到整个经济秩序的稳定,潜伏着巨大的金融风险,形成诸多的负效应。可以想象,这些民间的“地下钱庄”的经营状况没有公开,而且借贷行为都带着随意的色彩,规范性差,缺乏必要的法律约束,导致居民储户和企业经营的风险不断增加,一旦它们倒闭,有可能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

5.过度的行政手段会有损市场经济内在规律。在宏观调控中,政府如果不是主要依靠经济手段来调控宏观经济,仍然使用行政手段,会使企业形成一个很不确定的预期,引起诸多弊端。政府直接对一些部门的投资进行限制,这就给企业传递了一个信号,政府会不确定地使用很多行政手段来干涉经济,这些手段会对市场经济体制形成冲击。

在过去几十年间,我们一直都习惯于用行政手段来调控宏观经济,相对于市场调节的手段,行政手段的时滞更短,作用力度更强,见效更快。这一次宏观调控的背景是一些地方政府强烈的投资欲望导致了地方经济过热,地方政府出于自身考虑上马很多项目,重复建设现象严重,这是一种非市场性的投资行为,仅仅依靠市场调控手段也许并不能见效,所以相关经济管理部门主要依赖行政调控手段来抑制。

然而,在这次宏观调控当中,行政手段的使用不可避免地在一部分地区造成一刀切的后果,在限制部分地方政府的非理性投资的同时,也影响了一些企业的理性投资,对于民营企业的冲击尤为严重。

综上所述,目前经济管理部门通过降低经济增长率来暂时缓解资源对于经济增长所造成的约束,只能是权宜之计,而非长久之策。宏观经济管理部门应该从长远的角度来解决经济发展和资源约束的矛盾,宏观调控需要有新的长期的战略选择。

宏观调控的长期战略选择

我国经济正处于发展的攻坚阶段,当经济中的总供给量和总需求量不能大体平衡时,最好的选择是能够拉动相对较小的总量,使其向较高的总量趋近。我国目前的实际资源情况由于不能满足总的投资需求,所采用的手段只能是降低总投资需求量。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资源供给的绝对总量也不是一时半会儿所能够增加的,所以我们应该长远地看待问题,选择宏观调控的长期战略,尽力争取获得资源供给总量的“增加”。

1.调整产业结构。我国现有的产业结构过于耗费能源,产业中普遍存在高耗能低产出的特征,考虑到人均资源拥有量极低的现实情况,我国应当尽快升级产业结构,否则,以我国的资源储量根本无法维系现有的经济发展速度。

我国在改革开放的25年间,产业发展已经有了一定规模,但是产业结构并未达到一个合适的比例。我们今后调整产业结构的方向就是高技术化和高加工度化,必须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这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必然方向。发展第三产业,既不用耗费太多的自然资源,又可以吸纳大量的劳动力就业,缓解我国的就业压力。另外,对农业进行高新技术化改造并实现农业工业化也是未来的必然之选。就目前我国经济的发展阶段来说,工业的拉动作用不可替代,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第二产业中的比例失衡问题应该马上着手解决。

首先,目前我国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之间的增长很不协调,导致能源、原材料工业的生产远远不能够满足加工工业生产的需要。今后应当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重点扶持原材料、电力、能源、交通等基础产业的建设,以消除瓶颈缺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材料、新能源和生物工程等产业也必然会逐步成长为重要的战略产业,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无论是从质上还是量上,对于这些基础产业的需求都会有大幅增长。

其次,产品制造业和机械设备制造业之间的比例也不合适,加工行业中出现供给相对过剩和相对不足同时并存的现象。1997年以后出现的部分行业相对供给过剩的情况也曾经给我们提了一个醒,我国现有的加工工业的生产结构已经落后于社会需求结构的变动。产品制造行业整体来讲已经基本饱和,低质量、低技术含量的商品大量过剩,而高质量、高技术含量的商品却供给不足,导致大量的商品无法销售出去,企业的生产能力被闲置。低技术要求的产品制造业的进入门槛较低,各地都大批上马产品制造业,重复建设现象严重,大多只是简单扩大基建规模,根本不考虑经济效益。虽然产业结构不能够适应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动,但是由于市场上缺乏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从而导致市场供求不平衡的现象。制定产业政策的时候,对于我国的产品制造业应该有保有压,不搞一刀切,没有必要再对一些低技术含量的产品制造业进行大规模的扩张,重点是对现有的产品制造业企业进行升级改造。严格控制普通钢材、水泥、电解铝等低技术含量、高耗能的产业部门的扩张,不应该再搞类似的重复建设。对于高技术含量的机械设备制造业的生产的鼓励力度要加强,机械设备制造业是最能凸显一个国家工业的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中了一个国家工业的技术水平,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是我国未来几年工业化进程中发展的重点。

2.转变经济的增长方式。我国以耗费世界上7%的石油、30%的原煤、27%的钢材、25%的铝和40%的水泥等资源生产出约占世界4%的GDP。当前资源贫瘠的情况显得越来越严峻,我国必须改变现有的经济增长方式。

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目标是要实现集约型经济增长。在现有的资源水平上,优化资源配置,通过技术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来提高对资源的利用率,争取以最小的资源耗费来获取最大可能的GDP的增加。

首先,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要建立在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上。只有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才能够对市场主体形成约束,而企业只有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法人主体,在从事市场经济行为时,面临着市场竞争和市场风险,才真正有内在的动力和外来的压力来争取最大的经济效益。从这个分析角度,一方面,政府要进行自我调整,认清企业是市场经济独立的微观主体,让企业摆脱非市场的角色。另一方面,企业只有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现代企业制度,真正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通过市场的优胜劣汰机制,才能做到把经济效益作为发展的动力,由市场来优化资源配置,采取各种手段和先进的科学技术,努力达到成本最小化,极大化产出效益。与此同时,资源配置也就达到最优,避免了资源的浪费和错位,并且企业会停止生产那些没有市场的产品,做到适销对路,同时也会停止不计生产成本、只追求生产总量的非市场、非理性行为,节约资源。

其次,使经济增长主要依赖科学技术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来实现。企业出于自身经济利益的考虑,会积极从事技术研究和开发,通过采取新技术和新工艺来降低生产成本,节约资源。通过培训企业员工,更好地掌握先进技术,提高他们的素质,在实践中节省资源的使用。

地方政府今后也应当杜绝盲目铺摊子、片面追求总产值而忽视经济效益的思想,避免重复建设、浪费资源,把更多的精力和财力用于对现有的企业进行技术升级改造。

企业是宏观经济的最基本构成单位,多数企业的生产方式都得到根本性的改变,每个企业都把效益作为自己的首要目标,宏观经济的增长方式也就由粗放型增长转变为集约型增长了。整个经济不再单纯追求经济发展的总量目标,而是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和提升劳动者的素质来促进经济增长,更加重视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避免重复建设,节约资源使用。

3.实行资源国际化战略。除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注意对资源的节约使用外,还应当注意到我国人均资源比较贫瘠的现实,我们必须走出去,在世界范围寻求我国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源。

目前我国已经非常依赖国际能源市场,而且由于资源的不可再生性,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对于国外能源市场的依赖只能是不断加深。其实,在1993年10月,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便竞标获得秘鲁塔拉腊油田第七区块的开采权,从此拉开了我国石油公司进军海外的帷幕,也揭开了我国开始走资源国际化道路的序幕。一些国家对于我国的资源国际化战略加以阻挠,比如,中俄“安大线”的最终不了了之。所以,在我国资源国际化的道路上,政府的作用不可或缺,良好的外交是同资源国友好合作的前提,通过“资源外交”可以为我国更好地利用外国资源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支持。

以上三个长期的战略手段中,前两个主要是着重通过对于经济发展中克服资源浪费而达到更有效地利用资源,后一个手段则是从深层次来考虑资源的国际化问题,从总量上来获取更多的资源,由此,节流与开源两种手段并行使用。虽然GDP能够反映出一个国家的最终产出的增长速度,但是它只是一个数字,并没有体现出对于资源的耗费程度,我们也不必把精力完全放在如何提高GDP这个数字上,而应当尽可能凭借现有的资源获取最大的经济产出量,实现投入—产出比达到最佳的经济发展状态,这才是我们追求的理想状态。

标签:;  ;  ;  ;  ;  ;  ;  ;  ;  

对当前宏观调控的深层次思考_宏观调控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