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管理的概念与策略_课程评价论文

课程管理的概念与策略_课程评价论文

课程管理的理念与策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理念论文,策略论文,课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我们必须以新的课程理念对过去的教学管理进行反思、分析、扬弃和改造,从传统的教学管理走向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活动管理,重新建构课程管理与评价机制。

一、课程管理的理念

课程管理的重新建构是一项综合工程,需要以人的发展为核心,从多个维度对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进行多元化的评价。将教学活动视作鲜活的生命行为,以不断创新与生成的对生命行为关照的管理方法为手段,真实地为人的潜能的开发和个性发展服务。

1.从二值思维走向多值思维

传统的教学管理通常是以追求教学成绩(考试成绩)为出发点和归宿的,为了表述学生的学习状况,往往以“好”与“差”进行定性评价,并由此演化出了“优生”与“差生”之分。这种评价是典型的二值思维逻辑的结果,即以任一命题都有“好”与“坏”,“对”与“错”之分。在以追求知识的传授和接受的传统教学管理走向以追求人的和谐发展的课程管理过程中,更要强调以多值逻辑思维来认识和把握鲜活的教学活动,以便真实地记录和反映人的成长轨迹。也就是说,管理者要用多值逻辑思维对教学活动进行全方位的评价和管理,不仅要反映学生怎样更好地获得知识和能力,还要评价学生习得知识和能力的过程与方法,以及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影响。唯有如此,管理者才能在认识上更为接近教学活动过程本身,揭示事物发展的本来面目,进而依据教学规律,探索通过教学活动促进人的发展的更为有效的管理与评价方法。

2.从一元管理走向多元管理

传统的教学管理思想通常是以一元智力理论为依据和支撑的,在管理过程中,常常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教学活动的主要乃至唯一标准。教师和学生共同追求的是理想的分数,在追求过程中,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方法,只要学生能考出高分,就毫无疑问地证明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良好教学效果。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对一元知识论的否定和“扬弃”,充分重视了多元智能理论的进步性和科学性。这就要求我们在课程管理过程中,以多元智能的视角对教学行为进行多元化的评价。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力是多元的,由九种智力组成。九种智力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程度的组合存在着。因此,世界上并不存在谁聪明谁不聪明的问题,而是存在着哪一方面聪明以及怎样聪明的问题。每个学生都是个性化的,也是出色的,学校里根本没有所谓的“差生”。每一个人的智力发展状况均受到社会环境、个人经验与教学活动的制约。这就启发我们,在进行管理和评价时,要把教师和学生的行为放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分析,探索促进学生多元智力发展的真实原因,从而不断调整和改进教学行为。因此,教学管理的措施和评价的标准,也应该具有多元化和生成性,不能长期执行一个不变的预定标准,而应该修正一元化的标尺,进行多元化的评价和管理。也就是说,既要以多元的视角评价学生智力的发展,又要以多元的方法管理教学活动中变化着的多种活跃因素,从而在动态的活动中,不断生成新的评价标准和管理方法。

3.从物本管理走向人本管理

传统的教学管理通常是以物化的文本作为依据进行的,以静态的评价指标控制鲜活的人的行为。我们多年来贯彻执行的“教学六认真”就是这种管理模式的典型。制定教学计划——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考核,都有一系列管理与评价的标准和方法。教师备课的教案要符合管理规范;怎么复习旧知,怎么传授新知,怎么巩固练习,怎么测评达标,怎么布置作业,怎么进行考核等等,整个教学流程的每一个环节都要按照管理规章写得清清楚楚;甚至连“复习导入”几分钟,“新课导学”几分钟,“巩固导练”几分钟,“测评达标”几分钟,“课堂小结”几分钟等教学环节的时间,也要分配得准确无误。教师上课时,就要一板一眼地按照教案设定的程序进行。即使是上一个环节的问题没有解决好,也要按照常规设计转到下一个环节。不然,就会有完不成“教学任务”之嫌。评课时,我们就是这样按照教学管理制度中“一堂好课的标准”进行评定的,把刚性的强制管理规章在教学过程中分解得细之又细,限制、压抑着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创造。

新的课程需要新的管理,新课程指向了人的发展,与之相适应的管理应该是以人为本的管理。这就要求我们从物化的管理文本中解放出来,对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活性管理。因此,必须强化管理的监督、控制功能,将教学管理的监控功能转向管理的服务功能,服务于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服务于师生在民主、和谐的交流氛围中的共同成长。具体地说,就是要从规范“教师教教材”、“学生学教材”的管理转向“教师用教材教”、“学生用教材学”的管理;从追求表层的显性知识效果的管理,转向为追求深层的隐性知识和能力,以及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积极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养成服务,从而达成服务于人的发展的管理境界。

二、课程管理与评价的策略

课程的管理与评价,对教学工作起着极为重要的导向作用。要使这一作用得到应有的发挥,必须在新课程的理念指导下,全面真实而有效地促进教学活动的展开,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这就要求我们:进行课程的管理与评价,就是要激励学生的认知水平、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个性心理品质等方面的整体发展。为此,在课程管理中必须采取多元化、多样化、综合化的评价策略。

1.评价的多元化

评价的多元化,既指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又指评价指标的多元化。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就是要改变过去以管理者为主的单一评价主体的状况,实现课程评价的民主化。将评价作为由教师、学生、学校管理者以及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分析与评估的过程,从而促进教师、学生、管理者主动参与,自我反思、自我教育,主动接纳和认同评价结果,自觉改进工作和学习过程中的行为,实现自我发展。

评价指标的多元化,是指从过分关注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转向对学生多方面素质的评价。也就是说,要评价学生发展的方方面面,而不是某一方面。从学生的学习态度到学习水平,从创新精神到实践能力,从知识观到价值观、人生观等。还要考查不同的学生在不同方面的不同发展,承认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和独特性,促进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发展。

2.评价的多样化

评价方法的多样化,是说在进行课程管理与评价时,从过分强调量化评价逐步转向对质性的分析与把握,把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结合起来。学生的发展是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单纯以量化的评价描述人的发展,是简单而浮浅、呆板而僵化的。这就需要我们更加关注质性评价,以全面、真实、深入地再现评价对象发展的特点。因此,课程的管理与评价应该采取多样化的方法,尤其是对学生的评价,应采取各种不同的方法。既要有行为观察,又要有成长记录;既要有表层的作业评定,又要有深层的学习日记。使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更清晰、更准确地反映教师和学生的发展事实,为课程管理与评价工作的改进,提供可资借鉴的科学而实用的依据。

3.评价的综合化

这里所说的综合性评价,有两层含义:一层含义是管理评价要充分考虑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诸方面的因素,多方面采集和收集信息,进行分析和综合,总结经验,找出差距,提出丰富、补充、改进教学活动的整合方案。另一层含义是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用综合分析的方法对教学过程中的教学行为进行评估。特别要重视发展过程的形成性评价,为终结性评价奠定基础、提供依据,使终结性评价具有客观性和说服力。进而拟订改进管理与评价工作的思路和计划,作为下一阶段教学活动的起点。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既是课程管理与实施的不断完善的过程,也是评价改革不断深化和发展的过程。

标签:;  ;  ;  ;  ;  

课程管理的概念与策略_课程评价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