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永林[1]2003年在《国有控股企业集团会计信息系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时间的脚步永不停歇,二十一世纪的人们悄然踏入信息时代。Information成为最吸引人们眼球的经典词语,鲜明地标注了注意力经济和知识经济社会的特色。随着中国加入WTO,国有企业还来不及享受国门开放带来的喜悦,“群狼”已纷至沓来。核心竞争力缺乏的国有企业,必须面临“与狼共舞”的生存危机。“物竞天择、优胜劣汰”是唯一的生存法则。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深入发展和国际国内企业间竞争的加剧,中国的国有企业必须适应时代的发展,认真进行企业中长期发展战略的筹划,深化改革,开拓创新,逐步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而财务管理和会计信息系统的现状显然不能满足这一要求,由于人为因素、系统运行机制和手段的原因,造成大量的虚假会计信息,严重影响决策质量,已成为企业管理工作的瓶颈。外部竞争和内在要求的双重压力都表明企业集团构建科学完善的会计信息系统十分必要和迫切。 本文根据国有控股企业集团财务会计的特点与职能,运用决策论、控制论、系统论和价值论等相关理论,紧密结合国有控股企业集团财务管理和会计信息系统的实际,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归纳推断的方法,层层深入,列举案例,对国有控股企业集团会计信息系统中的系统要素、制度控制体系、分类记载体系、加工处理体系、合并会计报表、会计核算中心、信息传递体系等相关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推论出科学完善的现代国有控股企业集团会计信息系统的构架,并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会计信息是企业管理信息的核心,会计信息系统是企业决策的强有力的支持系统。构建科学的会计信息系统的目标是要实现信息实时、准确、完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整和有用;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价值合理流动;帮助企业迅速做出正确的决策,以适应日新月异的经济环境,不断发展壮大。 第二,一个科学完善、及时高效和安全运转的会计信息系统至少包括叁个要素:一是要有一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人是根本;二是要有完善的企业管理及内部控制制度,制度是保障;叁是要利用计算机及网络等先进科学技术,技术是建立信息通道和载体的基础。 第叁,正确核销企业集团内部抵销经济事项,科学地编报合并会计报表,对提高国有控股企业集团会计信息质量至关重要。 第四,分级集中会计核算,缩短管理链条,会极大地提高会计信息准确性和及时性。 本文的研究成果、结论丰富了企业会计核算、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对构建国有控股企业集团会计信息系统、实施科学有效地决策,提高企业管理综合水平和形成企业集团核心竞争力将产生重要作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姜涛[2]2007年在《企业集团会计监督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企业集团是在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的情况下适应现代生产力和市场经济要求而演化的一种企业组织形式,是由多个法人企业组成的经济联合实体。随着集团母子公司体制的建立,母公司如何发挥集团公司的核心作用,企业集团的会计监督成为当前财务理论和实务界共同关心的问题。目前,我国企业的集团化趋势日益明显,极大地改变了我国国民经济的结构和经济发展的模式,也影响着企业的经营方式和财务政策。因而如何完善集团会计监督问题成为困扰集团内部管理的一大难题。本文把企业集团的会计监督作为研究的重点。本文主要对当前企业集团会计监督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通过创新企业集团的会计监督模式、改善企业集团的内外部监督环境、构建有效的企业集团会计监督体系来解决困扰企业集团发展的瓶颈。本文最后通过对沈阳先达集团的实例进行分析,阐述了如何运用本文的研究成果来分析实际问题,提高对企业集团会计监督管理水平,在为企业集团提出建议的同时,也希望能对我国其他企业集团加强会计监督有所帮助。
何召滨[3]2012年在《国有企业财务治理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国有企业财务治理处于企业组织、公司治理及公司财务等多学科的交叉领域。进行国有企业财务治理体系研究,不仅拓展了公司财务的内涵和外延,体现了公司财务中公司治理思想的重要影响和作用,完善了财务理论体系,而且突出了公司治理中财务方面的主导及核心作用,深化了公司治理理论研究,实现了公司治理和财务管理的有效融合,是解决国有企业财务问题、公司治理问题的良好切入点。本论文将财务治理理论体系按照基础理论、基本理论以及应用理论进行分别研究。首先,进行财务治理基础理论研究,主要阐述了委托代理理论、公司治理理论、财权理论、财权分层理论及财务目标理论,指出财权理论是财务治理理论的基础及源泉。其次,进行财务治理基本理论研究,在论述财务治理内涵及概念、财务治理结构、财务治理机制、财务治理诸范畴关系等前提下,构筑了以财权配置为中心,以资本结构为基础,以激励和监督机制为保证,以财务治理机制为抓手,以提升财务治理效率和实现相关者利益最大化为目的的财务治理基本理论体系。最后,遵循一般财务治理理论指导,结合国有企业特征及财务现状,根据国有企业当前财务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分析,并在进行国有企业财务治理问题经典案例剖析基础上,提出了财务治理应用理论——构筑以财权配置为中心,以模式选择为方向,以资本结构为基础,以业绩考核为抓手,以财务内控为支撑,以财务信息披露为工具的国有企业财务治理框架,以促进国有企业价值最大化。本文分别从模式选择和资本结构、财权配置、业绩考核、信息披露、财务内控等五方面对国有企业财务治理理论及应用进行深入、翔实研究。治理模式的选择奠定了财务治理方向。本文在对市场导向型治理模式、内部控制主导型治理模式、家族控制主导型治理模式等国外典型财务治理模式进行优缺点对比及评价基础上,指出各国财务治理模式的趋同性及差异性将长期存在。根据国有企业特征和中国国情,并顺应公司治理国际发展趋势,提出国有企业财务治理模式应融合股东单边治理模式及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模式优势,采用股东主导下的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模式,维护股东及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利益诉求。资本结构是财务治理系统的运行基础,决定了财务治理基本特征及目标取向。资本结构的选择决定了财务治理的基础,资本结构初步决定了公司利益相关者财权配置及利益关系,其中股权结构是分析公司内部股东之间关系处理及整体治理效应基础,债权结构是确定外部债权人权限并促使其合理行使治理权利的基础。本文在进行资本结构整体治理效应、股权结构治理效应、债权结构治理效应理论分析基础上,指出了国有企业资本结构失衡特征及治理效应缺陷,提出优化国企资本结构治理效应举措:通过股权多元化、培育机构投资者、经营者持股、强化债务融资效率等资本结构的合理安排,充分发挥股权融资治理效应与负债融资治理效应的互补性,最终形成一个兼顾各方利益的资本结构制衡机制,以此提高财务治理结构效率。财权配置是财务治理的核心,国有企业财务治理框架体系各部分有效运转及功能实现均要通过财权合理配置来完成。在研究财权配置基本理论、原则及逻辑框架基础上,进行了多维度财权配置模型研究:财务治理结构维度是按照财务治理主体理论,研究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营者等不同权力主体的财权配置;多级委托代理结构维度是按照国有企业多级委托代理关系理论,研究从国资委至国有企业母子公司内部的财权分割及配置;财务分层维度是按照财务分层理论,研究出资者、经营者、财务经理等不同层次的财权配置。不论何种配置模型,根据股东主导下的利益相关者共同配置财权理论,国有企业应按照多级委托链条及财权分层结构进行逐级分解、多层配置财权。最后进行了财权配置的集权与分权研究,在解析国有企业母子公司集权型、分权型和中间型叁种财务控制模式基础上,构筑了相对集权式的国有企业财务管控体系。国有企业财务治理的核心是财权配置,而比财权配置更关键的问题是建立健全激励与约束相容的财务治理机制,两者分别从动力机制及制衡机制保证财务治理效率的提升。国有企业当前激励约束机制的现状决定了,业绩考核是激励机制的根本,信息披露是约束机制的重点。本文在对国有企业激励机制状况深入解析基础上,通过对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及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办法例证分析,指出了目前国有企业业绩考核存在问题,从短期激励和长期激励两方面分别进行国有企业业绩考核指标体系的设计,重点就完善归属母公司所有者综合收益总额、经济增加值及经营者股权激励等考核手段提出合理化建议。本文在对国有企业监督机制现状进行深入解析基础上,指出信息披露是财务治理的有效工具,针对目前国有企业信息披露的特征及存在问题,从完善内部治理、外部治理等方面提出提升国有企业财务信息披露质量的对策,并结合企业会计准则等要求就完善国有企业财务治理信息披露内容提出创新思路,对非公开上市国有企业公开对外信息披露也做了初步探析。离开财务内控的有效支撑,财务治理体系构筑就会成为空中楼阁,在完善财务治理之际沉入财务内控之中,在健全财务内控之时上升到财务治理层次,形成两者良性互动,才能有效解决国有企业财务治理的诸多问题。在深入剖析财务治理与财务内控互动基础和互动关系基础上,阐述了财务内控的财务治理功能,并根据国有企业财务内控实践现状和缺陷,从建设现代企业制度角度出发,提出构筑符合财务治理规范的财务内控框架体系、强化财务控制活动体系建设、从出资人角度推进财务内控建设等完善财务内控体系的建议,从而推动国有企业财务治理效率的提升。
陈心宇[4]2006年在《中国控股公司制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经济发展正处于增长转型、体制转轨时期,企业由传统企业制度转向现代企业制度。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主要是改造传统企业制度,发展公司制度,包括控股公司制度。控股公司制度主要是有限责任公司制度或股份有限公司制度的一种组织制度形式,他的特点是一个公司持有另一个公司控制权的股份。中国控股公司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与人们的预期仍然有相当大的差距。在现有控股公司中,不少公司效率仍然十分低下。主要表现在,部分国有控股公司的亏损情况持续恶化,既使是已转制为上市公司的企业,也依然如故,诸如“郑百文”、“银广夏”、“猴王股份”、“中航油”等等有关上市公司的丑闻不断爆出。此外,民营企业如德隆、科龙等,还有一些外资控股并购企业等也存在违规、违法现象。在这种背景下,认真研究中国控股公司制度,探讨其建立和发展的路径,使中国企业能面向国际国内市场,提高其竞争力,就显得十分重要和迫切。本文注重系统科学和制度分析,采用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相结合等方法,综合运用系统科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等学科知识,对中国控股公司制度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从而提出要加快控股公司制度建设,迎接跨国公司的挑战,完善其内外部治理、规范其运行制度,增加违规成本等对策建议。具体而言,首先,在分析国内外企业理论和有关学说的基础上,对西方控股公司制度作了认真考察和分析,提出了自己对中国控股公司制度的理解与思考,力求为中国控股公司制度研究预设一个较为明晰的理论前提。其次,在吸收国内外公司理论研究成果和商事法、组织理论、金融学等理论研究成果基础上,充分论证了中国控股公司制度建立所遇的基本问题。最后,对这些问题,即控股公司治理制度、股权结构与股权运行制度、风险防范制度和绩效评估制度进行了系统的论证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完善对策。根据上述研究思路,本文分为以下8章:第一章、导论。主要阐述了中国控股公司制度研究的现实背景、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然后对其相关的国内外己有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最后说明了研究思路和方法,并提出了可能的创新之处。第二章、控股公司的基本理论。首先对制度概念进行了追问与考证,进而回顾与评述了控股公司的相关理论,控股公司在西方的产生与发展,以及特点、控制方式和与其他企业联合体的关系,最后是控股公司治理的启示。第叁章、着重论证了中国控股公司制度的产生与发展。首先,沿着历史的轨迹分析控股公司在中国产生发展的坎坷历程,上个世纪80年代后中国控股公司的建立,同时介绍了规范的设立方式,控股公司的性质、特点、分类,最后是中国控股公司制度存在的
郭全中[5]2004年在《集团公司治理与管理体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集团公司的发展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国的综合国力,而治理和管理体制作为集团公司的核心问题,对集团公司的持续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研究集团公司的治理与管理体制就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论文以企业理论、产权理论和管理理论为主,特别是以委托代理理论、交易费用理论为理论基础,吸收和借鉴比较制度分析、产业组织理论、过渡经济学、组织理论和相关管理理论等经济学与管理学的基本理论,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对集团公司治理与管理体制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研究分析。沿着“股权结构→集团公司治理与管理体制→集团公司行为”这条主线,从理论研究、比较研究和案例研究叁个角度系统地研究了集团公司的公司治理和管理体制。本论文共分叁个部分,第一部分为1、2、3章,为研究提供理论基础;第二部分为4、5、6章,对集团公司的治理与管理体制进行了系统研究。第叁部分为7、8章,结合我国集团公司治理与管理体制的现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每一章的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是导论,说明了论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对国内外的研究作了简要回顾,对论文中涉及到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并对全文的结构和内容、研究视角与方法以及创新与不足进行了概括性的说明。第二章是基本理论概述。首先,在介绍古典企业理论和现代企业理论的主要流派和观点的基础上,从交易费用、企业家、组织经济性、内部金融市场和企业网络等视角研究了企业集团的形成,认为企业集团是一种介于企业组织和市场之间的一种“中间型组织”。其次,通过研究国内外相关的定义,认为企业集团是以核心企业为核心,以产权为主要联结纽带而组建的联合体。而集团公司是以核心企业和母公司为核心,以产权为主要联结纽带而组建的多个平等法人的法人联合体。企业集团与集团公司的本质区别在于:一是法律地位不同。集团公司作为一个经济实体具有法人资格,企业集团是法人企业的联合,其本身不具备法人资格。二是结构层次不同。就集团公司而言,无论它有多少子公司,但由于集团公司内部推行资产一体化,其内部单位都紧密联合。企业集团由于内部联合的不同,而呈现出组织结构上的多层次性。第叁,研究了企业集团的类型、特征、作用与优势。第四,通过分析股权、股权结构以及股权结构对集团公司治理与管理体制的影响,认为股权结构是集团公司治理和管理体制的基础,要实现集团公司的有效运作,必须形成合理的股权结构。第五,对公司治理的产生、定义、特征及理论进行了比较、评述和研究,认为公司治理主要解决股东与经营者之间、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股东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冲突,解决途径为:在股东和经营者之间建立起有效的制衡机制、建立起有效的经营者选拔与激励约束机制和完善信息披露制度。第六,分析了母子公司之间的关系,主要有产权关系、法律关系、交易关系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文化关系。第叁章是集团公司治理与管理的关系。认为二者统一于实现财富的有效创造,管理不仅处理生产关系问题而且处理生产力问题,而治理处理的是生产关系问题,可以说,管理是管理架构,治理是法律架构。管理架构是实质,法律架构是形式,实质决定形式。第四章是集团公司的治理。首先,认为适度集中和多元化的股权结构有助于形成有效的集团公司治理与管理体制,并对集团公司治理与一般企业的治理区别进行分析,分别从内部治理和外部治理角度、公司治理机构、经理层的激励约束机制、信息披露、市场、政府和法律等方面对母公司和子公司自身的治理进行系统研究。其次,研究了集团公司对不同成员企业的控股方式,对于那些在集团内处于最重要地位的业务,应该实行事业部或分公司的组织形式;在集团内处于重要地位的子公司,母公司可以采取独资形式或通过持有其50%以上的股份,获得对其绝对控股权;地位相对次要的子公司,可以采取相对控股和参股的方式实现控制;对于地位不重要的公司,可以采取参股形式或单纯的契约关系。第叁,从母子公司董事会之间的关系和子公司董事会成员的来源两个方面研究了母公司对成员企业的治理。第五章是集团公司的管理体制。首先,讨论了责任中心的划分,母公司一般是集团公司的战略决策中心、资金调度中心、资本运营中心、人力资源开发中心、信息中心,子公司作为集团发展战略的实施单位,是商品经营中心和利润中心,参股公司作为集团的投资,是利润中心和投资中心。其次,分析了母子公司各自的功能定位和母公司的组织结构。第叁,研究了母公司对其成员企业的股权控制型、行政控制型、参与控制型和平台控制型四种控制模式,并分析了各自的优缺点。第四,认为集团公司的组织结构应采取母子公司体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集团公司的股权控制、人事管理、财务管理、审计控制、考核管理和日常监管,并以中土畜总公司和中茶子公司为例,研究了集团公司和子公司的治理与管理体制。第六章是集团公司治理与管理体制比较研究。从集团公司概述、股权结构、公司治理和管理体制四个方面对美国、日本、德国和韩国四个国家的集团公司治理与管理体制进行了系统的比较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了可以借鉴的经验和教训。第七章是中国集团公司治理与管理体制的现状分析。首先,探讨了我国企业集团的发展阶段和组建模式。其次,分析了中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现状:股权结构非常复杂、股票种类繁多;股权过度集中,而且大股东之间持股比例相差悬殊;国有股比例过大;股权缺乏流动性;股权构成单一化;法人股中含有高比例的国有成分和存在大量关联股东;同股不同价、同股不同权、同股不同利导致股权的不平等。第叁,研究了上市子公司的治理现状:国有股一股独大导致治理的制衡机制严重弱化;董事会形同虚设;内部人控制严重;监督机制弱化;经营者的激励约束机制不完善;外部治理机制不健全;“新叁会”与“老叁会”职能紊乱、相互掣肘;信息披露状况不佳。第四,分析了集团公司管理现状:集权或分权过度,母子公司关系不顺;组织结构不合理;母子公司之间存在不正当的关联关系;母公司功能的发挥不到位;母公司常常干涉上市子公司的日常经营;母公司的职能不健全;关于集团公司的法律不完善;财务管理存在失控现象;对于核心企业的控股权不够。第八章是完善中国集团公司治理与管理体制的对策建议。首先,构建适度集中、股权多元化的股权结构,措施为:降低控股大股东的股权控制度、降低国有股比例、增强股权结构的流动性、培育多元化的持股主体、完善资本市场、完善股东权益保护体系。其次,完善集团公司的治理结构:完善董事与独立董事制度、强化监事会的职能、加强资本市场的外部治理、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健全债权人治理机制、促进经理人才市场迅速成长、规范公司制改革、进一步明晰产权,确保国有资产出资人到位、健全经营者激励约束机制、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和剥离辅业,实现集团公司的整体上市。第叁,完善集团公司的管理体制,主要有健全和完善母公司的功能、处理好集分权管理、在强化母公司产权功能的基础上明确集团内部的产权关系、合理划分集团公司的责任中心、绝对控制集团公司的核心业务、优化集团的组织结构及相应的职能机构、处理好母公司与上市子公司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授权经营的企业集团母公司与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的关系、处理好大型集团公司母公司与上市子公司之间的关系、妥善解决存续企业问题与完善法律体系等措施。本文在企业理论、产权理论和管理学理论的基础上吸收和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了一些创新性尝试。1.把治理和管理体制结合在一起对集团公司进行研究,并且从对单一法人制企业的研究拓展到对多法人的集团公司的研究。2.认为股权结构决定集团公司治理与管理体制。3.对管理与治理的关系进行了准确界定。认为管理是一个更广的范畴,它不仅处理生产关系问题,还处理生产力问题,而治理处理的是生产关系问题;治理是法律框架,是形式;而管理体制是管理框架,是实质。4.在研究视角上,沿着“股权结构→集团公司治理与管理体制→集团公司行为”这条主线,从理论、国际比较和案例研究叁个方面,对集团公司股权结构、治理与管理体制进行全面而系统的阐释。5.在研究方法上,综合利用经济学和管理学的研究方法,并使用案例研究的方法。6.建立了一个模型,通过描述纵向型集团公司中集团公司母公司如何协调上、下游成员企业的生产,说明集团公司母公司对成员企业的决策和协调。7、系统深入地研究了集团公司治理与管理体制,并对健全和完善我国集团公司治理与管理体制,提出了切实可行、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杨清华[6]2007年在《国有企业集团财务治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国有企业集团的产生是中国经济改革的必然结果,国有企业集团的发展对中国的经济具有重要意义。而有效的财务治理是国有企业集团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近几年,我国一些管理先进的国有企业集团虽然从实践中对财务治理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在新形势下专门针对国有企业集团的特点,从理论高度对国有企业集团财务治理的研究较少。目前我国国有企业集团在财务治理方面仍然存在着财权配置的集权或分权极端化、内部人控制的现象突出、不公平的隐性激励普遍存在、财务监控不完善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国有企业集团的稳定与发展。所以,本文以国有企业集团财务治理作为研究对象,在对借鉴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国有企业集团财务治理进行较系统的理论分析,并对发达国家企业集团的财务治理典型模式加以比较。并结合我国国有企业集团财务治理的现状、当前我国国有企业集团财务治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失败案例,提出了优化国有企业集团财务治理的结构框架、优化国有企业集团财务治理的运行机制、优化国有企业集团财务治理的实现平台等完善我国国有企业集团财务治理的措施,期望这些措施对解决我国国有企业集团的财务治理问题有所裨益。全文由叁部分组成。第一章“目前国有企业集团财务治理现状”首先围绕企业集团财务治理基础理论和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成果展开,深入剖析了国有企业集团财务治理现状和国外企业集团的财务治理模式。第二章“国有企业集团财务治理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对我国国有企业集团财务治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失败案例进行分析,并对主要问题的成因进行探讨。第叁章“国有企业集团财务治理的优化措施”是本文的对策建议部分,针对我国目前财务治理方面存在的问题,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优化国有企业集团财务治理的结构框架、优化国有企业集团财务治理的运行机制、优化国有企业集团财务治理的实现平台叁个方面的措施。
郭巧玲[7]2013年在《中国国有企业集团内部审计研究》文中认为伴随着中国经济叁十多年持续高速发展,大量国有企业集团应运而生,并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引领作用。国有企业集团的内部审计环境——宏观环境(政治、经济、文化、法制、科技、行业等环境)、微观环境(以治理、控制为核心内容)不断变化。成功的企业集团治理及控制是企业集团基业长青的关键点之一。企业集团内部审计是监督与服务治理及控制的重要工具,而企业集团内部审计要素只有与微观环境相匹配,才能为实现有效内部审计奠定基础。本研究的理论意义:国际上研究企业集团内部审计的文献较少,而关于内部审计的研究集中于单体企业。在国内关于企业集团内部审计的研究中,将企业集团内部审计与内部审计环境结合研究较少;将企业集团的控制与内部审计相结合的研究未深入展开;将公司治理与内部审计相结合的研究—般局限于单体企业。国有企业是中国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实现形式,是发展国民经济的坚强主体,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坚强力量,是增强国家竞争力的坚强支柱。国有企业集团在中国国有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分析国有企业集团的内部审计环境,完善与之相适应的内部审计体系,有助于充实现有内部审计理论。因此,研究国有企业集团内部审计的重要意义是显而易见的。本研究的现实意义:目前,中国国有企业集团的内部审计环境不断完善。但是,某些国有企业集团的内部审计要素并未与微观环境相匹配,并且内部审计也未能促进微观环境改进,不利于国有企业集团又好又快地发展。同时,与国际成功企业集团相比,大多数中国国有企业集团的内部审计仍具有较大差距。因此,借鉴国际内部审计成功经验,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发展中国国有企业集团以治理及控制为导向的有效内部审计,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具体创新点:一是植根于内部审计环境理论,将企业集团内部审计环境划分为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将微观环境(以治理、控制为区分标志)归纳为叁类——强控制弱治理型、弱控制强治理型、其他微观环境类型,并从企业集团治理及控制角度研究内部审计,探讨如何实现内部审计要素与微观环境相匹配。二是将内部审计要素区分为两类:较强体现微观环境特点的内部审计要素、企业集团的其他内部审计要素。叁是通过调查研究,深入分析和总结了一定数量的中国国有企业集团的内部审计与微观环境之间的关系。四是从企业集团治理及控制角度,较为系统地研究了如何完善中国国有企业集团内部审计体系。本文的研究思路:通过研究企业集团内部审计与内部审计环境(宏观环境、微观环境)的关系,提出将较强体现国有企业集团内部审计微观环境特点的内部审计要素与微观环境相匹配,同时优化国有企业集团的其他内部审计要素,以完善中国国有企业集团内部审计体系。企业集团内部审计微观环境以治理、控制为核心内容。宏观环境主要通过影响微观环境,间接影响内部审计。本文共分为七章。第一章绪论,主要包括选题背景、选题意义、国内外文献综述、内部审计及相关概念、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与思路、创新及下一步研究方向等。第二章企业集团内部审计与内部审计环境关系的理论分析。首先分析了单体企业及企业集团的内部审计环境(宏观环境、微观环境),然后指出单体企业内部审计是监督与服务治理及控制的工具,最后强调企业集团内部审计应当与微观环境相匹配。将微观环境归纳为强控制弱治理型、弱控制强治理型、其他微观环境类型,并将内部审计要素区分为较强体现微观环境特点的内部审计要素(应当与微观环境相匹配)、企业集团的其他内部审计要素。第叁章中国国有企业集团的内部审计现状与问题分析。简要分析了中国国有企业集团内部审计的宏观环境、微观环境;总结了中国国有企业集团的内部审计现状,并进行了内部审计历史比较、与私营企业集团比较和国际比较分析;将中国国有企业集团内部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区分为:较强体现国有企业集团内部审计微观环境特点的内部审计要素存在的主要问题,国有企业集团的其他内部审计要素存在的主要问题。第四章中国企业集团内部审计与微观环境关系的实证分析。对一定数量的中国国有企业集团内部审计的微观环境、内部审计情况进行了调查。选择内部审计领导、内部审计报告对象、内部审计管理方式(包含内部审计机构)、内部审计沟通重点作为重点研究的内部审计要素,总结了内部审计要素与微观环境的关系。第五章企业集团内部审计的国际经验借鉴。主要分析了美国、英国、德国企业,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国国有企业的治理及控制、内部审计情况以及二者关系;选择通用电气公司、法国电信公司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总结其内部审计的微观环境、内部审计以及二者关系等方面的成功经验。第六章完善中国国有企业集团内部审计体系。完善中国国有企业集团内部审计体系的目标是提高内部审计的有效性。将较强体现微观环境特点的内部审计要素与微观环境相匹配,优化企业集团的其他内部审计要素是完善中国国有企业集团内部审计体系的科学合理的路径;提出关于遵循上述路径,提升国有企业集团境外子公司审计水平的建议。第七章中国国有企业集团内部审计研究结论。总结了如何将较强体现中国国有企业集团内部审计微观环境特点的内部审计要素,与微观环境匹配;强调中国国有企业集团的其他内部审计要素必须优化。
燕玲[8]2013年在《会计准则变革对企业债务融资的影响》文中认为企业融资行为是一种典型的代理行为,融资过程的本质是外部投资者将资金委托给融资企业生产经营使用。外部投资者之所以愿意提供资金的使用权,主要是依赖于借款企业还本付息的承诺,这种承诺能够保证外部投资者的利益不受侵害,并且这种承诺的生效依赖于外部投资者对企业的信任。信任的产生和延续需要有稳固的投资者利益保障机制。然而在涉及到投资者权益保障问题的研究时,传统金融理论更多的关注股东权益的保护,债权人权益保障问题一向是一个被现代公司金融理论所忽视的领域。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在正常情况下债权收益并未与企业的实际经营业绩挂钩,只有在企业无法支付到期债务或发生其他违背债务契约条款的情况下才会触发部分控制权由借款人向债权人的转移,因而传统的股东治理理论便忽略了债权人在融资过程中的风险问题,从而也忽略了对债权人权益保障问题的关注。然而,2006年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债务成为理论界不得不重视的问题,当初不被人们在意的次贷危机竟然演变成了债务的海啸,使得全球经济陷入衰退。至此,债务问题俨然成为世界经济的关键词,与债务风险休戚相关的债权人权益保障问题便显得尤其重要。新会计准则实现了会计理念从收入费用观到资产负债表观的回归,会计理念的这一根本性变化使得会计目标从受托责任观变为决策有用观,这一变化揭示了新会计准则重在使会计信息更真实地反应企业的经济实质,强调有利于利益相关者的决策之用。在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方面,金融危机的到来让我们切实体会到了会计能够对社会经济造成的重要影响,虽然有关公允价值的采用是否是金融危机爆发的罪魁祸首的争论仍在继续,但会计没有尽到客观反映和有效监督银行业资产负债表表外业务的职责,从而助长了金融危机的爆发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因而,近年来有关会计准则的实施对企业及对经济的影响成为财务学界的热点研究议题之一。本文在前人研究债务融资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对会计准则变革对债务融资的影响进行研究。本文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从理论价值来看,首先,针对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研究,西方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均建立在发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处在转型经济时期,在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的完全竞争程度较低的市场中,西方研究的相关结论在我国是否具有适用性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结合我国的制度背景对会计准则变革的实施后果进行研究。其次,本研究聚焦于会计准则变革对债务融资的影响,从会计准则整体以及具体会计准则两个层次进行研究,突破了现有研究中将会计准则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的局限性。另外,通过梳理准则变革与债务融资之间的关系,构建会计对企业行为影响的路径机理,正视会计准则经济后果在企业行为(特别是债务融资行为)中的引导作用。本文旨在明确会计准则变革对企业债务融资行为的影响,丰富会计准则变革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基础理论,丰富与完善债务融资行为的研究主题,增强会计学与财务管理学科的融合。从实用价值来看,首先,本研究明确了会计准则变革对企业债务融资行为的影响,发挥会计准则对企业债务融资行为的引导作用。利用本研究结论能够引导上市公司的债务行为与企业的财务状况及其他管理行为的协调,使得上市公司在融资的过程中能够有效控制风险点,降低债务融资可能带来的财务风险,并在此基础上发现提升企业价值的途径。其次,会计准则对企业融资行为影响的研究,为会计准则变革对其他管理行为影响的研究提供参考,也为今后其他政府政策或制度执行的非直接预期影响研究提供理论示范效应与思路启发。本文中会计准则变革主要是指2006年新会计准则的颁布。本文的研究内容分为八章,相关内容如下:第一章为导论。本部分主要对文章涉及的一些基本内容进行介绍,明确论文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目标和内容、技术路线图及研究方法等。第二章为文献综述。文献综述部分首先就文献的总体分布情况进行了介绍,就国内外有关会计准则变革的相关研究主题进行了阐述,引出最新的会计准则。在将债务融资国内外具体的研究情况进行梳理之后,着重就会计准则变革对债务融资的影响文献进行了回顾,厘清这个领域学者都在研究什么,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及哪些主题研究存在缺乏,引出本文的主题,确定本文的研究方向。第叁章对我国的制度背景和我国债务融资环境进行分析,为解释会计准则变革对我国债务融资的影响提供现实背景和理论依据。本部分对我国的债务融资现状进行了描述,以便对我国上市公司债务融资的总体状况有一个整体的认识。第四章为理论基础。本部分主要利用委托代理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债务契约理论阐述会计准则对债务融资影响的基本理论依据。第五章为会计准则变革与债务融资关系的理论分析。本部分对会计准则变革进行界定,并对会计准则变革带来的变化予以分析。将会计信息质量作为衡量会计准则实施效果的指标,并阐明会计准则变革的度量方法。本部分拟利用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2002-2011年的数据为样本。对于会计信息质量的衡量,本文拟利用修正的Jones模型和修正的DD模型,以计算出的应计质量(DA)作为衡量会计信息质量的指标(Francis,2005; Barth,2008)。同时对债务融资的内涵与要素进行了界定,在此基础上从理论上分析了会计准则变革从哪些方面影响了会计信息质量,而会计信息质量又是怎样对与债务融资相关的债务代理成本产生影响,进而影响企业的债务期限结构及债务融资成本。第六章为会计准则变革对债务期限结构的影响。本部分拟利用2002-2011年的我国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的数据为样本,以按照第五章的方法计算出来的衡量会计准则变革的指标为解释变量,对企业的债务期限结构进行解释,被解释变量是长期贷款(Ledebt),定义为长期贷款/总债务,本文将长期债务定义为到期日超过一年的债务。第七章为会计准则变革对债务融资成本的影响。本部分拟利用2002-2011年的我国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的数据为样本,以按照第五章的方法计算出来衡量会计准则变革指标为解释变量,对企业的债务融资成本进行解释。第八章为研究结论和启示。本部分将对实证研究的结果予以解释,说明会计准则变革对企业融资行为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与启示。本文的研究创新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以会计准则变革为切入点研究债务融资的影响因素,构建会计准则变革对债务融资影响的理论,对会计经济后果学说的研究领域进行探索性研究,丰富了会计准则变革与微观企业行为关系的研究。西方有关债务融资的研究文献从主题归纳情况看,集中于代理成本、信息不对称理论、契约理论、发行成本、公司治理、行为金融学等角度进行探讨,虽然个别文献研究了会计信息质量对债务融资的影响,但结合准则变革的研究研究缺乏。本文以会计准则变革为切入点对债务融资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构建会计准则变革对债务融资影响的理论。第二,对我国的制度背景及债务融资现状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本文采用多元回归、参数和非参数检验、描述性统计等方法对行业类别、公司产权性质与债务期限结构及债务融资成本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第叁,本文的研究结论证实了高质量的会计准则在减少信息不对称过程中的作用。对管理者来说,通过正确利用新会计准则,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公司可以改善财务资源的管理,增加债务期限,降低因风险不确定所带来的违约风险溢价,进而降低债务融资成本。第四,目前国内学者对债务融资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存在很大的缺陷,本文在这些方面进行了改进。本文以中国非金融类上市公司的数据为样本构建多元回归模型,并对行业类别以及年份的影响予以控制。为了验证会计准则变革对债务融资的影响,本文使用准则变革前后5年的数据,以使样本期间达到10年。为了剔除个体效应以及不可察觉的异质性的影响,在稳健性检验部分构建了双向固定效应模型,以排除模型选择对回归结果的影响。同时,为了排除会计准则变革指标的度量方法对回归结果的影响,本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修正的Jones模型和修正的DD模型)对会计准则变革指标进行度量。
徐元雄[9]2014年在《企业集团财务管控体系优化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加入WTO,跨国企业陆续在中国增加投资、建立生产基地,中国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而与此同时国内国有企业及民营企业也随着国内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实现了快速增长,企业的经济规模实现了量与质的提升,企业集团化发展已经逐渐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企业集团已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现代经济组织形式,并成为了经济发展中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力量,企业集团的发展状况可以反映一个国家在世界经济舞台上的综合竞争力。在竞争日益激烈、经济环境变化愈加迅速的市场中,企业集团只有实施有效的管控措施,才能有效发挥出企业集团的规模效应和协同效应,提升企业集团的核心竞争力。而财务管控作为集团管控最重要的核心环节,无论集团采取何种管控模式,强有力的财务管控都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从企业集团的管控模式及财务管控的概念,介绍操作管控型、战略管控型、财务管控型等叁种基本管控模式,并对集团财务管控的概念及模式进行介绍。结合委托代理理论,对企业集团内部的委托代理关系进行阐述。由于企业集团内部各级子公司在法律上都是独立的法人实体,再加上母子公司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导致子公司不断出现的“内部人控制”问题。企业集团财务控制平台应以财务管控机制为基础,构建起“集权有道,分权有序”的体制架构,解决企业集团体制的核心问题——财权配置。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成熟应用,越来越多的企业集团已经意识到只有实施有效必要的财务控制,才能真正实现对其各级子公司的管理与控制,以此确保推进集团战略目标实现。根据GD公司的发展历程及财务管控的主要问题,结合该公司所处的产业特点、发展战略,设计规划该公司集团财务管控体系,优化集团公司治理结构,健全子公司权责利体系,充分发挥总部功能,优化集团财务管控环境;并通过会计控制、财务人员管理、全面预算管理、投资管理、重大经营决策、内部控制及内部审计体系,借助信息技术构建的网络平台,增强集团财务管控力度,达到企业集团成员间资源共享、经营协同,实现GD公司整体发展战略。
朱宗元[10]2006年在《普照控股集团母子公司财务控制体系优化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资本经营和扩张的不断深化,母子公司体制日益成为现代企业经营与组织体制中一种重要组织形式。母子公司体制下如何增强母子公司的财务控制也日益受到企业的关注。普照控股集团是在行政干预下组建的国有控股公司,在转变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投资管理型企业集团以后,原有的母子公司财务管理观念、技术手段和方式已明显与产业壮大所需要的管理模式不相协调。面对目前集团财务监管所存在的问题,增强母子公司的财务控制已显得非常必要和迫切。为此,论文在对普照控股集团现有母子公司财务管理状况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基于价值创造型财务管理的特点和要求、集团发展战略和财务战略目标以及处理母子公司财务关系的主要原则,提出了构建基于价值创造的母子公司财务控制体系框架的思路,从两个层面即出资者层面和管理者层面分别寻求增强财务控制的途径。其中出资者层面财务权利的核心是资本和股权控制;管理者层面财务权利主要是以预算与责任会计为核心的目标控制,以组织、资金、信息为内容的实施控制,以审计、绩效评价等支持的监督控制。论文较全面地阐述了构建母子公司财务控制体系的各个层面,而且针对集团现状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具体改善和优化方案,这些方案和措施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和可操作性,对其他众多控股集团也有一定参考和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国有控股企业集团会计信息系统研究[D]. 曾永林. 西南交通大学. 2003
[2]. 企业集团会计监督问题研究[D]. 姜涛. 长春理工大学. 2007
[3]. 国有企业财务治理问题研究[D]. 何召滨.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2012
[4]. 中国控股公司制度研究[D]. 陈心宇.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6
[5]. 集团公司治理与管理体制研究[D]. 郭全中. 中国人民大学. 2004
[6]. 国有企业集团财务治理研究[D]. 杨清华. 郑州大学. 2007
[7]. 中国国有企业集团内部审计研究[D]. 郭巧玲.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2013
[8]. 会计准则变革对企业债务融资的影响[D]. 燕玲. 东北财经大学. 2013
[9]. 企业集团财务管控体系优化研究[D]. 徐元雄.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2014
[10]. 普照控股集团母子公司财务控制体系优化设计[D]. 朱宗元. 中南大学. 2006
标签:企业经济论文; 债务融资论文; 内部审计论文; 会计准则论文; 会计信息系统论文; 治理理论论文; 控制环境论文; 变革管理论文; 企业环境论文; 中国模式论文; 相关性分析论文; 中国现状论文; 财务系统论文; 制度理论论文; 环境分析论文; 国企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