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拉克重建之路探析_库尔德族论文

伊拉克重建之路探析_库尔德族论文

伊拉克重建之路剖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伊拉克论文,之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伊拉克重建问题牵动地区神经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半个多世纪中,巴以矛盾以及由此引发的阿以冲突成为影响中东地区形势发展的主要因素,以至于“中东问题的核心是巴以冲突问题”这个“定律”几乎成为那个时代中东研究界的口头禅。但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这个“定律”不断受到“挑战”,“挑战者”是萨达姆统治下的伊拉克。萨达姆先是挑起持续八年的两伊战争,继而在90年代初入侵科威特并引发海湾战争。只是在海湾战争后,中东地区和国际社会的关注点才重新回到阿以冲突上来,也才有了中东和平进程。但阿以冲突重新回到中东地区中心位置并没维持太长的时间,随着2001年“9·11”事件、特别是2003年伊拉克战争的爆发,阿以问题对中东地区的影响力大大下降,伊拉克成为整个中东地区的焦点,伊拉克重建和未来走向成为牵动中东局势的关键所在。

伊拉克位于中东心脏地带,具备牵动全地区神经的几乎所有因素:首先,伊拉克与伊朗拥有漫长的共同陆地边界,这里历来是阿拉伯人和波斯人两大民族的分水岭与斗争前沿;其次,伊拉克是阿以冲突的前线国家,以色列一直视萨达姆的伊拉克为其国家生存的最大威胁。伊拉克曾经是阿拉伯世界第一军事大国,它的衰落意味着阿以力量天平继续失衡;第三,伊拉克拥有储量极为丰富的石油资源。据世界能源机构公布的材料,伊拉克石油探明储量为1125亿桶,居世界第二,仅次于沙特。它的天然气储量也排在世界前列。在工业化的碳氢时代,油气资源早已成为世界经济的血脉;第四,解决库尔德问题绕不开伊拉克问题的解决。古老的库尔德民族聚居在土耳其、叙利亚、伊拉克和伊朗之间的山区,近代以来从未放弃过建立独立统一的库尔德国家的努力。伊境内库尔德人为数众多,伊拉克库尔德问题的失控将外溢引发中东全局的混乱;第五,伊拉克是一个什叶派占多数的阿拉伯国家,什叶派占其总人口的60%,民族属性和教派属性的分离带来漫长的历史冲突,而伊拉克属性的最终定位则成为周边国家最为关注和必须介入的重要问题。

正如埃及学者埃米尔·亚历山大所说,要想在中东有所作为,政治上离不开埃及,经济上离不开沙特,真正能立竿见影的则是伊拉克。因此,战争结束后伊拉克的去向具有深远意义和影响。

二、伊拉克重建的政治难题

伊拉克作为一个统一的国家本身就先天不足。近代伊拉克是在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统治时期强行合并而成的,其中裹挟了有着漫长历史的教派冲突和民族斗争。伊战后的伊拉克面临着认同危机、宗教文化冲突两大矛盾,加上严酷的权力斗争,重建中的国家始终在分裂的边缘徘徊。

首先是认同危机。伊拉克建国以来一直缺乏“民族国家”观念和对国家的效忠。当今伊拉克的阿拉伯人约占78%(什叶派占60%、逊尼派约占18%),库尔德人约占18%,其余为土库曼族、亚美尼亚族等。①北方摩苏尔省历来是库尔德人聚集地;中部省份以逊尼派为主,首都巴格达则是逊尼派和什叶派交错杂居;南部省份以什叶派为主。1920年的《色佛尔条约》正式划出库尔德斯坦的领土范围,但库尔德人独立的希望却随着《洛桑条约》的签署而破碎。1921年基尔库克和苏莱曼尼亚的库尔德人以反对和拒绝投票的方式表达对费萨尔统治的抗议,并于次年发动武装起义。此后库尔德人寻求独立的努力始终不曾停止。“任何研究伊拉克历史的学者都会发现,伊拉克局势的持续紧张和暴力不断,其最实质的根源是国家政治认同的脆弱。”②长期以来,什叶派和逊尼派遵循各自的教派认同,前者强调泛伊斯兰主义和国家主义,后者强调泛阿拉伯主义,而库尔德人则一直追求独立和库尔德民族主义。伊拉克政治力量多元化和认同的多元化解构了民族国家观念,削弱了形成民族国家效忠的力量,而重建过程中的权力争夺更是强化了各个集团原有的身份认同,民族国家的凝聚力尚难成型。

其次是宗教文化冲突。“伊斯兰教兴起后,随着阿拉伯人性格的发展,个人主义和宗派主义这两个非社会因素特征不但没有被消灭,反而暴露出来,最终成为伊斯兰教各国分裂和灭亡的决定性因素之一。”③什叶派是伊斯兰教政治权力斗争的产物。先知去世时既没有留下男性子嗣也没有指派继承人,因此在争权夺利的过程中拥护阿里的集团逐渐成长为什叶派。什叶派产生于麦地那,形成于伊拉克,壮大于伊朗。④伊拉克南部圣城纳贾夫建有哈里发阿里的圣陵,圣城卡尔巴拉是阿里次子侯赛因殉教和埋葬之地,因此伊拉克南部对于什叶派而言具有无可比拟的重要意义。中世纪以来伊拉克经由逊尼派和什叶派交替统治,比如什叶派的白益王朝、伊儿汗国、黑羊王朝,逊尼派的塞尔柱王朝、白羊王朝等,两大教派因此经历了长期的冲突与磨合。历史上,伊斯兰教崇尚真主主权论,即真主为唯一主权者,无视真主的“绝对主权”均为“非法主权”,穆斯林有义务予以推翻,政教合一的乌玛则是穆斯林心目中平等和公正的理想王国。“按伊斯兰教义,乌玛的存在是为了执行安拉的旨意,传播他的声音,以使全人类都成为穆斯林……乌玛是整个穆斯林社团存在的唯一完美形式”⑤,它是超越种族、民族和地理疆域的普世性信仰共同体。因此,西方的人民主权论、世俗民主制度刚好与伊斯兰宗教信仰相背离,两者之间很难找到契合点。长久以来伊拉克一直经历着极权主义和专制统治,缺乏世俗民主的文化背景、公民素质以及相对应的经济基础。正如伯纳德·刘易斯所说:“从政治视角来看,伊斯兰教似乎为自由民主政体展示了最黯淡的前景。”⑥要建立一个统一、稳定的多种族和多教派政府,消弭长久以来形成的民族教派芥蒂,绝非一朝一夕之功。

当前的伊拉克还面临着激烈的权力争夺。伊拉克战争颠覆了其国内原有的民族教派力量格局,逊尼派的传统优势地位丧失殆尽,在政治权力和秩序陷入无政府状态的时候,库尔德人和什叶派力量迅速崛起,并抢占优势地位。库尔德人作为美国的盟友,积极参与重建工作,并尽可能地攫取利益。在2005年制宪过程中,库尔德人成功确立了伊拉克国家的联邦性质,并规定少数民族在国家内部的地位与利益。依据宪法,伊拉克在联邦主义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保留各省和地方议会的权力,并由地方议会负责规划各地区日常事务,库尔德语也被列为官方语言。库尔德人已经为自治和分享权力奠定了可靠的政治基础。在马立基政府中,巴尔扎尼领导的库尔德民主党和塔拉巴尼领导的库尔德爱国联盟组建“库尔德联盟”,赢得议会275席中的75席,还占据总统、副议长、副总理和多个部长的职位。什叶派一直是伊拉克的多数派,占人口总数的60%,并控制着南部石油产区和港口。战争结束以来什叶派始终是重建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和主导力量。目前什叶派团结联盟包括众多党派和实力派人物,得到大阿亚图拉西斯塔尼的支持,又是议会中的第一大党,同时还由马立基掌管着伊拉克的现政府。从奥斯曼帝国以来,什叶派第一次占据如此优势地位。相比之下逊尼派则面对政治边缘化的厄运,承受着巨大的心理落差,政治空间受到严重削弱。同时,驻伊美军、伊拉克临管会、临时政府对前政权公职人员和逊尼派的严厉防范与打击加剧了它们的不合作态度和反抗心理,使得逊尼派成为伊拉克国内恐怖主义袭击、起义和教派仇杀的主要力量。

战争结束后的伊拉克一直存在着分裂趋势。库尔德人在重建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远远超出其人口比例,但是他们依然没有放弃分离主义倾向。作为少数族,库尔德人始终是一个可能和伊拉克分离的群体。海湾战争后,为了颠覆萨达姆政权,美英等国在伊拉克北部设立库尔德安全区。在美政治、经济和军事援助下,库尔德人反对派迅速成长起来。过去20多年库尔德民主党和爱国联盟两大政党一直主导着当地政治生活,控制着库区经济活动和通讯网络,拥有自己的武装,伊拉克北部实际上已成为库尔德人自治区。民族独立的夙愿与现实的自治格局,使库尔德人距离独立也就一步之遥。自从复兴党执政以来,伊拉克逊尼派和什叶派矛盾日渐加深。复兴党强烈的世俗主义政策和残酷镇压激化了两大教派的矛盾。20世纪70年代后伊拉克政府将石油收入和建设项目主要用于逊尼派占主导地位的中部地区,忽略了什叶派居住的南部地区,分配不均导致的什叶派反抗一直延续到1991年大起义。因此,什叶派始终在寻求机会扭转被动受压局面。如果不能在重建后的中央政权里占据主导地位,那么什叶派就绝不会甘心再次寄人篱下。凭借丰富的石油资源,它可能成为分裂伊拉克的又一主要力量。

认同缺失和宗教文化差异是历史长时段问题,它的变化相对缓慢和艰难,要想在重建过程中弥合千百年积累的分歧和矛盾是不现实的。对于群雄逐鹿、动乱不堪的伊拉克而言,分裂暗流夹杂着历史重负和现实竞争的残酷,给重建工作造成巨大压力,稍有不慎就可能导致伊拉克的分崩离析。

三、国际社会的期待

伊拉克的分裂意味着中东地区原有战略平衡的打破,将会引发海湾安全机制、教派冲突、库尔德人和胡齐斯坦独立、难民等诸多问题,相关各国政府因此均公开表态支持伊拉克的统一独立。“尽管伊斯兰教能够影响一个穆斯林国家对更大范围的合作或外援的态度,但在大部分情况下,民族利益仍然是超越型的因素”⑦,不可跨越。从联合国2003年8月的1500号决议到2008年8月7日的1830号决议,7次有关伊拉克的决议皆开宗明义地重申伊拉克的独立、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⑧

中东地区处于亚非欧三大洲的结合部,地域范围广大,民族众多,文化差异明显,宗教氛围浓厚且教派矛盾突出,既有殖民主义的遗存,又有美苏争霸的残迹,因而对于美国的全球地缘战略意义非同小可,而伊拉克恰好处在中心位置,战略地位更显重要。伊拉克丰富的石油资源将有助于美国保障其国内能源安全和经济稳定,美国还可以通过调控全球油价,间接影响世界经济和西方发达国家以及后起国家的经济发展。美国还期望打破“中东民主例外论”,将伊拉克建成政治民主化、经济自由化、社会世俗化的典范,塑造“美国治下的和平”。美国认为通过对伊拉克的改造能够整合中东,消除伊斯兰恐怖主义和极端势力,促进约旦、叙利亚、埃及等国的民主化进程。因此,促进伊拉克的重建进程,建立统一独立的国家是美国的重中之重。

出于各自国家利益考量,伊拉克周边主要国家均对伊拉克的统一和独立持毫不含糊的支持态度。2007年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会议上,伊拉克周边国家、伊斯兰会议组织、阿盟和欧盟均重申“对伊拉克领土完整、统一、完全主权和独立的承诺”。⑨

伊朗虽然与伊拉克南部什叶派保持着密切的关系,但“伊拉克什叶派和伊朗政府以及民间宗教团体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将给伊朗的外交政策带来很多不确定性”。⑩两伊战争期间,伊朗攻入伊拉克时并不曾受到什叶派的热烈欢迎。伊拉克的什叶派与伊朗虽然在教派基础上保持一种相对平等的相互利用关系,但是双方在阿拉伯民族和波斯民族的差异性下又很难同心协力。而且,伊拉克一旦分裂,必将产生连锁反应,波及伊朗西北部的库尔德人和南部胡齐斯坦的阿拉伯人聚集区,威胁伊朗的安定统一。此外,阿拉伯世界以及美国一直借伊拉克平衡和压制伊朗,这一政策出发点始终没有改变。在伊朗与美国长期的政治斗争过程中,伊拉克问题成为伊朗调控两国关系的重要资源,也是伊朗调整与阿拉伯世界关系的重要手段。因此维持伊拉克的统一和独立是伊朗在伊拉克政策上的首选。伊战后的伊朗在坚决维护伊拉克统一前提下,尽可能地削弱美国力量的存在,同时全力扩大自身的影响力。

伊拉克历来是沙特为首的阿拉伯国家的重要屏障。作为阿拉伯世界的政治军事大国,沙特在反以斗争中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萨达姆政权的倒台是对阿拉伯世界力量的严重削弱。同时,阿拉伯国家尤其是海湾国家一直把伊拉克看成抵抗伊朗的平衡力量。保持伊拉克的阿拉伯属性不仅仅影响着海湾的安全格局,更影响着阿拉伯民族的宗教和民族认同。因此,“阿拉伯国家惧怕伊拉克的崩溃,阿拉伯舆论也把伊拉克的分裂看成最大的忧患”。(11)另外,沙特还有10%的什叶派人口,他们主要集中在盛产石油的东方省,大多是石油工人或者从事与石油相关的产业。长期以来沙特什叶派自认为一直受到歧视和不公正待遇,虽然沙特政府实施了许多安抚政策,但矛盾依然存在,这也是威胁沙特稳定的一大隐患。

库尔德问题一直威胁着伊朗、叙利亚尤其是土耳其的统一和国家安全。2004年5月底库尔德工人党结束长达五年的停火,大批武装分子以伊拉克北部为基地,跨过伊拉克北部边境袭击土耳其安全力量和平民。土耳其认为,伊拉克战争是库尔德工人党重新进行暴力活动的主要原因。(12)只有维持伊拉克的统一才是限制库尔德独立势头、打击库尔德工人党的有效方式。困扰叙利亚的则不仅是库尔德问题,失去伊拉克的支持叙利亚在与以色列的斗争中更加显得捉襟见肘。与此同时,伊拉克战争大约造就了400万难民,“超过200万人跨过边境涌向周边国家,其中至少有120万人进入叙利亚”。进入叙利亚的难民群体包括各种教派、职业和经济背景,给叙利亚政府带来巨大的财政压力、社会负担和安全隐患。

要而言之,伊拉克重建绝不是一个简单的内政问题,它更关乎地区安全与稳定。国际社会尚不存在一个允许或鼓励伊拉克分裂的国际环境,“阿拉伯邻国从自身原因出发,都在避免出现一个分裂的伊拉克”(13)。与此同时,各国政府都将伊拉克视为维持自身利益的角斗场,通过各种途径施加影响。这些都决定了什叶派、逊尼派和库尔德人三大力量只能在统一的伊拉克政权内为权力分配展开激烈斗争。

四、伊拉克重建成败的关键

近代以来逊尼派穆斯林一直是伊拉克的政治主导力量,享受着主导政权所带来的优势政治地位和经济实惠。随着萨达姆政权的垮台,逊尼派成为美军、什叶派与库尔德人的众矢之的,政治权力和社会地位一落千丈,因此反抗最为强烈。逊尼派力量的成分非常复杂,它既有前复兴党成员、军警、军队和情报部门的官员,也有普通民众及在基地组织号召下来自各国的伊斯兰极端主义和圣战分子,还有各种公开的合法政党与协会,其数量众多,背景各异。逊尼派的态度和反抗活动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彷徨时期。战争结束后,伊拉克国内出现相对稳定的短暂和平,即使像费卢杰这种逊尼派人口集中的城市,也自发组织起来成立新的市议会,维护秩序。当地伊拉克人商定不战而交出城市,并对美军的进驻保持克制态度。2003年5月10日,联军临时占领当局首脑保罗·布雷默签署第一号命令《伊拉克社会的非复兴社会党化》(De-Baathification of Iraqi Society),要求“解散复兴社会党,清除其组织结构”,“处于政府各部最高的三个层级、并与公司及其他政府机构密切联系的个人应因与复兴社会党可能的联系而接受问讯,调查其犯罪行为及其对安全的威胁”,复兴社会党成员将被解除工作。5月23日,布雷默签署第二号命令《解散政府机构》(Dissolution of Entities),要求解散伊拉克所有涉及安全、国防、信息和情报的机构及附属组织。“一号令”涉及的公职人员、医生、护士、教师都是萨达姆时期逊尼派占主导地位的行业和职业;“二号令”则使40万武装力量因此失去工作和养老金。同时,解散军队和大范围的“去复兴党”计划还使得大量逊尼派穆斯林失去重获工作的机会。布雷默的政策打消了逊尼派与美军合作的念头和参与新政权的期望,美军在费卢杰、提克里特等地的暴行更是激怒了逊尼派大众,将他们推到对立面上。

第二阶段是抵制和反抗时期。以扎卡维为首的逊尼派恐怖组织和各种抵抗力量在伊拉克境内频繁发动袭击,目标直指美军、伊拉克政府、党派领导人、外国公司雇员、石油管道等基础设施,其手段多种多样,包括爆炸、伏击、自杀式攻击、绑架、人质斩首等。2004年1月美军在伊境伤亡只有500人,到年底激增至1300人,2008年以来死亡士兵人数已超过4000大关。在本·拉丹号召下,数以千计的极端主义分子越过边境涌入伊拉克,与当地的逊尼派抵抗组织共同组成逊尼派抵抗力量。被誉为“伊拉克基地组织王子”的约旦籍极端分子阿布·穆萨布·卡扎维逃离阿富汗进入伊拉克领导基地活动,他于2005年1月组建“圣战者基地组织”,把伊斯兰圣战者军、安萨尔·逊尼军等逊尼派武装组织起来,协同领导。“卡扎维还质疑(基地组织)一直忽视穆斯林世界中什叶派和逊尼派的传统仇恨”。2006年初,基地组织袭击萨马拉的什叶派宗教圣地金顶清真寺,从而引发两大教派的残酷仇杀,一年之内有近3.5万平民在各种暴力事件中丧生。(14)混乱的局势不仅造成伊拉克境内人口布局变化,还引发大规模难民潮。另一方面,逊尼派民众对什叶派和库尔德人独揽大权强烈不满,采取抵制态度。2005年4月,初建的临时政府里只有四名逊尼派部长,过渡政府总理贾法里原本希望多提名一些逊尼派领导人以减少武装袭击,最后也被什叶派否决。逊尼派不仅对政府充满愤怒,甚至还将与之合作的逊尼派领导人副总统加齐·亚瓦尔称为叛徒。萨达姆时期的严酷统治削弱了伊政党政治的基础,伊拉克伊斯兰党长期飘零海外,在国内的政治基础薄弱,影响力低下,其他参与新政府的逊尼派党派也存在类似情况。他们既不能管束逊尼派民众和部落力量,更无力影响基地组织或者逊尼派反美力量。相比较而言,穆斯林学者协会和穆斯林长老会则起到重要作用,他们以清真寺为基础,建立自治组织,提供救助。穆斯林协会由一群宗教学者组成,坚持反占领、反恐怖主义和反宗派主义的立场。穆斯林长老会则由温和的逊尼派宗教领袖组成,同样强烈反对美军占领。这两个组织均对美军和临时政府采取抵制态度,在它们的影响和呼吁下,逊尼派民众响应号召,坚决抵制了2005年1月的过渡国民议会选举。

第三阶段从2006年下半年开始,逊尼派以觉醒委员会为代表,逐步摒弃基地组织、暴力反抗和消极抵制,尝试与美军和马立基政府合作。觉醒委员会是以部落为基础,带有自治性质的准军事组织,也有人称其为“伊拉克之子”或“关心民众运动”。2005年安巴尔省部落之间发生争斗,一方有着基地组织的支持,另一方则与美军结盟以获取资金支持和训练。2006年9月,酋长阿布杜·萨塔尔·阿不·里沙正式成立安巴尔觉醒委员会,其主要任务是维护地方治安,协助打击基地组织。之后,觉醒委员会迅速在伊拉克中部和北部扩展开来,到2008年春已扩展至全国2/3的省份。(15)巴格达、迪亚拉、萨拉赫丁、尼尼微等省都成立了相似的组织,有130多个部落加入觉醒委员会,人数达10万之众。觉醒委员会的成分复杂,相互之间各不统属,结构松散。安巴尔省、萨拉赫丁等省的觉醒委员会以部落力量为基础,巴格达的觉醒委员会则主要由前复兴党官员和安全力量成员领导。美军向委员会成员支付300美元的月薪。觉醒委员会以地区为基础,负责所属城镇的日夜巡逻、设立检查站、提供可疑情报等。在其帮助下,伊拉克中部和北部的治安环境明显好转,恐怖主义事件和袭击美军事件大幅下降。经过2007年美军、伊拉克安全力量和觉醒委员会的协作打击,到2008年2月,基地组织的人数从1.2万人下降到约3500人。(16)“觉醒委员会的出现蕴含着深刻的意义”(17),标志着伊拉克逊尼派与美军关系的变化,对于伊拉克未来政治发展意义重大。

布雷默时期富有意识形态色彩的错误政策导致伊拉克国内混乱,逊尼派重返政治舞台的道路被封闭,海归政党在国内政治影响力虚弱又不能代表广大民众利益,什叶派和库尔德人排挤、打击逊尼派甚至还要向复兴党人清算历史旧账,种种因素相互推动促使逊尼派最终发展成反抗力量的核心。逊尼派态度和策略的变化是其经历痛苦实践后的现实选择,也是美国等多方因素作用下促成的结果。伊拉克战争结束后的数年里,恐怖组织在袭击美军和政府的同时造成大量平民伤亡,逊尼派民众也成为主要牺牲品。2006年它们又悍然挑起教派冲突和仇杀。不仅如此,基地组织还大肆实施绑架、敲诈、抢劫以敛取钱财,暗杀与政府合作的逊尼派领导人。此外,基地组织还建立伊斯兰法庭,力图实施严苛的伊斯兰法统治,其原教旨主义理念和世俗化程度较高的伊拉克逊尼派格格不入。与此同时,逊尼派逐渐认识到深化的重建进程不会因为自己的反抗和抵制而停顿,如果再不投身这一进程,就将被彻底边缘化,自身利益难以维系。伊拉克南部和北部的石油产区均为什叶派和库尔德人掌控,中部各省土地贫瘠,物产并不丰富,既没有石油,又没有出海口,不加入中央政府就是死路一条。此外,美国的态度变化推动了逊尼派转变。2005年初美国就认识到“确保逊尼派阿拉伯人在今后12个月中参与政治进程与安全和经济重建紧密相关。降低逊尼派三角地区的高失业率,委任逊尼派阿拉伯人获得重要的部长职位,通过伊拉克选举委员会劝解民众都是至关重要的”。(18)美国甚至还提出,“长远来看,将逊尼派尤其是支持暴力的部落拉入政府序列对长期稳定至关重要。短期我们可以加强和逊尼派部落头领的联系,通过支付保护费来瓦解暴力”。(19)美国政府还在做什叶派和库尔德人的工作,压什叶派和库尔德人最终妥协,设立“宪法修改委员会”以满足逊尼派的修宪要求,并“努力说服什叶派和库尔德人相信让逊尼派重返政府是消除暴乱重建国家的唯一出路”。(20)

目前逊尼派和伊拉克政府以及美军的矛盾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问题上。第一个是宪法问题。由于逊尼派抵制2005年的选举,宪法草案基本按照什叶派和库尔德人的意愿起草,逊尼派的参与非常有限。逊尼派主要关注两点,一是联邦的性质,“从联邦政府和省区的权力划分来看,联邦是伊拉克滑向分裂的开始。更重要的是,逊尼派认为联邦是什叶派和库尔德人一起设下的圈套,是为了获取更多的石油收入”。(21)二是宪法中对国家认同的表述弱化了阿拉伯身份认同,逊尼派坚信“作为阿盟1945年初始会员国,伊拉克明白无误地显示了自己的阿拉伯身份”。(22)在这个问题上的倒退不仅意味着认同危机,也为分裂埋下了伏笔。第二个是石油资源分配问题。伊拉克的石油资源集中在南部省份和北部基尔库克、摩苏尔,分别由什叶派和库尔德人掌握。宪法虽然要求公平分配石油收入,但表述模糊不清,考虑到中央地方分权和什叶派、库尔德人对石油产区的实际控制,石油收入的平等分配很难实现。第三个问题是扭转“去复兴党”政策,实行大赦。逊尼派认为,因曾加入萨达姆政权而被剥夺在政府和军队任职、重返公共生活的机会是一种不公平和歧视。2008年初伊拉克议会批准的大赦法案调整了政策实施范围,缩小了打击面,有利于稳定局势,但其具体实施还有待观察。第四个问题是要求美军尽快结束对伊拉克的占领,早日撤军。

结语

伊拉克的地理位置和教派分布赋予它一种特性:一个什叶派占多数的阿拉伯国家。它既是阿拉伯民族和波斯民族的分界线,又是什叶派与逊尼派交错生活的地方;它既存在教派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又有民族独立和国家分裂的隐患;它既有受过高等教育的中产阶层,也有徘徊于乡村和山区的强大部落力量。伊拉克是中东社会的缩影和典型,它的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中东地区安全和稳定的重要因素。伊拉克战争结束后,国际社会和伊拉克周边国家普遍采取“一个伊拉克”的政策,力促伊拉克的独立和完整,并在维持伊拉克统一的前提下展开权力角逐。相比失去权力、地位和尊严的逊尼派,什叶派和库尔德人却在重建过程中取得优势地位,因此逊尼派的疑虑、失落和反抗变得尤为强烈。虽然现政府和议会中逊尼派的力量有所增长,但仍与他们的实际地位不符,逊尼派的政治边缘化趋势仍未得到明显改善。数年来反美恐怖主义与教派仇杀泛滥,三大力量以合法或者暴力形式,围绕宪法、议会和政府的职位分配、联邦的形式、石油资源配置、大赦等问题展开激烈斗争,归根结底都是一场权力分配斗争。总之,伊拉克的稳定和政府的平稳运作最终取决于各派能否在权力分配上达成一致与相互制衡。因此,如何消除逊尼派的恐惧和疑虑,有效吸收他们进入政府并满足其基本需求以达成三大力量之间的新平衡,对于稳定伊拉克社会、加速经济重建和政府合理有序运作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注释:

①《世界知识年鉴》(2007/2008),世界知识出版社,2008年2月,第223页。

②Adeed Dawisha,"'Identity' and Political Survival in Saddam's Iraq",Middle East Journal,Autumn,1999,p.53.

③[美]希提著,马坚译:《阿拉伯通史》,上海印书馆,1979年,第30页。

④彭树智主编:《阿拉伯国家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22页。

⑤金宜久主编:《当代伊斯兰教》,东方出版社,1995年,第165页。

⑥Bernard Lewis,"Islam and Liberal Democracy:A History Overview",Journal of Democracy,Vol.7,April 1996,p.20.

⑦[美]J·L·埃斯波西托著,东方晓等译:《伊斯兰威胁:神话还是现实》,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第152页。

⑧以上资料来自联合国文献中心,http://www.un.org/chinese/documents/.

⑨伊拉克周边国家、埃及、巴林、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和八国集团部长级会议最后公报,第2页,http://daccess-ods.un.org/TMP/1481070.html.

⑩Phebe Marr,"Iraq:Balancing Foreign and Domestic Realities",in Carl Brow,ed.,Diplomacy in the Middle East,I.B.Taruis,2004,p.183.

(11)Shibley Telhami,"Challenge Bigger than Iraq",http://www.brookings.edu/opinions/2006/0326iraq_telhami.aspx.

(12)Ofra Bengio,"The Turkish-Kurdish-American Triangle",Dayan Center Tel Aviv Notes,December 16,2007.

(13)Shibley Telhami,"Challenge Bigger than Iraq",http://www.brookings.edu/opinions/2006/0326iraq_telhami.aspx.

(14)Bruce Riedel,"Al Qaeda Strikes Back",http://www.brookings.edu/articles/2007/05terrorism_riedel.aspx.

(15)Greg Brumo,Staff Writer,"The Role of the 'Sons of Iraq' in Improving Security",http://www.cfr.org/publication/16088/role_of_ the_sons_of_iraq_in_improving_security.htm.

(16)Greg Brumo,Staff Writer,"The Role of the 'Sons of Iraq' in Improving Security",http://www.cfr.org/publication/16088/role_of_the_sons_of_iraq_in_improving_security.htm.

(17)Colin H.Kahl and William E.Odom,"When to leave Iraq:Today,Tomorrow,or Yesterday?" Foreign Affairs,July/August 2008,pp.151-157.

(18)Peter Khalil,"Don't Ignore Sunni Triangle",http://www.brookings.edu/opinions/2005/0131 iraq_khalil.aspx.

(19)Peter Khalil,"Five Ways to Win Back Iraq",http://www.brookings.edu/opinions/2005/0701 iraq_pollack.aspx.

(20)Esther Pan,"IRAQ:Sunnis,the Elections,and the Insurgency",http://www.cfr.org/publication/9447/iraq.html.

(21)Lionel Beehner,"Why Sunnis Don't Support Iraq's Constitution",http://www.cfr.org/publication/9002/why_sunnis_dont_support_iraqs_constitution.html.

(22)Lionel Beehner,"Why Sunnis Don't Support Iraq's Constitution",http://www.cfr.org/publication/9002/why_sunnis_dont_support_iraqs_constitution.html.

标签:;  ;  ;  ;  ;  ;  ;  ;  ;  ;  ;  ;  ;  ;  ;  

伊拉克重建之路探析_库尔德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