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科翔
湖南省株洲市妇幼保健院儿科 412008
【摘 要】川崎病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发热出疹性疾病,近年来有发病增多的趋势。本文主要就川崎病的流行病学、主要表现和常见治疗方法进行回顾性总结,并对耐药川崎病的治疗提出看法。
【关键词】川崎病;流行病学;回顾性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又名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免疫机制介导的全身血管炎综合征,为儿科较为常见的发热出疹性疾病。其免疫性血管炎症反应易致冠状动脉病变(Coronary artery lesions,CAL),目前已经成为最常见的小儿获得性心脏病[1]。近些年来,基层儿科医师对于KD的认识逐年提高。
本文收集2010年1月至2015年11月,近6年间来我院住院治疗的37例川崎病患儿,对其疾病的发病特点、时间分布、治疗效果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供临床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10年1月至2015年11月期间,我院儿科收治川崎病患儿共计37例,各年度分别为:6例、、3例、5例、7例、8例、8例。
1.2 诊断标准 美国心脏病学会2001年制定的川崎病诊断标准[2]:发热5天以上,伴有下列5项中至少4项:①四肢变化,急性期掌趾红斑,手足硬性水肿,恢复期指趾端膜状脱皮;②多形性皮疹;③不伴有渗出液的双侧无痛性眼球结膜充血;④口唇充血皲裂,口腔黏膜弥漫性发红,草莓舌;⑤颈部淋巴结肿大(直径≥1.5cm)。所有病人均符合以上临床诊断标准。
1.3 治疗方法 病人均采用中等剂量阿司匹林口服+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的治疗方法,如有IVIG无反应表现则加用糖皮质激素甲泼尼龙。阿司匹林是治疗KD的首选药物,长期以来与大剂量IVIG联合应用于KD的治疗。中剂量阿司匹林30-50mg/(kg*d),分2-3次口服,热退3天后减量,逐渐减至3-5mg/(kg*d),维持6-8周;如有冠状动脉损害,则口服至冠状动脉病变恢复正常。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在KD急性期的大剂量应用,是目前公认的有效治疗方法。本文观察对象主要采用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1g/(kg*d)×2天与阿司匹林联用的治疗方法。IVIG无反应是指KD病程10d内使用大剂量IVIG治疗36h后仍有发热,体温仍超过38℃者;或给药2~7 d后再发热并伴至少一项川崎病的主要临床特征者。大约有10-15%的川崎病病例属于这种类型,这部分患者更容易发生冠状动脉病变。本文对于无反应型病例采用IVIG追加+静脉注射甲泼尼龙的治疗方法。使用方法是甲泼尼龙2 mg/(kg*d)×3天静滴,后改用甲泼尼龙1.5 mg/(kg*d)口服,逐渐减量,连用6-8周。
2 结果
2.1 临床表现
2.1.1临床症状与合并症 37例KD患者均有发热,平均发热时间为6.6±2.0天;皮肤多形性皮疹10例(占27.0%);颈淋巴结肿大19例(占51.4%);球结膜充血33例(占89.2%);口唇潮红、皲裂31例(占83.8%);杨梅舌36例(占97.3%);急性期手足肿胀19例(占51.4%);恢复期出现指(趾)端膜状脱皮13例(占35.1%);卡介苗接种疤痕部位红肿5例(占13.5%)。37例KD患者中,合并其他疾病13例,其中合并支气管肺炎8例,合并腹泻6例,合并腮腺炎1例。2例病人病程初期被误诊为其他疾病,1例被误诊为急性腹膜炎,1例被诊断为急性淋巴结炎。住院天数最高13天,最低5天,平均8.8天(8.8±2.2)天。
2.1.2 血WBC和CRP 血常规检查,WBC最高31.79×109/L,最低9.85×109/L,WBC升高34例(占91.9%),平均WBC计数(19.58±6.34)×109/L;CRP最高值172mg/L,CRP增高(>10mg/L)21例(占56.75%),升高的CRP数值平均为63.8±42.8mg/L。
2.1.3 超声心动图 本组37例中,有26例病人在急性期(发病1个月内)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发现无冠脉病变(CAL)21例(占80.8%),合并CAL共5例(占19.2%)。合并CAL病人均表现为冠状动脉扩张(0-3岁冠脉≥2.5mm),未发现冠状动脉瘤改变,其中双侧冠状动脉受累4例(占80%),单侧冠状动脉受累1例(占20%)。
2.2 病例的年度分布 2010年6例(占16.2%),2011年3例(占8.1%),2012年5例(占13.5%),2013年7例(占18.9%),2014年8例(占21.6%),2015年8例(占21.6%),见图1。
3.讨论
川崎病作为一种免疫机制介导的全身血管炎综合征,为儿科较为常见的发热出疹性疾病。基层儿科医师对于KD的认识逐年提高,典型病例不难诊断。本文中有2例病例在其他科室诊断为腹膜炎或淋巴结炎,经儿科会诊后很快确诊为川崎病,接受系统治疗后效果良好。
3.1 发病情况 近年大量调查报告显示KD发病率有增高趋势,本组资料显示我市2011年至2015年的KD发病例数逐年增多。KD全年均可发病,但不同地区发病季节存在差异性,我国北京市、上海市、四川省、广东省、江苏省、陕西省等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发病高峰多见于春夏季[3],但本组病人缺少典型季节分布特点。本病多见于儿童,本组病人无新生儿发病患者,主要3岁以下患儿发病最多,计31例,占83.8%,与广州报告结果相似[4],性别特征上,男孩明显多于女孩,本病例男女性别比3.11:1。
3.2 KD的临床表现 KD的临床表现呈多样性。本组病人均存在发热,杨梅舌发生率最高,其次为球结膜充血,其他临床表现发生率依次为口唇潮红皲裂、颈淋巴结肿大、急性期手足肿胀、恢复期出现指(趾)端膜状脱皮、皮肤多形性皮疹。卡介苗接种疤痕部位红肿较少出现,但在其他发热性疾病中未见卡疤红肿的现象,故此表现对川崎病的诊断特异性很高,可认为具有早期诊断价值。实验室检查中,血WBC、CRP增高明显,符合各类文献报道,临床工作中应注意和感染性血象增高相鉴别。KD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是发生CAL,本组病人CAL发生率为19.2%,低于国内报道数据,与2010年韩国的报道相似[5]。
3.3 KD的治疗效果 KD的治疗,主要采取阿司匹林和大剂量IVIG的联用用药。阿司匹林具有抗炎、抗血小板凝集作用,目前在使用剂量、使用时间和方法等问题上仍存在一些争议。美国通常应用80-100 mg/(kg*d),分4次口服。而大剂量阿司匹林可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合成前列腺素,反而促使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并可损伤肝细胞[6]。日本、台湾、韩国等推荐中等剂量阿司匹林用法。本文均使用的中等剂量阿司匹林的用法,即30-50mg/(kg*d),分2-3次口服,热退3天后减量,逐渐减至3-5mg/(kg*d),维持6-8周。大剂量IVIG不仅能迅速缓解症状,还能减少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是治疗KD的基础药物。20世纪80年代应用IVIG一般为小剂量400mg/kg×5天,经过大量的临床研究,目前国际上推荐IVIG单次剂量2g/kg,10-12小时输入。但国内对IVIG应用剂量仍没有统一的标准。有研究认为,使用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1g/(kg*d)×2天,与单剂量2g/(kg*d),治疗川崎病的近期疗效相当[7]。本文37例患儿中,34例接受了大剂量IVIG的治疗。在接受了阿司匹林和大剂量IVIG的患儿中,29例效果明显,在用药24小时内体温即降至正常;有5例对IVIG无反应,发生率14.7%。近年来,IVIG无反应型KD的发生率有明显升高趋势,美国一项研究显示,圣地亚哥地区2006年IVIG无反应型KD发病率高达38.3%[8]。本文观察对象中,有5例对IVIG无反应,发生率13.5%。IVIG无反应型KD的治疗,目前仍无统一标准,治疗方法主要有:IVIG追加治疗、肾上腺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乌斯他丁等。本文对于无反应型病例采用IVIG追加+静脉注射甲泼尼龙的治疗方法。Ogata等的研究认为,IVIG追加+静脉注射甲泼尼龙(IVMP)是IVIG无反应型KD有效而安全的治疗方法[9]。Jibiki同样认为,IVIG+激素治疗IVIG无反应型KD是安全的,较单独使用IVIG追加或者单独使用激素治疗,其CAL发生率更低[10]。本文5例患者均采用追加IVIG+IVMP的治疗方案,均能迅速的缓解发热、皮疹等临床症状。糖皮质激素能加重KD本身的血液高凝状态,其应用于KD 的治疗一直存在争议。本病例使用IVMP后,均出现了血小板增高的情况,但经口服抗血小板凝集药物,均能较快的缓解,从目前门诊追踪的情况来看,亦没有出现长期血液高凝,或冠状动脉病变情况。
参考文献:
[1]New burger JW,Takahashi M,Gerber MA,ET al.Diagnosis,treatment,and longterm management of Kawasaki disease:astatement for Health Professionals from the Committee on Rheumatic Fever,Endocarditic is and Kawasaki Disease[J].Circulation,2004,110:2747.
[2]黄铮,吴平生.美国心脏病学会(AHA)川崎病诊断指南[J].岭南心血管病杂志.2003,9(4):301
[3]朱美华,梁敏,王志坚,等.1991至2001年与2002年至2011年川崎病临床特点的异同[J].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3,28(9):686.
[4]潘晶莹,白玉新,朱华.我国川崎病的流行病学特征[J].国际儿科杂志,2013,9()40:466.
[5]Park YW,Han JW,Hong YM,et al.Epidemiological features of Kawasaki disease in Korea,2006-2008[J].Pediatr Int,2010,53(1):36.
[6]汤昔康,覃丽君,范毅敏,川崎病并发心肌梗死5例报告[J].新医学,2013,44(4):243.
[7]张根,李新萍,常丽.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小儿川崎病的疗效分析.临床荟萃.2015.30(5):572
[8]Tremoulet AH,Best BM,Song S,et al.Resistance to 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 in children with Kawasaki disease[J].J Pediatr,2008,153(1):117-121.
[9]Ogata S,Ogihara Y,Honda T,et al.Corticosteroid pulse combination therapy for refractory Kawasaki disease:A randomized trial[J].Pediatrics,2012,129(1):e17-e23.
[10]Jibiki T,Kato I,Shiohama T,et al.Intravenous immune globulin plus corticosteroids in refractory Kawasaki disease[J].Pediatr Int,2011,53(5):729-735.
论文作者:李科翔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6年第1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4/12
标签:川崎论文; 阿司匹林论文; 冠状动脉论文; 剂量论文; 静脉注射论文; 儿科论文; 病例论文; 《航空军医》2016年第1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