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区投资环境评价体系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投资环境论文,评价体系论文,开发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5831(2004)04-0011-04
投资环境是投资的地域化和归宿。近20年来,我国地区之间特别是开发区之间竞争态势基本形成,投资者的投资动机和投资策略日趋成熟。在要素资源全球性配置、世界产业结构大调整和科技革命日新月异的背景下,创造综合环境新优势,吸引资本、技术、人才、管理等生产要素及项目和企业进入,保证投资者获得预期利益与安全,已成为开发区的首要任务。
一、投资与开发区投资环境新动向
第一,国际资本流动加快,国际直接投资呈现出四大新特点。一是国际直接投资年均增幅超过30%,远远高于全球经济总量和世界贸易的增长水平,2000年跨国投资总量超过1万亿美元,达到12708亿美元。二是跨国并购成为国际直接投资的主导方式,国际资本流动加速。2000年跨国并购数量也突破1万亿美元,达到11438亿美元,占跨国投资总量的比重超过90%。三是国际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正发生急剧变化,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金融、保险、电信、物流等现代服务贸易成为国际资本流向的热点。四是国际资本流动的区域结构失衡加剧,发展中国家吸收外资占国际直接投资总量的比重减少了十几个百分点。
第二,加入WTO为跨国公司全球战略在华实施提供了可能,三大投资新动向值得关注。一是投资力度强化,新一轮投资热正在形成。2002年,我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超过500亿美元,达到527.4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一引资大国。二是投资地域集中化,东部地区仍然是重点。截止到2001年,外资的85.96%分布在东部地区,8.78%分布在中部地区,5.26%分布在西部地区。同时,跨国公司投资又向长江三角洲集中,2002年东部地区实际利用外资454.6亿美元,上海、江苏、浙江三省市达175.4亿美元,将近占40%。三是投资方式多样化,跨国并购、独资经营和产业链投资三大动向日趋明显。特别是产业链投资表明,跨国公司在华不再单打独斗,而以完整的生产配套获取竞争主动权。
第三,内外动力有利于我国吸引投资,但投资环境竞争力迫切需要提升。从外动力看,受世界经济低迷和全球贸易滑坡的影响,国际产业向我国转移加速,在这个过程中,我国劳动力成本低的传统优势和产业配套能力强和现代物流发展快的新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从自身看,我国经济开始步入快速上升通道,2001年增长7%,2002年增长8%,经济总量跃上10万亿元新台阶,加上社会政治稳定、市场潜力巨大、发展前景看好等因素,我国对外引资吸引力进一步放大。与此同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促使各地相继加大投资力度,新一轮投资热潮已掀起。相比之下,我国投资环境竞争力却偏弱,2001年技术成就指数为0.299,低于72个参评国家(地区)平均值0.374,处于世界中等偏下水平,在发展中大国里优于印度但低于巴西。这种状况与加大投资要求明显不相符,急需采取有效措施改善投资环境。
第四,投资环境竞争已成开发区间竞争的关键,投资环境的改善也从硬环境到软环境进而提升到企业生态环境。关键在增强配套能力,要求开发区及其依托城市拥有企业生存发展所必须的产业链、企业群。这样,投资企业突破其所在地限制,在要素供给上需要所在地的历史文化积淀和现代文化相融合的文化底蕴提供丰裕的人才,在空间拓展上则需要合作竞争机制健全的城市群支撑。以企为本,天津泰达已率先起步,提出变过去打造硬环境的“五通一平”为创造综合环境的新“九通一平”,其中,“新九通”包括信息通、市场通、法规通、配套通、物流通、资金通、人才通、技术通、服务通,而“一平”则是建立21世纪中国的新经济平台。
基于上述新动向、新趋势,开发区投资环境正从单纯的税收优惠、廉价土地和劳动力为主要吸引力的开放“怪圈”中走出,转而注重以改善环境、完善体制、发展产业等创新为吸引力的开放,并立足于发挥自身优势,依靠特色来进行吸引投资和发展产业。在这个转换过程中,税收、土地、基础设施等传统因素对开发区投资环境的作用减弱,配套能力的影响则逐步增强,并在纵向上要求开发区形成企业群,横向上拓展到所在城市或地区具备研发、生产、营运等一体化的综合配套能力。
二、开发区投资环境评价体系构建
按空间尺度大小划分,开发区投资环境属于微观投资环境范畴,其评价侧重基础设施、土地利用、建设条件等因素。但考虑到投资者的利益取向,综合性评价开发区投资环境,既要涉及硬环境和软环境,还要包括影响开发区长期发展的无形因素,例如文化底蕴与创业氛围;既要评价开发区本身,更要评价其依托的城市或地域。因此,投资环境评价及其体系构建应把握两点:其一,拥有低成本。对投资者而言,包括产品生产、运输、营销等环节和技术、管理、人力等要素的成本在开发区尽可能得到降低;对开发区而言,意味着投资环境具备了较强竞争力,能在吸引投资者上掌握主动权。其二,拥有大配套。这主要针对开发区所依托的城市或地域来讲的。一是技术、人力、管理等资源要素的供给能力;二是制度、体制、技术的创新能力及其传播扩散能力;三是生产配套能力,即形成企业群和产业群。开发区投资环境评价体系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受国际国内形势影响的总体环境。一般而言,国家或地区内所有开发区受到总体环境的影响应该一致。但由于各开发区的对外开放度,或者对外经济联系紧密程度不同,国际国内形势变化所造成的影响也有差异。比如沿海开发区吸引外资量和外贸出口比重大,那么在亚洲金融危机中受到的冲击就远高于其他开发区;同时应看到,国际形势趋好特别是全球制造业开始向中国转移,沿海开发区又抢占先机获得发展。排除突发事件和战争因素,影响我国开发区的国际因素主要是全球经济增速和外交关系,而国内因素则集中在宏观调控政策取向,其中类似沿海倾斜发展战略和西部大开发等地区政策影响最显著。这些因素可以通过开发区所在地来反映,因此本文投资环境评价体系构建中不再单列。
第二,基于低成本的开发区自身环境。包括五个方面(表1):一是开发区所处的区位,包括外区位和本区位。这直接关系到区内企业的对外运输成本。其中,外区位指开发区所在城市的区位,以城市对外大通道的便捷程度来表征;本区位则指开发区在城市中的所在区位,以开发区到城市的对外大通道的便捷程度来表征。对开发区自身环境评价,主要在本区位。二是生产要素,由土地、水、电、气、讯、路和劳动力的保障程度和价格组成。三是政策优惠,包括要素价格、税收、信贷、出口经营权等。目前各地开发区政策优惠程度基本相当,其差异在落实程度上。四是运行机制,即开发区采取的管理模式。除经济特区外,全国开发区要么只搞开发建设,要么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共抓。五是生活环境,以投资者就医、就学、娱乐休闲的便捷度和舒适度来表征。
表1 开发区投资环境评价体系
注:(1)表中方括号表示权重;(2)区位、运行体制、优惠政策、生活环境、城市公信度及形象美誉度由专家打分和投资者评价合成。
第三,基于大配套的开发区所在城市投资环境。从服务开发区角度出发,包括六个方面:一是区位,即开发区的外区位,主要由距全国(或地区)首位城市上海的距离和城市腹地大小组成。二是综合经济实力,可通过经济总量和地方财力来衡量。三是生产配套能力,即制造业发展水平,由行业的门类、支柱地位、综合效益和企业的数量、规模、知名度等构成。四是服务设施配套能力,指运输、商业、文化、体育、医疗卫生保健、学校、金融、咨询机构等设施的发展水平与满足程度。五是人力资源供给能力,包括科技人员总量、人力资源培训实力和人才流动载体建设等。六是经营能力,可由对外开放度、城市公信度和城市形象美誉度来描述。
三、开发区投资环境竞争力实证分析
成立于2001年的重庆北部新区,地处重庆主城区,北靠江北国际空港,南临渝中半岛,长江、嘉陵江环抱而成,规划面积136.6平方公里。截止2003年,重庆北部新区累计引进项目122个,合同投资额269亿元,当年完成投资52.9亿元,增长60.4%;实现工业总产值39.4亿元,增长2.3倍,正步入起飞发展的新阶段。按照“再造一个重庆工业”的要求,重庆北部新区的重点在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创造综合环境优势争取更多的产业项目进入。
为客观全面地衡量重庆北部新区投资环境竞争力,本文选取东部的天津泰达、大连经开区、苏州新区和广州开发区,中部的长春赛得和长沙经开区,西部的成都高新区、昆明经开区和西安高新区等九个开发区作为参考,采用专家评分和投资者评估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北部新区投资环境竞争力在十个开发区中排位靠后,综合分值与投资环境最优的天津相差近10个百分点,与毗邻的成都高新区也差1.2个百分点(表4)。
表4 十开发区投资环境等级评价分值及排序
开发区
得分① 排序 得分② 排序 综合得分 排序
天津泰达
48.2
2
37.8
2
86.0
1
大连经开区 48.9
1
35.3
4
84.2
3
苏州新区
47.9
3
36.5
3
84.4
2
广州开发区 42.8
8
39.0
1
81.8
4
长春赛得
45.6
5
32.8
6
78.4
5
长沙经开区 40.9
10 31.6
8
72.5
9
成都高新区 45.8
4
32.5
7 78.3 6
昆明经开区 41.2
9
29.2
10
70.4
10
西安高新区 43.0
7
29.7
9
72.7
8
重庆北部新区43.7
6
33.4
5
77.1
7
注:得分①和得分②分别根据表2、表3计算而得,其中要素价格越高,优惠度和评价值越低。
具体到次级指标,与沿海各开发区相比,重庆北部新区在要素价格优惠和城市的服务配套上比较占优,其中具有绝对优势的是天然气充裕和劳动力价格便宜(表2)。除区位因素外,处于劣势地位的在开发区管理效能、政策落实程度、生活环境,以及重庆自身生产配套功能不强、对外开放度偏低和城市经营水平不高等方面。其中,生产配套功能不强主要在行业和企业集中度不高(表3)。在中西部开发区中,重庆北部新区投资环境优势明显,但总体上弱于成都高新区,尤其在开发区自身上。一是成都高新区的水价和电价在全国都很便宜,水价比北部新区低一半,电价只有64%;二是运行体制和政策落实程度优于北部新区,特别在政策落实上;三是生活环境较北部新区便捷、舒适。事实证明,成都高新区建设速度、引资效果较重庆北部新区优。
表2 十开发区投资环境等级评价
注:(1)要素价格确定及单位见表1;(2)要素价格资料来自开发区网站,因时间关系不具有可比性仅作参考;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中国统计年鉴》(2002年);(3)区位、运行体制、政策落实和生活环境评价资料来自《经济日报》。
表3 十城市投资环境等级评价
注:(1)定量指标选取及单位见表1,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签》(2002年)、《中国城市年鉴》(2002年)及各城市统计数据;(2)区位等级综合考虑到城市与出海口距离及城市腹地范围,城市信用及形象评价等级来自相关报道和零点调查公司资料。
根据投资环境因素改善的可能性,提高投资环境竞争力,重庆北部新区自身要在三个方面下功夫:一是利用更优惠的政策降低土地、水、电等生产要素价格,尽可能地缩小与成都高新区差距;二是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提高管理效能,降低投资成本;三是落实现有优惠政策,重点在西部大开发政策,放大政策对投资者的吸引作用。同时,作为依托城市,重庆要加大工作力度,增创发展新优势:一是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集聚全市有利因素进入重庆北部新区,发展壮大一批企业群、产业群;二是加大开放型经济发展力度,促使北部新区及重庆利用两个市场优化配置两种资源;三是加大城市经营力度,突出建管并重,逐步从建转到管上,以向管理要效益。
收稿日期:2004-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