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春莲
永州市中心医院零陵院区门急诊儿科 湖南永州 425000
【摘 要】目的:观察探讨小儿静脉输液药物外渗的原因及护理措施。方法:将2018年4月至2019年3月期间在我院进行静脉输液的患儿300例作为本次实验的临床研究对象,根据不同的护理方法将所有患儿平均分成各150例的观察和对照组,给予观察组患儿优质护理干预,对照组常规护理干预,总结比较两组患儿家属的临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儿家属的临床护理满意度90.00%显著高于对照组60.00%,两组满意度比较结果差异显著(P<0.05)。结论:通过对小儿静脉输液药物外渗的原因分析并给予相应的临床护理措施可将药物外渗的发生率显著减少。
【关键词】小儿静脉输液;药物外渗;观察护理
静脉输液是一种创伤性给药方法,虽然是对危重患儿抢救、治病和防病的一种有效迅速的给药途经,但因患儿哭闹、易动等多种因素经常引发静脉药液外渗,从而导致注射部位肿胀、疼痛,关节活动受限、局部皮肤暗红或苍白,增加患儿痛苦的同时引发患儿家属对护理工作的不满。药物外渗在当前患儿静脉输液中发生的情况比较常见,因此本文针对该现象对其发生原因及相应的护理措施进行探讨,现将结果如下报道。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18年4月至2019年3月期间我院接受静脉输液患儿300例,作为实验临床研究对象,按照护理方法的不同将患儿平均分成观察和对照组,每组各150例。
1.2方法
对照组患儿应用常规护理干预,护理人员在患儿输液期间定时巡视并接受患儿家属的呼叫,将换瓶管理做好并提供便民服务。观察组患儿应用优质护理干预,方法为:
1.2.1静脉输液外渗预防 护理人员对患儿的静脉进行正确选择,通常由远端到近端,尽可能使用留置针。护理人员应掌握扎实过硬的基本功从而将静脉穿刺的一次成功率提高,穿刺时将关节避开并在穿刺成功后将针头妥善固定,给予患儿保护性约束并将正确的照顾方法向患儿家属进行宣传教育,予以出现外渗者不在此处远端再做穿刺,尽可能将对同一静脉的多次反复穿刺避免。护理人员进行巡视时对于危重患儿应对其输液部位进行检查[1],输液期间如果患儿哭闹一定要对其注射部位进行检查,如何发现外渗药物为高危药物则将注射部位立刻更换,进行化疗药物或其他容易引发组织坏死的药物输注时需要进行床头交接班[2]。护理人员注意掌握好输入药物的速度和浓度,进行多巴胺、间羟胺持续输入时应当使用留置针将2条静脉通道建立起来,每隔2-3h交替使用,避免造成局部组织坏死。使用甘露醇时将药物温度提高或局部热敷增加血管的通畅性能,使用刺激性大的药物时一定要保证针头在血管内才可将药物滴入。将留置针的优点和保护方法交代给患儿家属,并在输注高危药物时向患儿家属进行宣传教育,一旦患儿的注射部位出现肿胀疼痛引发其哭闹时,患儿家属应及时通知护理人员。
1.2.2大范围外渗护理 如果为患儿输入刺激性大的药液,如在四肢,局部制动,将其患肢抬高,持续湿敷95%的酒精或50%的硫酸镁[3],同时与理疗配合,局部封闭,也可使用相对应的药物相拮抗。
1.2.3小范围外渗护理 对于如辅助治疗的药液或普通溶液,不会对组织造成很大刺激且容易吸收,可以使用50%的硫酸镁、95%的酒精湿敷或湿热敷,肿胀很快便会消退。若剩余不多的药液可边进行湿敷边进行观察[4],当药物不再外渗则将输液坚持完成。如果输入血管活性药且没有明显的局部肿胀,但有明显的疼痛、苍白和发红,护理人员一定要立刻将注射部位更换使用95%的酒精持续湿敷局部,红肿能够很快消失。对于药液外渗引发的局部水疱尽可能不要刺破没有破溃且小的水疱,可以外涂无醇碘伏;对于大的水疱可先使用碘伏消毒后再将水疱里的渗出液使用无菌注射器抽出,再外敷或外涂不含醇的碘伏。
1.3观察指标
总结比较两组患儿家属的临床护理满意度。
1.4统计学处理
文章数据用SPSS22.0软件处理,以χ2检验,若(P<0.05),则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如表1,观察组患儿家属的临床护理满意度90.00%相较于对照组60.00%明显更高,P<0.05。
3讨论
3.1静脉输液药物外渗原因
由于使用如甘露醇、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刺激性大的药物容易引发药物外渗;护理人员不能熟练掌握和了解患儿的血管状况,不清楚局部解剖位置且自身经验不足,不充足的输液光线和不妥当的输液管道维护,药物的用力推注,在患儿同一部位进行多次穿刺容易导致其血管受到损伤造成输液外渗,输液泵患儿的肢体活动减少、微量泵的持续使用、较差的血管循环容易引发输液外渗,同时不到位的患儿家属健康宣传教育会导致家属对该情况没有足够的经验。患儿自身因皮肤嫩、血管细,加上多动和较差的自控能力导致药物外渗情况经常发生。患儿挣扎哭闹时会增加血管压力,针头刺激增加血管壁通透性引发药物渗漏。患儿因不肯配合治疗[5],挣扎扭动导致针头深层次入或脱离。缺氧会导致血管壁通透性增加,腹泻、窒息的患儿因酸中毒、缺氧等会直接损伤血管壁从而增加通透性,引发药物渗漏。过长的留置针留置时间因没有及时更换,加上质量问题或不合适的型号也能够造成输液外渗。
3.2处理措施
护理人员应当加强自身和患者的沟通能力,使其及家属对自身的信任感增加并积极配合治疗护理工作,将输液期间的注意事项如穿刺部位出现肿胀疼痛时应立刻向医护人员说明等向患儿家属认真讲解,认真安抚患儿避免其过分烦躁哭闹,进行高危药物的输出时避免患儿过度活动。护理人员应当加强自身对疾病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对患者病情及血管的评估能力,将头皮静脉呈网状分布、头皮血管浅、直观、固定且血供丰富,逆行和顺行竞争不会影响静脉回流等血管特点掌握。对于末梢循环差的患儿和输注刺激性强且渗透压高的药物应选择相对近端较粗大静脉进行穿刺,如大隐静脉、头皮正中静脉等,同时将反复多次和长时间持续输液在同一条血管的情况避免。加强考核与培训儿科护理人员的穿刺技能使其对穿刺技术熟练掌握并尽量一次性穿刺成功,避免因不正确的穿刺角度或反复穿刺刺破血管壁或深入深层组织引发药物外渗。加强科室药物管理和药物配伍禁忌及使用方法的学习,对患儿的输液速度进行严格控制避免使其血管负担增加。相关科室针对药物外渗情况按照相关制度完善输液流程,加强科室护理人力资源,使医疗安全得到确保。
综上所述,通过对静脉输液患儿药物外渗的原因进行分析并给予优质护理干预,减少药物外渗的发生并提升患儿家属的护理满意,有效改善了护患关系,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卢云.品管圈活动在降低小儿静脉输液药物外渗中的作用及对护理满意率的影响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8,26(S2):112-115.
[2]赵文琪.一例硫代硫酸钠联合百多邦外敷治疗化疗药物外渗护理体会[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8,3(20):119+125.
[3]陆贝,王玲.小儿静脉输液药物外渗的原因及护理干预方法探讨[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7(04):127-129.
[4]火花,张燕.小儿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05):240.
[5]董红霞,于淑春.小儿输液外渗的预防与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2012,7(32):219.
论文作者:廖春莲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19年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19
标签:患儿论文; 药物论文; 静脉论文; 外渗论文; 血管论文; 家属论文; 护理人员论文; 《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19年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