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知行合一”看“严以用权”论文

从“知行合一”看“严以用权”

韩 旭

【摘要】 各级干部是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骨干力量,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落实的基础,党的形象取决于干部的形象,党的作为取决于干部的作为。因此,要把我们党建设好,必须抓住“关键少数”。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必须从“知行合一”的角度审视自己、要求自己、检查自己,不断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

【关键词】 “知行合一” 领导干部 政治生态

保持“知行合一”,是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一项最重要的内容,其关键在于“行”。要在“行”的方面确保实现“权为民所用”,归根结底在于“严以用权”,不断净化政治生态。其中的关键在于建立健全国家监督体系,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而权力制约和监督体系的完善,最根本的还是有赖于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健全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实现“让人民监督政府”。惟其如此,才能保持政治生态净化的可持续性。

“知行合一”就是要将对“初心和使命”的思想认识转化到“权为民所用”的施政实践行动中

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这是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在建设、改革和发展实践中得出的一条重要经验。从严治党对于当前我国的发展而言之所以非常重要,正是由于我们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最高政治领导。也正因为如此,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不仅强调要“全面从严治党”,而且将其提升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基本组成部分,作为确保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战略举措。

总的来看,基层畜牧兽医动物防疫工作存在基层畜牧兽医动物防疫体制不健全、畜牧兽医防疫观念滞后、基层畜牧兽医动物防疫专业人才缺乏等一系列问题。因此,需要改进基层畜牧兽医动物防疫工作,进而更好地指导兽医防疫工作的开展。

全面从严治党的首要环节在于从严治“官”。这里所谓的“官”就是指各级领导干部,主要是担任领导职务的干部尤其是高级干部。“正确的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各级干部是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骨干力量,是各项事业的组织者,党的形象取决于干部的形象,党的作为取决于干部的作为。因此,在十九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把我们党建设好,必须抓住“关键少数”;推进全面从严治党,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具有关键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进一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在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净化政治生态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然而,毋庸讳言,由于缺乏民主法治传统,保障人民民主权利的各项制度还不够完备,长期以来一些领导干部还存在着比较严重的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问题。一方面,面对全面深化改革的紧迫要求,思想僵化,墨守陈规,对于党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决策部署,打折扣、搞变通、做选择性执行,甚至敷衍了事,“公文旅行”;另一方面,面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瞒上欺下,甚至专横跋扈,滥用权力,徇私枉法。凡此种种,显然已经严重背离党的性质和根本宗旨。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的讲话显然是很有针对性的,他在讲话中特别强调指出,“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必须从‘知行合一’的角度审视自己、要求自己、检查自己”。可谓切中时弊,一针见血。

面对新时代的发展要求,为了解决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推动我国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就需要继续全面深化改革。一方面,必须更加坚定、更加明确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施政理念。坚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党的根本宗旨,坚持以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作为施政的依据。群众利益无小事,如此才能使各项政策措施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不仅是贯穿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历史进程的一条红线,也应当继续成为全面深化改革所必须坚守的一项基本原则。只有不断地顺应民心、尊重民意、关注民情、致力民生,才能进一步激励更多的人民群众更加自觉地投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全面从严治党的推进,特别是对领导干部进一步提出“知行合一”的要求,是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我们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在复杂严峻的内外部环境中,如何使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高级领导干部“不忘初心”“知行合一”,不至陷入“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率,是党面临的重大历史性考验。对此,毛泽东同志早在与教育家黄炎培的那段著名的“窑中对”中就已明确了基本的施政方针,那就是“让人民来监督政府”,使政府不敢松懈,从而形成“人人起来负责”的局面。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伊始同样明确提出,要有群众监督制度,让群众和党员监督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多次强调,要扎好“严以用权”的制度笼子,从而确保实现“权为民所用”。这是全面从严治党,保持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生态的关键所在。

加强制度建设:实现“严以用权”的基础和保障

另一方面,必须坚持并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加强制度建设,进而构建并不断完善与现代化发展相适应的国家治理体系,这是我国现阶段政治发展的一项历史性的任务。

进入21世纪,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业生产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明显,2000—2002年,有200多名全国人大代表提交议案,要求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促进并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2006年10月31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以下简称《农业专业合作社法》)。

经过70载的建设和探索,我国在经济社会建设方面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同时在政治建设方面也获得了重大进展,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已经基本形成了一整套适合基本国情、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政治制度体系: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根本政治制度,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为基本政治制度,体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为政治制度的进一步发展和改革奠定了重要的制度和法制基础。

式中 R:理想气体常数,8.314J·(mol·K)-1;T:热力学温度,K;C e:在温度 T 时的平衡浓度;Ko:Clapeyon-clausius常数。

如果说改革开放伊始我国就已经清楚地意识到并明确提出了加强制度建设的改革议题和任务,那么,明确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则显现出我们党在经过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实践之后,对这一历史性任务已经开始形成更加完整和准确的认识。我们必须抓住制度建设这个关键,一方面,为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等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建立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另一方面,约束和规范行使权力的行为,为保持社会大局稳定、保证人民安居乐业、保障国家安全提供坚实的制度基础和有力的法治保证,从而确保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这就要求我们在制度建设中始终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群众在实践活动中所表达的意愿、所创造的经验、所拥有的权利、所发挥的作用,从而充分激发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创造伟力。

读出电路的核心是128×128像素单元阵列电路,本文所设计的128×128像素读出电路的结构示意如图1所示。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施政理念,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如上所述,要求领导干部尤其是高级干部“知行合一”,其基本含义从治国理政的角度说,是指要将党员干部“以人民为中心”的初心和使命与其管理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过程中所行使权力的日常施政行为统一起来,实现“权为民所用”。而要确保“权为民所用”的实现,就需要不断加强制度建设,将权力关进制度笼子,防止其恣意妄为。

“知行合一”的实现重在于“行”。作为对于党员领导干部品行的基本要求,“知行合一”首先强调的应是各级领导干部的用权行为,也就是要求应将对“初心和使命”的思想认识转化到“权为民所用”的施政实践行动中,而不是流于口号和文字。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中国人民谋幸福,需要体现在各级党员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制定和实施各项政策措施的日常工作中。

(4)与相关规划的协调性。杭州港总体规划是对杭州市境内港口规划期内的具体规划,包括吞吐量预测、性质功能分析、水陆域使用和配套设施等多项内容。与杭州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市发展总体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综合交通规划规划等密切相关。为了提高杭州港总体规划的可操作性,切实发挥对杭州港发展的指导作用,杭州港总体规划应加强与相关规划的衔接,提高与相关规划的协调性。

“严以用权”的实现有赖于制度建设的不断加强。改革开放伊始,我们党对此就已有比较清楚的认识,这也是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成果、历史教训而形成的共识。制度问题具有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是根本性的问题。因此,我国现阶段政治发展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努力建构并逐步形成治国理政的一整套相对完整的、成型的制度体系,使得权力运行逐步实现规范化、制度化、法律化,加强制度建设不仅是改革自始就提出的重要任务,也成为40多年来改革进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和重要经验。

因此,就政治建设而言,当前阶段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议题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其一,使既有的政治制度运转起来。通过不断完善相应的体制机制,使得已经建立起来的各项政治制度在治国理政的各项活动和过程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其二,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特别是当前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对既有的体制机制进行改革和发展,使之更加适应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要求,更能够有效地应对和解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及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进程中面临的种种现实问题。

当前,我国发展已进入新时代。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构建新的更完善的体制机制,是当前新一轮改革进程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也是这个阶段最终需要实现的总任务。

鉴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国家政治制度体系中具有根本性质,所以在现阶段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制度体系,使其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发挥其应有作用,首要的一点就是必须发挥好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作用。因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体现中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能够保证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也是党在国家政权中充分发扬民主、贯彻群众路线的最好实现形式。

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关键还在于“关键少数”也即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保持“知行合一”,将其对“初心和使命”的认识体现于日常行使权力的活动中。而为了确保实现“权为民所用”,就需要建立健全能够体现和贯彻“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国家治理体系。也只有将治国理政的行为纳入以人民为中心的国家治理体系,才能确保政治生态净化的可持续性。

【参考文献】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

【知识链接】

“知行合一”的历史渊源

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著名思想家和政治家,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王守仁)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说”。所谓“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因此,知行关系,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实际行动的关系。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包括两重意蕴: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以知为行,知决定行。关于知行关系的理论,一直是我国传统思想学说中的一个重要议题。王阳明当年提出“知行合一”的思想是有针对性的,针对的是朱熹的“程朱理学”被神圣化继而教条化,在知行关系问题上,王阳明反对程朱理学“将知行分作两件去做,以为必先知了然后能行”的知先行后说以及由此而造成的重知轻行、“徒悬空口耳讲说”的学风。而是强调二者在人的活动过程中的统一性,其中重点又在于对“行”作为实践活动的突出强调。因为“知”作为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都必须通过“行”来实现;而“行”的道德践履过程,同时也是“知”的表达与体现。

(人民论坛编辑综合整理)

【中图分类号】 D602

【文献标识码】 A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政治发展与国家治理研究”执行研究员)

责编/谷漩 美编/王梦雅

标签:;  ;  ;  ;  

从“知行合一”看“严以用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