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锐教授的语文教育主张与治学风格,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语文教育论文,教授论文,风格论文,张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熟悉张锐教授的人,大都知道他对语文学科教育学和教师语言学研究的重要贡献。尤其是在中学生语文能力水平发展、“教师口语”课程理论与实践以及语文教学电脑软件开发等领域卓见迭出,令人仰目。
一、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和方法,研究语文教学的理论与实践,进行语文教育科学化的探索。
1.坚持语文教育与思想教育统一,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能力培养课。这一观点基于文因道存,道以文显,文道统一的客观规律。张锐教授曾说,语文教育和思想教育统一的客观规律不容置疑,就像人的手心和手背都是客观存在一样,是一个问题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因此,语文教学必须注意在教学过程中训练学生以文悟道,因道学文,充分发挥教材的熏陶感染作用,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习惯,引发他们浓厚的语文学习兴趣。既防止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又注意克服纯知识课、纯方法课、纯语言分析课的偏向。
2.按听说读写相辅相成的规律设计语文训练程序。听说读写并重,四种能力不是孤立发展,而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张锐教授提倡在听读训练过程中,注意以章法为指导,引导学生把握语言规律、思维规律、表达技巧,促进其说写能力的提高。在说写训练中,尽量利用、借鉴、模仿听读训练所提供的范例,注意读写的有机结合。并且设法安排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使四者相互配合,全面发展。
3.坚持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相结合,开启学生智能。语言活动和思维活动紧密联系,是语文科的一大特征。张锐教授在参与设计的教改实验中,总是围绕着语文能力训练,把思维训练当做基础环节,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基础上,提高其语言能力。四年制初中语文教材的“听话训练”和“说话训练”单元就充分体现了这一思想。
4.注重课内课外语文训练相结合,提倡“大语文教育”研究。张锐教授把“大语文教育观正在深入人心”视为90年代语文教学改革的主要特色与趋势之一。提倡“一体两翼”的教学结构,把语文学习与各科学习结合起来,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结合起来,学语文与学做人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整体训练。主张课内带动课外,课外促进课内,课内重在举一,而课外重在反三,做到课内打基础,课外练功夫。
5.传扬汉字编码输入技术的先进性,研制开发语文教学软件。张锐教授不仅是语文教学现代化手段运用的积极支持者,而且在这一领域的时代最前沿,开发出《初中语文文言文复习系统》等多种软件。
二、以教育目标与时代要求、语文特点与学生心理特征为焦点,确立研究课题,集中精力攻关。
1.语文自学能力四要素的提出,为语文教学的研究与实验注入了生机与活力。90年代初期,语文教育界进一步强化了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观念,培养语文自学能力问题成为大家议论的热点话题之一。有人从“乐学”的角度探讨自学的态度,有人从“会学”的角度总结自学的技巧,有人从“爱学”的角度摸索自学语文的兴趣,张锐教授提出应把学生看做是一个个积极主动、独立自尊的能动发展的人。语文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宿,就是教会学生学会自学语文,自如地运用语文。应该把语文自学能力看成是一个综合的、较宽泛的概念。它大致包括四个要素:(1)自学的心理素质——自学的态度与动机;自律力、自制力、自我调节能力、自我反馈能力,这些是自学的内在动力和前提。(2)自学的基础学力——语文双基掌握的准确度、流畅度、运用的熟练度与灵活的语言应变力等,这些是构成语文自学能力的基础。(3)自学的智力品质——包括观察力、思考力、联想力、想象力、记忆力等,这些既是自学能力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发展自学能力的潜在要素。(4)自学方法与技巧——对语文学习特点与规律的把握,对语文学习方式方法的选择与应用,诸如字典检索法、课文分析法、语文背诵法、语文速记法、语文复习法等等,以及听、说、读、写的各种知识与技巧,语文自学习惯的养成,这些是构成语文自学能力的技能要素。上述四要素缺一不可,互为制约,并构成语文自学能力这一整体。
语文自学能力四要素的提出,对于语文教学实践起到了良好的理论导向作用,对落实语文自学能力培养的目标,研究、实验侧重训练语文自学能力的课程是一个极大的推动。各种实验取得的成果,主要表现在:
开设语文自学方法指导课——一是学法指导课,引导学生练习制定语文学习计划,掌握几十项学法的技巧。二是学法研究课,带领学生研究语文自学心理,语文认知的规律与特点,语文单元学习的方法等。三是学法实践课,让学生独立地分析文章,写评论,写调查报告等。许多教师摸索出了成功的训练步骤,如铺垫训练阅读法——整理评价法——结构摸进法——变化移植法——科学探索法——综合沟通法。
开设思路训练课——引导学生学会开启思路,发现思路,调整思路,优化思路,注意克服思路闭塞、思路狭窄、思路粘连、思路误区等毛病。
开设智力开发课——着重训练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联想力、想象力、记忆力等,以增强学生自学能力的后劲。
2.以中学生语文能力水平发展目标为主轴,探索中学生语文能力训练的科学序列。语文能力训练的可操作性序列,一直是教师们渴求的目标,张锐教授根据中学生语文能力发展的总趋势,即在小学语文能力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字、词、句的掌握,不断地领会比较抽象的、复杂的、辩证的口头材料和书面材料,并逐步做到比较准确地熟练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就初中到高中的听话水平发展、说话水平发展、阅读水平发展、写作水平发展分别列项说明,并提炼出各个阶段的训练重点。如易被人们忽视的听话训练,就列出37个项目,并相应地规定了听话态度、听话习惯、听问、听辨、听测、听评、听话组合等训练重点。如表所示:
中学阶段听话水平发展
在阅读水平发展项目中,初中阶段突出了朗读训练,规定朗读训练重点为朗读歌谣、朗读散文、朗读实用文、朗读小说、朗读剧本等。初中到高中默读训练的重点是略读、精读、速读、跳读、品读、测读、参读、查读等。在说话水平发展项目中,把训练目标分为正音、正读的能力与口语表达能力两个方面,确定310个训练重点。在写作水平发展项目中,分为模仿写作阶段——半独立写作阶段——独立写作阶段,14个训练重点。
3.强调语文知识教学的重要作用。有一个时期,语文教学中片面抓训练,搞题海战述,忽视语文知识的传授,以为传授语文基础知识,就脱离了语文能力训练的主线,以致影响了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针对这种情况,张锐教授撰文指出,对语文知识教学有何重要作用,对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二者有何辩证关系,并不是所有教师都是非常清楚的。因此,有必要对基础知识的重要作用,做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他认为,要依据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确定知识教学的内容。既不能依据教师个人的好恶,想讲就讲,不想讲就不讲,也不能依据教师个人的主观判断,自认为该多讲就多讲,该少讲就少讲。确定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内容,其主要依据有四:
第一,建构学生语文知识系统所必需的。
第二,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发展智力所必需的。
第三,符合学生年龄学习心理特征的。
第四,适合教师教学和学生自学的。
张锐教授进一步分析了近年来高考语文试卷中“现代文阅读”和“阅读能力考查”涉及到对语文知识的理解与运用方面的题目,得出包括辨体裁、理解或解释一些关键词语的特定内涵或意义等10项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对文字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的内容。将各种因素综合起来系统分析,语文教学过程中涉及到的知识大致分为语言知识、听说读写知识、学法与思维知识三大类19项。语言知识、听说读写知识是对语文本身规律的概括,具有规定性和相对稳定性。学法和思维方面的知识,反映了现代社会发展对学生语文知识能力的新要求,也反映了语文学科知识体系在内容方面的充实与进步。
三、研究“教师口语”课程的理论与实践,开辟了应用语言学研究的新领域。
早在80年代初期,张锐教授呼吁从战略发展的高度来认识中小学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和教师口语素质的提高,并从未来社会建设者应具备的语言修养、全面发展语文能力的需要、开发智力的需要、适应社会需求等方面论述了这一问题的重要。他与朱家珏先生一起在北京师范大学开设“教师语言艺术”课,通过多年的实验、调查、总结、研究,对教师口语运用的规律和教师口语的学习规律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形成了一套有理论和方法的科学体系,以及学科的术语序列。如教育性口语、教学性口语和交际性口语;导入语、讲解语、小结语、评价语、表扬语、规劝语、批评语等。做为主编之一,编写出我国第一套适合各级师范院校使用的“教师口语”课教材,填补了我国师范教育史上的一项空白。在理论研究方面,开辟了教师应用语言学的新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