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训练重点渗透学法指导——谈中高年级讲读课例教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法论文,重点论文,年级论文,课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高年级段的教材,主要是以读写训练项目为核心,以培养自学能力为目的来组编教材,形成“训练组”。一个训练组通常由“导读”“课例”“读写例话”“基础训练”四个部分组成。各部分内容以重点训练项目为主线组织在一起,各自担负着不同的训练任务,让学生经历由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的训练过程。要实现整个“训练组”的教学要求,就要充分发挥各部分内容的作用,做到分别训练到位,才能实现整体训练到位。
其中,课例教学是训练组教学的主体。而讲读课例是学生认识训练重点的最初的也是最主要的凭借,在“组”的训练中担负引导学生理解课例中的知识点,全面落实重点训练项目,从中“领悟”阅读方法,达到以“教”带“学”的目的。因此,讲读课例的教学是基础、是关键。教学时,教师要运用好讲读课例,通过课例剖析,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培养其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自能读书的能力。
鉴于此,讲读课例的教学,要紧紧围绕“训练组”的重点训练项目,有机渗透学法,抓好各个环节的教学。
一、预习课文,明确训练重点
预习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措施,必须把预习纳入阅读教学活动之中。叶老曾告诫我们:“一篇精读教材放在面前,只要想到这是一个凭借,要用来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自然就会知道非教他们预习不可。”按照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从三年级开始,就指导学生预习课文。刚开始,预习可安排在课内进行,作为讲读教学的重要环节加强指导。待到学生初步掌握了预习方法,养成习惯后,预习再放到课下进行,课上做检查、指导。
根据年级段的不同,学生预习的要求也不一样。三年级预习的要求主要是“读读课文,读准字音,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到了高年级,就要求学生学会运用圈画注写等多种方法预习课文。预习的内容包括:通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圈点生字新词,关键语句;查阅字典,扫清阅读障碍;梳理顺序,给课文分段;写批注和心得体会;尝试回答课后“思考题”;质疑问难……每次预习可有所侧重。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围绕“训练组”的重点训练项目,紧扣教材,精心设计预习提纲,让学生在预习中了解本课的训练重点。如教学《爬山虎的脚》一课,预习提纲可这样设计:
(1)读课文,读准生字,并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新词的意思。
(2)把描写爬山虎叶子特点的句子,用“——”画下来。想一想爬山虎的叶子有什么特点。
(3)把描写爬山虎脚特点的句子,用“~~”画下来。想一想爬山虎的脚有什么特点。
(4)记下预习中的疑难问题。
上面预习提纲中的(2)(3)题,体现了本组教材的训练重点——抓住事物的特点写。这样预计预习提纲,能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教材的训练重点,集中阅读目标,引发思考,为全面落实训练重点奠定基础。
二、剖析课文,突出训练重点
1.依据教材,确定“落实点”
义务教材为了克服语文知识技能教学的随意性,根据读写训练的规律和学生学习的规律,把读写知识分解成一系列的训练项目,并循序渐进地安排在各册各个训练组中。这些训练项目既有独立性,又前后紧密连贯。教学中应把它们列为每篇课文的首要目标,落实到课文的训练点上。具体到每篇讲读课文,课文的重点一般与“组”的训练重点相一致,课文里面都有重点段或重点内容作为落实重点训练项目的载体。根据教材的编排特点,教学讲读课例要抓住重点部分,进行读、思、议、练,克服循序分析法,带动对全篇课文的理解,全面落实重点训练项目。
如教学《凡卡》一课,“组”的训练重点是“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课文共有21个自然段,按写信的顺序可分为3段:写信前(1-2自然)、写信过程(3-17自然段)、写信后(18-21自然段)。第2段是重点段,写了两方面内容,一是凡卡写的信,一是凡卡写信时回忆的事。凡卡的信是课文的重点,一共有6个自然段,其中具体描写凡卡学徒生活的自然段是重点。分清了课文的重点,就可以在读通课文,理清条理,弄清各部分的主要内容后,重点指导学生阅读第2段。在全面阅读第2段的基础上,重点指导学生学习“学徒生活”一段,抓住凡卡信的内容、神态、动作,学习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由这一自然段生发出去,再学习其它段落。这样处理教材有层次,有重点,训练扎实,教学效率高。
2.优化教法,选准“着眼点”
在“教”与“学”的关系上,讲读课例“教”的比例要大一些。这是因为学生刚开始接触“组”的训练重点,离不开教师的指点、讲解和训导。而教师怎么“教”呢?大纲指出:“阅读教学要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习独立思考,学习怎样读书。”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教法时,要考虑授之学法的问题。教师的“教”要有利于指导学生的“学”,培养其自学能力。
例如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全文共有5个自然段,描写了小兴安岭春夏秋冬一年四季的美丽景色。本组的训练重点是“读懂每个自然段”。结合教材的结构特点,把第2段当作重点段。围绕这一段的内容设计一组问题做示范,渗透学习方法。(1)读第2段,思考这段有几句话,介绍了春天的哪些景物?(2)找出描写春天景物的重点词语,说说每种景物是怎样描写的?(3)说一说这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待学生理解了这一段后,师生共同总结学习这段的方法步骤。读段的方法是:先理清段中句意,再沟通句间关系,最后综合段的大意。接着,教师指导学生按第2段的学习方法自学3、4、5自然段,进一步运用和巩固读段方法,全面落实训练重点。这样,教学“扶”“放”结合,加强了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3.兼顾一般,抓住“衔接点”
整套义务教材,有关读写训练项目,是从简单到复杂,从字词句到段落篇章循序渐进的,各项目有着内在的联系。教材的这种编排,要求我们要综观全局,把握训练的全过程,了解每组教材在全册中的地位和作用,特别是要给“组”的训练重点准确“定位”。首先要找准重点训练项目的发展“基础”,为“温故而知新”、运用知识迁移解决训练重点做知识准备;其次找准重点训练项目的发展“方向”,明确本次重点项目训练的“度”,既不拔高也不降低要求,与新的训练项目自然接轨。只有弄清了重点训练项目是在什么基础上发展来的,又向什么方向发展,才能突出其“个性”,全面落实训练重点。教学就要准确体现各项目之间的联系,既要突出本课训练重点,又要兼顾前面内容,体现一般训练。
仍以讲读课文《美丽的小兴安岭》为例。这组教材是在侧重学生理解词句,用词要准确,读懂每句话的基础上,重点训练学生读懂每一个自然段,为后面训练写一段话做准备。教学课文第3段,主要结合完成课后“思考·练习”第3题,进行读懂一段话的训练。
夏天,树木长得葱葱茏茏,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森林封得严严实实的,挡住了人们的视线,遮住了蓝蓝的天空。早晨,雾从山谷里升起来,整个森林浸在乳白色的浓雾里。太阳出来了,千万缕像利剑一样的金光,穿过树梢,照射在工人宿舍门前的草地上。草地上盛开着各种各样的野花,红的、白的、黄的、紫的,真像个美丽的大花坛。
这段话共有4句话。教学过程可这样设计:首先,要从词语的理解中知道4句话分别写了树木密、晨雾浓、朝阳艳、野花多;然后,在读懂每句话的基础上,把4句话连起来想一想,树、雾、朝阳、花都是围绕夏天的景色特色写的,概括这段话的内容,再抓住带点词语体会用词准确;最后进行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这样的教学,既突出了读懂一个自然段的重点训练,又兼顾了理解词语、用词准确、读懂每句话的一般性训练,体现了语文训练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三、综合练习,体现训练重点
综合练习,一般都围绕本课“组”的训练项目进行,或对字词句段篇某项知识的理解、掌握,或对听说读写某种技能的运用,要抓住每篇课文的特点,因文制宜、精心设计,以便对学生进行理解、运用、掌握方法的训练。如学完《给颜黎民的信》,教师可让学生把课后“思考·练习”1、2题连起来说一说;然后在说的基础上再要求学生列出文章的提纲,分清课文的主次。为体现读与写的联系,突出“组”的训练重点,教师可设计一次习作,指导学生练习:给远方的亲友写一封信,介绍你近阶段学习、生活的情况。要求重点写一件事,其它事略写。书信的格式要正确。
练习,还可以选取自读课本(或课外读物)中与课文内容紧密联系的文章进行课外阅读,拓展学生的阅读面,进一步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自能读书的能力。
(此文在山东省第三届教育教学百佳论文评选中获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