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建类博物馆中的展览陈列形式论文

浅谈古建类博物馆中的展览陈列形式论文

浅谈古建类博物馆中的展览陈列形式

□刘照华

摘 要: 随着时代的变迁与发展,古建筑本身的艺术、科学、研究价值,正在逐步被世人所认知、发掘,而古建筑类博物馆以古建筑为基点,把传统与现代艺术充分结合,使得博物馆展览本身由外到内形成一种有机的传统文化展示整体,合理和科学利用古建类博物馆建筑空间与形制,对于博物馆文物的陈列展示,能起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关键词: 古建筑 博物馆 展览陈列

“博物洽闻,通达古今”,人类通过对古代文物的研究去还原历史、认识世界。博物馆作为文物研发基地,其历程也将成为一部物化的发展史,它将带领我们跨越时空,俯瞰那一段段波澜起伏的历史风云。当下我国正处于新时代的转型与发展过程中,作为文博大家庭中的一份子,山西省民俗博物馆(即太原文庙)在传承文明的道路上也必将兢兢业业,不辱使命。

自建国以来博物馆系统也由单一走向了多元,分类也渐趋庞杂。以现代博物馆类型划分,多功能现代化建筑类型的博物馆已成为文博界的主流,而古建类型综合性博物馆已不多见。现代建筑类与古代建筑类博物馆相比较,二者在展览要求上各有其特殊性,现代建筑类博物馆由于在主体建筑落成之前已充分考虑到展览对空间的需求,进而提前做合理安排,在展陈方面主动性强,在形式上可做最大化发挥。而古建类博物馆必须依托于古建已固有的空间做展览,所以在展陈方面有很大的局限性、滞后性。古建类博物馆虽有诸多不便,但也有其得天独厚的自身优势,就整个古建筑群而言,因其文化底蕴深厚、人文环境优雅,本身已具有很强的文物特性,这也是现代建筑无法比拟的地方。在新时代下有新要求,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一项项新发明、新创造无形中也推动了博物馆在展览形式中的多样化,国内各类型博物馆已逐步将某些科技运用在展陈方式中,这些创新也大大提高了博物馆的生命力。如今我馆多项展览都已有时日,相比同类型别家博物馆中的一些新展览已显滞后,作为博物馆的展陈设计人员应该成为先行者,我们要加强与兄弟馆的交流与学习,这样既能博取众长,又可以改良自身的不足。经过多年的外出学习与展览实践,现在我想就本馆与国内三大古建类博物馆在各自展览中的构思与制作进行粗浅探讨。

山西省民俗博物馆是一座以古代建筑群与现代化博物馆相结合的综合性博物馆。如今的山西省民俗博物馆不仅要做好继续传播儒家文化的使命,而且还肩负着宣传、展示山西民俗文化的重任,在展览改陈过程中,政府曾多次对古建筑进行修缮,本着修旧如旧的方针,整个古建仍以中轴线为基础,基本保留了清代建筑格局,自南而北依次为照壁、六角亭、棂星门、泮池、大成门、大成殿、东西两庑和崇圣祠,前后共三进院,其中大成殿,前、后院东西两庑和崇圣祠已改为展厅部分,占地面积为31000平方米,展厅总面积近18000平方米。馆内现有《千秋孔子展》《山西民俗基本陈列展》,及三个小型专题类展览,这些展览在完成时间上各不相同,在展陈方式上基本都以现代化表现方法为主,本文将重点把近期完成展览的展陈设计与其余三馆进行具体的对照与探讨。

从表4可以看出,对于铜品位为1.24%、含银149 g/t的试样,在磨矿细度为-0.074 mm占80%的条件下,通过上述闭路浮选流程,可以获得铜品位为19.18%、银品位为2 308 g/t,铜回收率为80.90%、银回收率为81.03%的铜精矿产品。

苏州博物馆是国际建筑艺术大师贝聿铭的执笔之作,展览体现了“古为今用,道法自然”的观念。在展区设计中无处不以江南水乡为背景,路线中步步有景、景景生情,清泉、蝉鸣、竹影、花香,每一次回眸都会引起观者的思绪变迁。这种以“情”升为“意”,以“景“升为“境”的创作思路充满了禅意,极致处有令人流连忘返之感。苏博展陈中的科技运用并不多见,但展览构思丰富、个性非常突出,亮点之一是将展厅内的人工光源与自然光源进行了完美结合,这让业界在展陈光源的运用上产生了新的认知。苏博用现代化建筑与现代化展陈形式表现出了古典文化的味道,是现代与古代在建筑审美层面上融会贯通的典范。

南京朝天宫是江南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好的一组古建筑群,面积3万余平方米,加上江宁府学,现存面积约4.5万平方米。位于南京市中心的西南面,古代称冶山,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在此铸剑得名,明代洪武年间太祖朱元璋下诏赐名“朝天宫”,取“朝拜上天、朝见天子”之意。清末,朝天宫改为江宁府学和文庙,现为南京博物馆所在地。馆内大殿与左右两庑已改为临时展厅对外开放,大成殿左侧新建三层现代建筑作为长期基本陈列展厅,展陈方式上大量采用科技手法,其中包括全息投影成像、语音导播、三D成像等,在科技成熟应用的同时也给展陈形式带来了多样性。就以大、中型场景复原为例,场景设计已较真实地还原了历史风貌,其场景中以外形逼真的仿真硅胶人等作为焦点元素,结合丰富文物展示,很好地再现了当时所要表现的历史背景,并在光源与声效的和谐烘托下,使其整体效果无论在形式上还是气势上都显得非常恢弘、壮观。

简单了解了山西、苏州、南京和福建这四处博物馆的基本情况之后,就以展陈形式而言确实是各具千秋。若进一步细究的话会发现各馆都有一共通点,那便是均与古建筑有直接或间接的关联,其中不论是古今结合者,还是古为今用者,或干脆为造古益今者,但所为必依托于古建筑之下。业内人士都知道在古建筑中做展览其条件是非常严苛的,在保护遗产、科学开发的原则下,我们想要做出一流的展览就必须有一流的见识,以下就结合四座博物馆各自的展陈形式进行逐一比照,以便互通有无。

福建民俗博物馆位于当地知名地域明清街中三坊七巷25号的二梅书屋,占地面积约2937平方米,展区为古建筑群中的房屋。其中各展区均为三四十平方米左右,空间相对狭小,展览多以小型场景复原为主要展陈方式,局部以声光电等科技手段配合展示,就展览总体而言,展区空间对展陈形式造成了很大的局限,狭小的空间也直接影响了文物的展示。值得一提的是,展区外延的环艺设计非常精彩,题材基本是以当地风俗为主,某些设计与古建环境和谐统一、异常巧妙。此外,福博还将古建外部某些空闲区域划分出来,引进本地工艺名家进行现场制作、表演,这些做法对当地民俗文化起到了很好的宣传导向,对展览延伸也是大有裨益的。

苏州博物馆对于古建类博物馆来说算是一位特约佳宾了,作为现代化建筑类博物馆,苏博没有采用恢弘的建筑,反而以模仿江南古建园林的形式出现,这样的作品确实令人耳目一新,这样的现代化博物馆虽与古建类博物馆没直接的关联,却道出了现代文明对古代文明的不舍情怀,从而也体现出了古建筑的高度审美性及文化的传承性,苏博的建立从另一个层面上让大众感受到了古今文明的跨时空对话。苏博的理念对博物馆展陈设计人员在美学思维的提升上是有跨越式启发与帮助的。南京博物馆(即南京文庙)与我们同属古建类博物馆,在古建布局与展陈形式上我们有许多的共同点,南博在原有古建的基础之上重新开辟、延伸出了新型展区,展览空间的拓展也让展陈形式拥有了更大的自由度。我馆与南博相比,展区暂时无条件做横向延伸,以古建固有空间来说,在展陈设计方面局限性很大,福建民俗博物馆在展览的空间布局上与我馆更显贴切。但在具体的展陈空间安排上,我们某些展厅空间的自塑性很大,在利用率上要高于福博,若用来做一些中小型专题类展览是不成问题的。

康有为先生曾经说过,“穷则思变,变则通,通则久”。对于一所没有优势、也找不出任何特色的农村学校,突破办学困境的唯一做法就是从无到有。为实现这一跨越,学校应该往哪个方向上走?校长、教师和学生可以做哪些努力和尝试?深入研究学校实情后,学校新任领导班子确定了创建广州市一级学校的目标,基于学校原有艺术学科的一点基础,坚定了走艺术特色发展之路的决心。

我馆近期改陈展厅的总面积接近1300平方米,其中位于二进院的东西两庑展厅为主体展览《山西民俗基本陈列展》,两厅面积各占600平方米左右,与福博相比我们在展陈空间的设计上更具优势。但鉴于古建内部结构的特殊性,将其改为现代类型展厅是有一定现实难度的,如何在左右狭长的古建筑中做好展览,合理的规划便是重中之重。为了在展览中更好体现出山西近现代民俗的文化特性,我们在展陈设计上以各展区实际面积为考量标准,在形式上采取宁少勿滥的态度。展览中除运用展台、展柜等传统方式来展示文物外,还将其与中型或小型场景复原进行相互搭配、组合。在场景设计中以仿真硅胶人像、雕塑、绘画及大量民俗文物作为背景元素,并局部利用光源与声效来烘染气氛,使整体展览在形式上尽量表现出山西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历史风貌。在这些理念与设计上我们与南博是不谋而合的,但不同于南博的是我们在场景的设计上是开放式的,这样的设计优点在于观众在参观展览的同时还能参与展览,从而能够更加真实地去感受山西民俗文化。此外,我馆还另有3个小型专题类展览,分别为《灯影春秋》《无锁不谈——山西古代锁具展》及《钗钿花容——清代女子服饰展》,各展厅面积基本都在40平方米左右,展览条件与福博相似,但与福博展览形式中繁缛性相比,我们在小平米展厅的形式、设计上力求精简,将少量精品文物与小型场景复原相结合,在文物得到了良好展示的同时,着“意”在小空间内体现出大格局。我馆在光源运用上以苏博理念为方向,在展陈表现上尽量让自然光源与人工光源达到有机结合。展览在完成之后鉴于某些条件限制,在很多形式的表现上还是不能达到预期效果,但在展览空间的布局上也基本做到了舒朗调达,观众在欣赏展览之余并无局促感。

与其他品种相比,藏羊脂肪含量较低。羊肉的脂肪酸组成,不但影响着羊肉的营养价值,也影响着羊肉的风味。构成羊肉风味的成分很复杂,但脂肪酸对于羊肉风味的作用是明显的。对人体有益的十五烷酸、油酸、共轭亚油酸含量较高,而影响膻味的癸酸含量较低,因此藏羊肉膻味轻,品质上乘,是老少皆宜的绿色保健食品[9]。

(作者工作单位:山西省民俗博物馆陈列部)

标签:;  ;  ;  ;  

浅谈古建类博物馆中的展览陈列形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