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干渠灌区节水灌溉工作浅析论文_江名

西干渠灌区节水灌溉工作浅析论文_江名

宁夏西干渠管理处 宁夏银川市 750021

摘要:宁夏回族自治区是是全国水资源最为匮乏的的地区之一,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宁夏水资源短缺的问题日益突出,引黄灌区西干渠灌域,由于灌域开发面积逐年扩大,引水量不足,渠道工程老化,输水损失较大等原因,“灌溉难”、“保障难”、“调控难”等问题尤为明显,成为制约灌域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关键因素。要走出这一困境,建设节水型灌域,是唯一的出路。

关键词:宁夏;引黄灌区;节水灌溉

宁夏回族自治区是我国西部重要的农业灌溉区和粮食主产区之一,黄河流经宁夏境内397公里,宁夏经济社会发展也主要依托国家分配的40亿立方米的黄河水,从而形成位于宁夏北部具有2000多年历史,素有“塞上江南”和“西部粮仓”的美誉的农耕文明精华地带,即为灌溉面积540万亩的引黄灌区。就宁夏水资源的现状而言,全区多年平均降水量仅289毫米,不足全国平均的1/2,水面蒸发量高达1250毫米,干旱半干旱面积占总面积的75%以上,人均水资源占有率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3,是全国水资源最为匮乏的的地区之一。因此,因黄河而兴利的引黄灌区的各类渠道,就成为保障民生,发展经济,维护生态的重要生命线。目前,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宁夏水资源短缺的问题日益突出,水资源供需矛盾成为制约地区经济发展的瓶颈;水利设施薄弱,成为基础设施建设的短板;水资源调控能力弱成为水利改革发展的难点。同时,水资源时空分布与耕地、人口及经济布局不相匹配;水资源总量与发展需求之间、生产用水与生态用水之间、黄河分配水量指标与区域发展需求之间,仍然存在着较大的矛盾。作为宁夏引黄灌区自流干渠之一的西干渠,由于灌域开发面积逐年扩大,引水量不足,种植结构单一,渠道工程老化,输水损失较大等原因,“灌溉难”、“保障难”、“调控难”等问题尤为明显,成为制约灌域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关键因素。

1 西干渠灌域概况

西干渠始建于1959年,是黄河宁夏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建成后,在宁夏引黄河西灌区新建的一条地理位置最高的干渠。干渠自青铜峡河西总干渠引水,沿贺兰山东麓,由南向北横贯五县、市,全长112.7公里。干渠设计引水流量70m3/s,最大限控引进流量603/s。灌域内包括9个国营农场,16个乡镇,40多万人口,2012年在册灌溉面积65万亩,实际灌溉面积72万亩。西干渠的建成和发展,彻底改变了贺兰山东麓的荒凉面貌,改善了周边生态环境和防洪状况,灌区呈现出欣欣向荣、兴旺发达的景象,西干渠也成为了贺兰山沿线农业经济的一条生命线。

2 西干渠灌域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

2.1灌域开发面积逐年增大,供用水矛盾日益突出。

西干渠灌域农业自流灌溉始于西干渠建成通水后的上世纪60年代初期,就整个引黄灌区而言,是一个历史较短、开发较晚、前景广阔的新兴灌区。近年来,随着农业生产投入加大、收入增多,农业开发热情高涨,灌域新开发面积逐年大幅度增加,1990年西干渠灌域在册灌溉面积仅为31万亩,至2012年在册灌溉面积达到65万亩,20多年间,灌溉面积增加了34万亩,面积增长率为110%。同时,干渠最大引进流量仅从52m3/s增至60m3/s,增长率仅为15%。灌溉面积增加的速度远大于引进流量增加的速度,造成灌域农业用水日益紧张,供用水矛盾突出,干渠也从90年代末开始,下游渠段在用水高峰期出现断流,断流次数每年平均在5次以上,断流长度最长达42km。

2.2作物种植结构单一,用水集中,高峰期用水矛盾加剧。

受地理条件所限,西干渠灌域主要以旱作物为主。作物结构单一,用水时段重合,高峰期需水量较大,渠道引水难以满足用水需求。以2012年在册灌溉面积为例,总面积65万亩,其中玉米22万亩,葡萄18万亩,仅此两项,即占总面积的62%。两种作物面积大、灌水时间相近,用水集中。加上作物多数分布在贺兰山边缘,土层薄,土质差,地下水位低,耗水量大。灌溉期间,有相当一部分地区灌水次数多达十次以上。使得每年的6~8月水量急剧增大,用水高峰高居不下,用水周期大幅延长,灌溉矛盾突出,灌域农业生产和社会稳定均受到较大影响。

2.3干渠基础设施老化。水资源调控能力不足。

西干渠始建于五十年代末期,投资少,标准低。干渠工程配套不够完善、调控能力不足等问题给后来的运行留下了隐患。进入八十年代末期,干渠工程老化失修现象日渐突出。主要表现在:建筑物破损严重、基础沉陷、护坡坍塌,闸门启闭不灵,封闭不严,漏水严重,渠道内坡塌方现象时有发生。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据统计,干渠较大建筑物中,严重老化损坏的有64座,占总建筑物的45.4%,其中直开口51座,水闸4座,涵洞2座,桥梁7座,另外,干渠东堤险段约71.6公里,占干渠全线63.5%。现状西干渠干渠砌护率不足1%,渠系建筑物损坏率在50%以上,影响了渠道安全供水。

2.4灌域基础设施老化,灌溉技术落后,缺少发展节水型农业的硬件条件。

目前,灌域灌溉工程得不到及时维护,长期带病运行;不少工程及机电设备均已需要更新改造。支斗渠、农渠衬砌率较低,灌排工程调配水能力弱,渗漏损失严重。灌域内灌溉技术落后,灌溉水利用系数低。大面积农田灌溉至今仍采用传统的“大水漫灌”,既严重浪费了水资源,又加重了土地盐渍化。节水灌溉技术未得到全面推广,除数千亩葡萄采用滴灌、玉米采用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之外,其余诸如微灌、低压管灌、膜上灌、波涌灌等技术均未在灌域采用。

2.5灌域发展面临新的挑战

随着西干渠灌域经济快速增长,灌域灌溉面积不断增加,水资源供需矛盾势必将更加严重。同时,由于灌域种植葡萄等高附加值的经济作物面积越来越多,对供水量及时效性等要求也越来越高,水管单位的供水服务的难度也越来越大。而一些节水灌溉技术尚不成熟或适用性不强、节水工程资金所需量大,短期内难以满足需要。灌域内,节水灌溉管理队伍尚不健全,灌区群众节水意识不强,节水型社会宣传力度不大,尚未形成节水的浓厚氛围。灌域内城乡争水、工农争水、挤占农业用水的现象较普遍,而且越来越严重。

综上所述,如不尽快采取相应措施,势必对灌域粮食和农产品发展产生严重影响,要走出这一困境,建设节水型灌域,是唯一的出路。

3 积极有效发展西干渠灌域节水灌溉工作

灌域节水灌溉建设措施较多,针对西干渠灌域实际,可采用水利工程措施、农艺措施和管理措施,在有所侧重的同时,通过最少的投资,取得最佳的经济效果和社会效应。

3.l工程措施

目前,由于灌域内工程存在老化失修不配套问题,输水渠道渗漏相当严重,加之建筑物配套不完善,田间灌溉技术落后,造成灌溉水利用系数仅为0.35左右,如对灌域进行节水改造续建配套,使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4,在充分考虑到水资源转化等因素的前提下,灌域节约的水量将大幅提升。同时配以对各级渠道进行防渗衬砌,完善各级渠系及配套建筑物;激光平整土地,规范田间沟畦规格,采用先进的灌溉技术和先进的节水措施,推广小畦灌、沟灌、长畦短灌等田间灌溉技术,逐步推广如喷灌、微灌、管灌等高效节水技术;旱作物实行非充分灌溉,水稻采取薄、浅、湿、洒等先进灌溉方式,节水效果将事半功倍。

3.2农艺措施

通过属地政府和市场宏观调控手段,逐步调整传统的农业种植结构,适当扩大高效优质节水作物种植比例,选用抗旱优质品种,合理改土施肥,改进机作制度,不断完善秸秆还田、地膜覆盖等保墒措施,科学灌溉,推进高效农业的发展。

3.3管理措施

3.3.1尽快健全节水法规体系,依法促进节水型灌域建设,从法律上明确各级政府和各节水主体的责任与义务,以法规的强制性保证节水型灌域建设的顺利进行。

3.3.2加快经济调控体系建设,以水价机制改革为龙头,以激励制度建设为引导,以节水资金的市场化运作为基础,建立和完善节水经济调控体系。

3.3.3大力推行计划用水制度,按照农作物灌溉定额和申报灌溉面积,细化水量分配,配水到各支斗渠,提高水生产率。

3.3.4充分发挥“多水灌溉”优势,实行“渠、库、井、沟”四水联合调度,以渠为主,采取渠井、渠沟、渠库搭配灌溉,解决干渠梢段灌溉。

3.3.5不断完善水费制度,充分运用市场经济杠杆作用,督促增强群众的节水意识,使灌域逐步达到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3.3.6充分发挥农民用水者协会作用,实现用水者自主经营和自我管理;水管单位进行延伸式服务,配备专职或兼职人员参与农民用水者协会工作,指导支渠以下的用水管理,实现专管与群管结合。逐步落实 “一把锹”淌水制度,逐步形成“农民自主管水-乡村两级监督协调-水管单位延伸服务”的新型农业用水管理体制。

3.3.7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灌域群众节水意识。改变传统单一的运动式宣传模式,充分利用多种媒体和途径,深入持久地开展节水型灌域建设宣传,重视宣传的有效性、广泛性和连续性,逐步使灌域群众树立资源稀缺、资源有价、用水有偿意识,以及水的商品、节约和保护意识。通过不同层面、不同范围和不同类型的宣传,全面推动节水型灌域建设。

4 结语

节水型灌域和通常讲的节水,既互相联系又有很大区别。无论是传统的节水,还是节水型灌域建设,都是为了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西干渠担负着灌域农业灌溉供水的重任,作好灌域节水工作是落实中央水利工作精神的具体体现,是落实“西部大开发”战略,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部署。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一点,通过水管单位自身的努力,和全灌域的支持,逐步解决相关问题,推动整个灌域走上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道路。

论文作者:江名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6年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7/4

标签:;  ;  ;  ;  ;  ;  ;  ;  

西干渠灌区节水灌溉工作浅析论文_江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