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区域产业结构效益及其转型研究_产业结构理论论文

中国地区产业结构效益及其产业结构转换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产业结构论文,中国论文,效益论文,地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中国地区产业结构效益比较 产业结构偏离度是测度产业结构效益的一种方法。偏离度的主要含义是劳动力结构与产值 结构(这里为GDP结构)之间内的一种不对称状态。其计算公式为:

P=ΣL-C

(1)

式中,P为产业结构偏离度,L为某次产业劳动力比重,C为同次产业产值的比重。劳动力结 构与产值结构愈不对称,两者的偏离度越高,产业结构效益愈低下,即P值越大,产业结构 效益越差。利用公式(1)计算中国29个省区(不包括西藏)及全国产业结构效益,见表1。

表1 中国各省区产业结构效益表(1998年)

地区 P 地区 P地区 P

北京 0.1436

上海 0.2063 湖北 0.5671

天津 0.1421

江苏 0.5593 湖南 0.5957

河北 0.6087

浙江 0.5957 广东 0.5683

山西 0.6229

安徽 0.6610 广西 0.6930

内蒙古 0.4602

福建 0.6026 海南 0.4401

辽宁 0.3487

江西 0.4451 四川 0.7202

吉林 0.3228

山东 0.6057 贵州 0.7638

黑龙江 0.6451

河南 0.6870 云南 1.0484

陕西 0.7529

青海 0.7360 新疆 0.6178

甘肃 0.7330

宁夏 0.7678 全国 0.6286

从表1可以看出,中国各省区的产业结构效益的地区差异是十分明显的,东部地区平均值为 0.4595,产业结构效益最高,但同时其内部差异也最大,产业结构效益的标准差为0.4333; 中部地区为0.5563,标准差为0.2184;西部地区为0.7674,标准差为0.1603。

二、中国地区产业结构转换比较

(一)产业结构转换速度

产业结构转换是在产业结构转换能力的推动下进行的。产业结构转换的最直接原因是地区 各产业经济总量的增长速度的差异。一个地区其内部各产业增长速度差异大,结果是该地区 产业结构转换快;反之,如果一个地区各产业增长速度相当,则产业结构转换较慢。因此, 衡量一个地区产业结构转换速度可以转化为如何衡量一个地区产业增长速度差异问题。为此 构造如下产业结构转换系数δ

其中:X[,i]是i产业的年均增长速度,X[,p]是GDP年均增长速度,R[,i]是i产业在GDP中的比重。

采用几何平均数计算各地区1978—1998年GDP和第一、二、三产业的年平均增长速度,利用 公 式(2)计算各地区产业结构转换系数,见表2。

表2 中国各地区产业结构转换系数(1978—1998)

地区δ

地区δ地区 δ

北京 0.1177

上海 0.1129 湖北 0.0707

天津 0.0710

江苏 0.0591 湖南 0.0603

河北 0.0441

浙江 0.0711 广东 0.0542

山西 0.0487

安徽 0.0613 广西 0.0342

内蒙古 0.0323

福建 0.0605 海南 0.0576

辽宁 0.1072

江西 0.0615 四川 0.0558

吉林 0.0572

山东 0.0856 贵州 0.0463

黑龙江 0.0583

河南 0.0515 云南 0.0661

陕西 0.0598

青海 0.0485 新疆 0.0662

甘肃 0.0578

宁夏 0.0393 全国 0.0589

从表2可以看出:①各省区产业结构转换系数都较大,说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地区产业结构 发生了一定的转换,其中北京、上海、辽宁、山东等结构转换最快,其结构系数分别达0.11 77、0.1129、0.1072、0.0856。②产业结构转换的地区差异显著。虽然大部分地区结构转换 较快,但仍存在地区差异。东部地区产业结构转换系数平均值为0.0724,为最高,结构转换 最 快,但内部差异也最大,转化系数的标准差为0.3646;中部地区的平均值为0.0580,转换系 数的标准差为0.1862;西部地区最低,平均值为0.0542,转换系数的标准差为0.1624。

(二)产业结构转换方向

虽然各省市区的产业结构总体在转换,但其转换方向各异。有些省区向合理化、高级化方 向演进;有些省区甚至发生产业结构“退化”;有些省区则保持产业结构的稳定性。为了对 我国各省区的产业结构演进方向作比较研究,须找到反映这一变化的系数。我们仍从各产业 增长速度出发,用β表示某产业研究期间的比重变化,则某产业增长速度与GDP增长速度存 在如下关系:

X[,i]=β[,i](1+X[,p])-1 (3)

(1+X[,i])

变换上式得到:β[,i]=────(4)

(1+X[,p])

表3各地区第一、二、三产业的相对变动

地区

β[,1] β[,2]

β[,3]

北京0.99080.97051.0502

天津0.99530.98291.0313

河北0.97880.99851.0219

山西0.97680.99541.0242

内蒙古0.99340.99381.0177

辽宁0.99840.98031.0542

吉林0.99690.98441.0315

黑龙江0.98210.99321.0341

上海0.96850.97841.0048

江苏0.96710.99801.0292

浙江0.94631.00131.0289

安徽0.97131.00151.0262

福建0.96671.00111.0294

江西0.97351.00251.0284

山东0.96690.99531.0474

河南0.97621.00411.0257

湖北0.96581.00571.0318

湖南0.97750.99451.0304

广东0.95831.00381.0025

广西0.98511.00221.0152

海南0.98520.99621.0272

四川0.97401.00921.0024

贵州0.98610.99811.0251

云南0.96901.00731.0313

陕西0.98030.98811.0398

甘肃1.00640.98411.0269

青海0.98890.98941.0215

宁夏0.99520.98971.0187

新疆0.98430.99011.0364

计算结构见表3。根据β值的变动情况,可以把产业结构变动方向划分为八类:

Ⅰ β[,1]<1β[,2]>1β[,3]>1Ⅱ β[,1]<1β[,2]<1β[,3]>1

Ⅲ β[,1]>1β[,2]<1β[,3]>1Ⅳ β[,1]>1β[,2]>1β[,3]>1

Ⅴ β[,1]>1β[,2]<1β[,3]<1Ⅵ β[,1]<1β[,2]>1β[,3]>1

Ⅶ β[,1]<1β[,2]>1β[,3]<1Ⅷ β[,1]<1β[,2]<1β[,3]<1

但根据产业结构变动性质,即第一、二、三产业比重不可能同时上升或同时下降,从我国 的实际情况看,第三产业比重的β[,3]>1,因而,我国的地区产业结构变动趋势可划分为三类 :分别简称为Ⅰ型、Ⅱ型和Ⅲ型。

属于Ⅰ型的省市区包括: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河南、湖北、广东、广西、四川、云 南。

属于Ⅱ型的省市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 、江苏、山东、海南、湖南、贵州、陕西、青海、宁夏、新疆

属于Ⅲ型的包括甘肃。

可见,我国大多数省区正在沿着工业化道路前进,正在实现由传统工业向现代工业转变, 产业结构由低级向高级方向转变。表现为:①几乎所有省区的第三产业相对比重上升。②大 多数省区的第一产业相对比重下降。③第二产业相对比重变动中,2/3的省区下降,这些省 区主要是我国的老工业基地如辽宁、上海、天津、山东、陕西,以及经济发展水平低、工业 结构偏向初级产品的省区如内蒙古、山西、吉林、贵州、宁夏等;第二产业相对比重增加的 省区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从工业结构看以轻型工业为主,结构转型速度较快。

三、产业结构效益、产业结构转换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

理论上,产业结构转换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但产业结构效益、产业结构转换速度与经 济发展水平存在什么样的关系?一般认为,经济发展加速时期,随着经济发展速度加快,经 济发展水平越高,产业结构效益越好,产业结构转换速度也越快,但从横断面分析我国的情 况,其关系也较复杂。

(一)产业结构效益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

为了分析这种关系,我们对人均GDP和产业结构效益进行相关分析。对1998年的人均GDP作 数据预处理:X=X[,1]/X[,0-1],其中X[,i]是i省的1998年人均GDP,X[,0]是1998年全国的人均GDP。调 用SPSS软件包对P和X进行相关分析,见图1,得到以下方程:P=-0.28Ln(X)+0.6724(R[2]=0 .8966)。

从方程和图1可以看出,我国各省区产业结构效益与经济发展水平呈强烈的正相关关系,经 济发展水平越高,产业效益越好,表明国家和地区处于经济发展的较高级阶段,其产业结构 也较先进。相反,产业结构效益低,表明国家和地区处于经济发展的较低阶段,其产业结构 也相对落后。同时,也表明,产业结构的特性一定要与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产业政策的制 定和支柱产业的选择,要根据经济发展水平,不能也不该超越某一经济发展阶段的产业,否 则,会造成产业结构的低效益和强化产业结构的“瓶颈效应”。

(二)产业结构转换速度与经济发展水平间的关系

为直观明确我国地区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对1998年的人均GDP和产业结构转换 速度δ=0.018x+0.411(R[2]=0.8586)。从方程、图2及表2可以看出,经济发展水平高的省 区 ,结构转换相对较快,如上海、北京、天津、辽宁、浙江、山东等,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地区 ,如青海、内蒙古、广西、宁夏、贵州、山西等。需求因素与技术水平决定我国产业结构的 转换,即产业结构主要通过需求的诱导效应和技术的推动效应及两者结合的整体效应而转换 。因而,一般认为产业结构的转换速度也受制于需求与技术水平。在我国,一方面,经济发 展水平较高的省份,其消费水平较高,消费层次已上档次,同时城市化和经济外向化发展, 从而构成了产业结构转换的强大需求压力。另一方面,这些地区的技术水平高、技术创新 快,形成了产业结构转换的推动力,配合需求压力,从而使得结构转换较大。反之,经济发 展水平较低的省区,需求压力与技术推动相对弱,结构呈现一定的刚性。

三、产业结构效益与产业结构转换间的关系

以上综合评价了我国地区产业结构效益、产业结构转换速度的区域差异及其与经济发展水 平间的关系。我们可以对我国地区产业结构转换速度与产业结构效益作相关分析。以δ为自 变量,P为因变量,调用SPSS软件包可以得到以下方程:P=-81.268δ[2]+6.729δ+0.6047, 见图3,总体上存在一种正相关关系,即关业结构转换速度快的省区,其产业结构效益也好 的。但是,具体分析两者的关系,还是很复杂的,结合经济发展速度,可以将29个省区分为 四类:

第Ⅰ类:结构转换速度大于全国,产业结构效益高于全国,称之为快速转换高效益型,属 于这一类型的省区有:北京、天津、辽宁、吉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湖北、 湖南、新疆、江西。

第Ⅱ类:结构转换速度低于全国,产业结构效益高于全国,称之为稳定转换高效益型。属 于这一类型的省区有:河北、山西、内蒙古、吉林、广东、海南。

第Ⅲ类:结构转换速度和产业结构效益均低于全国,称之为发展转换低效益型。属于这一 类型的省区有:四川、贵州、河南、青海、甘肃、宁夏、广西、黑龙江。

第Ⅳ类:结构转换速度大于全国,产业结构效益低于全国,称之为潜在转换低效益型。属 于这一类型的省区有:安徽、陕西。

综上所述,得出我国产业结构转换及产业结构效益有如下特征:①产业结构转换与经济发 展水平呈强烈正相关关系,在地域上呈东、中、西梯度减弱之势②大多数地区的产业结构转 换速度快于全国,东部地区最快,西部地区最慢;大多数省区产业结构向合理化方向演进。 ③产业结构效益与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地区分布差异显著,东部地区发展水平最高,产 业结构效益最好④产业结构转换速度与产业结构效益呈正相关,对产业结构转换速度与产业 结构效益进行综合分析,将全国29个省区划分为四种类型。

标签:;  ;  

我国区域产业结构效益及其转型研究_产业结构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