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兆华:我的戏剧不先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先锋论文,戏剧论文,林兆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不管圈内还是业外,林兆华是个响当当的名字,而且必定会被载入中国戏剧史——他本非导演专业出身,但几十年来排的几十部戏几乎个个留名,而且在1982年以一部《绝对信号》开了中国小剧场话剧的先河,这一创举使他成为中国戏剧少不得要提上一句的人物。如今六十有四的林兆华并未赋闲在家,而是以旺盛的精力与毫不减退的创造力继续创作并且屡有出新。作为当今中国话剧导演的领头羊,林兆华对话剧的认识与他的个体风格甚至人生经历都有着不同寻常的故事与意义。
半路出家却成正果
别看林兆华的名声这么大,成绩如此突出,其实他并非科班出身。他的本行是演员。1961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的林兆华分到人艺是去做演员,并在《山村姐妹》、《红色宣传员》、《哥俩好》、《汾水长流》、《茶馆》、《蔡文姬》、《带枪的人》等剧中或主演或跑群众。“文革”时无戏可排,在深入生活期间,林兆华阅读了大量的名著,萌生了当导演的想法。谈起这段往事,林兆华颇为动情,他说自己最感谢当时人艺的书记赵起扬,是他在深入生活中的讨论会上发现了林氏颇有见地,问他到底想做什么。林兆华闭门一个月之后,告诉赵书记:我要当导演。赵起扬虽觉吃惊,却很快在会上宣布同意。林兆华终于“混”入导演队伍。
林兆华谈到这点感触挺深,以自己当时的辈份当导演几乎是不可能,前有焦菊隐、夏淳、刁光覃等前辈,算一算当时老林只能排第五代。在那个年代,他当了导演,排戏的机会也不会太多。一开始,林兆华一直和大导演们联合执导,或许正是因此,使他从老艺术家们那里学到了更多的东西,也看透了更多东西。
1978年,林兆华终于等来了机会,《为幸福干杯》成为他导演生涯中的第一个独立执导的戏。在这个戏中,老林毫不客气地撇掉了人艺一直用实景的传统做法,舞台上全用虚景。说到这里,老林表示这就是借鉴中国传统戏曲的方法,没有墙,演员一探头,一侧身,表现出来不就有了吗?而且空台一直是林兆华戏剧中不变的原则。从此,林兆华走上了中国戏剧里程碑式人物的道路。
《绝对信号》是颗“怪味豆”
林兆华的才能在独立排了一部戏后得到了尽情释放,他的进步像上学时的跳级,在1978年首尝“战果”的四年后,也就是1982年,林兆华又来了回“邪门”的,他要排一部小剧场话剧,这就是后来被誉为中国小剧场话剧第一枪的《绝对信号》。
当时排这部戏的过程还挺曲折,林兆华看了剧本后告诉剧院要排这个戏,当时并未获完全首肯,后来他决定自己排,趁剧院外出演出之际,在一个仓库里排了戏并演出,没想到公演以后效果不错,许多人认为说不明其中滋味,戏剧专家田冲干脆把它称为“怪味豆”。《绝对信号》使林兆华一跃成为令人瞩目的中国戏剧“新生代导演”的代表人物。《绝对信号》这颗当时的“怪味豆”现在看来却很平常,而能有此转变,还是因为它为中国话剧又开辟了另一块阵地。当今小剧场的欣欣向荣是与这个创始剧目分不开的,也是与林兆华分不开的。
我的戏继承了人艺的传统
对林兆华的认识似乎已有定理,前卫、先锋、实验,许多人对他的戏看不懂。林兆华本人却绝然不同意此种看法。“我继承了人艺的传统,没有破坏它。如果不尊重传统,根基肯定不实,也就谈不上创新和发展,只有在旧有传统的基础上创造新的传统,才可以流传下去。”可能是由于此种想法,林兆华在执导人艺的戏时,基本上还是“守规矩”的,并且极有票房保证。《红白喜事》、《狗儿爷涅槃》、《鸟人》、《鱼人》、《阮玲玉》、《古玩》、《风月无边》,包括重排的《茶馆》,依照人们惯常对人艺现实主义风格的认识,这些戏一有故事而且还颇为感人,二有人物并总有栩栩如生者,三有表演并且是实实在在的现实主义,有这几点,老林自己不反传统的说法就会令人觉得合情合理,并不是为自己“辩”了。
我的戏没风格
风格形成的过程是生动的,一旦形成就僵死了,所以老林称自己最没风格,一个戏一个样。在排戏过程中,林兆华抱定导戏并不是为自己服务而是为戏剧服务的理念,所以能排出截然不同的样式风格的戏。《茶馆》与《三姊妹·等待戈多》简直是天壤之别,京剧《宰相刘罗锅》与莎翁的《理查三世》又是多么不同。这倒真如他所说,的确没什么统一的风格。但老林相信自己的感受,在尊重来自心灵的感受的前提下在舞台上展现给观众,并力图把自己对戏剧的感受传递给观众,这就够了。排戏频频,老林表示并不想成这成那,他认为自己也成不了,只是不满足于中国戏剧千篇一律的局面,想让观众看到多种多样的戏剧。从这个意义上讲,老林的一句“没风格”就又有了高于一般化的新境界了。
我的戏不先锋
尽管解释通了没风格与继承传统,毕竟是反映老林另一面的戏,如《棋人》、《三姊妹·等待戈多》、《故事新编》等还是有些难以让看惯了现实主义作品与对戏剧有固有认识的观众与专家们接受,老林对此的解释是自己不是做先锋、实验这项工作的,但那些对话剧固有的概念、理论、程式在他排戏的过程中统统不起作用,悟性与感觉使老林颇为自信,而且他不掩饰在排戏中加入自己喜欢的东西,这样其实每个戏之间多少会有一些内在联系。他强调的先锋概念是与传统戏剧决裂,是创新的戏剧,而老林称自己一开始就没有进入与传统决裂的状态,并且认定自己没有勇气和想法,“所以我根本不先锋”。
许多人表示根本看不懂林兆华的有些戏,用的手段也十分罕见,所以认定他是先锋实验一类,其实林导说自己的戏就是戏剧小人书,小人书多好懂,图文并茂的,怎么会深奥呢。以《三姊妹·等待戈多》为例,老林排这个戏时发现了其中刺激他的一些对人生的思索,人们常说爱情是永恒的主题,林导通过重新解读《三姐妹》时发现非也,等待才是永恒的主题。人生流程中有无数的等待,事业上等待成功,爱情上等待真情,物质上等待金钱,……老林笑曰:我现在也在等待有钱来排戏。这么一看还真是不无道理,等待串起了人生的道路,《三姐妹·等待戈多》中对于等待的表现经过这番解释变得一下子明朗与可爱了。
最近一个时期,老林的戏中常在用现代舞的演员和京剧演员,这似乎表明他又发现了“新大陆”,对此老林认为不同行业的演员混在一起,会互相发现长处,也会形成互补,相互碰撞或许会出现一种新东西,这就十分宝贵了。或许再有几个戏老林真能创造出一些新的东西,现在这是一个探索过程,所以其它行业演员的介入也不成其为先锋的手段。
戏剧不景气关键在于人
戏剧的不景气似乎有些年头了,有人认为是外界信息介入少,观众不太了解国际上的动态所致,老林对此却不以为然:“戏剧不景气,关键在于人,在于戏剧人怎么做,别赖别人。”老林认为改变中国戏剧目前的状态,首先要解放艺术家的心灵,让他们把自己独立的艺术个性展现出来,戏剧也就得到解放了。现在艺术的共性往往受褒扬,而艺术个性却总受批评与误解。现在有条件做戏剧人,却没什么人做了,有些人还成为了“叛徒”。不给自由不成,一旦给了,又不会用了,不懂得珍惜了。
或许正因如此,林兆华格外看重现在的创作条件,这也成就了他以毫不衰退的创造力在几个行当中来回串行,从而成为一个“文武昆乱不挡”的全才。可以说他与他的戏剧对中国戏剧的发展是有很大意义和可借鉴性的。